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化学 一轮复习 【重难点精讲】学案:第1讲 走进化学世界(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化学 一轮复习 【重难点精讲】学案:第1讲 走进化学世界(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13 22:1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讲 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点一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酒精挥发,铁丝弯曲等都是物理变化。特征: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伴随着状态和形状的改变。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如酒精燃烧,钢铁生锈,食物的腐败和消化等都是化学变化。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常伴随着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以及能量变化(吸热、放热或者发光)。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联系: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2.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挥发性、导电性等。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能不能溶于水的性质,如糖能溶解在水中,但是大理石不能。
3. 性质与变化的联系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联系: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决定变化。而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在物质使用过程中它发生了变化。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金属可以做炊具,说明金属具有导热性。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物质的性质是物质静态的内在属性。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经常用到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例如:蜡烛熔化,物理变化;蜡烛易熔化,物理性质。
1.下列我国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炭黑制墨 B.粮食酿酒
C.胆矾炼铜 D.燃放烟火
【答案】A
【解析】A、炭黑制墨,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B、粮食酿酒,产生了新物质酒精,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胆矾炼铜,产生新物质铜,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燃放烟火,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A。
2.下列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国外的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黑火药爆炸 B.湿法炼铜
C.高粱酿酒 D.指南针指引航海
【答案】D
【解析】A、黑火药爆炸,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湿法炼铜,铁把铜置换出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高粱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指南针指引航海只是利用磁性指示南北,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
3.酒精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挥发 B.稀释酒精
C.碘溶于酒精 D.酒精消毒
【答案】D
【解析】A、酒精挥发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正确;B、稀释酒精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正确;C、碘溶于酒精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正确;D、酒精消毒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 B.干冰升华
C.光合作用 D.石蜡熔化
【答案】C
【解析】A、汽油挥发只是汽油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故A不属于化学变化;B、干冰升华是二氧化碳从固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故B不属于化学变化;C、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有新物质的生成,故C属于化学变化;D、石蜡融化是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故D不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
5.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动物呼吸 B.金属生锈
C.食物腐烂 D.海水晒盐
【答案】D
【解析】A、动物呼吸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金属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食物腐烂有微生物、酸性物质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海水晒盐,只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故选D。
1.《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列诗句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千锤万凿岀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B
【解析】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烈火焚烧生成了新物质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水是生命之源,氧气是生命之气”。氧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能支持燃烧 B.不易溶于水 C.密度比空气略大 D.无色气体
【答案】A
【解析】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A、能支持物质的燃烧,属于助燃性,需要化学变化体现,属于化学性质;
B、不易溶于水,属于溶解性,不需要化学变化体现,属于物理性质;
C、密度比空气大,属于密度,不需要化学变化体现,属于物理性质;
D、无色气体属于颜色、状态,不需要化学变化体现,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A。
3.下列生产工艺(或方法)中,没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
A.“五粮”酿酒 B.纺纱织布 C.高炉炼铁 D.联合制碱
【答案】B
【解析】
