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重难点精讲】学案:第13讲 燃烧与灭火(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重难点精讲】学案:第13讲 燃烧与灭火(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13 21:2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讲 燃烧与灭火
知识点一 燃烧
1.燃烧
(1)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特点: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3)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2.燃烧的条件
燃烧发生的条件:①可燃物; 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③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
3.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原理 运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比较铜片上的白磷、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产生的不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燃烧的条件
实验步骤 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起来
实验分析
实验结论
注意:白磷燃烧生成的白烟——五氧化二磷有毒,污染环境,所以本实验需要在通风处进行,也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1.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注意题目的要求是“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A 项的结论为燃烧需要可燃物;B项结论为燃烧需要氧气;C 项为课本经典实验,可以同时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两个结论;D 项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一结论。
2.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试管①中充满氮气,试管②③中充满氧气,升温至40℃,仅观察到②中的白磷燃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实验①②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B.由实验②③可推知着火点高低:红磷>白磷
C.利用水浴控温可调节可燃物的着火点
D.①③两支试管内的白磷和红磷可回收再利用
【解答】解:A、实验①白磷不燃烧是因为白磷不接触氧气,实验②中白磷能与氧气接触能燃烧,所以对比实验①②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故A正确;
B、实验③中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为达到着火点,对比实验②③可推知着火点高低:红磷>白磷,故B正确;
C、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C错误;
D、①③两支试管内的白磷和红磷均未反应,可回收再利用,故D正确。
故选:C。
3.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通常状况下可燃物有自身的着火点
B.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都是发生化合反应
D.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解答】解:A、通常状况下可燃物有自身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B、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使可燃物充分燃烧,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可燃物燃烧时不一定都是发生化合反应,如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4.下列成语的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的是(  )
A.卧薪尝胆 B.釜底抽薪 C.火上浇油 D.煽风点火
【解答】解:A、卧薪尝胆,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原意与燃烧不相关,故选项正确。
B、釜底抽薪,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与燃烧相关,故选项错误。
C、火上浇油,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与燃烧相关,故选项错误。
D、煽风点火,是因为燃烧过程中不断地鼓入空气,使空气流通,为燃烧补充空气或氧气,从而促进燃烧,与燃烧相关,故选项错误。
故选:A。
5.在太空的空间站划燃火柴,即使是头朝下,火柴也会很快熄灭,原因是(  )
A.空间站内氧气浓度不够 B.空间站温度太低
C.空气不对流,没有氧气补充 D.达不到着火点
【解答】解:在太空的空间站划燃火柴,即使是头朝下,火柴也会很快熄灭,是因为空间站中空气不对流,没有氧气补充。
故选:C。
1.如图是一组与燃烧有关的实验对下列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  )
A.实验1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
B.实验2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是因为氧气的助燃性
C.实验2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超过1/5,是因为红磷量不足
D.实验1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
【答案】C。
【解析】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故正确;
B.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氧气具有助燃性,故正确;
C.实验2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超过1/5,是因为点燃红磷后没有快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若红磷量不足会导致实验2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足1/5,故错误;
D.实验1热水中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没有燃烧,故正确。
2.如图是有关燃烧条件的探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水的作用只是为了提供热量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温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
C.向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也不会发生燃烧
D.该实验只能探究可燃物发生燃烧的一个条件
【解答】解:A、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温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故选项说法正确。
C、向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会发生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该实验能探究可燃物发生燃烧的两个条件,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3.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130℃)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如图1所示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1在20s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
B.曲线2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
