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生物期末试题
满分100分,90分钟时间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总分50分)
1.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些基本保健常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胆固醇对人体有重要作用,过多摄入有益无害
B.长期食用发霉的、熏制的食品,容易导致细胞癌变
C.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需要及时补水,同时也需要补充体内丢失的无机盐
D.新宰的畜禽,过一段时间再煮,肉反而更鲜嫩,这与肌细胞溶酶体的作用有关
2.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荧光标记法研究跟踪端粒DNA在每次细胞分裂后的变化,以此研究端粒变化
B.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血糖调节的过程
C.用3H标记胸腺嘧啶研究基因的表达过程
D.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中的不同细胞器
3.酶是生物催化剂。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酶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
B.酶不一定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C.高温、低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永久失活
D.一般说来,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4.细胞呼吸除了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还是生物体代谢的枢纽,如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转化为甘油、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而非糖物质又可以通过一系列反应转化为葡萄糖。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中的物质都可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为生物代谢提供能量
B.脂质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时,元素组成和比例均不发生改变
C.与燃烧相比,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储存在ATP中
D.在人体细胞中,细胞呼吸的中间产物可能转化为必需氨基酸
5.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的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原癌基因是细胞周期的正常调控所必需的
C.衰老细胞中多种酶的活性下降 D.细胞衰老和细胞坏死都是正常生理现象
6.下列关于细胞内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肉细胞中的淀粉是在叶绿体外膜上合成的
B.酶、抗体、激素、神经递质的合成都与核糖体有关
C.蛋白质遇高温变性时,其空间结构被破坏,肽键数不变
D.真核细胞中,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有8种
7.下列关于细胞中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膜主要由糖类和蛋白质组成
B.核膜与线粒体内膜的基本支架存在明显差异
C.生物膜的功能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
D.细胞分泌物的形成依赖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8.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可以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
B.稻田需要定期排水,如果稻田中的氧气不足,水稻根部会因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酒精的毒害作用,而使根系变黑、腐烂
C.利用酵母菌和醋酸杆菌的无氧呼吸产物酒精和醋酸,可以制酒和酿醋
D.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原因之一是人体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积累大量的乳酸和二氧化碳,会使肌肉产生酸胀乏力的感觉
9.南瓜果形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表现为圆形(A_B_)、扁盘形(A_bb、aaB_)、长形(aabb)。让两纯合扁盘形南瓜作亲本杂交,F1果形均表现为圆形,让F1自交产生F2.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实验中两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
B.F1测交,后代中结扁盘形果实南瓜植株的比例为1/2
C.F2中纯合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扁盘形果实的基因型组合有4种
D.F2中结扁盘形果实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结长形果实个体的比例为1/3
10.下列关于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控制果蝇红、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F1的红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中红眼:白眼=3:1,说明红眼为显性
C.果蝇红眼和白眼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但表现为伴性遗传
D.摩尔根在实验室培养的雄果蝇中首次发现了白眼性状,该性状来自基因突变
11.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D控制的遗传病,含两个致病基因D的女性患病程度更严重。理论上,下列对于该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夫妻正常,也能生下患该遗传病的子女
B.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他的父亲
C.夫妻患病,所生女儿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
D.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12.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菌的DNA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
B.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32P标记的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后未经过搅拌,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下降
D.单独使用烟草花叶病毒TMVA的RNA感染烟草细胞,可从烟草细胞中分离出TMVA
13.下列与中心法则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上的终止密码子不代表任何氨基酸
B.人体细胞核中有与染色体复制有关的酶
C.HIV能以自身遗传物质DNA为模板合成RNA
D.变异后的新冠病毒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不遵循中心法则
14.下列关于基因和性状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体性状的表现完全受基因影响
B.生物体性状的改变不一定都是可遗传变异
C.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D.真核生物中,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均可控制生物的性状
15.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是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
B.基因突变可发生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不一定都遗传给后代
