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4 08:5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阅读专题
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共12分)
饮酒(其九)
陶渊明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1】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2】诚可学,违己讵【3】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注释:【1】汩:搅混。【2】纡辔:放松缰绳。【3】讵:难道。
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晨”两句,写清晨听得叩门声,诗人衣裳也不穿好就开门,表现了诗人对来访者的无礼。
B.“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意为居陋室且衣衫不整,不算高隐之人,诗人对此内心不安。
C.“壶浆远见候”与“且共欢此饮”呼应,体现出田父的纯朴热情,也含诗人借欢饮消愁之意。
D.“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意为放松马缰,随顺世俗,学来容易,但却违背自身本性。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因田父叩门送酒,而有感田父“有好怀”,并产生了自己与时势相违之叹。
B.陶渊明虽对田父之言深有感怀,但仍然表示自己的禀性、志趣很难与世俗相谐。
C.这首诗叙事朴实,有生活气息,充满融洽气氛,语言亲切自然,体现陶诗风格。
D.这首诗展现了陶渊明孤高独立的一面,其情怀志趣与《归园田居(其一)》类似。
13.这首诗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请简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5题。(共13分)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陶渊明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1】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2】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注释:【1】弗获:不能。【2】沮溺:长沮、桀溺,春秋时期的两位隐士。
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孰是都不营”二句,强调应当自食其力,自营衣食,才可求得安乐。
B.第五句中,“常业”指农务,说明躬耕劳作已是诗人真实的日常生活。
C.“晨出肆微勤”一句,“微勤”是自谦的说法,实际上劳作十分勤苦。
D.“斗酒散襟颜”指以豪饮宣泄惆怅,与“斗酒十千恣欢谑”情感相同。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先后两次反问,旨在表达对世人轻视农事、不劳而获的批判。
B.本诗语淡而情浓,如“聊”字,看似平淡,欣慰之情却真实淳厚。
C.诗人以劳动者身份抒写亲身劳作的真切感受,具有积极思想意义。
D.整首诗夹叙夹议,通过收稻之叙说,发抒躬耕之情怀,意蕴丰富。
14.下列诗句中的“霜露”,与“山中饶霜露”中的“霜露”意蕴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回首佳期恨多少,夜阑霜露又沾衣。(罗隐《忆九华》)
B.寒雁自知霜露重,海鸥常伴水云间。(李朴《忆玉岩》)
C.顾我胡为世网婴,前行霜露后榛荆。(饶节《送故人》)
D.欲吊章台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陆游《哀郢》)
15.本诗结尾,诗人为何说“躬耕非所叹”?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5分)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组诗,完成11-13题。(共14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王安石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①学凤凰。
霜筠亭
苏轼
解箨②新篁不自持,蝉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题画竹
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注释】①伶伦:指乐官。②解箨:竹笋脱壳。
11.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诗以人拟竹,借竹“待我归”的形象,巧妙地表现了“我”与幽竹志趣相投。
B.王诗借竹欲得乐官赏识发出妙音的热望,表达出诗人想一展才华有所建树的渴望。
C.苏诗中竹之不能把持自己、孤高狂傲的形象,是诗人狂放不羁性格的生动写照。
D.郑诗描写的是秋风中的竹子,其形象生动鲜活、个性鲜明突出、气质超凡脱俗。
12.这组诗中的加点字都增强了表情达意的效果,请选择钱诗或王诗中的加点字加以赏析。(5分)
钱诗:
王诗:
13.这组诗多采用衬托手法,请分析苏诗或郑诗如何运用这一手法来咏竹言志的。(6分)
苏诗:
郑诗:
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3-15题。(共12分)
春从天上来【注】
吴激
会宁府遇老姬,善鼓瑟。自言梨园旧籍,因感而赋此。
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坠露飞萤。梦里天上,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问当时遗谱,有绝艺、鼓瑟湘灵。促哀弹,似林莺呖呖,山溜泠泠。
梨园太平乐府,醉几度春风,鬓变星星。舞破中原,尘飞沧海,飞雪万里龙庭。写胡笳幽怨,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
【注】春从天上来:词牌名。词人以宋臣身份出使到金国都城会宁府,被强行留滞。此词作于靖康之变后。
13.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句“海角飘零”写老姬也写自己,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B.词人写琴瑟之音如娇莺呖呖,山泉泠泠,体现音乐带来的快乐感受。
C.“鬓变星星”中的“变”字,将过往之美好与如今之衰老突显出来。
D.“舞破中原”写得惊心动魄,干戈撞击、战尘弥漫之状,如在眼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梦里”两句如实描绘词人在金碧辉煌的金国宫殿听音乐的场景。
B.“尘飞沧海”化用“东海三为桑田”的典故,隐喻现实沧桑巨变。
C.词人以“胡笳幽怨”暗示了老姬流落金国,飘零憔悴,内心幽怨。
