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节选教学设计及说明
? 杭州市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 朱兴祥
?
简要说明:
《逍遥游》原是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高二)“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教学内容节选了其中开篇的1、2两段。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表现了庄子的人生态度,代表了庄子学说的最高境界。文章主要论证了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应该追求的是“无所待”即“逍遥游”的最高境界。“逍遥游”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绝对自由地翱翔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之中。
本文节选的内容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非常壮美的巨鲲大鹏的形象,另一方面又强调了大鹏奋飞是有所凭借的,还没有达到作者理想中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庄子诡怪奇异的想象、意随笔至的行文以及超越现实博大深邃的精神世界,都成为了八年级学生对本文理解的巨大障碍。试教过程中,不少学生反映,即使对照着文章的翻译,依旧不知道文章在写什么。同时,这也是学生对庄子这位智慧圣贤的第一次接触,对于庄子的思想甚至对庄子的相关故事知之甚少,对“逍遥游”境界的理解比较困难。
基于此,我以为“以学定教”确实是执教本文最好的教学理念,因此,我有一份学案设计,学案除了给予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记录学生的质疑,以及记录学生初读文章后的感想。我将根据学生的反馈,针对学生的困惑于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
“逍遥的大鹏——并不逍遥的大鹏——逍遥的庄子”这是我根据本校学生的学情定的一个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开放些,教学平实些,真正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惑,这就是我们教学本课的风格和特色。
?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前预习,让学生熟读文章,疏通字词;并对庄子追求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有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朗读、品析,理解文意,感受鲲鹏的壮美形象,把握大鹏“有凭借”的特点。
??? 3、理解庄子追求逍遥游境界的情怀,感染一点逍遥气息。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知
1、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庄子的《逍遥游》选段,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逍遥?我们看通过今天的学习,能不能对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有所了解。
2、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逍遥的画面,读出一点探究的兴致
(二)大鹏形象的“逍遥”之辩
你们觉得文章哪些地方显得最逍遥?学生自由答,品析句子。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在庄子眼中,鲲鹏真的已经达到了逍遥游的那种境界了吗?
逍遥: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的一种绝对的自由状态。
小组讨论,咬文嚼字,探究大鹏的不逍遥。
“水击”、“抟扶摇”、“六月息”、“海运”“生物之以息相吹”等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的作用。
小结:如此气势磅礴的大鹏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如此渺小的尘埃也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庄子借此就是要告诉我们,世上的万物都是不逍遥的,都是不自由的。
(三)逍遥的庄子,逍遥的“大鹏”
1、庄子为什么会如此强调万物的不逍遥、不自由呢?你估计跟什么有关呢?
(背景:战国,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现实很残酷很不自由,所以庄子给大家指明了一条方向——“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快乐”。)
2、那么真正的逍遥游该是怎样的呢?
(1)、从庄子故事中寻找答案。
(2)、从本文中寻找答案。
重点句:A?南冥者,天池也。?????
(天池的意思是“自然造化形成的水池”,这是大鹏的追求。为什么要这样特意解释一下呢?就要突出一个字“天”,真正的逍遥就是对“天”的追求。这个“天”就是自然,就是宇宙,就是忘记了自己!)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我们对于“天”的追求是没有止境。 逍遥游的境界是永远可以提升的。)
C??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即使是大鹏,它也看不到“天”的真正颜色,所以它对“天”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
3、形成板书小结:庄子告诉我们,当我们放下现实生活里的种种凭借、牵绊,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对自由的无限追求,那么我们才能真正获得生命的大快乐,才能真正成为逍遥翱翔的大鹏鸟。
[]?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课逍遥游 课堂实录
?
杭州市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朱兴祥??