C.基因重组可以实现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和基因型
D.基因重组可导致同胞兄妹之间的遗传差异
16.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体的倒位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对个体不会造成影响
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C.三倍体西瓜无子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发生紊乱
D.外来基因整合到真核细胞染色体上的现象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17.已知水稻的高秆和矮秆、抗病和感病分别受两对基因控制,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孝感市科研人员用高秆抗病水稻和矮秆感病水稻杂交,后代全为高秆抗病。再利用该高秆抗病水稻,通过不同的育种方法培育出矮秆抗病水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杂交育种培育的原理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利用诱变育种可在短时间内定向获得矮秆抗病水稻
C.利用多倍体育种,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单倍体育种中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种子产量低
18.下列有关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B.捕食者的存在,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
C.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9.纯种的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在F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四种表现类型,其比例为9∶3∶3∶1,与此无关的解释是( )
A.F1产生了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C.F1的四种雌、雄配子自由结合 D.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
20.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B.血浆中Ca2﹢含量过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C.性激素、尿素、神经递质、血红蛋白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D.严重腹泻,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变化
21.如图表示两个神经元及它们的关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兴奋时,该处Na+从膜内流向膜外
B.a、b、d可表示神经细胞的树突
C.c结构内存在神经递质分子和特异性受体
D.刺激d点,b点能测得动作电位
22.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中会产生冷觉和热觉
C.血糖浓度高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活动
D.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23.如图所示是特异性免疫的部分环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特异性,T细胞能识别抗原
B.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作用
C.如果图中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则图示属于体液免疫
D.如果图中T细胞将进行增殖和分化,则图示属于细胞免疫
2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仍在实践中应用。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
A.正其行,通其风。(据《齐民要术》)
B.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棉株开花结实。(据《农桑辑要》)
C.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据《广志》)
D.新摘未熟红柿,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据《格物粗谈》)
2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跳楠是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应选择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B.在“S”型增长种群的不同时期,其年龄组成可能呈现增长型、稳定型
C.水稻田中的水稻与杂草等植物高度不一,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弃耕的农田可能经过若干年演替成森林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0分,30和31题任选一道题作答。)
26.(9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成是激素调节,下面是有关植物激素的知识及实验研究,请根据有关信息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下表是植物不同部位各种激素的相对浓度,请分析回答:
部位 激素的相对浓度
生长素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素
茎尖 +++ +++ +++ —
幼叶 +++ +++ — —
伸长茎 ++ ++ — —
侧 芽 + + — —
成熟叶 + + — +++
根 + + — —
根 尖 ++ — — —
+++表示含量高;++表示含量中等;+表示含量低;—表示无
①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共有五大类,除上表中的四大类外,植物体内还有一类物质也属于植物激素,该激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较茎尖和伸长茎中各种激素的含量,从细胞角度分析植物的生长,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主要通过促进________,从而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主要通过促进_______,而促进生长。
(2)分析上表可知,成熟叶中含有较多的脱落酸而不含细胞分裂素。科学家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可知:脱落酸能抑制核酸、蛋白质的合成,促使叶片衰老。而细胞分裂素则抑制叶绿素、核酸和蛋白质的降解,抑制叶片衰老。所以在生产中可利用细胞分裂素作保鲜剂。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③实验原理:叶绿素逐渐丧失而失去绿色的叶片衰老最明显的特点,离体叶片很快就会出现衰老的特点,因此,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证明。
④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________________叶片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标记为甲组、乙组。
第二步:在甲组叶片的局部位置涂上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乙组叶片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实验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实验结论: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27.(11分)如图为甲、乙两种植物在一定温度及CO2充足的条件下,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假设呼吸速率不变),请回答以下问题:
(1)光照强度为A时,甲植物叶肉细胞中能产生[H]的细胞器有_____,乙植物叶肉细胞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从外界吸收CO2.