D.词作将视觉听觉相结合,巧妙而又形象地传达了词人复杂的心绪。
15.词作以“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作结,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6分)
北京市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期末冲刺模拟新编训练卷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秋兴八首(其六)①
杜甫
瞿塘峡口曲江②头,万里风烟接素秋③。
花萼④夹城⑤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⑥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⑦自古帝王州。
注释:①这首诗是唐代大历元年(766年)作者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②曲江:地名,在长安城南。③素秋:秋季。④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兴庆宫西南隅。⑤夹城:两边筑有高墙的通道。⑥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⑦秦中:此处指长安。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从瞿塘峡口看到曲江头的景象,“接”字融入了客蜀望京、抚今追昔、感时伤世等情感。
B.颔联中的“边愁”是指安禄山反叛引发的朝廷忧患,“入”字表明边关叛乱的消息传到了芙蓉小苑。
C.尾联暗含了昔盛今衰的对比,蕴含了诗人对乱后长安的痛惜之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D.作者立足于瞿塘峡口,在想象中回顾了当年长安繁盛时期的状况,全诗虚实结合,意境阔大而深远。
13.“珠帘绣柱围黄鹄”一句中用“珠帘绣柱”代指行宫别院。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4.请分别解释杜甫诗中的“锦缆牙樯起白鸥”和下面杜牧诗中“新丰绿树起黄埃”中的“起”字,并简要赏析这两句诗。(6分)
过华清宫绝句(其二)
杜牧
新丰①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②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释:①新丰:唐设新丰县,离华清宫不远。②渔阳探使:安禄山在渔阳(今天津蓟县),唐明皇曾派使者刺探他是否谋反。
北京市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期末冲刺模拟新编训练卷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古风(其三十三)
李白
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
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
凭凌随海运,烜赫因风起。
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古风(其四十二)
李白
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
宜与海人狎,岂伊云鹤俦。
寄影宿沙月,沿芳戏春洲。
吾亦洗心者,忘机从尔游。
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仰喷”两句描绘了北溟巨鱼喷水吞川的磅礴气势。
B.“凭凌”两句写大鹏在海动之时,乘风而起,声势浩大。
C.“摇裔”两句写白鸥身姿摇曳,盘旋鸣叫于江流之上。
D.“宜与”两句写海鸥不愿与海客狎戏,只愿与白鹤为伍。
1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溟”等句化用了《庄子 道遥游》的“鲲鹏”典故。
B.“寄影”句融情于景,营造出一种静谧安宁的氛围。
C.两首诗想象丰富,都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两首诗语言自然,体现了李白诗歌飘逸浪漫的诗风。
14.这两首《古风》都借物抒怀,却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北京市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评估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③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②貔(xiū)虎,貔和虎。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貔虎噪”“鱼龙怒”,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周瑜火攻曹军时排山倒海之势。
C.“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3.周瑜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诗歌形象,下列对这一人物的评价与本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赤壁怀古》唐王周)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唐杜牧)
C.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赤壁》南宋岳珂)
D.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贺新郎》元邵亨贞)
14.同样写赤壁之战,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古诗阅读专题
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共12分)
饮酒(其九)
陶渊明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1】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2】诚可学,违己讵【3】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注释:【1】汩:搅混。【2】纡辔:放松缰绳。【3】讵:难道。
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晨”两句,写清晨听得叩门声,诗人衣裳也不穿好就开门,表现了诗人对来访者的无礼。
B.“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意为居陋室且衣衫不整,不算高隐之人,诗人对此内心不安。
C.“壶浆远见候”与“且共欢此饮”呼应,体现出田父的纯朴热情,也含诗人借欢饮消愁之意。