(课前准备,小黑板上写好课文。)上课师生问好。师:同学们,如果说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小扣柴扉久不开”,那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把扣变为推,轻轻地推开《逍遥游》之门,到里面去探寻一回。好不好?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一生朗读课文。(生鼓掌)师:小伙子读得很流畅,我相信在学习的过程我们会读得越来越好的。同学们,咱们学习文言文,翻译来疏通文章,这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而且这项学习活动,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的把它做好。在预习的时候我们已经根据课文下面的注解独立地完成了第一稿的翻译。然后呢,我们进行了小组的讨论,又在小组内把我们的翻译进行了交流。但是我们的第二稿还没有完成,因为我们在小组内还存在着小组无法完成的翻译和争论比较激烈的句子。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些问题。小组有问题的这些同学站起来,到黑板上来把这些问题画出来。自已上来。学生到小黑板上来画有问题的课文句子。师:看一下,如果是相同的我们就不画了。(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的句子: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师:看来我们在翻译上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你们看,这些问题是我来解答还是我们自己来解决一下。生示意自己解决。师:好。自己来解决一下是吧?那我们还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现在跟教室里有所不同,我们前后几桌组成小组,变成六人小组。把黑板上画线的句子我们讨论一下。生小组讨论,师巡视交流。(约三分钟半)师:来,我们停下来。解决得差不多了哦?来,有没有小组解决了一个问题,请这小组举手。生1:我们组解决了“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它的意思是野马般的雾气尘埃是生物气息相互吹拂而形成的。师:通不通顺?通顺?哦,不同意,你说。生2:我觉得应该是流动的雾气尘埃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所产生的呼吸而维持的。师:你刚才说的是什么?(问生1)吹拂的。靠这个吹拂的,靠这个维持的,我觉得你们这两个同学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都是对的。?还有没有?生1:我要解决的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我觉得它的意思是当它鼓起翅膀在天上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师:你说。生:我们组认为“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意思是鹏鸟凭着由急剧盘旋而上的飓风由地上达到几万里的高空。师:这一句话,我们很多小组有不同的问题,她这句这样翻译了,我们其他小组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是有疑问的,你来。生:我觉得不应该翻译出九的虚指,直接翻译九的话会更有气势。凭借旋风盘旋而上可以达到九万里。师:你强调了这个九,可以不翻译。大家知道这个九是虚指,指的是极高极高。对不对?你不把翻译出来也可以。生:的是我们组翻译的是“水击三千里”,我们觉得这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翅膀拍击水面击起三千里高的海浪。第二个意思是鹏生长翅膀拍击水面,长三千里。师:你们对三千里的浪是高还是长你们还是有争论,是不是??其他组怎么看?生:这个不是浪花,而是远。师:远,是三千里远。同学们,就这句话三千里高的浪花或者三千里长的浪花,其实大家争论的这个点都是指向哪个字?都是指哪个字的有力?生:击。师:其实就翻译而言,我们可以稍稍模糊一点,不要把它说成是高或者是长,就是大鹏的翅膀击水,击起了三千里的海浪,你们觉得可不可以?有的时候稍微开放一点,会更好。你说。生:我们组还讨论了“海运则徙于南冥”,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趁海运之时,大鹏鸟能乘风到南海。师:好的,大家拿起铅笔把第二稿给补充完整。上面这些句子,有哪些是你们没有翻译好的,你们把它补充完整。学生动笔补充翻译。(约两分钟)师:翻译好后,轻声的读读,读一读自己的翻译。师:好,同学们。我们近代有一个思想家、翻译家叫严复,对我们的翻译提出过三个字的要求,就是信达雅,信和达呢,就是要准确。不过他还提醒我们,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稍稍的灵动一点,让我们的句子翻译除了字词的落实之外,还可以带上自己对文句的理解,从几句话,甚至一整段的角度来看一句话一个词的翻译,从而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更能表达文意。