(2)光照强度为C、D时,比较甲、乙植物的光反应产物量的多少分别是_____、_____(填“甲多”“一样多”或“乙多”),与其直接相关的内部影响因素是甲、乙植物叶绿体中_____。
(3)光照强度为D时,提高甲、乙植物CO2吸收量的措施分别是_____和_____。乙植物在光照强度为D的条件下,一昼夜光照10小时,1m2叶片一昼夜使环境中CO2发生的变化量为_____。
(4)甲、乙两种植物中,_____植物更适合在弱光下生长,因为_____。
28.(6分)杜洛克猪毛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毛色有红毛、棕毛和白毛三种,对应的基因组成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毛色 红毛 棕毛 白毛
基因组成 A_B_ A_bb、aaB_ aabb
(1)棕毛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种。
(2)已知两头纯合的棕毛猪杂交得到的F1均表现为红毛,F1雌雄交配产生F2。
①该杂交实验的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②由题可知,杜洛克猪毛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实质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_____________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F2的棕毛个体中纯合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F2中棕毛个体相互交配,子代白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
(3)若另一对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I、i,I基因对A和B基因的表达都有抑制作用,i基因不抑制,如I_A_B表现为白毛。若基因型为IiAaBb的个体雌雄交配,子代中红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
29.(9分)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一个孤岛。该种群1915—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
年份 1915 1917 1921 1925 1928 1930 1934 1943 1947 1950 1960
驼鹿种群数量/只 200 300 1000 2000 2500 3000 400 170 600 500 600
(1)用曲线图表示该种群1915—1943年的消长情况 。
(2)1915—1930年,该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
该种群的数量后来急剧下降,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
30.【生物一一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酶是细胞合成的生物催化剂,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酶制剂的广泛应用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酶活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制作果汁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果胶酶可将不溶于水的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
(2)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包裹的,遇水后包裹层很快溶解,释放出来的酶迅速发挥催化作用。请分析这______________(填是或否)运用了固定化酶技术,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固定化细胞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法固定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操作的角度分析,固定化______________(填酶或细胞)法对酶活性影响较小。目前,还没有一种固定化技术普遍适用于所有酶,原因可能是 。
31.【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2020年,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直至今日,疫情在很多国家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下图1为2019-nCoV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蛋白S(刺突糖蛋白)通过与人体黏膜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而进入细胞,蛋白M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图2是科研人员研制新冠病毒疫苗的一条技术路线。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2019-nCoV能通过蛋白S感染人的黏膜细胞,却不能感染人的皮肤细胞,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故切断病毒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是________
(2)图2中①过程为__________构建重组 DNA需要的工具酶有_______,其中的目的基因指的是___________过程③要先将大肠杆菌处理成_____________选择大肠杆菌做受体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pVAX1是一种可以应用于人体的载体质粒,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它在与目的基因一起构建疫苗Ⅱ时,一般需要使用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目的基因和pVAX1,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疫苗Ⅰ和疫苗Ⅱ同为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疫苗,它们在人体内引起的免疫效应的不同之处是:疫苗Ⅰ是注射蛋白M(蛋白细胞),可直接作为______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并产生_______;而疫苗Ⅱ则是将构建的______疫苗注射到动物体内通过转录、翻译合成蛋白M,进而激发免疫反应。
(
2
)
(
1
)
参考答案
1.A
A、过多的摄入胆固醇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使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出现,故只能适量摄入胆固醇,A错误;
B、长期食用发霉的、熏制的食品中含有化学致癌因子,容易导致细胞癌变,B正确;
C、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同时也需要补充体内丢失的无机盐,输入葡萄糖盐水是常见的治疗方法,C正确;
D、溶酶体内含有蛋白酶酶原,能在细胞死亡后激活成为蛋白酶,催化肌肉细胞间的胶原蛋白水解,使肌肉变得松软,烹调后更加鲜嫩,D正确。
故选A。
2.C
【详解】
A、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用荧光标记法研究跟踪端粒DNA在每次细胞分裂后的变化,以此研究端粒变化,A正确;
