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下册2.3.蚕长大了(课件18ppt+视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下册2.3.蚕长大了(课件18ppt+视频+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13 18:59:24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3.蚕长大了
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
我和蚕宝宝的故事
我和蚕宝宝的故事
蚕的幼虫:蚕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
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
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的?
哪些现象反映了蚕的生长?
进食
排便
蜕皮
如何观察蚕宝宝的幼虫?
(1)观察蚕的身体结构,画下来;
(2)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口器,可以喂食桑叶;
(3)将蚕放在玻璃片上观察其运动方式。
(4)用棉签轻轻触碰蚕的身体,观察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思考:
1.蚕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
2.蚕用身体的哪些部分感知周围的环境?
蚕宝宝的身体结构图
蚕的小秘密:它视力很差,只能大概感受亮和暗,看不清东西。
假眼
蚕的眼睛
口器
咀嚼式,适合咀嚼桑叶,3对胸足会把持住桑叶协助进食
蚕身体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
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蚕的幼虫行动缓慢,皮肤很薄。当用棉签轻轻触碰蚕时,蚕的身体会扭动起来。
为什么蚕身体开始变透明了,而且不再进食了?
蚕即将吐丝结茧,
蚕共需蜕四次皮。
为了让蚕更好的吐丝结茧,要做哪些准备?
升级蚕的“家”!
笔记知识点
1.蚕的幼虫身体逐渐长大,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孔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END《蚕长大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承接第一节课,继续研讨蚕生长变化的观察发现。本节课主要观察四龄蚕,研究蚕幼虫的身体结构及行为特征,引导学生关注蚕未来的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为五龄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
本课教材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通过展示学生录制的“我和蚕宝宝的故事”视频以及部分学生的观察记录表,引导学生回顾这段时间蚕的生长、发育以及饮食、运动等行为的新变化,总结饲养蚕的经验和教训。第二部分——探索,主要包含三个主要活动,一是观察蚕房中的蚕,了解蚕的生命活动现象。二是利用放大镜观察蚕幼虫的身体结构以及各个部位的具体特征,并且通过行为了解特征与功能间的联系。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关注到蚕在生长过程中一系列身体及行为活动的变化,意识到蚕的生长离不开适宜的环境,并且知道眠和蜕皮两种现象。第四部分——拓展,引导学生继续关注蚕未来的生长变化,并提前做好相应准备。比如五龄蚕将要吐丝结茧,应该对蚕的“家”进行改造等。
【学情分析】
学生对蚕的饲养和观察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有的学生先前有过养蚕的经验,但大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地观察过蚕的身体结构,也无法将各部分名称和功能进行联系,对观察到的现象还无法进行合理解释。因此可以提供一些的图片视频资料来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知道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蚕的幼虫身体逐渐长大,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 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 描述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孔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1. 会养蚕,能够经历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能用文字和画图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2. 能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养蚕活动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2. 能够领悟到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 能够感悟到在一段时间里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1. 能体会到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2. 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认识蚕的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
难点:区别即将吐丝的蚕,为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坚持长期观察记录。
【材料准备】
记录单、四龄蚕幼虫、适量桑叶、玻璃片、棉签、放大镜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导入
[PPT出示学生代表的“我与蚕宝宝的故事”视频、观察记录单]
教师提问:我们与蚕宝宝已经相处了一段时间, 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
[PPT出示不同时期的蚕的幼虫的图片。]
教师提问: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
预设:黑色的,小小的,像蚂蚁一样。
教师小结:这样的蚕就叫做蚁蚕。
教师提问: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预设:白白胖胖的,有很多脚,有很多小黑点……
教师提问: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预设:蚕会长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长大了的蚕宝宝(板书题目:蚕长大了)
设计意图:从学生这段时间的养蚕体验入手,以学生的观察记录作为抓手,拉近科学探究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探索
[PPT出示蚕吃桑叶、排便、蜕皮的图片]
提问:从孵化到现在,你观察到了蚕的哪些活动现象?
预设:蚕宝宝会一直吃桑叶、会排便、会蜕皮、会爬行……
活动:观察蚕的身体结构
强调观察要求:
(1)观察蚕的身体结构(数一数有几节,每节各有什么特征);
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口器,可以喂食桑叶;
(3)将蚕放在玻璃片上观察其运动方式。
(4)用棉签轻轻触碰蚕的身体,观察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并描述蚕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思考各部分相对应的功能。
3.研讨问题
教师提问:蚕的幼虫身体结构是怎样的?蚕用身体的哪些部分感知周围环境?
预设:蚕的身体分节,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蚕是用口进食的,利用三对胸足协助把持住桑叶进食。用棉签触碰蚕的身体时,蚕会不停扭动。
教师补充:蚕的头部有眼和口,胸部有三对胸足,腹部有四对腹足,还有一对尾足,身后有一突起的尾角,身体两侧有黑色的小点是用来呼吸的。蚕的眼睛长在头部,但视力非常不好。蚕真正的足——胸足,腹足和尾足并非真正的足,蚕主要用腹足爬行,爬行时中间身体拱起来,前面身体再向前伸。
教师提问: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些什么?
预设:需要干净的环境,新鲜的桑叶,充足的空气。
设计意图:学生对蚕身体的部分结构可能无法全面关注,教师可以将蚕的身体结构图放大,让学生聚焦,建构对蚕的身体结构的清晰认识,并且能引导学生将结构和功能进行联系。
4.思考与拓展
[PPT出示蚕身体变透明的图片]
教师引发思考:一些蚕身体开始变透明了,也不再吃食,这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在蚕变成蛹之前出现了几次?
预设:因为蚕准备吐丝结茧了,会出现4次。
教师小结:蚕宝宝准备吐丝结茧,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呢?
[PPT出示适合蚕吐丝的家]
教师小结:请大家提前帮五龄蚕准备好吐丝的新房子哦。期待你们有更多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蚕各阶段出现的身体变化,未雨绸缪,培养学生提前做好科学探究准备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生成)】
【学生记录单设计】
《蚕长大了》记录单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