(共33张PPT)
六语下
统编
习作例文与习作
学习目标:
1.选择一种印象最深的情感体验,通过画情感变化图,厘清事件经过。
2.回顾课文,学习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语文要素】
第一课时
“借”助画图理事件
回顾经历,选择感受,概写事件;
重温课文,画变化图,厘清事件。
人有七情六欲,想想自己有过哪些情感体验。请各自选择印象最深的一种感受,并把这种感受在本子上写下来。写的时候想一想:是哪件事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把这件事用一句话概括写在本子上。
自由表达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什么?那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经过呢?结果呢?在写下事件之后,把这件事情说给同桌听一听。
得到雨衣高兴
试穿雨衣 挨骂 难过
放学回家 下雨高兴
请求外出 不让 失望
夜里雨停 喜悦
早上下雨 穿上 兴奋
《盼》
《那个星期天》
早晨 说带我去 高兴
说买菜后去 等待 焦急
又要忙完再去 等待 委屈
说午睡后再去 高兴
说洗完衣服再去 等待 盼望
黄昏 一派荒凉 失望
一件事情中,不同的阶段,情感会有很多变化。
以《别了,语文课》为例,与前两篇课文相比,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开始喜欢上语文课 不舍
读完张先生送的书 不舍
温习语文 反复写字 不舍
默书进步 我却哭了 不舍
老师同学送书道别 不舍
《别了,语文课》
可以通过几个事例表达一种情感。
试着自己在稿纸上画出自己选定的那件事的情感变化图。
画好之后,小组之间相互交流,选派代表上台说说自己的情感变化过程。
“借”助课文学方法
回忆所选事件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尝试写一写;
阅读例段,学习方法,修改自己所写的片段。
小练笔
回忆所选事件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尝试把这部分内容写出来。综合运用各种情感表达方式,尝试把情感融入事物,景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
讨论交流
展示一个同学的片段,共同讨论交流。
听老师读语段,说说语段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这种情感。
说说哪里存在不足。
同学们在写的时候可能存在这些问题:只是简单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事件的描写多为概述,有一些动作、语言等描写,但是情感的表达不够具体、自然。同学们可以对照自己写的语段,看看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坐在我旁边的叶志聪看见,大惊说:“张先生,陈小允哭啦!”
从这个句子中能读出怎样的情感?明显吗?
(所表达的情感不明显)
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学习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了,想到这里,我噙着泪。坐在我旁边的叶志聪看见,大惊说:“张先生,陈小允哭啦!”
与前一句相比,有什么不同?
直接抒情
找找本单元中还有哪些课文也有这样“直接抒情”的表达,读给大家听一听。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这个句子哪里表现出“惊惶”?
(只能从后面的语言中隐约感受到。)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与前一句相比,有什么不同?
融情描写
(通过母亲一系列的具体的动作配合语言,表现母亲的“惊惶”。)
再到本单元的课文中找找,看看还有没有运用这种描写的语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对我微笑,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
打篮球的时候,我有几个好机会没把握住,结果我们输给了二班。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也像是在讥笑我。
这两个语段有什么相同点?
借景抒情
试着再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找一找运用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
试着运用刚才学到的三种方法,修改自己写的片段。力求自然流露情感。
同桌之间互相展示自己写的文段,然后试着参考以下标准打分评议,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评价标准 级别 修改建议
表达了一种情感
用上“直接抒情”
用上“融情描写”
用上“借景抒情”
同桌互相提出一条以上的修改建议
学习目标:
和同桌交换读,互相学习,修改习作。
第二课时
《匆匆》
《那个星期天》
《别了,语文课》
《阳光的两种用法》
读一读这些题目,说说你更欣赏哪个题目。
(题目和内容一样,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表达)
结合自己前面所画的情感变化图,给自己的习作拟一个题目。拟好后,互相说说自己拟题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
写作实践
依据自己前面所画的情感变化图,写下整件事情的经过。
注意用上前面学到的三种抒情方法。
习作完成后,默读习作,对照下面的清单,自主修改。
习作修改清单
(1)依据变化图,有没有像《那个星期天》一
样写清楚情感的变化?
(2)“直接抒情”“融情描写”“借景抒情”
三种抒情方式,选择了哪几种?
互读互评
1. 依据各自描写事件的情感变化进行分组,情感大
致相同的分为一组。
2. 小组内互相交换习作,依据自我修改清单重点关
注有没有依据情感变化图写清楚,习作中用上了
哪些抒情方式,用红笔画出较好地表达了真情实
感的地方,指出优点或提出建议。
3. 结合建议,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生活中有许多感动,有的我早已遗忘。然而那一次,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每当想起,心中还是充满了感动。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太阳透过玻璃照在地板上,洋溢着金色的光辉。我的心情也如阳光一般,充满了喜悦——明天就是我的生日了!妈妈走过来,亲切地问我:“你想要什么生日礼物呀?”我欢喜地回答:“我想要一支竖笛!”
那一次,我真感动!
开门见山,点明题目,总领全文。
交代事情的起因,简洁的对话满溢着浓浓的温情。
范文示例
妈妈点了点头,说:“好,你在家里,我去给你买。”说完便提上包,出门了。
我站在窗口,看着妈妈离去。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我心中充满了期待,我是多么想要一支竖笛啊!
一个小时过去了,妈妈还没有回来。我发现外面忽然变暗了,一大片乌云聚在了上空。我意识到,可能要下雨了。果然,不一会儿,外面就下起了雨。先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后来雨越下越大。雨点打在玻璃窗户上,发出“咚咚”的声
描写周围的环境变化,渲染了气氛,为下文妈妈的遭遇埋下伏笔。
音。这声音也敲击着我的心:妈妈还没回来呢!出去时天气明明好好的,怎么就下雨了呢?妈妈会不会被雨淋湿?她前天得了感冒,给这雨一淋,不是雪上加霜吗? 此时,我只能祈祷妈妈快点回来。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个上午过去了,妈妈还没回来。
大雨还在下着,不时还伴着“轰隆隆”的雷声。我心中充满了担心,之前心中的喜悦荡然无存。我听着门外的动静,希望听到妈妈敲门的声音。
用一连串的问句,细腻地刻画出“我”对妈妈担忧的心理。
正当我来回踱步时,终于盼来了妈妈的叫门声。我箭步冲了过去。门外,妈妈手中提着一个塑料袋,装的正是我的生日礼物——竖笛。再看看妈妈:全身湿透了,发丝上沾着水珠,脸上还淌着水。妈妈说:“呵呵,出去后没找到卖竖笛的地方。后来又遇上暴雨,走了好几条街,总算为我的宝贝女儿买到了……”妈妈抹了下脸上的雨水,心里很轻松似的。我赶忙接过妈妈手中的竖笛,竖笛完好无损,似乎还泛着暖意。
语言描写,刻画出了一位慈爱的母亲形象,让人感动。
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我仿佛看见妈妈四处向人询问竖笛的身影;我仿佛看见妈妈迎风艰难行走的身影;我仿佛看见妈妈全身被淋湿,却仍护着竖笛的身影……
如今,每当看到这支竖笛,我就会想起这件事,不禁热泪盈眶……
用排比句抒发“我”对母亲冒雨买礼物、护礼物的感激之情。
结尾抒情,照应开头,升华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