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积累本课生字词,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把握文章内容。
2、教会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时间推移、地点转移来记叙文章的方法。
3、通过对语句的分析,让学生感悟红军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前准备:
1、学生了解长征的相关内容,圈画学习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搜集长征资料,制作课件等。
一、新课导入
(出示PPT:长征知多少)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要问问大家,你们对于长征了解多少呢?
生A:长征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转移,中央红军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两万五千里。
师:这位同学准备的很充分,怪不得刚刚举手的时候那么自信,还有哪位同学想说一说。
生B:红军在长征途中以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国民党军和土匪、地主武装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跟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长征。
师:两位同学对长征了解的比较全面,其实我们在小学阶段也学过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比如,《金色的鱼钩》《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共经过14个省,跨过24条大河,翻越18座大山,那你们知道红军翻阅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
生:老山界(齐答)
师:(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师: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老红军陆定一重温当年的情景,(PPT出示陆定一照片)谁能来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呢?
生: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师:了解的很准确,(出示PPT)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陆定一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在预读文章时相信你们也注意到了作者一路在写标语。
师:有目标的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呢?(出示PPT)
生:1、积累生字词,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并掌握本文随时间推移和地点转移的记叙方法。
3、感悟本文红军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师:学习目标我们已经了解了,相信同学们的课前预习一定非常充分,(出示PPT)我们找两位同学来到前面做一下字词题,其他的同学写到本子上。
生:在黑板上做题。
师:我们来一起核对一下刚刚做的题,其中需要注意“咽”这个字,这是一个多音字,它的读音有
生: yè yān yàn
师:当“咽”字读音为“yè”时,意思为声音受阻而低沉。
三、初读感知
师: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默读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出示PPT)默读课文,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用眼看,用心悟,边读边想”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
师:时间到,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
生:这篇文章生动的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回答的非常准确。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生:(部分)时间推移;(部分)地点转移。
师:老师刚刚听到有的同学说时间,有的同学说地点,那本篇文章两方面皆有,本文是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移为顺序来记叙的。那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来填写表格(PPT显示表格),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师:时间到。老师看大家刚刚讨论的非常激烈,那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你们的交流成果?
组A代表:空格填的内容分别为:下午在山沟,红军战士,爬山:瑶民家,红军战士与瑶家大嫂,与大嫂攀谈;山脚,半山腰,山路上,主要人物是红军,主要活动是爬山;黎明以后翻越雷公岩,下午到达山顶,成功翻山。
师:回答的很棒,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或者补充?
组B代表:我们需要补充的是,在瑶民家的活动还有瑶家大嫂给红军战士煮粥喝。
组C代表:半夜红军战士的活动应为露宿在路上。
师:果然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表格填写的正确又完整。老师还整理了一张非常形象的图,(出示PPT)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师:从图片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红军上山的路是曲折的,“之”字形的,红军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一种上山方式呢?
生:因为老山界山势陡峭,山路极其难走,所以红军采取“之”字形上山的方式。
四、品读精析
师:我们了解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知道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在文中圈点勾画,并在找到的内容旁边进行批注,解决这一问题。
师:看到大家都放下笔了,那哪位同学愿意先来分享?
生1:红军们吃饭比较难,从“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能够看出来红军们粮食短缺,肚子饥饿。
生2:红军翻山时处境难,从“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可以看出来。
生3:我也找到了能反映处境难的句子,“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可见红军条件艰苦,处境艰难。同学们接着分享。
生4:我找到了睡觉难的方面,“就在这里睡觉 怎么行呢 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 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 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足以看出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生5:我找到了红军行路难的方面,“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一句子说明老山界山势陡峭,难以征服。
生6:我要补充行路难部分,“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详细地描写了雷公岩的陡峭程度,看上去就那么吓人,更别提攀登了。
师:同学们的分享非常精彩,总结的非常全面,我们可以把这些困难总结一下。(出示PPT)那文章通过记叙这些困难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呢?
生: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以及顽强的意志。(板书)
师: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找到大声读一读,有个小提示哦,可以从语言描写的角度找一找。
(学生找到的同时出示PPT)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红军来自五湖四海,如果你是一位来自山东曹县的红军,你能不能用方言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生:“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俺顶着天啦!”
师:读的不错,给这位同学鼓励。通过这几句话我们能够感受到红军的什么精神呢?
生:能感受到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悟读体会
师:正是因为红军有这样顽强乐观的意志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才能够翻越老山界,才能完成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毛泽东主席曾写了一首律诗来赞叹红军战士的顽强乐观,你们知道是哪首诗吗?
生:七律长征。
师:(出示PPT)我们来齐读这首诗。
师:认识了这样的红军,你的内心一定激动不已,有许多话想对红军说,现在请大家拿起笔自己写一写,50字左右。(可以以“红军,我想对你说”为题)
师:老师看同学们都放下笔了,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
生A:亲爱的红军战士们,非常的感谢你们,是你们,不畏艰难困苦,一心想着国家,一心想着民众,把生死置之度外。没有你们的坚守和努力,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强大而优秀的国家。红军,我想对你说一声,谢谢!
生B:红军,我想对你说,你们用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战胜了强大的敌人,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衷心的感谢您!
六、总结,布置作业
师:红军战士应该成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希望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同学们也能够勇敢去做一位像红军一样的人。课下把同步训练的能力测评部分完成,下课!
教后反思
根据我校的“3+X”课堂框架结构教学模式,以及对于有效预习的观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结合写作背景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并掌握以时间推移和地点转移来记叙文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面是让学生通过对语句的分析感悟红军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教学设计中主要运用训练学生默读和批注式阅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上好这节课,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另一方面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词语,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对待的 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在情感悟读时,学生们自然而然就能把握情感。
要学会利用好时机,拓展有关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