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河中石兽》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河中石兽》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6 15:4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中石兽》教案
【教材分析】
本篇文言文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作者以质朴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两只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文章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定论”,其实不止众人,连读者都几乎以为是定论的时候,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才进一步揭晓。
本文虽有波澜,但作者并不是在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通过一个寻石兽的故事引出深层的思考:做任何事情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主观地做出判断。寓意于事,立意高远。其中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很值得认真体会。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基本功比较扎实。通过近一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积累,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本文字面意思比较浅显易懂,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同时对于一些有价值词语,在第一课时中学生通过制作词语分类积累的学习卡片的形式进行了整理积累。
【教学目标】
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
了解情节,感受作者对三类人的态度,把握作者观点;
3、根据相关资料,学会独立思考,质疑问难。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质疑思辨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河中石兽》作者 ,字 , 代 (《四库全书》), 。
2、《河中石兽》选自《 》(卷16《姑妄听之》),这本书主要讲述什么内容?写作目的是什么?
二、朗读课文,概括文意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停顿、语气、节奏 ),说说《河中石兽》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 默读课文,理清重点
《河中石兽》的故事中有几位主要人物 请在课文中找出他们各自寻找石兽的理由、方法和结果。试分析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寺僧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
尔辈不能究物理。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求之地中
老河兵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四、速读课文,明确中心
速读课文,划出《河中石兽》的中心句,大声读读、议议,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给你的启发。
五、借读材料,拓展思维
请速读课后题二中的材料,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栓系浮桥所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1、材料中的铁牛等雕塑是在哪里发现的?
2、对比“河中石兽”的发现你会得出什么新思考?
六、细读课文,挖掘亮点
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河中石兽》的语言文字,说一说纪昀的故事讲的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纪昀的语言很简练,“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短短三句话,19个字就把故事的地点、起因交代清楚了。
七、配乐朗读,整合信息
请同学们一起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这节课收获的关键词串联成一段话,作为本节课的学习总结。(至少用两个词)
求 物理 实践 奇文
八、交流感悟,总结收获
教师作诗一首总结:镜花水月满迷雾,是非曲直难更张。
穷究物理拨云日,上下求索费思量。
书中见识若醴酪,还需躬行拓学疆。
不畏前路多磨难,疑义奇文共析赏。
【教学反思】
在确定讲授《河中石首》之后,我把单元提示和课文仔细读了多遍,首先选择教学内容,因为这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它继承了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遗风,是文言短篇志怪小说,这类小说多记述奇闻异事或传说中的鬼怪神仙,篇幅短小,但情节曲折,人物形象虽鲜明但却不饱满。所以我选择“情节”作为突破口,用朗读课文、概括文意,默读课文、理清重点,速读课文、明确中心,借读材料、拓展思维,细读课文、挖掘亮点,齐读课文、整合信息、总结收获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熟悉并深入理解文本,把握小说行文中的关键词“求”、“物理”和蕴含表现主旨的关键词“实践”和“奇文”,借助“读”、“积累”、“思维训练”等方法让学生快速把握、突破学习重难点,层层深入,剥茧抽丝,在欣赏志怪小说平易简淡、精到明快的语言特点时,了解它借事喻理,影响人们生活做人的特点。
这堂课我把训练学生思维当做重点,我比较认同上海高东中学副校长郑钢的一个观点,真正的阅读者应该像一位“文本的侦探”,不仅要发现现场的蛛丝马迹,更要从蛛丝马迹中挖掘线索,推理真相,能做到的不仅是“读了吗?”还有“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些?部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老师透露的未来高考改革方向大致有三:一是大量增加阅读量,“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二是将哲学、历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内容放入阅读内容;三是将提高阅读的思辨性、复杂度和扩展性。这三个方向都是关于阅读,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和综合阅读基础上的具有思辨性、批判性思维的终身阅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和文本、学生和自我、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形成多元对话,是建立学生树立阅读是主动建构,批判吸收的意识的前提。目前我总感觉学生阅读的目的是有偏差的,很多时候是为了知识,考试,而不是思考和批判,大家会觉得“锻炼思维”对于提高成绩太慢了,往往在教学中会忽略思维、策略和方法的关注。这堂课在学生的思维训练上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我自身知识的欠缺,使得有些讨论还不够深入,还要还给学生更多的阅读和讨论时间。课堂上没有关注全体学生,有些学生站起来发完言,我没有让孩子及时坐下。
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我更多的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