B、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模拟活动本身属于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B正确;
C、胸腺嘧啶只存在于DNA中,只有DNA复制过程中才会利用胸腺嘧啶,因此应用3H标记的尿嘧啶研究基因的表达过程,C错误;
D、由于各种细胞器的质量和密度不同,所以运用差速离心法,可以将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相互分离开来,D正确。
故选C。
3.C
【详解】
A、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组成元素是C、H、O、N,还有少数酶是RNA,组成元素是C、H、O、N、P,A正确;
B、酶既可以在细胞内起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起作用,B正确;
C、强酸、强碱或高温会使酶的高级结构改变,永久性的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失活,升温仍可恢复活性,C错误;
D、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活性的有机物,D正确。
故选D。
4.C
【详解】
A、细胞中不是所有机物都可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如核糖、脱氧核糖等有机物不能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A错误;
B、与糖类相比脂类物质中氧的含量低,而碳、氢的含量高,且糖类只含C、H、O三种元素,而脂类中不仅含有C、H、O三种元素,有的还含有N、P,故脂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时,元素组成和比例均发生改变,B错误;
C、与燃烧相比,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小部分储存在ATP中,C正确;
D、必需氨基酸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需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D错误。
故选C。
5.D
【详解】
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
B、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是调控细胞周期的正常基因,B正确;
C、衰老细胞内多种酶活性下降,水分减少,细胞运输物质速率下降,代谢速率减慢,C正确;
D、细胞衰老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而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D错误。
故选D。
6.C
【解析】叶肉细胞中的淀粉是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的,A错误;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绝大多数酶、抗体和有的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B错误;蛋白质遇高温变性时,其空间结构被破坏,肽键数不变,C正确;真核细胞中含有两种核酸:DNA和RNA,DNA中含有A、C、G、T四种碱基,RNA中含有A、C、G、U 四种碱基,因此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有3种脱氧核苷酸和3种核糖核苷酸,即共有6种,D错误。
7.C
【详解】
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A错误;
B、核膜与线粒体内膜的基本支架相同,都是磷脂双分子层,B错误;
C、生物膜的功能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C正确;
D、细胞分泌物的形成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C。
8.B
【详解】
A、由于氧气的存在能抑制厌氧病菌的繁殖,所以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可以避免厌氧病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A错误;
B、稻田需要定期排水,如果稻田中的氧气不足,水稻根部会因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酒精而使根系变黑、腐烂,B正确;
C、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物酒精和醋酸杆菌的有氧呼吸产物醋酸,可以制酒和酿醋,C错误;
D、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避免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B。
9.D
【详解】
A、纯合扁盘形南瓜作亲本,杂交得到的F果形均表现为圆形,圆形的基因组成为A_B_,可推知纯合扁盘形南瓜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A正确;
B、由两亲本基因型可推知,F1圆形的基因型为AaBb,F1测交,即AaBb与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其中结扁盘形果实南瓜植株的比例为1/2,B正确;
C、F1的基因型为AaBb,F1自交产生F2,F2的基因型有;A_B_、A_bb,aaB_、aabb,其中纯合子有;AABB、AAbb,aaBB,aabb,能产生扁盘形(A_bb,aaB_)的基因型组合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共4种,C正确;
D、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F2的结扁盘形果实个体中各基因型及比例为1/6AAbb、1/3Aabb、l/6aaBB、1/3aaBb,结扁盘形果实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长形果实(aabb)的杂交组合为:1/3Aabb×1/3Aabb×1/4.1/3aaBb×1/3aaBb×1/4,1/3Aabb×1/3aaBb×1/4×2,产生aabb的概率为:1/3×1/3×1/4+1/3×1/3×1/4+1/3×1/3×1/4×2=1/9,D错误。
故选D。
10.C
【详解】
A、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控制果蝇红、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
B、相同性状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所占比例为3/4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即红眼为显性性状,B正确;
C、果蝇红、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C错误;
D、摩尔根在实验室培养的雄果蝇中首次发现了白眼性状,该性状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11.C
【详解】
A、夫妻正常则不含致病基因,不会生下患该遗传病的子女,A错误;
B、由于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D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他的母亲,B错误;
C、夫妻患病,所生女儿一定为患者,基因型可能为XDXD或XDXd,女儿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C正确;
