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2 开天辟地 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听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
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
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 ,
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
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 ,
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 ,
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 ,
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 ,
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 ,
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雨露甘霖 。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 :) 化成了万物123456789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 ) ,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 ),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 ),
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 ),
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 ),
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 ),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 ),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 ),
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 )。雨露甘霖随堂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bǎn fǔ jiā hòu hélǒng kāi pì
( ) ( ) ( ) ( )
xuě yè pí fū zhù zi hún zhuó?
( ) ( ) ( ) ( )
jīng pí lì jié zòng héng jiāo cuò
( ) ( )
二、多音字组词
传 chuán( )似 sì( )
zhuàn( ) shì( )
倒 dǎo( )血 xuè( )
dào( ) xiě( )
露 lù( ) 重 zhòng( )
lòu( ) chóng( )三、按要求,写词语。
1、带有反义词的成语。 纵横交错
( ) ( )
2、出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开天辟地
( ) ( )
3、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精疲力竭
( ) ( )四、按课文内容将句子补充完整,再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左手持凿,(??????? )。
2.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 )的东西(???? ),变成了(?? )。
3.天每天升高一丈,(?? )每天(??? )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4.天升得极高了,(?? )变得极(?? )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 )了。
5.他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 ),发出的声音变成了( ),左眼变成了 ( ???? ),右眼变成了( ?? ),隆起的肌肉变成了( ),流淌的血液变成了( ),筋脉变成了( ), 皮肤变成了( ),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 ??? )。谢谢欣赏!
敬请指导!山城街道文华小学 语文教研组
2012.11.7《开天辟地》教案
一、教材分析
《开天辟地》是六年制小学苏教版义务教育国标本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讲述的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意在赞颂盘古无私的奉献精神。
本文一共八个自然段,处处充满神话的想象,语言优美,且盘古开天辟地的全过程脉络非常清晰,使得故事显得十分生动精彩,尤其是第七自然段描写盘古身躯的变化十分传神。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此外还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
3、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3.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4、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眼望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大地时,是否曾想过,这天和地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们已经想过了,并由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神话故事,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这其中最精彩的一个。(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2、齐读课题2遍。
3、大家知道开天辟地是什么意思吗?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学生自由提出疑问,老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四个主要问题:为什么?谁?怎样?之后的情况?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词,并给每段标上序号。
2、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生字,不懂的查字典
(2)指名读,错的纠正
(3)学生自主提出生字书写中该注意、或容易出错的地方
(4)当堂描红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2、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呢?(第一个问题)答案在哪里?(引入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3、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1)、传说?什么是“传说”?传说的事是真的吗?(解释“传说”的意思)
(2)、读了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从中中总结出开天辟地前的情况——“混沌一团”)
(3)、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并描述出来
4、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大地混沌一团,那是谁来开天辟地的呢?(解决第二个问题)(盘古)
(2)、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到底是如何开天辟地的?大家把第二自然段读读(让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3)、这一段有几对反义词,大家能找到吗?
(4)、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开天辟地的经过)
(5)、哪些词语表现出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板书:昏睡——醒坐——劈凿)
那随着盘古的动作,宇宙有什么变化呢?(黑乎乎一片——裂开一条缝——巨石崩裂)
(6)、要把宇宙从混沌一团中分出天地来,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一使劲翻身、猛劈猛凿)从中你可以看出盘古是个怎样的神?或是你读懂了盘古的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发挥,核心在:勇猛、对新世界的向往和创造新世界的决心)
(7)、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随课件板书回忆)
2、复习上节课找出的反义词
(二)、学习第三——六自然段
过渡: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是不是可以高枕无忧睡大觉去了呢?(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六自然段)
1、天地分开后,盘古又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课文中哪里给出了答案?大家找出来。(第三自然段)
2、齐读第三自然
3、(课件出示)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这个“就”字去掉行吗?(这个“就”表明盘古从没休息过,开天辟地后就一直站在那了)(板书:站)
4、盘古就是这样站在那,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那到底是怎样的变化呢?大家把第四、五自然段自由朗读一遍。(学生自由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板书:变)
5、说说你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自由发挥,问题的核心在于:时间过了很久盘古都没有放弃,坚持了下来,可见其有决心,有毅力,矢志不移)
6、那么大家能把他的那种决心读出来吗?(个别朗读,指导朗读)
7、学习第六自然段
(1)、盘古为什么是含笑倒下的?
(2)、让学生模仿盘古,说说他倒下之前的心里话
从你们的表演中,老师可以看出盘古是多么伟大呀!为了创造出一个新世界,他做出了那么多的贡献,直到最后倒下,他也无怨无悔!而且最后,他有没有因为他的倒下而停止了他的贡献?自由朗读第七——八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精疲力竭”“含着微笑”“化成了万物”等词语悟出盘古的无私奉献,展开想象练读,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
(三)、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七、八自然段
2、读了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核心:盘古全身所有的一切都化为了对人类有用的东西,自己什么也没留下)盘古的身躯都化成了什么呢?(课件作题,指导简便记忆)你看,有光芒万丈的太阳,还有皎洁明媚的月亮,多美的一段呀我们来读一读,好不好?(指导朗读背诵,先个人读,后集体读)
就这样,盘古为我们创造了这么一个美丽的世界。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全文
1、 感谢盘古,感谢盘古给我们带来这么美好的宇宙空间:有的为盘古的无私献身而深深感动:有的为盘古就这样离去而难过,心头有着一丝悠悠的怀念。请同学们看着盘古的塑像,此时,你想对盘古说些什么?
『盘古大神,
』
2、小结:同学们各人有各人的感受,说的好!
(五)、拓展思考
1、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人类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
神话呢?它反映出人类怎样的理想和追求?
2、我们都知道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个很精彩的神话故事,那神话和迷信有什么区别呢?
教学反思:
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我为本课所列的重点是:了解盘古是个怎样的神。因此我以“盘古是个(???????? )的神。”这样一个口头填空贯穿于理解文章的始末。围绕着这个问题,这个重点,引导学生逐段读文,并适时地出示以上的填空题,让学生口头填空。这样反复地重现课文的重点,使学生在口头练习中,逐步地把握盘古这一伟大无私的人物形象。
结合想象指导朗读,注重文本内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在学生学完“盘古化身万物”这一段后,教师设计的一个想象口答题“头发变成了(??? ),骨骼变成了(??? ),牙齿变成了(??? )。”不但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了想象要合理恰当。???????? 在对词语的理解中,我把每个词都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理解,如“巍峨”这个词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偏旁来体会词义,并联系以前课文中“巍峨”形容的主体是山或者建筑物,现在却用来形容一个人,可见盘古有多么的高大;理解“精疲力竭”时,问:看到“精疲力竭”,你想到了哪个词?学生很自然地回答“精疲力尽”。前一个词的理解,是把形容主体进行比较来理解词义,同时理解文本意义,后者是从字面上比较理解词义。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力求向学生展现文本深刻内涵,展现语言文字无穷韵味与魅力的教学意图,是一种语文教学的回归,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生,这种句式会深入到学生内心,逐步达到内化。理解词语不脱离语言环境,理解句式用板块呈现,遣词造句正是需要这样实实在在的积累。
山城街道文华小学 四年级 郭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