A、酿酒生成了酒精,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纺纱织布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高炉炼铁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联合制碱生成了新物质碳酸钠,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4.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NaOH固体有吸水性——物理性质
B.NaOH固体为白色片状——物理性质
C.NaOH固体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显碱性——物理性质
D.NaOH固体放在空气中易变质——化学性质
【答案】C
【解析】
A、NaOH固体有吸水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说法正确;
B、NaOH固体为白色片状,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说法正确;
C、NaOH固体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显碱性,溶液的酸碱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说法错误;
D、NaOH固体放在空气中易变质,氢氧化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说法正确。
故选C。
5.氢气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无气味 B.密度比空气小 C.难溶于水 D.可以燃烧
【答案】D
【解析】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无色、无气味、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等均不涉及化学变化,属于物理性质,可以燃烧涉及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故选D。
知识点二 实验仪器
1. 实验室常用仪器
仪器名称 形状(简图) 用途及注意事项
试管(可直接加热) 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1. 用作少量试剂反应容器;2. 用于少量气体发生器;3.收集少量气体。
蒸发皿(可直接加热) 用作蒸发液体,浓缩溶液,干燥固体。
烧杯(不可直接加热) 常温或加热时使用,配制溶液、大量试剂反应容器。 【注意】1. 只能给液体加热;2. 加热时下面放石棉网,使之均匀受热;3. 用作反应容器时液体不超过2/3;加热时液体不超过1/2。
烧瓶(不可直接加热) 分平底和圆底两种,用作反应物较多、加热时间较长的 反应仪器。 【注意】1. 加热前外壁要擦干;2. 加热时固定在铁架台上,下面放石棉网,平底的一般不用于加热;3. 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2。
广口瓶/ 细口瓶 1. 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2. 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 【注意】1. 避光保存的用棕色瓶;2. 碱性液体用橡胶塞;3. 酸性液体用玻璃塞。
集气瓶 用作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也可用于反应容器。不能加热,要与磨砂的玻璃片配套使用。
托盘天平 用于称量药品或容器质量的仪器。
量筒 用于称量液体的体积。
漏斗 用于过滤或向小口径容器内注入液体的仪器。 【注意】 不能加热,用于过滤时应与滤纸相匹配。
长颈漏斗 用于固体和液体在锥形瓶中反应时随时添加液体药品。 能防止气体逸出。 【注意】使用时末端应插入液面以下。
分液漏斗 用于固液或液体与液体反应的发生装置:控制所加液 体的量及控制反应速率或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铁架台 用于夹持和固定各种仪器。附有铁圈和铁夹,铁夹内衬 有绒布或橡皮,松紧适合。
试管夹 用于夹持试管。
胶头滴管、滴瓶 胶头滴管用于滴加或吸取少量液体,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滴瓶上的胶头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
药匙 取用粉末状或颗粒状的固体药品。
水槽 专用于排水集气的容器。 【注意】壁厚、不耐热、不适宜盛热水。
石棉网 用于加热(高温)的装置。 本身耐高温,能使容器均匀受热。
酒精灯 用于加热。
燃烧匙 用于盛放可燃性固体物质做燃烧实验(特别是物质在气体中的燃烧反应)。由熔点较高的金属制成。
玻璃棒 【用途】1. 搅拌;2. 引流;3. 蘸取少量液体;4. 转移固体。(玻璃制品易碎)
2. 常用仪器的分类
仪器分类 仪器
反应仪器 直接加热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
间接加热 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
存放仪器 固体 广口瓶
液体 细口瓶、滴瓶
气体 集气瓶
加热仪器 酒精灯、酒精喷灯
分离仪器 漏斗
取用仪器 块状或大颗粒固体 镊子
粉末状或小颗粒固体 药匙
少量液体 胶头滴管
取用一定量液体 量筒(需配合胶头滴管使用)
夹持仪器 试管夹、铁架台、坩埚钳
其他仪器 石棉网、玻璃棒、水槽、导管等
知识点三 化学药品取用
1. 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
(1)认识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图标
举例 氢气、甲烷等 镁粉等 白磷等 火药等 浓硫酸等 水银等
(2)取用三原则
①安全原则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将鼻孔凑到瓶口闻药品气味,不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闻气体的正确操作: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②节约原则
严格按量取用。注意: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用量,则液体为1-2ml,固体需盖满试管底部。
③剩余原则
实验未用完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更不能随意丢弃或者带出实验室,要放回指定容器(滴瓶里的试剂需放回原试剂瓶)。
(3)特别注意保护眼睛
万一眼睛里溅入药液(尤其是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药液),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洗的时候要不断地眨眼睛,并及时就医。
2. 固体药品取用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工具:药匙、镊子或纸槽。注意: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2)取用方法:
取用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先将试管横放,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后再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取用固体粉末: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或管壁上,先将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后再慢慢直立起来。【操作要点总结】“一斜(横)、二送、三竖”。
(3)固体药品的称量
称量固体药品时使用托盘天平(托盘天平仅用于粗略的称量,只能精确到0.1g)。称量前,将托盘天平放在平稳的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称量时遵守“左物右码”的原则(称量时若已知药品取用的质量,则应先加砝码并移动游码至所需刻度,再添加药品,最后根据指针的偏转适当添加或减少药品)。读数方法:称量物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
注意: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大小相同的纸片;称量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3. 液体药品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
