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时间:150分钟 主命题学校:枣阳一中
分值:150分 命题老师: 崔玉耀 刘大雄 张敏 彭静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烽燧(suì ) 秉烛夜游?(bǐng) 修葺(qì)??? 渌水荡漾(lǜ)
B、聒噪(guā ) 喟然长叹?(kuì)? 芳馨(xīn) 钟鼓馔玉(zhuàn)
C、奇葩(bā)??? 含情凝睇(dì)? ?国殇(shāng)??? 鼎铛玉石(chēng)
D、言讫(qì)? 羁旅情怀(jī)????? 窥视(kuī) 断壁残垣(yuán)
2、下列文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呜呼!以赂秦之心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地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勿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慑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瑾;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C、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簇灭也?秦人不瑕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瞑然兀坐 ,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姍姍可爱。
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是日本拉美国虚张声势,还是美国借日本制衡中国,美日“夺岛”军演都只会严重破坏地区互信,严重影响地区稳定。如果有人想以此逼迫中国在领土主权问题上让步,那无异于痴人说梦,打错了算盘。
B.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正值花期,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显得风姿绰约。
C.我市理科状元李志强和文科状元沈小凤两位同学已分别被北大、清华录取,近日,他们将比翼双飞,同赴北京。
D.李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锱铢必较,一点点差错都难逃他的法眼。他常常教育我们,要干就要干到最好,精益求精。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中国一直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努力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质量,让民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受到广泛认可。
B.世界上独一无二、风格奇特的福建客家土楼民宅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巍然屹立,享有“东方古城堡”之美誉。
C.从各地省市两会到时下的全国两会,“幸福”成为频率出现最高的词语,各级政府决心要让群众享受到手里有钱,看病不难和住得上房等诸多幸福。
D.患有赌博瘾的赌徒经常对平淡的生活失去兴趣,对亲人漠不关心,而且容易使人的性格发生改变,产生好逸恶劳、尔虞我诈的不良心理。
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字牧之,中唐时期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杜牧晚年居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世人称其“杜樊川”。
B、《李凭箜篌引》、《梦游天姥吟留别》、《长恨歌》都是乐府诗。后来,由于词也是按谱填写且可以清唱,所以,词的别号也叫“乐府”,如《东坡乐府》。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八书、十表。
D 、旧体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诗,如鲍照的《拟行路难》;唐代以后的诗统称近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王维的 “名大家”
明清诗论中对王维“名大家”的特殊定位不仅是介乎“大家”和“名家”之间的调和性观点,更是王维诗歌的独特成就在传统诗学批评标准之下的特殊境遇之写照。
中国历代诗学在评定一流大诗人的具体标准上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但基本要求一致,即人格高尚、才大力雄、超越时代、泽被后世。其中,道德标准是成为伟大作家的首要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伟大”不仅取决于文学艺术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还取决于作家本人在为人行事方面的崇高和磊落。杜甫得到“诗圣”的桂冠和普遍的尊奉主要就出于这种观念,所谓“论诗者观其大节而已”。同样,王维被主流诗学排除在“大家”之外的首要原因也就是其气节人格不够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王维笃信佛教,不是“醇儒”,所谓“耽禅味而忘诗教,此《三百篇》之罪人矣”。“陷贼”事件又于大节有亏,宋人对王维的指摘就是典型论调。而王维的拥护者为了提升王维的地位,首先做的就是强化王维诗歌的伦理道德色彩。如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的赵殿成在《王右丞诗笺注·序》中努力为王维“陷贼“事件辩诬,强调王维的立身大节以及其诗中”有得于古者诗教之旨“和“温柔敦厚”的一面,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兼容并蓄,富于学力,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这从宋人以杜甫的“集大成”作为“入圣”的重要条件亦可见出,明代诗学的“格调派”也是以此推尊李、杜为“大家”。王维之所以“大家不足”,主要是其诗歌表现出的自然情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学养和骨力之间的差距。由于重学力格调,轻自然情韵的思想在诗学传统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代表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山水短章向来被视为诗歌正统之外的“一偏”,以至于清初王士祯为了抬高王维的地位,也要强调王维诗歌中的“沉着痛快”。
