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2.认知提示: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
3.课标解读: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以东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程。从西汉灭亡讲到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明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时期的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统治的全过程。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东汉的兴亡》在部编版新教材中单独列为一课,既展现了整个大汉王朝的全景,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对历史时序性的把握。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汉王朝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历史,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但历史知识储备较少,对历史时空概念、历史专有名词理解比较困难,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年龄较小,对文言史料理解有较大难度。因此需要老师将课堂内容进行整合,充分运用影像纪录片、文物图片,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科素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基本史实,熟悉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光武帝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通过比较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光武帝的统治措施,学会比较分析法,了解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因,感悟东汉兴亡的历史启示。
3、情感与价值观:
根据东汉兴亡的基本史实,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东汉的兴亡; 认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六、教学方法:
史料探究、讲解法、对比法、感知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秦汉时期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你知道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吗?(大家可以翻开目录,寻找答案)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创一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西汉建立之后,经过几代人休养生息政策,继续巩固统一,出现经济繁荣景象,大家还记得有哪些繁荣局面?(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那么承接着西汉之后的东汉,在历史长河中又呈现出怎样一副画卷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第13课,从兴与衰这两个角度,了解东汉的兴衰事。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形成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时期的整体意识。
新课讲授:
第一篇章:兴盛篇——光武中兴,与民安
(一)王莽篡权:
1.出示材料:“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学生据材料分析西汉末年赋税徭役重,人民生活困苦,由此得出:西汉统治已穷途末路!这也成为王莽篡权的背景。
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存在了200多年的西汉灭亡。
教师讲解:新朝、公元纪年法、外戚等名词,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名词。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史料、教师讲解,学生对西汉末年社会悲惨状况形成认识,更好理解历史专有名词。
2.(过渡):建国后,王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一系列改革,史称“王莽改制”。然而王莽改制的效果怎么样呢?出示两段材料:
材料1: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材料2:王莽末,天下旱蝗,黄金一斤易粟一斛。
——《后汉书 光武帝传》
学生理解:王莽改制不但没有解决社会问题,反而加重社会危机,引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史料,学生初步形成论从史出能力,明确王莽改制加剧社会动荡,被农民起义推翻,成为短命王朝。
(二)光武中兴: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63,提炼东汉建立三要素(时间、建立者、都城)。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即学习一个朝代,应从三要素入手。
2.小组合作探究:东汉建国后,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解决社会问题,稳定政局?
出示面临的问题材料,学生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措施,进行讲解。强调:光武帝亲自参加推翻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亲身体验到农民的巨大力量,因此建国后,将儒家仁政与道家柔弱胜刚强方略结合,顺应民心,实行宽松统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光武帝的宽民政策,了解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3.出示图片:《东汉人口变化表格》、《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东汉宅院画像砖》,学生感受东汉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引出“光武中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图片,感受到光武中兴局面下的东汉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对巩固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国家也起到促进作用。
4.出示表格:《光武帝措施与西汉初年措施对比表格》,比较两者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比较思考,学会比较法的运用,能从背景方面和措施方面进行分析归纳相同点,得出结论。从措施上看,都面临建国经济凋敝情况,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教训,采取积极措施;从措施看,都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对比,学生明确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的重要性。
(过渡):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光武中兴”局面,使我国秦汉时期统一的局面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但是到了东汉中期以后,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进入第二篇章:衰亡篇——汉运渐终,人心乱。
(一)衰亡篇——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 出示:《东汉后期10位皇帝的继位年龄和寿命表格》,由表格发现了什么问题?继而思考这个问题会导致东汉统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他们的继位年龄和寿命对朝政产生了重要影响。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出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帮助学生分析“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根源在哪?
教师点拨:外戚和宦官本身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都是依附在皇帝的身上,利用君权作乱,究其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皇位世袭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表格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这一现象,形成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 针对外戚宦官专权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出示三则材料:
材料一: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居然毒死质帝。
材料二:汉灵帝被迫称宦官张让为父……导致东汉后期的官吏如狼似虎,搜刮百姓。
材料三:“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学生思考: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使当时出现了怎样的状况?
教师归纳: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3. 出示材料:“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
小民从来不可轻。
学生体会由于朝政腐败,加上自然灾害,百姓深仇苦难,引发反抗情绪,继而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明确,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使朝政腐败,人们出现反抗情绪,继而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二)衰亡篇——黄巾大起义:
播放《黄巾起义》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提炼信息:黄巾起义的原因、时间、领导人、口号、影响?
教师讲授:黄巾起义经过10年的准备,精心策划,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黄巾起义最终被东汉政府镇压,但地方州牧趁机扩大势力,割剧混战,局势动荡不安,东汉政权岌岌可危,历史即将进入三国时期。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了解黄巾起义的相关情况,认识到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的巨大作用。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东汉王朝的建立,为了巩固这个新生的王朝,光武帝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巩固统治的措施,从而形成了光武中兴的局面,这是东汉的“兴”。东汉中后期,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使得东汉王朝走向衰亡。东汉后期的黄巾大起义,又使得东汉王朝一蹶不振,这是其“亡”。
课堂练习:精彩四选一
结束语:(出示秦汉时间轴)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建立与巩固,东汉刘秀能够顺应潮流,开创光武中兴,使得大一统局面又延续了近两百年。然而历史总有其发展规律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狼烟四起,军阀割据,局势动荡不安,涌现出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中国大地将由统一走向分裂,历史也将翻开新的篇章,进入我国大分裂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