(1)倾倒法——取量液体药品
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标签朝向手心拿起,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试管稍倾斜),缓慢倾倒液体,倒完试剂后盖紧瓶塞并立即把试剂瓶放回原处。
(2)滴管滴加——取少量液体药品
使用滴管吸取液体时,用手捏紧滴管上部的胶帽,排出空气,然后将滴管插入试剂瓶内吸入试剂。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取液后的滴管必须垂直悬空于试管的正上方。使用滴管时,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要伸入容器内或接触容器的壁。使用后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以备再用。严禁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其他试剂,防止其他试剂被污染。
(3)量取法——取用一定量液体(仪器的选择:量筒和胶头滴管)
量筒使用时要选择合适的量程。它是粗略称量的仪器,刻度是指温度在20℃时的体积数,应避免热量使其刻度不准确,所以量筒不能做反应容器,不能加热,不能用来直接配制溶液。
量取方法: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先直接倾倒,待注入的量比所需的量稍少时,把量筒放平,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量。
注意: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俯视读数比真实值大,仰视读数比真实值小。
1.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指出,75%酒精可有效灭活病毒。现用95%的酒精配制75%的酒精,一般不会用到的仪器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用到的仪器有:量筒、胶头滴管:量取液体;烧杯:混合;玻璃棒:搅拌,故不需要酒精灯。故选B。
2.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连接仪器 B.铁丝燃烧
C.液体加热 D.点燃酒精灯
【答案】D
【解析】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集气瓶底预先铺上一层细沙或放少量的水,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取用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试管要与桌面呈45°角,要先预热再固定加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3.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
A.取少量固体 B.量取液体
C.氧气验满 D.稀释浓硫酸
【答案】C
【解析】A、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C、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不能伸入集气瓶内,图中操作错误,符合题意;D、稀释浓硫酸: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尽快的散发出去,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4.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取少量液体
C. 加热液体 D. 称取氯化钠
【答案】A
【解析】A.点燃酒精灯用火柴点燃,操作正确,故符合题意;B.取少量液体应用滴管取用,另外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试管应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向着手心,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用天平称量物体时,应“左物右码”,图中所示错误,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
5.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 B.振荡液体
C.量取液体 D.滴加液体
【答案】C
【解析】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振荡试管时,振荡试管中的液体的正确方法是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摆动,而不是手指拿住试管上下晃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符合题意;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滴加液体
C.熄灭酒精灯 D.稀释浓硫酸
【答案】D
【解析】
A、向试管中倒入液体,试管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塞未倒放,故图示操作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图示操作错误;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故图示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图示操作正确。
故选D。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吸取药液 D.读取液体体积
【答案】A
【解析】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将仪器连接好后,将玻璃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双手握住试管,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正确;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为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集气瓶,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错误;
C、用胶头滴管取液时,需要将空气挤到外面,不能像图中这样挤到试剂瓶中,防止药品变质,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错误。
故选A。
3. “操作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下列实验操作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转移蒸发皿
C.闻气味 D.稀释浓硫酸
【答案】C
【解析】
A、应该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发生火灾,选项A不正确;
B、刚刚加热的蒸发皿温度很高,转移时应该用坩埚钳夹取,不能用手直接接触,选项B不正确;
C、因为有些气体对人体有害,所以闻气体的气味时应该采用“招气入鼻法”,选项C正确;
D、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中,由于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的大量热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因此稀释浓硫酸时,应该把浓硫酸沿着烧杯的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选项D不正确。故选C。
4.加热是最常见的反应条件,这一基本实验操作常要使用酒精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使酒精灯燃烧更旺,将灯内酒精添满,以增加可燃物
B.酒精灯里的酒精洒到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盖灭
