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及人与环境【名师导航】中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3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及人与环境【名师导航】中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1-14 20:1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3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及人与环境
1.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排泄的重点和难点,作为中考常见考点,考题多样,最常见的是结合尿液、原尿、血浆成分不同进行分析。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血浆、原尿、尿液三种液体比较,考查肾单位与形成原尿和尿的场所,以综合题形式考查人体内尿的形成和排出原理,以识图题综合考查人体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等生理活动。
2.考查人类活动对于生物圈造成的影响有多大以及对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并且考查人类对于保护生物圈的认识和做法,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知识比较简单,试题浅显。
一:排泄和排遗
1.排泄
(1)概念: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2)途径:①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②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③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排遗
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三: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1.尿的形成
(1)过滤作用:肾单位的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80升。
(2)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送回血液,就形成了尿液。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有1.5升。
2.尿的排出:(1)排出途径: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2)膀胱:尿的形成是连续的,排出是间断的,主要是因为膀胱有暂时贮存尿液的作用。
(3)排尿的意义:排出废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1.计划生育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问题非常突出。为了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其具体内容和意义如下:
具体要求 内容 意义
晚婚 比法定结婚年龄晚2~3年结婚 对国家,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对个人,有利于青年的健康、工作和学习
晚育 婚后初次生育时达到晚婚年龄
少生 稳定低生育率 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
优生 避免生出有遗传缺陷的孩子 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2.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环境转变为人工生态环境,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生物圈的正常运转。
(2)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乱砍滥伐、水资源过度利用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3)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和废物,严重污染和毒害生物圈的生物成分,包括人类自己。
五:探究环境污染对于生物的影响
1.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1)酸雨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2)酸雨危害: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使河水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使水源酸化,影响饮用,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3)预防措施: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污染物的排放。
2.其他环境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
一.选择题
1.(2021·北京)下图是肾单位结构模式图,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 B. 肾小球可滤过血浆中所有物质
C. 肾小囊中的原尿里含有葡萄糖 D. 肾小管长而弯曲有利于重吸收
2.(2021·太原)人体内形成尿的过程中,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 )
A. 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重新吸收
B. 全部水、大部分葡萄糖和无机盐被重新吸收
C. 全部的水和无机盐、大部分葡萄糖被重新吸收
D. 全部的葡萄糖、无机盐和水被重新吸收
3.(2021·太原)人体肾单位的部分结构如图所示,其中对血液起过滤作用的是( )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①和③ D. ②和④
4.(2021·齐齐哈尔)对健康人来说,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被重新吸收的物质是(  )
A. 血细胞 B. 尿素 C. 大分子蛋白质 D. 葡萄糖
5.(2021·海南)如图为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原尿中的葡萄糖经过重新吸收后回到的结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2021·百色)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当血液流经肾脏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 尿素减少 B. 氧气增加 C. 二氧化碳减少 D. 养料增加
7.(2021·淄博)如图是肾单位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是入球小动脉,②是出球小动脉,③是肾小球
B. 健康人结构④中的液体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C. ④中的葡萄糖重新回到血液的途径是④→⑤→⑥