C.曲线3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酒精没有与氧气接触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使其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解答】解:A、滤纸的着火点130℃,曲线1在20s时温度突然升高,是因为温度达到了滤纸的着火点,滤纸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B、滤纸的着火点130℃,曲线2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曲线3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溶液的浓度过低,水过多,酒精不燃烧,而不是酒精没有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错误。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使其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4.探究燃烧的条件便于控制燃烧。可燃物燃烧的一般条件是:①可燃物与O2接触;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用如图装置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欲证明条件①:先通O2,再通N2
B.欲证明条件②:先通N2,再点燃酒精灯
C.欲证明条件①②:先通O2,再点燃酒精灯,然后立即改通N2
D.试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检验并吸收木炭燃烧生成的CO2
【解答】解:A、先通O2,再通N2,不点燃酒精灯,木炭不会燃烧,不能说明可燃物与O2接触,故选项说法错误。
B、先通N2,再点燃酒精灯,木炭不能燃烧,不能证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先通O2,木炭不燃烧,再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木炭能燃烧,说明燃烧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然后立即改通N2,木炭熄灭,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试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木炭燃烧生成的CO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无明显现象,不能检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5.如图所示实验能说明的是(  )
A.燃烧需要有可燃物 B.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燃烧需要有助燃剂 D.燃烧需要火焰与可燃物直接接触
【解答】解:图中实验,火柴头先燃烧,火柴梗后燃烧,是因为火柴头的着火点比火柴梗的低,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选:B。
知识点二 爆炸
1.爆炸
(1)定义: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燃性气体(如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面粉、煤粉等在有限空间里,遇到明火或电火花很有可能发生爆炸。
(2)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等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做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 H2 CH4 CO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4.0% ~ 74.2% 5% ~ 15% 12.5% ~ 74.2%
2.粉尘爆炸
实验步骤:如图所示,减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胶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从胶皮管一端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听到“砰”的一声响,塑料瓶内发生爆炸,将塑料盖掀起。
实验分析:鼓入空气将面粉吹起,干燥的面粉与金属罐内的空气充分接触,遇到明火发生燃烧,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放热,使罐内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发生爆炸。
实验结论: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燃烧和爆炸有关图标
1.如图所示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  )
A.煤粉 B.面粉 C.镁粉 D.大理石粉
【答案】D。
【解析】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
A、煤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B、面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C、镁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D、大理石粉末不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故选项正确。
2.生活、工作场所常见到一些警示图标。下列图标放置地点错误的是(  )
A.运输浓硫酸的槽罐车 B.存放酒精的试剂柜
C.面粉加工厂 D.城市居民住宅区
【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正确;
B、酒精属于易燃液体,没有毒性,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品标志,故错误;
C、面粉颗粒弥漫于空气中遇明火可能会爆炸,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故正确;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居民住宅区禁止燃放鞭炮,故正确。
故选:B。
1.下列图标解读错误的是(  )
A.禁止烟火 B.不可回收 C.当心爆炸 D.禁止燃放鞭炮
【答案】B。
【解析】A.该图标是禁止烟火标志,故正确;
B.该图标是可回收循环使用标志,故错误;
C.该图标是当心爆炸标志,故正确;
D.该图标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故正确。
2.在初中校园的学生洗手间内应该粘贴的图标是(  )
A.B.C.D.
【解答】解:初中校园的学生洗手间内应该粘贴的图标是节约用水。
A、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故选项正确。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点火标志,故选项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剧毒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放易燃物标志,故选项错误。
故选:A。
3.2020年6月13日,浙江温岭的槽罐车爆炸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面粉加工厂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B.运输:为方便运输,将烟花厂建在市中心
C.使用:家用天然气泄漏时,用打火机检测泄漏位置
D.贮存:为节约空间,应将易燃物和易爆物紧密堆积
【解答】解:A、面粉加工厂内含有可燃性粉尘,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选项正确;
B、由于易燃和易爆物品只要接触明火,或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就会产生燃烧和爆炸的危险,所以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防止爆炸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选项错误;
C、家用天然气泄漏时,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不能用打火机检测泄漏位置,选项错误;
D、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时,不能堆放得过高过密,防止缓慢氧化放热达到其着火点,而发生燃烧或爆炸,选项错误;
故选:A。
知识点三 灭火
1.灭火原理
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①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满足其一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器
(1)灭火器原理: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粘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2)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水基型灭火器。
1.扑灭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火灾,不留下任何痕迹,最适宜的灭火器具是(  )
A.高压水枪 B.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C.干粉灭火器 D.泡沫灭火器
【答案】B。
【解析】扑灭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火灾,最好选择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主要原因是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后不留有痕迹,不会造成图书档案的损坏。