D.“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意为放松马缰,随顺世俗,学来容易,但却违背自身本性。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因田父叩门送酒,而有感田父“有好怀”,并产生了自己与时势相违之叹。
B.陶渊明虽对田父之言深有感怀,但仍然表示自己的禀性、志趣很难与世俗相谐。
C.这首诗叙事朴实,有生活气息,充满融洽气氛,语言亲切自然,体现陶诗风格。
D.这首诗展现了陶渊明孤高独立的一面,其情怀志趣与《归园田居(其一)》类似。
13.这首诗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请简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11. D. 【A项“体现了诗人对来访者的无礼”理解有误;B项“居陋室且衣衫不整,不算高隐之人,诗人对此内心不安”理解有误;C项“诗人借欢饮消愁之意”有误】
12. A.【A项“陶渊明……产生了自己与时势相违之叹”是对“疑我与时乖”理解有误,应是田父劝陶渊明不要与时势相违,田父担心其与世相乖不合】
13.共6分。答案示例:
诗歌中田父与诗人一问一答,田父劝陶渊明不要与时势违背,最好还是回到官场去“汩其泥”,随波逐流;(1分)陶渊明回答“吾驾不可回”(1分),表达了自己隐居避世、不愿重返仕途的决心(1分);在宾主对酒谈天的一问一答中,写出了宾主各自不同的价值追求,并在对比中突出诗人不流于世俗的高洁志趣和高尚人格(2分);诗歌以问答形式,叙事自然亲切,叙中寓议,诗节舒缓(1分)。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5题。(共13分)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陶渊明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1】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2】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注释:【1】弗获:不能。【2】沮溺:长沮、桀溺,春秋时期的两位隐士。
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孰是都不营”二句,强调应当自食其力,自营衣食,才可求得安乐。
B.第五句中,“常业”指农务,说明躬耕劳作已是诗人真实的日常生活。
C.“晨出肆微勤”一句,“微勤”是自谦的说法,实际上劳作十分勤苦。
D.“斗酒散襟颜”指以豪饮宣泄惆怅,与“斗酒十千恣欢谑”情感相同。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先后两次反问,旨在表达对世人轻视农事、不劳而获的批判。
B.本诗语淡而情浓,如“聊”字,看似平淡,欣慰之情却真实淳厚。
C.诗人以劳动者身份抒写亲身劳作的真切感受,具有积极思想意义。
D.整首诗夹叙夹议,通过收稻之叙说,发抒躬耕之情怀,意蕴丰富。
14.下列诗句中的“霜露”,与“山中饶霜露”中的“霜露”意蕴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回首佳期恨多少,夜阑霜露又沾衣。(罗隐《忆九华》)
B.寒雁自知霜露重,海鸥常伴水云间。(李朴《忆玉岩》)
C.顾我胡为世网婴,前行霜露后榛荆。(饶节《送故人》)
D.欲吊章台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陆游《哀郢》)
15.本诗结尾,诗人为何说“躬耕非所叹”?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5分)
12.D(3分) 13.A(3分) 14.C(2分)
15.【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因为躬耕虽辛苦,却能使诗人体验到劳作的价值与生命的自由。其一,劳作具有重要意义,人生应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其二,亲身劳作能带来真实的愉悦与满足感,有劳有所获的欣慰,也有休息时把酒开怀的轻松。其三,弃官躬耕能免于遭受意外祸患,保全独立自由的人格。其四,躬耕生活使诗人与前代隐士心灵相通,是他坚定自觉的生命选择。(5分)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组诗,完成11-13题。(共14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王安石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①学凤凰。
霜筠亭
苏轼
解箨②新篁不自持,蝉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题画竹
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注释】①伶伦:指乐官。②解箨:竹笋脱壳。
11.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诗以人拟竹,借竹“待我归”的形象,巧妙地表现了“我”与幽竹志趣相投。
B.王诗借竹欲得乐官赏识发出妙音的热望,表达出诗人想一展才华有所建树的渴望。
C.苏诗中竹之不能把持自己、孤高狂傲的形象,是诗人狂放不羁性格的生动写照。
D.郑诗描写的是秋风中的竹子,其形象生动鲜活、个性鲜明突出、气质超凡脱俗。
12.这组诗中的加点字都增强了表情达意的效果,请选择钱诗或王诗中的加点字加以赏析。(5分)
钱诗:
王诗:
13.这组诗多采用衬托手法,请分析苏诗或郑诗如何运用这一手法来咏竹言志的。(6分)
苏诗:
郑诗:
11.(3分)C
12.(5分)要点:根据语境理解字词意思,分析字词表达效果具体、恰当。
13.(6分)要点:明确衬托主、客体,结合诗句分析竹的特点,概括诗人的志趣、追求。
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3-15题。(共12分)
春从天上来【注】
吴激
会宁府遇老姬,善鼓瑟。自言梨园旧籍,因感而赋此。
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坠露飞萤。梦里天上,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问当时遗谱,有绝艺、鼓瑟湘灵。促哀弹,似林莺呖呖,山溜泠泠。
梨园太平乐府,醉几度春风,鬓变星星。舞破中原,尘飞沧海,飞雪万里龙庭。写胡笳幽怨,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
【注】春从天上来:词牌名。词人以宋臣身份出使到金国都城会宁府,被强行留滞。此词作于靖康之变后。
13.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句“海角飘零”写老姬也写自己,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B.词人写琴瑟之音如娇莺呖呖,山泉泠泠,体现音乐带来的快乐感受。
C.“鬓变星星”中的“变”字,将过往之美好与如今之衰老突显出来。
