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3 * 鸿门宴 司马迁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法的运用
2、继续学习比较阅读法,增强学生读史的兴趣
3、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
难点: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照手法的运用。
【导学基础知识】
一.
1.交代双方的驻地和兵力。这部分内容在叙述类型上属于什么?有何作用?
这部分内容对上下文有补充说明的作用,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他的手中,为下文项羽和刘邦的种种表现做了有效的铺垫。
2.在楚军即将来袭、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只对刘邦说:“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良的过人之处在于其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和项羽的关系,尤其是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及敌我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靠“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的大惊失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3.张良告诉刘邦本来出于忠心,但是刘邦为什么却先反问“君安与项伯有故”?
这说明当时形势比较危急,虽然张良也是自己的谋臣,但刘邦内心的那种多疑是不会变的,这就是刘邦的本性。此话一则是要张良交代此事缘由,二则考虑项伯是否可靠。
4.项羽在听到项伯为刘邦说好话后反应并不强烈,这是为什么?
一是因为说话的是自己的叔父,不好反驳。二是因为项伯的分析也在理。最主要的原因是项羽性格自负,即看见别人臣服,便满足了自己的尊严感。项羽并没有认识到其实刘邦才是自己日后最大的对手,而这正是他在鸿门宴上错失机会的根本原因。
5.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
鸿门宴上项羽、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陪坐。由座次可以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以看出项羽和刘邦当时实力差距是很大的。
6.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的形象,更突出了张良的形象。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肩、赐座,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但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7.樊哙斥责项羽,语言尖刻,为什么项羽“未有以应”?
樊哙尖刻的语言触及项羽的短处,项羽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担心违背“诸将约”和“诛有功之人”会落个“不义”之名,“未有以应”足见他内心的脆弱,他虽然在武力上占有极大的优势,但其心理却不堪一击。
8.刘邦在脱身离开楚营时,作者用了“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来形容,“置”“独”两个词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置”把刘邦当时的狼狈相表现了出来,因为当时是偷偷地走,不能大张旗鼓,所以这个字非常形象地展示了刘邦小心而紧张的状态。“独”以及后面只带了四个随从跑掉,与前面的“从百余骑”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当时紧张的情形表现了出来。
9.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为刘邦做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张良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其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范增的政治观察力、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求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他擅自安排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两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仍是双方的决策者刘邦和项羽。
10.试从鸿门宴斗争中分析刘、项的性格特点。
项羽的性格特点:①胸无城府,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②刚愎自用:谋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示意,默然不应。③沽名钓誉,有妇人之仁: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④寡谋轻信,轻敌大:对项伯盲目听信,对范增的话置若罔闻。
刘邦的性格特点:①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②既机智又狡诈:拉拢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是诈。③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④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
二.
1、写作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粱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2、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第二部分(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三部分(5-7段):述宴后余事。
【导读理解】
1.课文第1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2.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后,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怎样的内涵。
3.课文第2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4.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5.刘邦见项羽时所说的话有哪几层意思?想达到什么目的?
6.鸿门宴会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7.“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
8.第3段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
9.刘邦逃脱之前做了哪些部署?为什么这样安排?
10.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一麻木接受,一怒骂破之,如此鲜明对比,说明了什么?
11.本文在描写人物时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相互映衬。试以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物为例简要分析。
12.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有何作用?
13.有人说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认为表现了他的
“君子之度”。对于项羽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你是怎样认为的?
答案:
1. 【答案】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的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 【答案】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论力量,项强刘弱:论亡泰,项打主力:论地位,项羽是楚王后裔,刘邦是市井小人;论个性,项火爆。“大怒”正合其人物性格。
3. 【答案】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4. 【答案】古人认为“义”,就是“宜”。也就是说,人的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5. 【答案】四层意思:①先叙旧(戮力攻秦):②论眼前(复见将军):③否定“王关中”:④
归罪于小人(开脱)。目的:平息项羽的愤怒,保存实力以图争霸。
6. 【答案】宴席四座,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末位西向。鸿门宴座次安排可见双方实力悬殊及项羽的骄横、刘邦的卑屈。
7. 【答案】“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
8. 【答案】①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鸿门宴中紧张的情势,樊哙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②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 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陷之”,樊哙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⑧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虽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地写出了樊哙的英勇。
9. 【答案】一是命令张良留谢:二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着四个亲信随从走小路:三是吩咐“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
10. 【答案】项羽麻木接受,根源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刘邦兵力单薄,不足为患: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且为自已意见未被采纳、阴谋破产而恼怒,气急败坏。
11.【答案】
项羽 刘邦