C.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盖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D.用燃着的木条点燃酒精灯,燃着的木条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A
【解析】
A、酒精不能装得太满,以不超过灯壶容积的2/3为宜,若酒精量太多易受热膨胀,易使酒精溢出,发生实验安全事故,符合题意;
B、酒精灯里的酒精洒到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盖灭,不能使用浇水的方法灭火,尤其是大量酒精着火时,不符合题意;
C、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盖灭,灯帽使得酒精灯与空气隔绝,当灯帽内氧气完全耗尽后,酒精灯因为缺氧而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不符合题意;
D、用燃着的木条点燃酒精灯,燃着的木条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物品燃烧三要素:氧气、可燃物、着火点,酒精灯具备氧气、可燃物两大要素,燃着的木条则可以使酒精达到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化学实验操作考查中,发现如下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滴加液体 B.取用固体
C.量取液体 D.加热液体
【答案】C
【解析】
A、滴加液体胶头滴管要竖直悬空,错误;
B、取用固体颗粒药品,试管要横放,用镊子把固体药品放在试管口,然后慢慢竖立使药品滑下,错误;
C、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水平,正确;
D、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错误。
故选C。
知识点四 给物质加热
1. 酒精灯的使用
使用前:检查灯内酒精是否适量,酒精容量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不能少于1/4。
使用时: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火焰分为三层,加热时用外焰,外焰温度最高。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2s后取出,与外焰接触的部分最先炭化。
使用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2. 给物质加热
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夹持在离试管口大约1/3处;大拇指不要摁在试管夹的短柄处,以防试管脱落。
②加热前:先把试管外壁擦干,保持干燥;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加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在放药品的部位加热,不要使玻璃仪器的底部与灯芯接触。
③加热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固体时,试管横放,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不要对着人,保持试管与台面倾斜角为45°。
④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以免试管骤冷炸裂。
1. 某同学加热2~3mL蒸馏水,操作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
①点燃酒精灯;②加热;③用试管夹夹好;④往试管里加2~3mL蒸馏水;⑤将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标签朝外。
A.①④③②⑤ B.④⑤③①② C.①③④②⑤ D.④③⑤①②
【答案】B。
【解析】该实验首先要取蒸馏水,取完蒸馏水要把原来的试剂瓶复原,再用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向上夹到试管的中上部,点燃酒精灯,先进行预热再集中药品部位加热;即正确顺序为:④⑤③①②。
1. 用试管加热固体物质时,有时因操作不正确出现试管炸裂现象。某同学寻找出下列原因,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未擦干 B.加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
C.加热完,没有冷却即用冷水冲洗 D.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答案】D。
【解析】A.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未擦干,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容易炸裂;不符合题意;
B.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应先均匀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防止试管外壁有水滴而受热不均,导致试管炸裂;不符合题意;
C.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会由于骤冷造成破裂;不符合题意;
D.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如果向上倾斜会造成冷凝水回流,导致试管炸裂;符合题意。
知识点五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1.仪器的连接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
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不要使玻璃管折断,以免刺破手掌)。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胶塞
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2. 检查装置气密性
连接仪器,先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里;双手紧握试管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一段时间后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 仪器洗涤的方法
以试管为例:倾倒废液,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倒掉,反复数次。若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再用清水冲洗,倒放在试管架上。清洗干净的标准:试管壁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1.我市今年初中学业水平实验操作考试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加入石灰石固体 B.过滤粗盐水中的泥沙
C.量取48ml水 D.倒入稀盐酸
【答案】A
【解析】A、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图中操作错误,符合题意;B、过滤时,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C、量筒量程的选择要与量取液体的容积相近,这样误差较小,且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平行,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D、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细口瓶要紧挨着试管口,缓慢地倒,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2.已知室温下NaCl的溶解度约为36g。现称取3.6g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转移等步骤,除去泥沙得到精盐。下列操作正确且合理的是( )
A溶解 B过滤 C蒸发 D转移
【答案】B