就像我们刚才翻译“水击三千里”,我们在纠结高还是长的时候,我们把它放一放,其实也一样的。【屏显:中国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翻译的三个字要求——“信”、?“达”雅:带上自己对文句的理解,从几句话甚至一整段的角度来看一句话一个词的翻译,从而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更能表达文意。】师:好,下面让我们用红颜色的笔在我们的翻译上润色一下,让我们的翻译更自然更流畅。师巡回指导学生的修改。(师:修改在三四两条横线上。在你觉得需要修改的地方修改一下,润色一下。不一样的修改放在第三、第四行。)(约四分钟)师:好。你把文章前面的部分,把你的翻译读出来。生:在一望无际的深黑色的北海中,有一条神奇的鱼,它有一个震撼的名字,叫做鲲。鲲很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千里长,、后来、这条鱼摇身一变,化做了一只巨大的鸟。这只鸟的背非常非常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鼓起它那巨大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这个鸟在海运来临的时候乘着飓风南行,将要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片自然造化形成的大海。师:(生鼓掌)很好。这样一翻译,就显得很有味道的感觉。接下去,你来。生:《齐谐》是一本记录怪异事物的书。书里说道,当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宽大的翅膀拍打水面,击起了三千里的水花。啊,鹏,它乘着六月将回旋而上的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游动的雾气啊,尘埃啊,是各种生命呼吸所产生的。天空是蓝色的,或者是天空真正的颜色吧!还是因为太高太远,看不到它的边际呢!大鹏在高空俯视下面时,也不过是这样罢了。师:当我们再来读文章的时候。接下来我们就自由地朗读课文。继续。
在你觉得需要修改的地方润色一下。
师:你把你前面部分第一段的翻译读出来。
生:在一望无际的深黑色的北海中,有一条神奇的鱼,他有一个震撼的名字,叫做鲲,鲲很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后来,这条鱼摇身一变化身成为一只巨大的鸟,这只鸟的背非常非常的很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鼓起他那巨大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的时候,他的翅膀就像是天边的云,这鸟在海运来袭的时候,乘着疾风南行将要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片自然造化形成的大海。
师:非常好,这样一翻译,我们读起来就有味道一点,再请同学再读读。
生:《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书里说道:“当鹏鸟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宽大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水花。啊,鹏,它是乘着六月扶摇而上的大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流动的的雾气啊,尘埃啊,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所产生的。天色蓝色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呢?大鹏在天上俯视下面的时候,也不过像这样罢了。?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翻译的时候加了一个“啊“句,使翻译更具有个性化,把自己的情感也融进去了。同学们,我相信,通过我们的翻译,再来读文章的时候,会轻松一些,也许会有新的发现呢,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
生朗读课文。
师:这些是昨天的在预习的时候,在预习反馈当中我摘录的一些问题,刚才我们的疏通文意,又朗读了文章,不知道今天同学会不会对文章有没有新的认识?
屏显【三个问题:1、鲲为什么要变成鹏?为什么要那么大?为什么要飞往南冥……(殷梦雪,陈紫馨,黄洪丽等)2、文章最后一句写大鹏往下看,是想说明什么?(陈莹婷,周杰。余孙远等)3、庄子写这篇文章空间想表达什么?(何可人,王奕彬,周佳皓,徐夏雨等)】
师:我们先来看第三个问题:庄子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呢?这一刻,不知道你们有怎样理解?
生:我觉得庄子乡表他想表达大鹏鸟的目标理想很远大,由此感到庄子的理想也很伟大。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大鹏鸟的理想和目标很远大?
生: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师:由此可以看出庄子的志向也很远大。
生:我觉得庄子想要表达逍遥、自由的情感
师 :他通过什么表达的?