处于优势,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处于劣势,忍辱负重,善于保护自己
刚愎自用,拙于应变 善于采纳意见,随机应变
任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知人善任,谋臣从容定计,将士见危受命
养奸遗患,自绝敌营内应 有奸必肃,且能争取敌营内奸
12. 【答案】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普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称王蒙蔽项伯,欺骗项王,最终使刘邦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做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
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其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智斗。对于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13. 【答案】(观点一)项羽是情意绵绵的伟丈夫。
在项羽被困于垓下时,他长歌当哭,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垓下歌》。项羽的泪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后人读到这里,无不为之涕泣。与刘邦为了逃命而把亲生儿女推于车下的残酷无情相比,项羽是-一个富于人性和人情的伟丈夫、硬汉子。
(观点二)项羽是气盖一世的英雄,自我精神世界的国王。“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项羽的英勇善战,叱咤风云:同时,那富于个性化的语言也把他性格中极端自信和自爱的成分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项羽自始至终--直是自已精神世界的国王,他自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求,他的精神世界总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而很少受伦常的约束。
(观点三)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
他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暴烈急躁又优柔寡断,英勇刚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豁达宽厚的海洋中荡漾着几道狭隘滞涩的涟漪。我们不能单以是否成就了帝业来评价项羽的是非功过,而是要按他的历史成绩来评价。项羽固然没有成就帝业,但他顺应人民的心愿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推翻了暴秦统治:又自刎而死,结束了内战,使汉统一了全国。这在客观上不能不说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功臣。项羽是一-座金铸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历史的战车上,供后人瞻仰。
【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有时人们称其为“太史公书”。
B.《史记》共130篇,本纪12篇记诸侯兴亡,世家30篇记历代帝王政绩,列传70篇记重要人臣,表10篇记大事,书8篇记各种典章制度。
C.《史记》不仅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对魏晋小说、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戏曲,都有很大的影响。
D.《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又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一起被称为中华史学名著“前四史”。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敬酒献物、祝人健康的意思。
B.“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C.“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D.“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B.大王来何操 沛公军霸上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沛公奉卮酒为寿
4.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财物无所取 D.沛公居山东时
5.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张良出,要项伯
6.下列各组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令张良留谢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公为我献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7.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走小路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8.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素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老师教书育人,也算是劳苦功高,用传统的方式略表感谢之意也并无不妥。
B.在本次研讨会上,张老师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这一举动其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真正意图是提醒大家上一年的教学计划存在漏洞。
C.在四年多的服刑生活里,他不再是说一不二的企业一把手,而只是个谨小慎微的老头儿,对监狱规章秋毫无犯,与各色人等友好相处。
D.如果传统金融行业现在还不积极行动,不进行改革,赶上时代的发展潮流,那么几年之后必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9.下列关于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欲王关中”中的“关”指函谷关,唐代学者颜师古在为《史记·高帝本纪》所作的注释中提出:“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
B.“窃为大王不取也”中的“窃”是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意为私意,私下。
C.由“项王按剑而跽”可知,原来坐而饮酒的项羽,为防不测才挺直身子。两膝着地,上身挺直,谓之“跽”,即“长跪”。
D.参乘,亦作“骖乘”,古时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商周时期,将三匹马拉的车称为“驷”,四匹马拉的车称为“骖”。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
B.具告以事 以待大王来
C.臣死且不避 且为之奈何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今者有小人之言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应为“本纪12篇记历代帝王政绩,世家30篇记诸侯兴亡”。
2.答案:B
解析:“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的地区。
3.答案:B
解析:A项,两句都是判断句,前一句的标志是“……者也”,后一句的标志是“……,……也”。B项,第一句是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应为“大王来操何”,属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类型;第二句是省略句,“沛公军霸上”,“军”后省略介词“于”。C项,两句都是被动句,前一句的标志是“为所”,后一句的标志是“为”。D项,两句都是省略句,“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句首省略主语,“告”后省略宾语“之”,“沛公奉卮酒为寿”,“为”后省略代词“之”,代指“项伯”。
4.答案:C
解析:A项“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说。B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十分,极。C项“财物”,钱财和物资,古今意思相同。D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省份名。
5.答案:C
解析:A项,“距”通“拒”,“内”通“纳”;B项,“蚤”通“早”;C项,无通假字;D项,“要”通“邀”。
6.答案:C
解析:A项,“乃令张良留谢”中“乃”,连词,于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乃”,副词,才。B项,“公为我献之”中“之”代词,它们,指白璧和玉斗;“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不如因善遇之”和“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中“因”均为介词,趁着。D项,“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为”,介词,替;“何辞为”中“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7.答案:D
解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谢”解释为“感谢”错误,这是当项羽准备攻打刘邦时,项伯嘱托刘邦的话,“谢”在这里解释为“道歉”。
8.答案:C
解析: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不合语境,使用不当。A项,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使用恰当。B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使用恰当。D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人家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使用恰当。
9.答案:D
解析:商周时期,将三匹马拉的车称为“骖”,四匹马拉的车称为“驷”。
10.答案:A
解析:两个“因”都是副词,“趁机”的意思。B项,前者是介词“把”,后者是连词,表目的,“来”。C项,前者是连词“尚且”,后者是副词“将要”。D项,前者是动词“到”,后者是助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