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4 12:2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 说“木叶” 林庚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理凊课文线索,弄清议论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岀结论”的结构特征。
3、结合诗歌“意象”“意境”品味诗歌语言暗示性。
【重点难点】
重点:
比较“木叶”与“树叶”的不同,从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难点:
运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理解诗歌形象。
【导学基础知识】
一.
1.积累字词
字音
筌()迢远()竈空()灼灼()寒砧()
释义
亭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冉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绵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疏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去无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落于言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介本文作者的相关知识。
3.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含义?
二.
1.走近作者
生平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学者、诗人。祖籍福州。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开始新格律诗写作。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1937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作为一名学者,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楚辞、唐诗、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连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
作品 《夜》(诗集)、《春野与窗》(诗集)、《北平情歌》(诗集)、《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天问论笺》《唐诗综论》。
2.背景解读
在古代,“意象”这个概念虽被广泛使用,却没有确定的含义。我们不可能从古人的用例中归纳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把“意”和“象”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而形成的这个词,又让我们觉得它所表示的概念是其他概念所不能替代的,借助它可以比较方便地揭示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作者在文中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做了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3.相关知识
文题解读
“说”,意思是“谈一谈”“议一议”,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属议论性质;“木叶”是议论的对象。本文正是以“木叶”这个词语为开掘点,深入探讨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导读理解】
一.
1.阅读文本第2段,文段中引用了《橘颂》、《招隐诗》中的诗句,而在全文中作者举了大量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2.阅读4、5、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3.课文所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4.本文谈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月”“酒”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
答案:
1.引用这些句子作例证,可以说明“树”的意象比较常见,并由此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其区别,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同时也是为后文的分析作铺垫.
2.“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容 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3.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奧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4.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
1、结合文中所用带有“木叶”的诗句,你感受到了“木叶”怎样的艺术魅力?
明确:
带有“木叶”诗句有: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明确:
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这些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3.试总结一下“木”与“树”的区别。
明确:
“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形象意境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营造空阔的意境,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而“树”则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4、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一是作为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林庚先生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但是文章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没有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奥的道理寄托在具体的诗句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例句的解读中指导读者领悟诗歌语暗示性的妙处。这样,读者也会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
5、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6、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那么,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的时候,它所表现的情感一致吗?举例分析体会一下。
明确:
不一定,甚至诗人会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7、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巩固练习】
1.请从“竹”“旦”“月”三字中任选一个,参照下面文字中画线句子的形式进行仿写。
中国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其独特的形美和义美,随时都能勾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例如:一个“马”字,让你仿佛看到了鬃毛飘扬昂首长啸的骏马,孤独踯躅在寂寞的沙场。一个“雨”字,让你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2.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①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②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③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④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空缺处的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菊花素有“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品格,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情有独钟,正所谓“________”。菊不畏寒,“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白居易云:“________。”“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说的是菊没有落花的凄凉,不像牡丹和桃花的花瓣大朵凋谢。南宋爱国遗民诗人郑思肖就是借咏菊自励节操:“________。”
①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②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③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②③
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本文所谈诗歌的“暗示性”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①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②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
③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
④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
⑤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⑥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A.①④⑥③⑤② B.③⑤②①④⑥
C.④⑥②⑤③① D.⑥③①②⑤④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诗人们似乎都不再________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2)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________的诗歌语言?
(3)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________,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4)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A.思索 精妙 要素 传颂
B.考虑 精致 要素 传颂
C.考虑 精妙 因素 传诵
D.思索 精致 因素 传诵
7.本文作者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木叶”与“树叶”、“树叶”与“叶”、“木叶”与“落木”等几个方面的比较,使读者对意象有了具体的感知。请恰当地运用比较分析法,以“宽容”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300字左右。
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一:一个“竹”字,让你仿佛看到了翠绿秀颀的万竿斜竹,在阳光里筛下斑驳的影子,耳边竹风飒飒,地上竹影婆娑。
示例二:一个“旦”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解析:
2.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解析:
3.答案:B
解析:由第一处横线前的“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情有独钟”可知,此处横线应填入表示很多人爱菊的诗句,故应填③;第二处横线承接“菊不畏寒”,只有②符合这个意思;第三处横线咏叹菊花的品节,应填①。
4.答案:①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成为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论文。②“说‘木叶’”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启示: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意义、深层含意、言外之意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之意,而且要玩味概念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滋味。
解析: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这样论述,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也不是不可以,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5.答案:C
解析:解答此类题,应注重分析空格前后的内容。空格前的内容解释“木叶”和“树叶”在概念上没有区别,空格后内容探究的是“木”字在诗歌形象中的区别,并以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木”为例。由此可以得出空格中的句子应该分别探讨“木叶”与“树叶”、“木”与杜甫的诗句相关的内容,据此不难得出答案。
6.答案:C
解析:考虑: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思索:思考探求。精妙:精致巧妙,侧重巧妙。精致:精巧细致,侧重细致。因素: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传诵”与“传颂”都有“辗转传布”的意思,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传颂”重在颂扬。
7.答案:【写作示例】
宽容是一种智慧。每一个人都有弱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所以,人们应该彼此宽容。
英国保守党党魁卡梅伦在一次竞选拉票活动中,遭到过一位学生的鸡蛋袭击,卡梅伦没有对此事耿耿于怀,而是选择了宽容,很快就将此事忘记了。因为卡梅伦的宽容,英国人民选择了他,卡梅伦也由此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可以说,是宽容成就了卡梅伦的政治高度。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宽容的美德。苏格兰民族党党魁格里芬同样也遭遇过一次鸡蛋的袭击,那是在他当选为该党历史上首位欧洲议员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位抗议者扔出一枚鸡蛋正好砸在了格里芬脸上,他立即恼怒起来,当即取消了新闻发布会并赶到广播公司演播室,当着观众大骂“这些人都是恶棍”,批判这是英国民主史上极其悲哀的一天,是一起“有组织的袭击”。
同样被一枚鸡蛋击中,卡梅伦选择宽容,于是他的被袭击,人们认为是意外;格里芬则是指责和恼怒,于是他的被袭,人们称之为抗议。可以说,正是因为格里芬的“小肚鸡肠”,他才被英国民众唾弃。
解析:【写作指导】如何运用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类比与对比两种。
在运用类比论证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引申的材料要完整简洁。考场作文特定的背景不允许记叙的篇幅过长,务必简短而又全面。
(2)对运用的材料要加以分析。要善于揭示,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运用对比方法论证时,要根据论点的需要,妥善安排篇幅,特别是在“整体对比”时,一般应以正面为主。
8.答案:“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解析:找出关键句,最后一句是总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