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5 10:4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礼嘉中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质量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共38题,每题2分,共76分)
1.我国现代考占学诞生的标志是1921年对仰韶文化遗迹的考察。仰韶文化遗迹主要分布于( )
A.辽河流域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2.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下列历史图表中你能获取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时间 人物 主要活动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建立夏朝
给公元前1600年 汤 建立商朝
公元前651年 齐桓公 首先称霸
公元前356年 商鞅 进行变法
A.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早期文明的多样性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开放与繁荣的时代
3.西周时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亦是天下最大的宗子。在周人的观念里,君统与宗统合而为一,再加上天子头上的天命光环,周天子便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王”之权威。这一权威(  )
A.构建了中央集权体制 B.依托于宗法分封秩序
C.适应了阶级分化需要 D.催生了官僚政治雏形
4.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据考古研究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蚕、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两地(  )
A.手工制作先进 B.文化双向互动
C.经济繁荣发达 D.礼乐制度完善
5.孔子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下列观点中,属于孔子学说的有(  )
①为政以德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③有教无类 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进入战国后,各诸侯国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改革,如李悝变法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这些改革都(  )
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遏制了新兴诸侯纷争
C.增强了华夏观念的认同 D.加速了周王室的衰亡
7.从商鞅到李斯,秦国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这些相虽然权倾一时,名动天下,对秦统一全国有莫大的功劳,但却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这从侧面说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是( )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克服了来自内外的挑战
C.较早建立了官僚制 D.得到了天下名士的拥护
8.汉武帝时期,改革地方监察制度,实行刺史出巡制,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工作方式由常驻式改为流动式,刺史要严格遵循“六条问事”,其中第一条针对豪强恶霸,其余五条都是针对两千石太守。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官员责任意识 B.强化对地方有效控制
C.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9.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里的“他”是(  )
A.汉武帝 B.董仲舒 C.卫青 D.张骞
10.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
A.废除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
C.建立皇帝制度 D.开创统一格局
11.汉宣帝诏云:“其令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行义闻于乡里”就是在郡国乡里受到舆论好评的人物。前者如“冯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这说明了汉代(  )
A.郡国注重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B.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象
C.选官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 D.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强化
12.《汉书·刘辅传》说到“中朝”一词,三国时期的学者孟康解释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以下关于“中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皇亲国戚组成,是皇帝的咨询机构 B.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
C.牵制“外朝”,削弱相权 D.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
13.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
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 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
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 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
14.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司马昭
15.两晋十六国时期,在朝廷的提倡下,佛教势力迅速膨胀,寺庙里有自定的法律——僧律;有自己的武装组织——僧兵;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寺产;僧人不交捐纳税,不服兵役也不出劳役。这一状况(  )
A.助长了统治阶级的腐化 B.为士族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C.导致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D.势必影响国家发展与稳定
16.《金史》写道:“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  )
A.延续了金世宗的功业 B.建立了猛安谋克制度
C.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 D.造就了“大定之治”
17.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等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进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
A.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18.780年,唐朝开始实行两税法,规定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的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税额“先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两税法的实施反映出(  )
A.唐代地租出现货币化的倾向
B.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日趋减弱
C.人民的赋税负担大幅度减轻
D.商业税已称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
19.对下面两图解读正确的是(  )
①都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②都贯通南北,成为交通动脉
③都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 ④都使后来王朝短命而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作诗以表达其欣喜之情(下图)这可以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1.唐太宗说:“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为此,唐太宗的做法是(  )
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居安思危,戒奢从简
C.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D.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2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3.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4. “天可汗”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各民族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 )
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任用贤良,提高行政效能
25.唐代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长官协助皇帝作出决策。这一制度( )
A.降低了行政效率 B.削弱了皇帝权力
C.减少了决策失误 D.破坏了中央集权
26.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亚洲法律时发现,八世纪初日本在制定大宝律时,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 B.中日文化交流频繁
C.唐律与日本法律差别较大 D.日本不重视内部稳定
27.《朱子语类》记述道:“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 )
A.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C.根本上杜绝割据存在的隐患
D.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
28.宋代某一机构“掌一路财赋之入,按岁额钱物斛斗之多寡,而察其稽违。”这一机构最有可能是( )
A.盐铁司 B.转运司
C.户部 D.度支司
29.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30.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宋朝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叶3万斤。这笔财富在史书上被称为( )
A.岁贡 B.岁赐
C.岁币 D.年金
31.辽代统治者为应对国内既有“耕稼而食,城郭以居”的汉族居民,又有“渔猎而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在政治上实行( )
A.定期迁徙行营 B.猛安谋克制
C.南北面官制 D.四等人制
32.《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 )
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 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
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
33.空间观念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素养。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从历史空间上来看,这里的“内”是指( )
A.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B.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
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
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
34.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
A.使地方决策方式发生异变
B.有效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体现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
35.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明元朝( )
A.对外贸易成为重要财政来源 B.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C.区域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贩运 D.北方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36.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已不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据此可知当时( )
A.沿海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
B.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
C.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
D.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37.北宋范仲淹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志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见宋代儒家的终极目标是( )
A.民主政治 B.思想大一统
C.匡时济世 D.继承儒学正统
38.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 )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
二、材料解析题(共2题,每题12分,共24分)
3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法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怕老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咸阳市场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招募百姓中有能把它搬移到北门的,赏十金。百姓奇怪,没人敢移。商鞅又宣布:“能搬移的给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搬移了木杆,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
材料二 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材料三 新法实行了一年,秦人到国都投诉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
——以上均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这一做法的目的。(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法”的内容。(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执法的特点。(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4分)
40.(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序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菀(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奏考帐……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
材料二 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率少兵则请,曾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不足也;三司但知支办农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四者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若通而为一,则可以计较兵积多少,财用有无,不致于。
——《蔡忠惠公文集》卷22
材料三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二十四史札记》卷25
(1)材料一中宋朝官制有何特点?其目的何在?(4分)
(2)从材料二、三中可看出宋朝这种官制导致什么弊端?(4分)
(3)材料二中为消除这种弊端提出了一个什么建议?能够实现吗?为什么?(4分)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质量调研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共38题,每题2分,共7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B B B A C B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A A D A B A A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D C C A D B D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C C A D B C C D
二、材料解析题(共2题,每题12分,共24分)
39.(1)目的:树立威信;取信于民。(2分)
(2)内容: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4分)
(3)特点:公正严明;不畏强权。(2分)
(4)意义:促进了秦国的强大;奠定了秦统一的基础;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军事强兵;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4分,任答4点得4分)
40.(1)特点:分化事权;设立众多机构;互不统属。目的:加强中央集权。(4分)
(2)弊端:材料二可看出各部门都不了解全局,各行其是;遇事互相推委,行政效率低下;朝政混乱。(3分)材料三可看出官员臃滥。(1分)
(3)建议:“通而为一”,将各部门合并。(1分)不能实现。(1分)原因:封建帝王为加强皇权,必然通过分化相权来减轻对自己的威胁;这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发展变化的规律。(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