D. 人体产生的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只能以尿液的形式排出
8.(2021·十堰).与血液相比,健康人尿液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
A. 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 B. 血细胞、蛋白质、葡萄糖
C. 血细胞、葡萄糖、无机盐 D. 葡萄糖、无机盐、水
9.(2021·聊城)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180升,而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 5升,比原尿少了许多,这主要是因为( )
A.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B.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C.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D. 神经的调节作用
10.(2021·贺州)下列有关排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排尿可以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B. 某人的尿液中出现了蛋白质,是肾小管病变导致的
C. 某人尿液中有葡萄糖,不一定是糖尿病
D. 如果尿液中溶解的某些物质在肾脏内部形成沉淀,有可能形成肾结石
11.(2021·宜昌)下表是某医院提供的某人尿液化验的部分数据(超出正常时,+表示较多,++表示很多):
葡萄糖 蛋白质 无机盐 尿素 红细胞 白细胞
样本 ++ 0 1.1 1.7 0 0
下列关于尿的形成和发生病变的原因分析:①尿液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②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流的都是动脉血;③尿液排出体外的过程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④此人肾小球可能有炎症,其中正确的是( )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12.(2021·昆明)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中,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会被重吸收,这一过程发生在(  )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13.(2021·广东)下图为健康人的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②③构成一个肾单位
B. ②中液体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C. ④可重新吸收葡萄糖、水分和无机盐
D. 血浆、原尿和尿液中都含有水、无机盐和尿素
14.(2021·福建)人体中,膀胱所属的系统是( )
A. 消化系统 B. 神经系统 C. 泌尿系统 D. 呼吸系统
15.(2021·广安)下表所示正常情况下四种液体成分的异同(“√”表示含有的成分,“×”表示缺少的成分),下列对甲、乙、丙、丁四种液体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
成分项目 红细胞 大分子蛋白质 水 无机盐 葡萄糖 尿素
甲 √ √ √ √ √ √
乙 × √ √ √ √ √
丙 × × √ √ √ √
丁 × × √ √ × √
A. 甲为血浆 B. 乙为尿液 C. 丙为原尿 D. 丁为血液
16.(2021·云南)下列不具有排泄作用的器官是( )
A. 肾脏 B. 肺 C. 皮肤 D. 肛门
17.(2021·黔江)图为人体内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的结构(或生理作用)分别是( )
A. 动脉、过滤作用、重吸收作用 B. 静脉、过滤作用、重吸收作用
C. 静脉、重吸收作用、过滤作用 D. 动脉、重吸收作用、过滤作用
18.(2021·营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中国向世界阐述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此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过量的碳排放会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
B. 开展陡坡种粮、退耕还林还草行动,改善生态环境
C. 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 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
19.(2021·百色)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行为中,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①不燃放烟花爆竹;②常用一次性筷子
③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④乱采摘食用野菜
⑤效外游玩,践踏草地;⑥垃圾分类
⑦购物时多用塑料袋;⑧房前屋后养花栽树
A. ①③⑤⑦ B. ①③⑥⑧ C. ②④⑤⑦ D. ②④⑥⑧
20.(2021·烟台).“碳中和”是实现全球CO2“零排放”的生态目标。以下做法不能体现低碳生活的是(  )
A. 分类处理垃圾 B. 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
C. 用太阳能热水器 D. 夏天经常开空调
二.实验探究题
21.(2021·萍乡)塑料中的聚苯乙烯在自然界中很难降解,有报道称“黄粉虫幼虫能分解聚苯乙烯”,某科技活动小组对此开展了相关实验,据资料介绍黄粉虫幼虫喜食麦麸子。据表回答:
编号 实验材料 处理方法 实验结果
甲组 各取50只大小、长势均相同的黄粉虫幼虫 喂食适量的麦麸子 正常生长
乙组 喂食等量的聚苯乙烯 ?
(1)实验设置如表所示,提出的问题为________?
(2)实验中设置甲组的目的是起________作用。
(3)若乙组实验结果为________,可以得出黄粉虫幼虫能分解聚苯乙烯。
(4)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废弃的塑料尺(含聚苯乙烯)在垃圾分类中属于________。
(5)黄粉虫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过程称为________。
三.综合题
22.(2021·吉林)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器官和系统相互协调配合完成。图1是人体泌尿系统组成示意图;图2是肾单位结构示意图;图3是尿的形成过程中葡萄糖含量变化折线图;图4是部分血液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________(填序号),暂时贮存尿液的器官是________(填序号)。
(2)图2中a是________(填结构名称)。依据图3,分析a、肾小囊、b中的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可知b具有________作用。
(3)如果人体糖分摄入量正常,图11中①结构没有发生病变,但尿液中却出现了葡萄糖,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分泌不足,形成糖尿。
(4)血液流经肾脏后,由动脉血变为________。由图4可知,血液最终回到心脏的________。