【解析】A、室温下,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故10gmL水就能溶解3.6g氯化钠,加入50mL水,加水过多,会使蒸发的时间过长,故加水应适量,不符合题意;B、过滤时,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C、蒸发时,应用蒸发皿,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D、转移时,应用玻璃棒进行转移,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
3.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加热液体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蒸发结晶 D.滴加试剂
【答案】D
【解析】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用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中上部,选项A正确;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选项B正确;C、蒸发结晶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选项C正确;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选项D不正确。故选D。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熄灭酒精灯 B.塞紧橡胶塞
C.移走加热后的蒸发皿 D.稀释浓硫酸
【答案】C
【解析】A、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发生危险,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B、连接仪器时,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C、移走加热后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切不可用手,以防烫伤,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D、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尽快的散发出去,切不可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
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量筒读数
C.倾倒液体 D.过滤
【答案】B
【解析】A、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点燃,不能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的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倾倒液体药品时,试剂瓶口应紧挨试管口,细口瓶标签一面朝向手心,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进行过滤操作时,应用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应紧靠烧杯内壁,图示操作错误。故选B。
1.用浓硫酸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并进行相关实验。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量取浓硫酸 B.测稀硫酸pH
C.制取氢气 D.收集氢气
【答案】C
【解析】
A、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选项操作错误;
B、测pH时,pH试纸不能湿润,会对待测液产生稀释的效果,选项操作错误;
C、实验室制取氢气采用稀硫酸和锌作为反应物,将锌放在多孔隔板上,稀硫酸从长颈漏斗中加入,使用该装置可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选项操作正确;
D、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选项操作错误。
故选C。
2.(2021·安徽)某同学用月季花自制酸碱指示剂,并用于检验白醋的酸碱性,部分操作如图,其中错误的是( )
A.研磨花瓣 B.浸取色素
C.取用白醋 D.检验白醋
【答案】D
【解析】
A、研磨花瓣可用研钵进行研磨,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浸取色素,应用玻璃棒搅拌,加快浸取速率,不符合题意;
C、取用白醋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D、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0.5cm处,图中操作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氢气验纯 B.二氧化碳验满
C.浓硫酸稀释 D.滴加液体
【答案】A
【解析】
A、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很小的响声,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故A正确;
B、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故B错误;
C、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缓慢地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C错误;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D错误。
故选A。
4.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 比较蜡烛与水的密度 B. 比较火焰各层温度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验证产物有水
【答案】C
【解析】
A、比较蜡烛与水的密度实验中将蜡烛放入水中,若蜡烛浮在水面上则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因此达到实验目的;
B、根据木条各部分被烧的颜色不同判断,温度高的部分,烧焦的程度深;反之,则浅;可达到实验目的;
C、蜡烛燃烧产生气体等,因此需要在密闭装置内进行验证,错误;
D、将干冷烧杯照在燃着的蜡烛上面,烧杯壁上有水珠产生,说明产物有水,可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5.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塞进橡皮塞 B.处理废弃药品
C.蒸发食盐水 D.滴加试剂
【答案】C
【解析】
A、将橡皮塞塞进试管时,不可把试管放在实验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选项A不正确;
B、实验中的废弃药品,有的有毒,有的有腐蚀性,如果将这些物质直接倒在水池中排出,会污染环境,选项B不正确;
C、蒸发食盐水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选项C正确;
D、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为了防止污染滴管和试剂,滴管不能斜靠在试管的内壁上,应该垂直悬空放置在试管口上方,选项D不正确。故选C。
1.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成果卓著,下列成果的应用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司南指示方向 B.高温烧制陶瓷
C.古代湿法炼铜 D.谷物酿造美酒
【答案】A
【解析】A、司南指示方向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B、高温烧制陶瓷跟燃烧有关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古代湿法炼铜有新物质铜生成,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谷物酿造美酒有新物质乙醇生成,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A。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食物腐败 B.粮食酿酒