D.“舞破中原”写得惊心动魄,干戈撞击、战尘弥漫之状,如在眼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梦里”两句如实描绘词人在金碧辉煌的金国宫殿听音乐的场景。
B.“尘飞沧海”化用“东海三为桑田”的典故,隐喻现实沧桑巨变。
C.词人以“胡笳幽怨”暗示了老姬流落金国,飘零憔悴,内心幽怨。
D.词作将视觉听觉相结合,巧妙而又形象地传达了词人复杂的心绪。
15.词作以“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作结,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6分)
13.(3分)B
14.(3分)A
15.(6分)参考答案:
词人临窗枯坐,唯有一轮凉月、一盏青灯相伴,营造了凄凉寂寞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漂泊异乡的孤独和国破家亡的沉痛之情。词句以景结情,意蕴悠远,耐人寻味。
【评分说明】意思对即可。
北京市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期末冲刺模拟新编训练卷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秋兴八首(其六)①
杜甫
瞿塘峡口曲江②头,万里风烟接素秋③。
花萼④夹城⑤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⑥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⑦自古帝王州。
注释:①这首诗是唐代大历元年(766年)作者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②曲江:地名,在长安城南。③素秋:秋季。④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兴庆宫西南隅。⑤夹城:两边筑有高墙的通道。⑥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⑦秦中:此处指长安。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从瞿塘峡口看到曲江头的景象,“接”字融入了客蜀望京、抚今追昔、感时伤世等情感。
B.颔联中的“边愁”是指安禄山反叛引发的朝廷忧患,“入”字表明边关叛乱的消息传到了芙蓉小苑。
C.尾联暗含了昔盛今衰的对比,蕴含了诗人对乱后长安的痛惜之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D.作者立足于瞿塘峡口,在想象中回顾了当年长安繁盛时期的状况,全诗虚实结合,意境阔大而深远。
13.“珠帘绣柱围黄鹄”一句中用“珠帘绣柱”代指行宫别院。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4.请分别解释杜甫诗中的“锦缆牙樯起白鸥”和下面杜牧诗中“新丰绿树起黄埃”中的“起”字,并简要赏析这两句诗。(6分)
过华清宫绝句(其二)
杜牧
新丰①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②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释:①新丰:唐设新丰县,离华清宫不远。②渔阳探使:安禄山在渔阳(今天津蓟县),唐明皇曾派使者刺探他是否谋反。
12.A 13.C
14.杜甫诗中的“起”字的意思为起舞,诗句描绘了皇帝乘坐的装饰华美的游船上黄鹄起舞的景象,表现游乐的声势之大,隐含了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不满。杜牧诗中的“起”字意思为腾起,诗句描绘了骑马疾驰的探使身后滚滚黄尘腾起的景象,暗示叛乱即将发生的危险。
【分析】
1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首联写诗人从瞿塘峡口看到曲江头的景象”说法错误。瞿塘峡口的秋色,是眼前的景色,而曲江头的秋色是心里想象的,诗人并未真正看到。
故选A。
1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
题干中,“珠帘绣柱围黄鹄”一句中用“珠帘绣柱”代指行宫别院,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A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传说中发明酒的人“杜康”借代酒,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B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以“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C项,“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君”“妾”分别比作“磐石”“蒲苇”。
D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朱门”借代显贵之家,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分别解释杜甫诗中的‘锦缆牙樯起白鸥’和下面杜牧诗中‘新丰绿树起黄埃’中的‘起’字,并简要赏析这两句诗”,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锦缆牙樯起白鸥”意思是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杜甫诗中的“起”字的意思为起舞,诗句描绘了楼亭富丽、游船往来、黄鹄飞舞等奢华堂皇的实景,可观当年长安富奢。安史之乱以来,长安城满目疮痍,诗人在万里之外的瞿唐峡口,回想往日玄宗游幸曲江的盛况,对自古帝王州的今昔盛衰变化,不胜感慨,隐含了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不满。“新丰绿树起黄埃”,意思是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杜牧诗中的“起”字意思为腾起,正是描写探使从渔阳经由新丰飞马转回长安的情景。这探使身后扬起的滚滚黄尘,是迷人眼目的烟幕,又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
北京市2022年高三毕业班语文期末冲刺模拟新编训练卷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古风(其三十三)
李白
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
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
凭凌随海运,烜赫因风起。
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古风(其四十二)
李白
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
宜与海人狎,岂伊云鹤俦。