2.下列事故处理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 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解答】解:A、发现实里煤气泄漏时,不能打开排气扇,因为煤气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B、家用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C、油锅着火,可以用锅盖盖灭,因为这样可以隔绝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高层住房着火,不能打开所有门窗,因为这样会促进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3.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烛火用扇子一扇即灭,因为带走了蜡烛周围的热量,温度降低
C.图a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
D.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解答】解:A、将固体燃料粉碎或把液体燃料喷成雾状在燃烧,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故A说法正确;
B、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蜡烛燃烧发出的热量少,扇子扇来的冷空气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一扇就熄灭,故B说法正确;
C、由点燃的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一种金属氧化物和一种非金属单质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C说法正确;
D、火柴梗竖直向上时,不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而不是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4.“灭火弹”是一种新型灭火器,将其投入火灾现场,可迅速释放出超细干粉,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其灭火原理是(  )
A.隔绝氧气 B.降低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D.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解答】解:灭火原理: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灭火的原理有:(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自动灭火球是一种新型消防灭火器,遇明火时,会迅速膨胀破裂,释放出超细干粉,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而灭火。
故选:A。
5.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品损坏,最适宜的灭火器具是(  )
A.高压水枪 B.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C.干粉灭火器 D.泡沫灭火器
【解答】解:泡沫灭火器可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一般火灾,干粉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一般火灾,还可用于扑灭油,气等引起的火灾,二氧化碳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根据灭火器适用范围可知选项B正确,故选B。
1.中学生要有一定的安全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家里煤气泄漏,应打开排气扇抽风
C.图书、档案起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把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浴室内,方便调水温
【答案】C。
【解析】A.用水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因为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错误;
B、晚上家里煤气泄漏,应先关闭阀门,再开窗通风,不能打开排气扇,以免产生电火花引起爆炸,故错误;
C、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发生火灾时,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正确;
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浴室透气效果较差,若天然气泄露,可能引起爆炸,且甲烷燃烧要消耗氧气,会造成浴室内氧气减少,故错误。
2.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B.面粉厂、加油站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C.室内起火应迅速开所有门窗通风 D.吹灭燃着蜡烛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解答】解:A.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不能随意改变,故错误;
B.面粉厂、加油站等场所的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可燃性气体和可燃性固体小颗粒,应严禁烟火,以免发生火灾或爆炸,故正确;
C.室内起火不能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以免因为空气流通而造成火势蔓延,故错误;
D.吹灭燃着蜡烛的灭火原理是降低蜡烛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灭火,故错误。
故选:B。
3.关于燃烧和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性气体达到爆炸极限时就会发生爆炸
B.炒菜时油锅起火,向锅中放入较多菜叶灭火,是降低了油的着火点
C.木柴架空有利于燃烧,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干粉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解答】解:A.可燃性气体达到爆炸极限时不一定就会发生爆炸,还需要遇到明火或电火花,选项说法错误;
B.炒菜时油锅起火,向锅中放入较多菜叶灭火,是使油的温度降低至它的着火点以下,选项说法错误;
C.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料的燃烧。所以木柴架空有利于燃烧,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气化会吸收大量的热,所以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而不能用干粉灭火器,以免产生的水损坏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4.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图甲,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B.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C.由图乙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
D.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解答】解: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的温度更容易达到其着火点,说法错误;
B、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空气流通带走热量,造成蜡烛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灭火,说法错误;
C、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说法正确;
D、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说法错误;
故选:C。
5.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下列有关灭火器使用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提灭火器时,手靠近瓶口,容易提起
B.拔保险销时,放开手柄,有利于拔出
C.用力压手柄时,手靠近瓶口,容易压下
D.对准火源根部扫射,灭火物质覆盖可燃物,快速灭火
【解答】解:A.提灭火器时,手靠近瓶口,容易提起,故A正确;
B.拔保险销时,放开手柄,减少摩擦力,有利于拔出,故B正确;
C.用力压手柄时,不要把手靠近瓶口,特别是二氧化碳灭火器,以防把手冻伤,故C错误;
D.根据灭火原理,对准火源根部扫射,灭火物质覆盖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达到快速灭火的,故D正确。
故选:C。
知识点四 燃料与能源