(5)人体排尿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属于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的反射。
23.(2021·龙东)观察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③④构成一个________。
(2)健康人的尿液与③内液体相比没有________。
(3)人体每天形成原尿约180升,而尿液仅有1.5升,是因为④的________作用。
(4)尿液中出现红细胞是图中________病变。(填标号)
(5)与②相比,⑤内液体中________含量明显减少。
24.(2021·广安)体育锻炼应注意营养物质的合理摄入,特别是长时间运动,营养物质的补充至关重要。某校在阳春三月举办了以“我运动,我健康”为主题的全校师生健康长跑运动会。请据图作答:(图中数字表示结构,字母表示生理过程)
(1)为保证长跑运动的顺利进行,某班主任特地为班上的学生们准备了爱心营养早餐。营养物质完成图中过程A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2)长跑运动开始后,同学们陆续开始急促呼吸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图中过程B通过________实现。
(3)长跑运动结束后,班主任让每个同学喝了一支葡萄糖营养液。葡萄糖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首先到达图中心脏的[________]________([ ]内填序号;上填结构名称)。
(4)运动时,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进入肾单位以后,在尿液中的浓度远远高于原尿,原因是图中⑩有________作用。
25.(2021·遂宁)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不足,血糖浓度远超常人,最终形成糖尿,其机制如图所示。该病与机体免疫异常有关 , 多发于青少年和儿童,严重时危及生命。请据此回答:
(1)图中过程A是________作用,所得液体与血浆相比,没有________和血细胞。
(2)图中过程B是重吸收作用,能吸收原尿中________(填“全部”或“部分”)葡萄糖。
(3)患者需定期注射胰岛素,以促使血液中的________进入组织细胞,被贮存和利用,以降低血糖,避免糖尿产生。
(4)患者还需从饮食角度控制血糖来源,防止血糖过高,请尝试回答患者饮食注意事项:________(至少答两点)。
(5)对于青少年,应该加强体育锻炼,以改善________功能,预防Ⅰ型糖尿病的发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B
【解析】A.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A不符合题意。
B.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B符合题意。
C.由上述分析可知: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C不符合题意。
D.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利于其重吸收营养物质,D不符合题意。
2.【答案】 A
【解析】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构成了尿液的成分。
3.【答案】 B
【解析】根据图中箭头所示,可判断①为出球小动脉,②为入球小动脉,③为肾小球,④为肾小囊。
尿液的形成过程分两步:一、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对血液起过滤作用的是肾小球和肾小囊,也就是图中的③和④。
4.【答案】 D
【解析】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重吸收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余下的水、无机盐、尿素形成尿液。
5.【答案】 C
【解析】图中,①是肾小球,②是肾小囊,③是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④是肾小管。
尿的形成过程中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时,除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成分都可以滤过到②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④肾小管时,原尿中含有的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以及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在重吸收过程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新吸收,回到包围在肾小管外的③毛细血管中。
6.【答案】 A
【解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故血液流经肾脏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尿素减少。肾脏是由肾动脉供血,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给肾脏组织细胞,组织细胞消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产生废物
和二氧化碳进入血液,故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其主要成分变化是:氧气减少,养料减少,二氧化碳增加,尿素减少。
7.【答案】 D
【解析】A.图中①入球小动脉、②出球小动脉、③肾小球,不符合题意。
B.④中的液体称为原尿,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一个健康人的原尿中不含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不符合题意。
C.④肾小囊中葡萄糖从离开血液又回到血液途径的结构依次是:④肾小囊→⑤肾小管→⑥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不符合题意。
D.人体排出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除了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外,也能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符合题意。
8.【答案】 B
【解析】血液的成分是:血浆和血细胞,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还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尿素的等。
据分析可知:尿液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等。因此尿液中没有大分子蛋白质、血细胞和葡萄糖。
9.【答案】 A
【解析】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会被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送回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形成尿液,可见,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吸收了原尿中99%左右对人体有用的物质,最终原尿仅有1%左右会成为尿液,因此,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但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这是因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可见A符合题意。