D、该遗传病在人群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患病男女的发病程度可能不一致,D错误。
故选C。
12.D
【详解】
A、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错误;
B、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C、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32P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DNA,该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后,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无论搅拌还是不搅拌都不影响沉淀物中放射性的强弱,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故单独使用烟草花叶病毒TMVA的RNA感染烟草会使烟草感染烟草花叶病毒,最终可从烟草细胞中分离出TMVA,D正确。
故选D。
13.B
【详解】
A、终止密码子在mRNA上,A错误;
B、人体细胞核DNA可以复制,所以其中有与染色体复制有关的酶,B正确;
C、HIV能以自身遗传物质RNA为模板合成DNA,C错误;
D、变异后的新冠病毒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遵循中心法则,D错误。
故选B。
14.A
【详解】
A、生物体的性状受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A错误;
B、生物体性状的改变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而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故生物体性状的改变不一定都是可遗传变异,B正确;
C、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C正确;
D、真核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质基因和细胞核基因共同控制的,D正确。
故选A。
15.C
【详解】
A、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具有低频性、随机性等特点,A正确;
B、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配子或体细胞中,不一定遗传给后代,B正确;
C、基因重组实现基因的重新组合,不能产生新基因,C错误;
D、基因重组可导致同胞兄妹之间基因型有差异,导致遗传差异,D正确。
故选C。
16.A
【详解】
A、染色体的倒位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但可以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对个体会造成影响,A错误;
B、染色体结构改变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异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第二次分裂后期,B正确;
C、三倍体西瓜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出现紊乱,导致无种子产生,C正确;
D、外来基因整合到真核细胞染色体上的现象属于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A。
17.C
【详解】
A、杂交育种的原理为基因重组,故利用杂交育种培育,其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错误;
B、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变异类型,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不能定向获得矮秆抗病水稻,B错误;
C、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染色体不能向细胞两级移动,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利用多倍体育种,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C正确;
D、单倍体育种中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高度不育,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不能产生种子,D错误。
故选C。
18.D
【详解】
A、生物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生物之间是协同进化的,因此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是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A正确;
B、捕食者的存在可以淘汰被捕食者中老弱病残的个体为食,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B正确;
C、协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 错误。
故选D。
19.B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A正确;
B、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B错误;
C、在受精的过程中F1的四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共有16种结合方式,C正确;
D、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子代比例才能接近9∶3∶3∶1,D正确。
故选B。
20.C
【详解】
A、组织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多则渗透压大),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与蛋白质含量,A正确;
B、人体血浆中Ca2+含量过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B正确;
C、性激素、尿素、神经递质都可以存在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成分,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
D、严重腹泻会使机体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从而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变化,影响内环境稳态的维持,D正确。
故选C。
21.C
【详解】
A、a点兴奋时,该处Na+从膜外流向膜内,A错误;
B、a、b、d可表示神经细胞的轴突,B错误;
C、c结构为突触,由突触前膜、突出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其中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存在神经递质分子,而突触后膜上存在特异性受体,C正确;
D、刺激d点,b点不能测得动作电位,因为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C。
22.B
【详解】
A、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A正确;
