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童年往事”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单元主题:
语文要素:
1 古诗三首
五语下
统编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供、稚”等5个生字,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重难点)
今天,我们来学习与儿童生活有关的古诗。大家可以读一读三首古诗的诗题,从题目中大致了解古诗的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一年四季
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诗中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象和农民的生活,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诗人简介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他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 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稚子弄冰
zhi
玩冰块
幼小的孩子
从诗题来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小孩子玩冰块的事情。)
诗人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小池》《舟过安仁》《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等。
村 晚
村庄的夜晚
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这首诗的时间背景是夜晚,描写的内容应是村庄夜晚的景象。
雷震,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见清代厉鹗(e)编辑的《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朗读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zhòu
yún
ɡònɡ
朗读节奏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zhēng
qìng
朗读节奏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 晚
[宋] 雷 震
bēi
yī
耘
“耒”横画多,注意间距要一致,第二横稍短。长短注意协调。
书写指导
辨
字
识
记
耕耘 春耕夏耘
消耗 损耗
桑
上部三个“又”的大小要协调,下部横长托上,撇捺伸展。
书写指导
辨
字
识
记
桑树 指桑骂槐
嗓子 噪声
一起读一读这三首古诗,注意古诗的朗读节奏。想一想:这三首诗写了儿童怎样的活动?
童孙学种瓜,稚子弄冰,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笛。
比较阅读,理解诗意
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
字词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古诗解读
注 释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翻 译
(夏季)农人白天去田间锄草,晚上在家搓麻线,
农家男女各自都在做着自己的活。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诗解读
注 释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翻 译
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也靠近桑树荫学
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仔细观察课本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插图画了什么内容。
图中家家户户门窗紧闭,人们都在田间劳作,两个孩子在靠近树的地方学种瓜。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再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季的乡村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小孩子也不闲着,学着大人的样子劳作,天真可爱。
自读古诗《村晚》,结合注释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将这些景物组合起来,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夕阳西下,青山和夕阳相互映衬,池塘水草丰美,水面泛起金色的光芒,牧童正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手中的笛子。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古诗解读
注 释
【陂】池岸。 【漪】水中的波纹。
【衔】含在口中,用嘴叼着。这里指落日西沉,半
挂在山头,像被山咬住了一样。
翻 译
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太阳正要
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
清凉的水波中。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古诗解读
注 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翻 译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
吹奏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合作探究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满”“衔”“浸”等字词让你有种怎样的感觉?这幅画面令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两个“满”字让人感到池塘里的水十分充沛,岸边的草也十分茂盛;“衔”字写出了远山和落日挨得很近、相互映衬的样子;“浸”让人觉得好像夕照和水波融为一体了,具有动态的美感。这幅画面让人觉得宁静、悠闲。
比较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说说两首诗在内容和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交流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而《村晚》则是一派悠闲的状态。
这两首诗中分别写了儿童的哪些活动?诗人笔下的儿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写了儿童在桑树荫下“学种瓜”的情景,觉得他们十分天真可爱。
《村晚》
写牧童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笛子,感觉他十分悠闲自在。
讨论交流
为什么你会觉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童孙”特别天真可爱?
小孩子看着大人们每天劳作,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笨手笨脚地操持农具,种瓜点豆,可能弄得满身是泥,小脸上也都是土……
为什么你从《村晚》中感到了牧童的悠闲?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讨论交流
牧童不是规矩地骑着牛,而是横坐在牛背上,他可能会随着牛儿的前进晃动着身体,摇头晃脑地吹着笛子,笛子的曲调还是杂乱无章的,整个人透出一股随性、自在……
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同桌之间互相合作背诵。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村庄儿女
白天耘田
晚上绩麻
各自当家
童孙
不懂耕织傍树荫
学种瓜
天真可爱
热爱劳动
聪明能干
勤劳
赞美
热爱
结构梳理
结构梳理
村晚
写景:青草、池塘、池水、池岸、远山、落日、波纹
写人:牧童横牛背,随口吹短笛
无忧无虑
悠闲自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稚子弄冰》。
2.能想象《稚子弄冰》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重难点)
谁能来给大家背一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或《村晚》呢?
复习回顾
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儿童生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了天真、懂事的农村孩子学着大人种瓜的情形。《村晚》描写了牧童骑着牛儿,吹着短笛,悠闲自在的样子。
自读古诗《稚子弄冰》,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古诗解读
注 释
【稚子】幼小的孩子。
【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翻 译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
出,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就像一个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古诗解读
注 释
【磬】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
玻璃。
翻 译
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穿林而过。忽然冰块落地,
发出像玉石破碎一般的声音。
结合诗句,在玩的过程中,孩子的心情都有哪些变化呢?
小孩子在“脱晓冰”时满心欢喜,“彩丝穿取”时小心翼翼,敲冰块时十分得意,冰块碎地时则是万分懊恼。
你能将小孩子的这种情感变化朗读出来吗?大家一起来试试吧。
合作探究
找出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说一说:通过这些词,你发现不同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些儿童都是非常纯真、可爱、招人喜欢的,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
三首古诗中描绘的儿童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拓展延伸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发挥想象,把诗的内容改写成小短文。
1.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2.不要逐句翻译原文,要抓住重点,想象儿童的神
态、动作、心理等。
拓展延伸
稚子弄冰
穿冰敲响
早晨脱冰
彩丝穿取
当作银钲
敲成玉磬
响彻树林
意外破碎
忽如玻璃
一声碎地
心思巧妙
天真烂漫
自由快乐
赞美
欣赏
懊恼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