1.燃料的充分燃烧
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的氧气(或空气);二是燃料与氧气(或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燃烧不充分的缺点: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产生黑烟、CO等物质,污染环境。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提高燃料的燃烧利用率,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2.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
(1)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煤的综合利用,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如焦炭,煤焦油,煤气等,属于化学变化。
(2)石油是一种粘稠状的液体。石油中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不用的产品,属于物理变化。
(3)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CH4)。
3.甲烷燃烧
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可燃冰是甲烷水合物。
实验步骤:①观察甲烷的颜色、状态。点燃从导管放出的甲烷,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②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燃烧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烧杯
内壁上有无色液滴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燃烧原理:CH4 + 2O2= CO2 + 2H2O。
4.化石燃料的危害
(1)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2)燃料不充分燃烧时,会产生CO和烟尘,引起雾霾。
5.新型燃料和能源
(1)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为C2H5OH,可通过高粱、玉米和薯类等发酵、蒸馏而得到。酒精的制取发酵属于化学变化。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 + 3O2=2CO2 + 3H2O。
(2)氢气
①氢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H2 + O2=2H2O)。
②氢气本身无毒,极易燃烧,燃烧产物是水,被认为是最清洁的能源。
③氢气的实验室制取
药品:锌粒和稀硫酸
反应原理:Zn +H2SO4=ZnSO4+H2↑
反应装置:
(3)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许多其他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和核能等。这些能源的利用,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1.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
A.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的遗骸经地层深处高温、高压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B.化石燃料主要成分都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CO2、H2O等物质
D.化石燃料燃烧为人类提供能量,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答案】B。
【解析】A.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的遗骸经地层深处高温、高压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故正确;
B.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故错误;
C.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所以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CO2、H2O等物质,故正确;
D.化石燃料燃烧为人类提供能量,也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环境造成污染,故正确。
2.为了节能,汽车内燃机将汽油(含C8H18等)喷成雾状后和空气混合燃烧,目的是(  )
A.减少O2消耗量 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
C.降低汽油着火点 D.防止爆炸
【解答】解:汽车内燃机将汽油(含C8H18等)喷成雾状后和空气混合燃烧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
故选:B。
3.俗话说“人要实心,火要空心”,下列对“火要空心”理解正确的是(  )
A.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隔绝空气 D.易于移除可燃物
【解答】解:“火要空心”,增大了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燃料充分燃烧。
故选:A。
4.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或事实叙述错误的是(  )
A.硫磺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用金刚石和石墨相互刻画,石墨上留有划痕
D.将煤粉制成蜂窝煤,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解答】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法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说法正确;
C、金刚石硬度大于石墨,用金刚石和石墨相互刻画,石墨上留有划痕,说法正确;
D、将煤粉制成蜂窝煤,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说法正确;
故选:A。
1.我国北方冬季常使用煤炉取暖,而生煤炉时,需先引燃木材,来加热煤球使其燃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B.把煤做成蜂窝状,增大了煤与空气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
C.煤、石油、酒精均属于化石燃料
D.燃烧时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是二氧化碳在燃烧
【答案】B。
【解析】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会改变的,煤炉生火,用木材引燃是为了尽快达到煤的着火点,故A说法错误;
B、增加氧气的浓度或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都可以使可燃物更充分燃烧,所以把煤做成蜂窝煤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的更充分,故B说法正确;
C、煤、石油和天然气是常见的三种化石燃料,酒精不属于化石燃料,故C说法错误;
D、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CO)燃烧产生的物质,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故D说法错误。
2.将木柴架空一些,可以使火燃烧更旺,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方便添加木柴 B.升高木柴的温度
C.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D.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解答】解:A、不是为了方便加入木柴。故选项错误;
B、主要不是为了升高木柴的温度。故选项错误;
C、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从而促进木柴的燃烧。故选项正确;
D、木柴的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错误的是(  )
A.提供足量的氧气 B.降低燃料的着火点
C.固体燃料粉碎 D.液体燃料喷成雾状
【解答】解: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有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A.提供足量的氧气可以促进燃料的燃烧,不合题意;
B.着火点属于可燃物的属性,不能随意改变,符合题意;
C.固体燃料粉碎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不合题意;
D.液体燃料喷成雾状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不合题意。
故选:B。
4.目前,大多数烧烤店都是用空心炭作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心炭具有可燃性
B.空心炭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要注意通风