生:他通过大鹏鸟非常大,他想飞过南海去追求自由逍遥
师:你是说他想借助大鹏鸟的自在逍遥来表达自己的自在逍遥,好的。
生?我觉得他要借助大鹏鸟飞往南溟追求自由,表达自己想要,因为他处在战国时期,他希望自由和平。
师?还是通过大鹏鸟来表达自己的向往。
生:他们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大鹏飞往南溟,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师:因为现实是不自在的,所以他向往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同学们在讲自己看法的时候还是能够联系到当时的背景的。
生:刚才几位同学说的我都很赞同,我还要说一点,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从这句话中我觉得可以看出庄子所代表的道家的朴素的辩证思想
师:辩证思想,你也很具有辩证思想,你把它说说看
生,就是这样说,这句话原来的意思是:天的深蓝难道是他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说他太远了,根本看不到天空真正的颜色?如果大鹏从上往下看,大概也是这样子吧,从这里,他首先联系到自己,他从地下往上看,看不到天真正深邃颜色,然后联系到鹏,对于鹏来说,他可能也是像我们人一样的,所以说,我看到庄子朴素的辩证思想,
师 :刚才有的同学说“庄子借助大鹏的逍遥来表达自己的逍遥”
生:这种看法我也赞同。
师:但是你还有另外一种看法,把你另外一种说法明确表述一下。
生?我觉得庄子还要表达一种,万物并不是唯一的,一切都是在发生的变化。
师 :那么为什么大鹏从上面看来和我们人看上去是一样的呢?
生 :因为对于大鹏来说,他的翅膀卷起的风暴,抑或它乘借着六月的大风而上,从这里可以看出,从它这里来看,它的身下都是雾气,雾气阻挡他往下看的视线,所以对于大鹏来说,也不一定看到真正的颜色。
师 :你觉得大鹏逍遥吗?
生:我觉得他很逍遥。
师 :昨天我们同学在预习反馈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同学很有意思的答案,叫做沈一杰,我们请她来读读她的观点。
生:鹏是天空的宠儿,它逍遥可以自由的飞,可为了生存却不能逃过迁移,它看似逍遥却并不逍遥,
师?我们很多同学说大鹏鸟很逍遥,可这位同学却说大鹏鸟看似很逍遥,却不逍遥,究竟大鹏鸟逍遥不逍遥?咱们是不是围绕这个问题来看一看。请同学读课文,我们来看一看,大鹏鸟究竟逍遥不逍遥?
生读文章。
生:我觉得大鹏鸟师不逍遥,如果它真的逍遥,北海那个地方够他畅游了,可它最终却想化身为鸟,迁徙到南海,说明它想翱翔在天空,扩大自己的志向,追求真正的逍遥,
师:原本是不逍遥的,他想化而为鸟,追求真正的逍遥,但它真正的化身为鸟了,它逍遥吗?我只是顺着你的思路再说,我和你争论一下,因为很多智慧都是在争论中出现的。
生:大鹏鸟化而为鸟时是不逍遥,因为它要在海运之时徙于南溟,它是被迫的。
师:哪一个词啊?
生:徙,迁徙。
师:海运之时,海运是什么时候?
生:大海波涛汹涌动荡的时候。
师: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呢?
生:因为这个时候比较危险,
师:危险的时候他徙于南溟。
生 我认为大鹏鸟是不逍遥,海运则将徙于南溟,他想追求理想到达南溟,但是他必须在海运的时候,风很大的时候,借助在海运的时候的风迁徙到南溟。??
师:他才是真正的根据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我觉得大鹏鸟是逍遥的,
师:说出你的根据来。
生:因为她从北海到南海的路程很远,说明他很享受这个过程。
生:我觉得它不逍遥,虽然前一位同学说它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去自己想要去逇地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游动的雾气,尘埃它们都是非常小的生物,它们也要凭借风来飞翔,它们与大鹏是一样的。
师:“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生:逍遥的,因为它可以无拘无束的探索搏击无边的天际,
师:从哪里写出来的?
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
生:我觉得鹏逍遥的,因为没有事物可以做到绝对的逍遥,同样依靠着其他的事物,所有事物都需要相互依存。
师 你举个例子看。
生“海运之时则江西于南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鹏需要借助其他大风,其他事物呼吸所产生的气息,雾气才能到南海。
师:它也是需要凭借的。
生?大鹏处在追求逍遥,原来是鱼的时候不够逍遥,所以要变身为鸟 但是后来变成鸟后他要迁徙,他想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这种绝对的逍遥又是不现实的,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不显示?