10.【答案】 B
【解析】A.人体排出尿液,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某人排出的尿液中含有蛋白质,则病变的部位可能是肾小球,B符合题意。
C.糖尿病的诊断是根据血糖水平来判断的,但是尿中有葡萄糖,不能诊断为糖尿病,尿中含葡萄糖很多因素都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肾是泌尿系形成结石的主要部位,其他任何部位的结石都可以原发于肾脏,输尿管结石几乎均来自肾脏。所以,如果尿液中溶解的某些物质在肾脏内部形成沉淀,有可能形成肾结石,D不符合题意。
11.【答案】 D
【解析】从该尿检数据可以看出:尿液中出现了葡萄糖,其余成分含量正常。
①据分析可知,尿液的形成过程需要经过两个过程,分别是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①正确。
②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属于体循环的一部分,根据体循环的特点:动脉血管流动脉血,静脉血管流静脉血,由此判断,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均流动脉血,②正确。
③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形成后经过输尿管,将尿液运输到膀胱,膀胱可暂时储存尿液,最终通过尿道排出体外,故尿液排出体外的过程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③正确。
④此人尿液中出现葡萄糖,从尿液的形成过程可知,正常情况下,葡萄糖可以从肾小球内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原尿流过肾小管时,将被全部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中,现患者尿液中有葡萄糖,可能是肾小管有炎症,导致重吸收能力下降,④错误。
12.【答案】 D
【解析】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⑤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就形成了尿液。
13.【答案】 C
【解析】A、图中,①是肾小管,②是肾小囊,③是肾小球,三者共同构成肾单位,A说法正确。
B、②是肾小囊,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所以,②肾小囊腔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B说法正确。
C、④是输尿管,具有输送尿液的作用,具有重吸收作用的是图中的①肾小管,C说法错误。
D、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根据以上所述,血浆、原尿和尿液中都含有水、无机盐和尿素,D说法正确。
14.【答案】 C
【解析】人体的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的,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输尿管是输送尿液的器官,膀胱是暂时贮存尿液的器官,可见C符合题意。
15.【答案】 C
【解析】甲有红细胞,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说明血液;尿液中不含红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和葡萄糖,说明乙不是尿液。原尿中不含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有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丙为原尿;丁的液体中不含红细胞,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含有水,无机盐和尿素,说明是尿液。
16.【答案】 D
【解析】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经呼吸系统由肺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由肾脏形成尿液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人体直肠内的食物残渣叫做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
17.【答案】 A
【解析】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在肾小球里,血液只进行了②滤过作用,并没有发生气体交换,所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几乎没有变化,也就是血液仍然是动脉血,①为出球小动脉。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③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里,A符合题意。
18.【答案】 B
【解析】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因此过量的碳排放会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A不符合题意。
B.开展陡坡种粮,会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行动,可改善生态环境,B符合题意。
C.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保护生物圈的行为,C不符合题意。
D .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唯一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它,D 不符合题意。
19.【答案】 B
【解析】①不燃放烟花爆竹,能减少空气污染,①正确;
②常用一次性筷子,浪费资源,产生垃圾,②错误;
③随意丢弃废电池的危害会污染土壤和水体,故不应该随意丢弃废旧电池,③正确;
④野菜可能有毒,故不应乱采摘食用野菜,④错误;
⑤效外游玩,践踏草地,是错误的做法,⑤错误;
⑥垃圾分类,有利于垃圾的分类处理和资源回收,⑥正确;
⑦购物时多用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⑦错误;
⑧房前屋后养花栽树,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⑧正确。
所以,①③⑥⑧正确。
20.【答案】 D
【解析】A、分类处理垃圾,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属于低碳生活,A不符合题意;
B、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能减少燃油、燃气等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B不符合题意;
C、用太阳能热水器可减少资源利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C不符合题意;
D、夏天经常开空调,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加重二氧化碳的排放,D符合题意。
21.【答案】 (1)黄粉虫幼虫能分解聚苯乙烯吗
(2)对照
(3)正常生长
(4)可回收物
(5)完全变态
【解析】(1)根据题意本实验的目的是“黄粉虫幼虫能分解聚苯乙烯”,据此提出的问题是:黄粉虫幼虫能分解聚苯乙烯吗?