C.向空心炭扇风能使其着火点降低
D.将炭做成空心有利于充分燃烧
【解答】解:A.炭具有可燃性,故正确;
B.炭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会生成一氧化碳,为了防止造成煤气中毒,要注意通风,故正确;
C.着火点属于可燃物本身的属性,不能人为的降低或升高,故错误;
D.将炭作出空心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充分燃烧,故正确。
故选:C。
1.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B.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C.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A。
【解析】A.将煤块粉碎后能够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再燃烧能够使其燃烧更充分,故正确;
B.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不正确;
C.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故不正确;
D.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故不正确。
2.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立即用湿布盖灭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答案】C。
【解析】解:A、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立即用湿布盖灭,利用的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B、天然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关闭阀门、开窗通风,可以稀释燃气,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利用的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错误。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以防止发生人身危险,故选项说法正确。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吸收热量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反应 B.化学反应一定发生了能量变化
C.需要点燃或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有热量放出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反应
【答案】B。
【解析】A.吸收热量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反应,如煮沸水的过程吸收热量,但是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化学反应一定发生了能量变化,故正确;
C.需要点燃或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木炭在点燃后会放出大量的热,故错误;
D.有热量放出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反应,如电灯通电后会发光、放热,但是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4. “可燃冰”(CH4 8H2O)是一种藏在深海海底的能源,1m3可燃冰可转化为164m3的天然气和0.8m3的水,下列关于可燃冰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燃烧后的产物一定是二氧化碳和水
B.“可燃冰”和太阳能、风能均属于新能源
C.“可燃冰”是氧化物
D.相同体积的“可燃冰”和天然气完全燃烧后,释放的热量一样多
【答案】B。
【解析】A.可燃冰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所以“可燃冰”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故错误;
B.“可燃冰”和太阳能、风能均属于新能源,故正确;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而可燃冰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D.1m3可燃冰可转化为164m3的天然气,所以相同体积的“可燃冰”和天然气完全燃烧后,可燃冰释放的热量多,故错误。
5.关于燃料及其利用的相关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
A.汽车、轮船使用的燃料有煤、石油,天然气等
B.埋在海底的可燃冰将成为未来的新能源
C.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做燃料
D.人类需要的能量都是从化学反应产生的,最常见的就是生活燃料的使用
【答案】D。
【解析】解:A.汽车、轮船使用的燃料有煤、石油,天然气等,故正确;
B.可燃冰的储量大、热值高、燃烧后几乎没有残渣,所以将成为未来的新能源,故正确;
C.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做燃料,故正确;
D.人类需要的能量主要是从化学反应产生的,还可以通过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获取能量,故错误。
6.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下列选项中,属于最清洁燃料的是(  )
A.天然气 B.乙醇汽油 C.氢气 D.煤气
【答案】C。
【解析】A.天然气作为气体燃料,虽然比较洁净,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
B.汽油燃烧能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
C.氢气的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是最清洁的燃料,故选项正确。
D.煤气燃烧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
7.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 隔离可燃物
B.用嘴吹灭蜡烛 —— 隔绝氧气
C.木柴架空燃烧更旺 ——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 —— 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答案】B。
【解析】A、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解释正确;
B、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用嘴吹灭蜡烛时,气流使蜡烛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熄灭,故选项符合题意;
C、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解释正确;
D、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是因为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故解释正确。
8.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则使燃着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B.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可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C.燃烧都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则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D.化学变化过程中会有气体产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解答】解:A、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但使燃着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氮气等气体故选项推理错误。
B、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故选项推理错误。
C、燃烧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发光、放热,故选项推理错误。
D、化学变化过程中会有气体产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9.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带火星的木条一定能在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复燃
