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4 08:2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3 *庖丁解牛 《庄子》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重点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的启示意的理解。
【导学基础知识】
1、字词正音。
踦yǐ(支撑,接触)
騞huō(象声词)
卻xì(同隙,空隙)
窾kuǎn(空)
綮qìng(结合处)
軱gū(大骨)
硎xíng(磨刀石)
怵chù(害怕,恐惧)
謋huò(象声词)
2.归纳一词多义。
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动词:①解;②作为)
③视为止,行为迟(都是介词:因为)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都是介词:因为)
于: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到)
然:①砉然向然(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②奏刀騞然(助词,象声词词尾)
③因其固然(……的样子)
④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⑤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词尾)
乎:①善哉!技盖至此乎 (语气词,表疑问兼感叹语气)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辄乎 (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③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介词,用法同“于”,相当于“比”)
④依乎天理。(介词,用法同“于”,这里无需译出)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可译为“地”)
3、词类活用字词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4、注意几个重要句式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者,……也”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技未尝经肯綮
③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④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 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⑤新发于硎 状语后置
5、积累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批郤导窾:比喻处理问题善于抓住关键,因势利导。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新硎初试:比喻初次显示本领。亦作“发硎新试”。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导读理解】
1、把“解牛”改为“杀牛”“割牛”“宰牛”,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杀”字平白无奇,而且让人觉得很残忍。割”字让人觉得庖丁动作笨拙,速度缓慢。“宰”字让人觉得解剖牛这一难事与“杀鸡”等小事一样,极其平凡简单,无技巧与奥妙可言。“解”字体现庖丁熟悉牛的结构。
2、第一段是如何写庖丁解牛之“神”的?
明确:
(1)写解牛的动作。手、肩、足、膝并用,触、倚、履、踦相互配合,动作利落自如,协调潇洒,具有舞蹈化的特点。(2)写解牛发出的声音。通过拟声词“砉”“騞”描写富有音乐美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把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写得出神入化。
3、第二段中专门写文惠君话语的有何作用?
明确:
结构上:借文惠君的提问过渡到下文。
内容上: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展现了庖丁技艺的高超。
4、重点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分析。
明确:
①层层推进。作者把庖丁摸索解牛规律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层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以神遇”的“道”。
②善用比喻。庄子以庖丁解牛来比喻养生之道。
③善用对比。庖丁与良庖、族庖对比,不同层次的厨师用刀情况不同,以此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5、本文通过对庖丁的行动和语言的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庖丁形象。试对其形象特点加以分析,并思考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形象特点: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十分热爱,努力地钻研本职业的专业技术,达到极高的境界。
②善于总结规律,对客观规律的掌握使他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③虽然有极高的水平,但不骄傲,对待工作仍十分认真、谨慎。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摸索解牛规律的经历的描写,来阐述养生之道。
6、谈一谈你从《庖丁解牛》这一则寓言中所获得的启示。
明确:
(1)庖丁的解牛之境界实在令人称道,但是这高超的技术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他不断刻苦实践和努力探索的结果。因此我们要懂得实践出真知,要反复实践,要不断积累经验,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2)庖丁在解牛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是遇到困难时,他谨慎小心,勇敢大胆地面对,因而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有颗战胜困难的心。
(3)技能的娴熟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这样我们才能够熟能生巧。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从故事中引出养生之道。
1、欣赏“解牛之美”。
(1)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明确:视觉:动作。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2)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中《经首》之会”?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2、探讨解牛经过——生读第三段
探究一:向庖丁取经,看看他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确: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 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补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思考】
(1)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2)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别比喻哪两类人?
明确:遇到事情不知道变通和不懂规律固执蛮干的人。
3、合作探究: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明确: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满意足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
【巩固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例句中加粗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良庖岁更刀,割也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足之所履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 B.技盖至此乎
C.善刀而藏之 D.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苛政猛于虎也
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吾尝终日而思矣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常以身翼蔽沛公
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臣之所好者道也 道:道义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
D. 謋然已然解,如土委地 委堆积
6.下面是小刘在微信中给即将过四十岁生日的姨妈写的一则留言,留言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姨妈您好!①明天是您不惑之年的生日,我特别想去给您过生日,可是我现在工作特别忙,②百忙之中无法前往,我感到非常遗憾。③我在此顺便给您送上我的祝福,④祝我亲爱的姨妈身体健康,永远年轻,永远快乐!
A.① B.② C.③ D.④
7.春华中学举行“全校师生读书月”徽标征集活动,下面是各徽标及推荐理由,其中最切合活动主题的一项是( )
A.①以学生作为画面主体,展现当代青少年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B.②画面洗练风趣,猫头鹰专心读书的神态启迪学生读书要专注,帮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C.③众人展开书阅读的画面,既突出了读书的主题,又强调了此次活动“全体性”的特点。
D.④人形的树表达了读书助人成长的寓意,地球图案传达了读书人要行万里路的理念。
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B.当前,以芬太尼类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来势凶猛,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将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入管制,是中国政府处理毒品问题的创新性举措。
C.中国的哲学蕴含于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伦秩序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
D.大学文学教育需要体现大学精神,其目的不是以把文科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大众写手为目标,而是要使其成为高雅文化的守护者和引领者。
9.下列各句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项,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B项,古义:即使是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项,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2.答案:A
解析:A项和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的使动用法,让……做王。C项,名词作动词,踩。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3.答案:D
解析:A项,“向”通“响”。B项,“盖”通“盍”。C项,“善”通“缮”。
4.答案:D
解析:A项,介词,替、给/介词,被;B项,介词,从/介词,比;C项,转折连词,可是/表修饰的连词,可译为“地”。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用”。
5.答案:B
解析: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6.答案:D
解析:①“不惑之年的生日”过于书面化,可改为“40岁的生日”;②“百忙之中”不用于自己,可删去;③“顺便”显得不尊重,可改为“特意”。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活动以“全校师生读书月”为主题,所以徽标和推荐理由中应以“师生”为主体,以“读书”为主要活动。不能只强调一方,因此排除A、B两项。“地球”和“行万里路”与活动主题无关,故排除D项。选C。
8.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前加“筑造的”。C项,“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不合逻辑,不是“文明”见证“遗址”,而应是“遗址”见证“文明”,可改为“良渚大量建筑遗址正是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的见证者”。D项,“目的”和“以……为目标”杂糅,可删去“以”和“为目标”。
9.答案:D
解析:D项,连词,表修饰。A、B、C三项都是连词,表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