C.干冰升华 D.铁锅生锈
【答案】C
【解析】A、食物腐败是缓慢氧化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A选项错误;B、粮食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是化学变化,故B选项错误;C、干冰升华是二氧化碳由固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C选项正确;D、铁锅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是化学变化,故D选项错误。故选C。
3.下列变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纸张燃烧 B.玻璃破碎
C.石蜡熔化 D.水的蒸发
【答案】A
【解析】A、纸张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玻璃破碎只有物质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C、石蜡熔化只有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D、水的蒸发只有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选A。
4.下列各图所示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制作叶脉书签 B.钻木取火
C.比较硬度 D.酸雨的腐蚀
【答案】C
【解析】A、用NaOH溶液制作叶脉书签是利用了氢氧化钠的腐蚀性,此过程中生成新的物质,所以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钻木取火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比较硬度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D、酸雨腐蚀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例如酸雨中的硫酸能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不符合题意;故选C。
5.为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公众改变了许多生活习惯。下列做法主要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用医用酒精杀菌消毒 B.保持社交距离
C.改变握手拥抱礼节 D.出门配戴口罩
【答案】A
【解析】A、用医用酒精消毒,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B、保持社交距离,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改变握手拥抱礼节,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出门配戴口罩,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A。
6.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高炉炼铁 B.冰雪融化 C.食物变质 D.木材燃烧
【答案】B
【分析】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解析】
A、高炉炼铁过程中,铁矿石转化为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冰雪融化过程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食物变质过程中,物质发生缓慢氧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木材燃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择B;
7.莫道雪融便无迹,雪融成水水成冰”,其中涉及有关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冰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B.冰和水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
C.雪和水的分子间隔不同 D.雪融成水是物理变化
【答案】A
【解析】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冰和水都是水分子构成的,化学性质相同,说法错误;
B、冰和水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说法正确;
C、雪融化成水是因为分之间的间隔变小的缘故,雪和水的分子间隔不同,说法正确;
D、雪融成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说法正确;
故选:A。
8.下列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光合作用 B.滴水成冰
C.牛奶酸败 D.食醋酿造
【答案】B
【分析】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解析】
光合作用、牛奶酸败、食醋酿造过程中都生成其他物质,发生的都是化学变化。滴水成冰,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选B。
9.下列物质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稀有气体作电光源 B.生石灰用于食品加热
C.液氮制造低温环境 D.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
【答案】B
【解析】
A、稀有气体通电发出特殊颜色的光,可作电光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体现物理性质,A错误。
B、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用于食品加热,发生化学变化,体现化学性质,B正确。
C、液氮气化吸热,制造低温环境,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体现物理性质,C错误。
D、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体现物理性质,D错误。
故选:B。
10.嫦娥五号执行的下列探月任务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漫步月面 B.采集月壤 C.展示国旗 D.点火返航
【答案】D
【解析】
A、漫步月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A错误。
B、采集月壤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错误。
C、展示国旗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错误。
D、点火返航燃烧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正确。
故选:D。
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 B.加固体药品
C.滴加液体药品 D.检验气密性
【答案】D
【解析】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0.5cm处。不符合题意;
D、检查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符合题意。
故选D。
12.科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又要保障安全。下列实验操作中符合要求的是( )
A.移走蒸发皿 B.使用测电笔
C.夹持试管 D.添加砝码
【答案】B
【解析】
A、禁止用手移走正在加热的蒸发皿,防止烫伤,不符合题意;
B、使用测电笔,笔尖接触待测物体,手要接触笔尾金属体,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C、夹持试管时,手要握在长柄上,不能放在短柄上,防止试管脱落,不符合题意;