(2)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甲组黄粉虫幼虫饲喂的是麦麸子,能正常生长,没有改变变量,属于对照组,起到对照作用。
(3)乙组黄粉虫饲喂的是等量的聚苯乙烯,若也能正常生长,说明黄粉虫幼虫能分解聚苯乙烯。
(4)可回收物,是指生活产生的适宜回收和可循环再利用的物品。主要类别包括废纸类、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废织物、废旧木材等,因此废弃的塑料尺在垃圾分类中属于可回收物。
(5)昆虫的生殖发育有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一生经过卵、 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差别不明显,这种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 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其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因此黄粉虫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22.【答案】 (1)①;③
(2)肾小球;重吸收(重新吸收)
(3)胰岛素
(4)静脉血;右心房
(5)简单
【解析】(1)泌尿系统的组成包括︰①肾脏,②输尿管,③膀胱,④尿道。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场所,输尿管把尿液运送到膀胱﹔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2)图2为肾单位a是毛细血管缠绕而成的血管球,因此a是肾小球。图3的表示了葡萄糖浓度的变化,是肾小管的重新吸收作用导致的。肾小管重吸收了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部分的无机盐,所以尿液中没有葡萄糖。
(3)若尿液中有葡萄糖主要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出现问题或是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所致。综上分析可知,某人尿液中出现了大量葡萄糖,但其肾脏结构完好,功能正常,其可能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
(4)当血液流经肾脏后,肾脏进行生理活动如重吸收作用消耗营养物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由图4可知,循环路线为左心室→主动脉→肾脏→下腔静脉→右心房,所以血液最终回到心脏的右心房。
(5)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生活经验积累或学习而形成一定的,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因此排尿反射属于简单反射。
23.【答案】 (1)肾单位
(2)葡萄糖
(3)重吸收
(4)①
(5)尿素
【解析】(1)每个肾脏大约有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因此,图中结构①肾小球、③肾小囊和④肾小管构成一个肾单位。
(2)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健康人的尿液与③肾小囊内液体相比没有葡萄糖。
(3)体每天形成原尿约180升,而尿液仅有1.5升,是因为④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把大部分水分重吸收回血液。
(4)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会导致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来不能被滤过的血细胞和蛋白质会进入原尿中,但肾小管对血细胞和蛋白质没有重吸收能力,因此这些血细胞和蛋白质就会随尿液排出而形成血尿或蛋白尿。所以若尿液中出现了红细胞,是因为图中[①]肾小球发生病变导致的。
(5)当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液中的少量水分、无机盐和大部分尿素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因此,⑤肾静脉的血液与②肾动脉内血液相比,尿素的含量明显减少。
24.【答案】 (1)小肠
(2)气体扩散
(3)①;右心房
(4)重吸收
【解析】(1)为保证长跑运动的顺利进行,某班主任特地为班上的学生们准备了爱心营养早餐。营养物质完成图中过程A吸收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长5~6米左右,内表面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加大了消化的面积;小肠中有肠腺,肠腺分泌的肠液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都能够消化多种食物;而小肠中的绒毛壁、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2)肺泡里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交换的结果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因此长跑运动开始后,同学们陆续开始急促呼吸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图中过程B肺泡里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扩散实现。
(3)长跑运动结束后,班主任让每个同学喝了一支葡萄糖营养液。葡萄糖进入人体后通过小肠壁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经过肠静脉,下腔静脉,首先到达图中心脏的[①]右心房。
(4)当血液流经⑨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⑨肾小球滤肾过和小囊内壁过滤作用过滤到⑧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健康人的原尿流经⑩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剩下的水分、尿素、无机盐等物质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因此,运动时,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进入肾单位以后,在尿液中的浓度远远高于原尿,原因是图中⑩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
25【答案】 (1)滤过;大分子蛋白质
(2)全部
(3)葡萄糖(血糖)
(4)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避免高糖食品
(5)免疫
【解析】(1)图中,血液流过肾小球时,除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由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所以图中,过程A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的过程,血浆和原尿的区别在于原尿中不含大分子的蛋白质。
(2)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大部分的水、部分的无机盐、全部的葡萄糖重新吸收返回血液,形成尿液,可见尿液和原尿相比较,尿液中不含葡萄糖。
(3)胰岛素能调节血糖的代谢,促进血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的浓度,所以如果胰岛素含量低,容易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应静脉注射胰岛素,调节葡萄糖的代谢,以促使血液中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被贮存和利用,以降低血糖,避免糖尿产生。
(4)糖尿病患者既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少,无法调节血糖的代谢,所以在饮食中,应该控制血糖的来源,防止血糖过高,比如在日常一日三餐中,要少食多餐,少时含糖量高的食物,即避免高糖食品的摄入。
(5)Ⅰ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为了预防Ⅰ型糖尿病的发生,青少年应该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考纲解读
知识网络图
知识清单
达标检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