寄影宿沙月,沿芳戏春洲。
吾亦洗心者,忘机从尔游。
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仰喷”两句描绘了北溟巨鱼喷水吞川的磅礴气势。
B.“凭凌”两句写大鹏在海动之时,乘风而起,声势浩大。
C.“摇裔”两句写白鸥身姿摇曳,盘旋鸣叫于江流之上。
D.“宜与”两句写海鸥不愿与海客狎戏,只愿与白鹤为伍。
1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溟”等句化用了《庄子 道遥游》的“鲲鹏”典故。
B.“寄影”句融情于景,营造出一种静谧安宁的氛围。
C.两首诗想象丰富,都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两首诗语言自然,体现了李白诗歌飘逸浪漫的诗风。
14.这两首《古风》都借物抒怀,却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2.D 13.C
14.第一首诗借大鹏抒怀。大鹏借海运之际,乘风而起,雄视万方,诗人借此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第二首借白鸥抒怀。白鸥鸣叫沧江,嬉戏海滩,逍遥自在,表达了诗人忘却机心(洗涤心灵)的思想情感。
【分析】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宜与海人狎,岂伊云鹤俦”的意思是:无心的海鸥与无心的海客相游戏,无意高攀云鹤。并非“写海鸥不愿与海客狎戏,只愿与白鹤为伍”。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都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古风(其三十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古风(其四十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并非“都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古风(其三十三)》写大鹏鸟“喷山”“吞水”,然后乘风而起,“九万未已”实际是借大鹏抒怀,表达自己如大鹏鸟般的凌云壮志。
《古风(其四十二)》前六句写无心的白鸥与无心的海客相游戏,无意高攀云鹤,自由自在地宿沙地,戏芳洲。实则诗人是引以自况。末二句直接表达洗心、忘机之情。
北京市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评估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③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②貔(xiū)虎,貔和虎。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貔虎噪”“鱼龙怒”,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周瑜火攻曹军时排山倒海之势。
C.“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3.周瑜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诗歌形象,下列对这一人物的评价与本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赤壁怀古》唐王周)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唐杜牧)
C.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赤壁》南宋岳珂)
D.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贺新郎》元邵亨贞)
14.同样写赤壁之战,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12.C 13.C
14.①苏词通过细节描写“谈笑间”,就让曹军快速崩溃,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则用对偶、比喻、夸张等手法艺术地再现周瑜火烧曹营时惊心动魂的赤壁战场,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
【分析】
1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误,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
故选C。
13.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形象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本词盛赞周瑜“气吞区宇”、火烧曹兵的雄才大略。
A项,“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意思是:如果曹操忠诚于汉室,那么周瑜怎么敢打败对方。强调曹操没有忠诚于汉室。
B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如果不是东风的援助,赤壁之战就会战败,那么此时江南已是一片废墟,美丽的二乔只有永远被锁在铜雀台里。强调东风的作用。
C项,“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意思是:二十四岁的周瑜,取得了盖世功名,赫赫战功。强调周瑜的雄才大略。
D项,“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意思是:周瑜业于音乐,整个江南找不到知音。强调周瑜的音乐才华。
故选C。
14.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诗)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满江红·赤壁怀古》翻译:每经过一次赤壁矶就引发一次怀古心绪。想当年,周瑜意气风发,一心吞并环宇。万骑临江,鼓声震天;在千艘列炬的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战火的影响都变得怒不可遏。水面上卷起了长长的火龙,在鼓角声中,孙刘联军围困住了曹操。现在又怎样呢?江上渡口,江边小路,全是地形险要的战略要地,是当年众雄生死争斗的地方。今天我在此凭吊古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胜过读历史书籍。东风吹,光景移,已经改朝换代无数次了,历史的往事随江潮而i折。问道旁的杨柳年年为谁而春,为谁摇动金黄的枝条。《满江红·赤壁怀古》是南宋词人戴复古的宋词。词的上片缅怀三国赤壁之战,盛赞周瑜“气吞区宇”、火烧曹兵的雄才大略。下片寻访遗踪,感叹兴亡,抒发忧时伤世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深深忧虑。《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