D、添加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应用镊子夹持砝码,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过滤浑浊河水 B.量取水的体积
C.加热食盐水 D.稀释浓硫酸
【答案】A
【解析】
A、过滤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并使用玻璃棒引流,正确;
B、量取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错误;
C、加热食盐水,试管中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错误。
故选A。
14.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二氧化碳的验满
C.溶解固体 D.把橡皮塞塞入试管
【答案】B
【解析】
A、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A错误;
B、检测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即可,故B正确;
C、量筒不能用于溶解固体,故C错误;
D、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子上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故D错误;
故选B。
15.(2021·四川自贡)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熄灭酒精灯 B.称量氢氧化钠
C.滴加溶液 D.稀释浓硫酸
【答案】D
【解析】
A、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否则会引起火灾,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易潮解,具有腐蚀性,应在小烧杯中称量,故B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上方滴加液体,故C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故D正确;
故选D。
16.(2021·四川德阳)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水通过“盐田法”得到“粗盐”。实验室中通过溶解、过滤、蒸发三步操作可将“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下列仪器在上述操作过程中不会用到的是
A.烧杯 B.漏斗
C.锥形瓶 D.蒸发皿
【答案】C
【解析】
溶解时需要烧杯、玻璃棒;过滤时所需的仪器为铁架台、玻璃棒、漏斗、烧杯;蒸发时需要蒸发皿、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所以上述操作中未用到锥形瓶。
故选C。
17.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测定溶液pH B.配制溶液
C.称量固体质量 D.稀释浓硫酸
【答案】A
【解析】A、测定溶液pH,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滴到pH试纸上,将变色后的试纸与标准比色卡进行颜色对比,A正确;B、量筒不能用于溶解,配制溶液,B错;C、托盘天平使用,左物右码,C错;D、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中。如果水倒进浓硫酸中,由于水的密度小,浮在硫酸的上面,硫酸溶解时放出的热量不易散失,使水暴沸,带着酸向四处飞溅,有可能发生意外,D错。故选A。
18.规范化学实验操作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量取液体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蒸发结晶 D.给液体加热
【答案】C
【解析】A、量取液体体积,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A错误;B、使用长颈漏斗不能形成密封体系,不能检验气密性,B错误;C、蒸发结晶,为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滴飞溅,用玻璃棒不断搅拌,C正确;D、给液体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三分之一,D错误。故选C。
19.(2020四川德阳)实验操作考试中,小红同学抽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以下是她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装大理石 B. 加稀盐酸
C. 制取并收集CO2 D. 检验是否收集满
【答案】D
【解析】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是利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大理石为固体颗粒状药品,取用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大理石置于试管口,再缓缓竖起试管,使大理石滑入试管底部,A选项装大理石的实验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是利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稀盐酸为液体药品,通过倾倒法加入,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一手拿起试管,一手拿起细口瓶,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慢慢倒入,B选项加稀盐酸的实验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是利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发生装置选择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导管口伸入到集气瓶底部,C选项制取并收集CO2的实验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利用燃着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进行二氧化碳的验满,若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图中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D选项检验是否收集满的实验操作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20.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仪器可以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的是( )
A.试管 B.量筒
C.集气瓶 D.烧杯
【答案】A
【解析】A、试管可以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符合题意;B、量筒不能加热,不符合题意;C、集气瓶不能加热,不符合题意;D、烧杯不能直接加热,需要垫上石棉网,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2020黑龙江龙东)玻璃棒是初中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仪器,请你指出下列各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
(1)__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__。
【答案】(1)搅拌,加速散热;(2)引流;(3)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解析】(1)浓硫酸稀释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散热;(2)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3)蒸发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