因为他做鱼或鸟的时候都是有所羁绊,不是无忧无虑的,
师 举例说说
生?他是鱼的时候想要化身为鸟
师?他想化身为鸟就说明他不够逍遥。
生:刚才她说的有一部分我是赞同的,但是我有一段话也要反驳他,他说大鹏一直处在追求理想,追求逍遥中,我想要说,逍遥对于大鹏来说,能够追求就是一种逍遥,如果一切东西都在我们理想之中,我们不需要凭借自己的优势或者努力去得到,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如果说鹏不是逍遥的话,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又是逍遥游呢?难道是反话吗?
师:大家有没有觉得,我们这位女生把刚才我们的观点都解释了呢?在他看来,鹏要化而为鸟,他要飞往南溟,他们种种姿态就是一种逍遥,智慧就这样在辩论中出来了,非常有哲思。
生?? 他不逍遥,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鹏虽然可以再天空中自由翱翔,却不能摆脱天空的束缚,因此才会看不到天空真正的颜色
师:还是有局限的。
生:我觉得鹏相对于其他很多的生物来讲,它算是逍遥的,至少它可以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师:举个例子。生:比如说,它既然可以做到化而为鸟这个地步了,有些生物对于自己的理想虽然有所想的话,但、有许多的束缚,然后没有办法去追求。师:大家都焦点在“化而为鸟”,有一句话“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句话里有没有隐藏什么信息?生:我觉得这个鹏能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也是要凭借着扶摇激荡回旋而上的大风而飞上九万里,因此我觉得它是不逍遥的,虽然它能飞得很高,但是它也要凭借着扶摇。师:是的。好,你说。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逍遥。刚刚班长说题目是《逍遥游》,我想结合一下社会背景,那个庄子在文中只是表达一种寄托,但也不能全部否定。真正的逍遥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的。从那个“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以看出来,生物是相生相息的,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完全脱离。
师:你说的话虽然比较秀气,你似乎在给我们一个总结,那么的辩证。
同学们,《逍遥游》原文洋洋洒洒几千字,我们今天只学习了前面的两段,小小的两段,一百四十多个字。我想如果咱们以后能够去看一看《逍遥游》的原文,看一看庄子的其他文章,或者像几位同学一样,再去关注一下他的生活背景,那么我们对于庄子的追求,逍遥的追求会更加清晰。
【屏显: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只抓住了一个机遇,凭借着飓风,让自己遨游和自由飞翔的鲲鹏。这也是一只有着远大的目标并且内心蓄积了无穷力量的鲲鹏,它翱翔在《逍遥游》之中,它是最富有魅力的一个形象。
它又翱翔在中国文学文化历史上,又是一个极受关注的最富象征意义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李白啊,杜甫啊,他们的笔下都有这只鲲鹏在。】(板书画线条形成鹏)
师:来,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拿起文章,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
生齐读。
师:找几句你心目中,尝试着背背看。
(铃响)下课。
课件5张PPT。《逍遥游》节选 中国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翻译的三个字要求——“信”、“达”、“雅” 雅:带上自己对文句的理解,从几句话甚至一整段的角度来看一句话一个词的翻译,从而使译文更加自然通畅,更能表达文意。 1、鲲为什么要变成鹏?为什么要那么大?为什么要飞往南冥……
(殷梦雪、陈紫馨、黄洪丽等)2、文章最后一句话写大鹏往下看,是想说明什么?
(陈蒙婷、周杰、余孙远等)3、庄子写这篇文章究竟想表达什么?
(何可人、王奕彬、周佳皓、徐夏雨等) 我们可以肯定,这是一只抓住了机遇,凭借着飓风让自己磅礴翱翔的鲲鹏;这也是一只有着远大目标并在内心蓄积了无穷力量的鲲鹏!
它翱翔在《逍遥游》之中,成了全文最有魅力的一个寓言形象;它翱翔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又是一个极受关注的、最富象征意义的形象!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杜甫《泊岳阳城下》“大鹏不可笼,大椿不可植”
——皮日休《七爱诗·李翰林》“鲲势终横海,鹏力会冲天”
——荀济《赠梁州》“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