B、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B错误;
C、血糖浓度高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进而降低血糖,C正确;
D、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感,D正确。
故选B。
23.A
【详解】
A、T细胞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而吞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
B、如图所示,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摄取、处理抗原,并暴露出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即具有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作用,B正确;
C、如过图中的T细胞受抗原刺激分泌淋巴因子,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则图示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
D、如果图中的T细胞将受到抗原刺激进行增殖和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则图示属于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A。
24.A
【详解】
A、正其行,通其风,能使大田植物获得足够多的二氧化碳,促进光合作用,提高产量,符合题意,A正确;
B、适时打顶去心,(摘掉顶芽),使生长素不能由顶端向侧芽运输,从而降低了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成侧枝,促进棉株开花结实,不符合题意,B错误;
C、“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描述的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与多种植物激素有关,不符合题意,C错误;
D、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所以“新摘未熟红柿,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乙烯)即发(红柿成熟)”体现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A。
25.A
【详解】
A、跳蝻活动能力较弱,应选择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
B、在“S”型增长种群的不同时期,其年龄组成可能在K值前呈现增长型,到达K值后处于稳定型,B正确;
C、水稻与杂草等植物由于受光照的影响,出现高度不一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D、弃耕的农田可能经过若干年演替成森林,D正确。
故选A。
(除特殊说明外每空1分,共9分)
【答案】
(1)促进果实的成熟 细胞的伸长 细胞的分裂
(2)用细胞分裂素来处理离体叶片,记录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 (2分)
同种植物、同样大小和发育状况相同的 在相同位置相同面积上涂等量的蒸馏水
记录甲、乙两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 甲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比乙组长
【详解】
(1)①除上表中的四大类外,植物体内还一类激素就是乙烯,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②比较茎尖和伸长茎中各种激素的含量,可以看出生长素和赤霉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的伸长,从而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而促进生长。
(2)③实验原理:用细胞分裂素来处理离体叶片,记录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来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④实验步骤要注意对照和无关变量的排除。
第一步:选取同种植物、同样大小和发育状况相同的叶片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标记为甲组、乙组。
第二步:在甲组叶片的局部位置涂上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乙组叶片在相同位置相同面积上涂等量的蒸馏水。
第三步:记录甲、乙两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
⑤实验结果预测:经过细胞分裂素处理的甲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比乙组长
27.(除特殊说明外,每空1分,共11分)
【答案】
(1)线粒体、叶绿体 需要
(2) 乙多 甲多 光合色素的含量和比例及与光反应有关的酶的数量和活性
(3)提高光照强度 调整到最适光合作用温度 减少46mg
(4)乙 乙的光饱和点及光补偿点都比甲低 (2分)
【详解】
(1)光照强度为A时,甲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中能产生[H]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此时乙植物体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但乙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主要是叶肉细胞,而所有活细胞都要进行呼吸作用,故此时乙植物叶肉细胞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需要从外界吸收CO2。
(2)光照强度为C时,乙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比甲强,光照强度为D时,甲、乙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相同,但甲植物的呼吸速率大于乙植物的呼吸速率,所以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比乙强,光合作用强度强,光反应产物就越多,所以光照强度为C时,乙植物的光反应产物量多,而光照强度为D时,甲植物的光反应产物量多。与光反应直接相关的内部影响因素是甲、乙植物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含量和比例及与光反应有关的酶的数量和活性。
(3)实验条件为CO2充足,光照强度为D时,甲植物的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乙植物已达到了光饱和点,限制因素为温度等,提高光照强度可以提高甲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量,而乙植物需提高其温度,即调整到最适光合作用温度,可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乙植物在光照强度为D的条件下,净光合速率为6,呼吸速率为1,一昼夜光照10小时,1m2叶片一昼夜使环境中CO2发生的变化量为6×10﹣1×14=46mg,由于该值大于0,说明一昼夜存在有机物的积累,故一昼夜使环境中CO2减少46mg。
(4)由分析可知:乙植物更适合在弱光下生长,因为乙的光饱和点及光补偿点都比甲低。
28.(每空1分,共6分)
【答案】
(1)4 (2)AAbb和aaBB 非同源染色体 1/3 1/9 (3)9/64
【详解】