B.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则物理变化中也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C.燃烧都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则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D.化学变化过程中会有气体产生,则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解答】解:A、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带火星的木条不一定能在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复燃,如在空气中不能复燃,故选项错误。
B、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故选项推理错误。
C、燃烧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发光、放热,故选项推理错误。
D、化学变化过程中会有气体产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变为水蒸气,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10.江苏无锡李阿姨怀疑人民币上可能沾染新冠病毒,放进微波炉中加热消毒。不到一分钟,微波炉中就飘出了焦糊味。李阿姨慌忙去取现金,但为时已晚,纸币大部分已经炭化至黑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能闻到焦糊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纸币炭化发生了物理变化
C.纸币是一种可燃物
D.微波炉加热提供了纸张炭化的条件
【解答】解:A、能闻到焦糊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A说法正确;
B、纸币炭化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故B说法错误;
C、纸币能燃烧,是一种可燃物,故C说法正确;
D、微波炉加热提供了纸张炭化的条件,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装置的优势是节约药品,现象明显
B.再挤压左滴管,白磷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
C.实验过程中只产生了有害气体,因此需要进行尾气处理
D.先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这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答】解:A.该装置容积小,节约药品,现象明显,选项说法正确;
B.再挤压左滴管,白磷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固体小颗粒,有毒,因此需要进行尾气处理,选项说法错误;
D.挤压右滴管并微加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以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的温度需要达到其着火点,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2.控制变量法是研究化学变化规律的重要思想方法。如图是一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为了符合控制变量的要求,红磷和白磷的质量应该相等
B.实验1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C.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燃烧要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D.实验2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实验1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实验2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解答】解:A、为了符合控制变量的要求,红磷和白磷的质量应该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1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说明燃烧要与充足的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
D、实验2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实验1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实验2热水中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3.如图所示,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盛放汤料的“纸锅”,用酒精炉给“纸锅”中的汤料加热时,“纸锅”不易被烧坏。对此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汤料使“纸锅”的着火点升高了
B.“纸锅”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C.汤料隔绝了氧气使“纸锅”不能燃烧
D.水汽化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锅”的着火点
【解答】解: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纸张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纸张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C、纸张与空气充分接触,而不是汤料隔绝了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水汽化时吸热,导致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因此纸张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4.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如图为某实验示意图,有关该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只有铜块上的白磷燃烧 B.向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
C.热水的作用既提供热量又隔绝空气 D.升高水的温度,铜块上的红磷也能燃烧
【解答】解:A、由图示装置可知,铜片上的白磷能接触到氧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所以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故A正确。
B、向水中的白磷通氧气,达到了燃烧的条件,白磷会燃烧,故B正确。
C、热水的作用既提供热量又隔绝空气,故C正确。
D、由于水的沸点是100°C,升高水的温度,也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也不会燃烧,故D错误。
故选:D。
15.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物质的燃烧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燃烧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解答】解:A.无烟煤具有可燃性,④未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无烟煤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B.对比①③,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C.对比②③,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6.煤在燃烧前通常磨成粉状的目的是(  )
A.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B.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C.减少氧气的消耗 D.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解答】解:把煤磨成粉状进行燃烧,增大了煤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了燃烧的充分燃烧,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也不能减少氧气的消耗。
故选:D。
17.野炊时,小阳发现火焰很小,他将木柴架空一些后,火焰变大,架空的目的是(  )
A.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B.升高木柴的温度
C.便于更直观的观察火焰 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解答】解:野炊时,小阳发现火焰很小,他将木柴架空一些后火焰变大,架空能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故选:D。
18.化学反应会受到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影响。烧烤时,用扇子向红热的木炭扇风,反应会加快,火会更旺,其原因是(  )
A.反应温度降低 B.CO2浓度增大