(1)由表格知:棕毛猪的基因组成为A_bb、aaB_,因此棕毛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
(2)①由两头纯合棕毛猪杂交,F1均为红毛猪,红毛猪的基因组成为A_B_,可推知两头纯合棕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
②由题可知,杜洛克猪毛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所以杜洛克猪毛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实质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棕毛猪A_bb和aaB_所占比例为6/16,其中纯合子为AAbb、aaBB,所占比例为2/16,故F2的棕毛个体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2/6,即1/3。F2的棕毛个体中各基因型及比例为1/6AAbb、1/3Aabb、1/6aaBB、1/3aaBb。棕毛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白毛个体(aabb)的杂交组合及概率为:1/3Aabb×1/3Aabb+1/3aaBb×1/3aaBb+1/3Aabb×1/3aaBb×2=1/3×1/3×1/4+1/3×1/3×1/4+1/3×1/3×1/4×2=1/9。
(3)若另一对染色体上的I基因对A和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只要有I基因,不管有没有A或B基因都表现为白色,基因型为IiAaBb个体雌雄交配,后代中红毛个体即基因型为ii A_B_的个体。把Ii和AaBb分开来做,Ii×Ii后代有3/4I _和1/4ii,AaBb×AaBb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故子代中红毛个体(ii A_B_)的比例为1/4×9/16=9/64。
29.(每空3分,共9分)
【答案】
(1)
食物充足,缺少天敌,气候适宜,空间广阔,无传染病等
(3)作为该种群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害;有天敌引入;传染病泛滥等
【详解】
(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中数据画曲线:
(2)从1915年到1930年,该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可能的原因有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空间广阔,无传染病等。
(3)种群数量在后期急剧下降,可能的原因是作为该种群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害;有天敌引入;传染病泛滥等。
30.(除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共15分)
【答案】
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半乳糖醛酸
否 (1分) 因为酶未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也不能重复利用
包埋 细胞体积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 细胞
不同酶的结构不同或不同酶理化性质不同或不同酶对理化因素的耐受程度不同
【详解】
(1)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在制作果汁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果胶酶可将不溶于水的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使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
(2)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包裹的,遇水后包裹层很快溶解,释放出来的酶迅速发挥作用。该过程未运用固定化酶技术,因为酶未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也不能重复利用。
(3)固定化细胞通常采用包埋法固定化,原因是细胞体积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从操作的角度分析,固定化细胞对酶活性影响较小。目前,还没有一种固定化技术普遍适用于所有酶,原因可能是不同酶的结构不同或不同酶理化性质不同或不同酶对理化因素的耐受程度不同。
31.(除特殊说明外,每空1分,共15分)
【答案】
(1) ACE2受体基因在皮肤细胞中不表达 (2分) 佩戴口罩(+勤洗手)
(2) 逆转录 限制酶、DNA连接酶 编码蛋白M的基因 感受态细胞
大肠杆菌繁殖速度快 (2分)
(3) DNA 保证重组DNA序列的唯一性(或若只用种限制酶切割可能会导致日的基因与运载体反向连接或避免日的基因的自身环化或将pVAX1重新连接等) (2分)
(4) 抗原 抗体和记忆细胞 DNA
【详解】
分析图可知,图一为新冠病毒的结构模式图,病毒表面蛋白S(刺突糖蛋白)通过与人体黏膜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而进入细胞,蛋白M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图2 为科研人员研制新冠病毒疫苗的一条技术路线,其中①表示逆转录过程,②表示重组DNA的构建,③表示将重组DNA导入大肠杆菌,④表示培养和目的基因的扩增,⑤表示将疫苗Ⅱ用于动物实验。
(1)人体细胞所含基因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的蛋白质种类并不完全相同,2019-nCoV能通过蛋白S感染人的黏膜细胞,却不能感染人的某些其他细胞,说明人的某些细胞表面没有ACE2受体,其根本原因是ACE2受体基因在人的某些细胞中未表达。故切断病毒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佩戴口罩和勤洗手等。
(2)图2中①过程以蛋白M的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为逆转录,所以图2中①过程为逆转录构建重组 DNA,需要的工具酶有限制酶、DNA连接酶,目的基因指的是编码蛋白M的基因。过程③为将重组DNA导入大肠杆菌中,所以需要先将大肠杆菌处理成感受态细胞。选择大肠杆菌做受体细胞的原因是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繁殖速度快,遗传物质相对较少。
(3)质粒的化学本质是DNA,它在与目的基因一起构建疫苗Ⅱ时,一般需要使用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目的基因和pVAX1,这样做的目的是:如果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则目的基因和载体都只有一种黏性末端,那么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可能会出现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的首尾相连或者将切开的载体重新连接或将目的基 因与载体进行反向连接的现象。
(4)疫苗Ⅰ和疫苗Ⅱ同为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疫苗,它们在人体内引起的免疫效应的不同之处是:疫苗Ⅰ是注射蛋白M(蛋白细胞),可直接作为抗原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并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而疫苗Ⅱ则是将构建的DNA疫苗注射到动物体内通过转录、翻译合成蛋白M,进而激发免疫反应。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