C.O2浓度增大 D.降低木炭着火点
【解答】解:烧烤时,用扇子向红热的木炭扇风,反应会加快,火会更旺,是因为用扇子向红热的木炭扇风,提供了空气,O2浓度增大,木炭能充分燃烧。
故选:C。
19.工业上常把液态燃料喷成雾状,从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其原理是(  )
A.使可燃物分子变小 B.增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C.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解答】解:A、把液态燃料喷成雾状,可燃物分子的大小没有变化,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一般不变,故B错误;
C、把液态燃料喷成雾状,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C正确;
D、可燃物着火点属于物质的属性,一般不会改变,故D错误。
故选:C。
20.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检验装置A气密性的操作为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1:将U形管放在盛有80℃热水的烧杯中,关闭K2、打开K1,从U形管左端管口鼓入O2.现象:右端裹有白磷的棉花先冒白烟,片刻后开始燃烧,另一端的普通棉花没有变化。实验1可以得出的燃烧条件为   。
(3)实验2:在上述实验1燃烧过程中,关闭K1、打开K2,从U形管左端管口鼓入气体Y.现象:燃烧着的棉花团很快熄灭,停止燃烧:继续鼓入气体Y,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装置D中注射器内盛放的试剂X可能为   。
(4)实验3:关闭K2、打开K1,再次鼓入O2,发现右端剩余的裹有白磷的棉花又能燃烧。对比实验2和3,可以得出的燃烧条件为   ;实验2同时能证明气体Y的性质为   ,利用该性质可用于   。
(5)该实验的优点为   。
【答案】
(1)关闭K1,将注射器活塞拉到一定程度,松开手后,若活塞回到原处,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其他合理答案一口) 2H2O2 2H2O+O2↑
(2)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Ca(OH)2+CO2═CaCO3↓+H2O 稀盐酸
(4)可燃物必须以氧气或空气相接触 既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 灭火
(5)环保,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等
【解析】(1)由注射器、锥形瓶、胶塞、止水夹组成一个弹性密封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可以拉动注射器活塞,装置气密性可以通过注射器活塞是否恢复到原位置来判断,依据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2)当关闭K2,打开K1是A、B、C三个装置连通,A装置中生成的氧气进入B装置,与普通棉花和裹有白磷的棉花将同时接触,温度达到80℃,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所以B装置中右侧的裹有白磷的棉花燃烧,普通棉花不燃烧,他们同时和氧气相接触,而白磷的着火点比普通棉花着火点低。
(3)当关闭K1,打开K2时,D、B、C三个装置连通,D中生成的气体倒入B装置,而燃着的白磷熄灭说明气体不具有可燃性,也不支持燃烧,同时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确定该气体是二氧化碳,故D装置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4)实验2和3现象对比,通入二氧化碳后裹有白磷的棉花熄灭,接触氧气后,裹有白磷的棉花开始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氧气相接触,同时也说明二氧化碳既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利用二氧化碳的该性质可用于灭火。
(5)教材中的装置没有进行密闭,所以生成的有毒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而该装置完全密闭,能防止有毒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21.我省两淮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瓦斯存在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是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主要成分是甲烷。
(1)请你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煤矿瓦斯爆炸有两个必要条件:①瓦斯含量在爆炸极限的范围内;②____________;
(3)下表是常见三种气体的爆炸极限,请你据此判断:
可燃气体 H2 CH4 CO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4.0% ~ 74.2% 5% ~ 15% 12.5% ~ 74.2%
最容易发生爆炸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
(4)下列图标中,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_______________;
(5)某现代化的矿井采用了“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有效解决了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照明用电。这种既采煤又发电联合生产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2)遇到明火或达到着火点
(3)
(4)B
(5)节约资源,提高瓦斯利用率
【解析】(1)甲烷化学式为,完全燃烧生成水和氧气,由此可得其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燃烧的条件可得瓦斯爆炸需遇到明火或达到着火点;
(3)由表中数据可得,氢气爆炸下限最低,爆炸下限与爆炸上限间跨度最大,因而最容易发生爆炸;
(4)B项,图意为节约用水,与燃烧和爆炸无关,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图意为易燃性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
C项,图意为爆炸性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图意为禁止吸烟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故D项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5)采用“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可使有害气体瓦斯变废为宝,节约资源,提高瓦斯利用率。
22.某同学要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及现象
步骤Ⅰ.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 步骤Ⅱ.将盛有白磷的带孔燃烧匙伸入A瓶中,白磷不燃烧。 步骤Ⅲ.向A瓶中加满80℃热水,塞紧瓶塞,白磷不燃烧。 步骤Ⅳ.打开K1、K2,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待瓶中的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时,关闭K1、K2.此时进入量筒B中水的体积为200mL,观察到A瓶中的白磷燃烧。
(1)对比步骤Ⅱ和Ⅳ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待装置冷却一段时间后,打开K2,如果观察到   ,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5,原因可能是 
 (答一条即可)。
【答案】(1)温度达到着火点;(2)水倒流进A瓶40mL;气密性不好、未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夹子等。
【解析】【实验一】(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步骤Ⅱ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步骤Ⅳ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因此通过对比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的额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故答案为:温度达到着火点;
(2)步骤Ⅳ中装置A内的空气为200mL,因此要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因此消耗的氧气应该是200mL×=40mL,则观察到的现象是水倒流进A瓶40mL;影响实验结果偏小的因素可能是气密性不好、未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夹子等;故答案为:水倒流进A瓶40mL;气密性不好、未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夹子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