清中叶以后,以翁方纲“肌理说”为代表的崇尚学力的“宗宋派”更是逐渐占据上风,对唐诗质实的一面的重视远胜于对其情韵的关注。在这种诗学背景下,王维显然是难以位列“大家”的,即使有王士祯倡导“神韵说”而独尊王维,仍无力颠覆诗学传统中的“大家”观念。在这里,王士祯明确指出以杜甫、苏轼为代表的“长江大河”是“大家”之境,以谢眺、何逊、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澄泽灵沼”之境是“名家”之境。然而,论者也普遍感到,与诸“名家”相比,王维有不少接近于“大家”标准的地方,因此,仅以“名家”目之似不太切当:一方面“唐人诸体诗都臻工妙者,惟王摩诘一人”;另一方面,王维在“学问”“才力”方面都超出侪辈。
(有删改)
6.下列对“大家”这一概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成为“大家”的首要条件是道德标准要高,即人格的高尚。
B.“大家”必须符合传统诗学批评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基本要求历代没有变化。
C. 兼容并蓄,富于学历,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
D.成为“大家”不仅要在为人行事方面崇高和磊落,更主要的还是要有优秀的文学作品。
7.下列对王维被排除在“大家”之外的原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王维在气节、人格上不符合儒家的正统思想。
王维笃信佛教,不是“醇儒”,“耽禅味而忘诗教”。
王维因为“陷贼”事件在大节上有亏,被所有人排斥于“大家”之外。
代表王维诗歌艺术成就的是山水诗,而这些诗被视为诗歌正统之外的“一偏”。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王维被明清诗学批评家称为“名大家”,是因为王维的文学才华介于”大家”和“名家”之间。
B.赵殿成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并说王维诗“温柔敦厚”,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C.王维被认为“大家不足”,主要原因是其诗歌表现的自然神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内容有区别。
D.客观地说,王维在很多方面是符合“大家”标准的,比如其“学问”“才力”等都超过了当时的许多诗人。
三、(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别弟文
(清)施补华
光绪八年十月,施子之弟自喀什噶尔还湖州,施子饮之以酒,告之曰:
吾家故寒敝也,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夫巨富中落,而余千金之产,愀然不可为生;贫人得十金以为资本,则左宜右有[1],所处之势异,所操之术殊也。此行归资之外,赢数百金,岂非贫人之雄乎?以此坐市上权量百货,贱入贵出,逐什一之利,终岁之所获,足以赡妻子。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吾忆道光二十又九年,吾父弃养,吾年十五岁,尔年九岁。家无一笥衣、一贯泉[2],租屋而居,月偿其值。岁又大凶,米价十倍。吾母晨起坐络丝,率至夜半,得泉一百,籴米作粥,杂以菜根豆屑,母子乃得半饱。一日不络丝,即忍饥清坐,人有问之,则曰:“已食毕矣。”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尔亦拾薪担水,任炊爨,暇坐母侧,亦学络丝。姻连族党,恐其开口假贷,不敢至吾门,母氏亦戒勿往来,虑为所厌。甚者议先大夫好施与,勿为子孙计,至有今日。尤笑吾读书,谓渠谋食不暇,尚想作秀才,取饿之道也。当是时,视邻里之有父而温饱者,如天上人,尔年虽小,不应忘之。
其后门户稍立,咸丰十年,寇乱又作。吾随赵忠节公守城,之同治元年,城中粮尽,全家啖马肉,并煮牛羊之革左之。五月城破,吾负母而逃,择野菜充饥,母子十月身亡寸棉。尔为贼掠几死,脱去至家,形色非人,疾病疮痏,相替而作。其饥寒视道光之末,而颇危忧困过之。管仲告齐桓公曰:“愿君勿忘在莒[3],臣亦念堂阜之囚[4]。”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
老氏有言:“知足不辱。”以今日为过望则乐,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吾在军中,不无多费,然每对盛馔,念先人未及食也;每御华服,念先人未及衣也。甘在口,适在体,而痛在心。禄养既不逮,得立功名天壤间,使姓氏不朽,先人而有知,含笑地下矣。蹉跎中岁,此志不衰。至于富贵之乐,不能享,亦不忍享也。 (原文有删节)
注释:[1]左宜右有:干什么都得心应手,顺利,犹言“左右逢源”。
[2]泉:钱。
[3]莒(jǔ): 西周时诸侯国之一,其地在今山东莒县。齐桓公取得政权前,曾奔忙于莒。
[4]堂阜之囚:齐国地名,其地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北。管仲曾在堂阜脱去囚犯的缚绳,后成为齐卿。事见《左传庄公九年》。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赢数百金?????????? 赢:背着。
B.岁又大凶?????????? 凶:谷物不收,年成坏
C.禄养既不逮??? ? 逮:及
D.愀然不可为生???????? ?? 愀:忧愁
10、下列选项中各句属于表现作者劝告弟弟 “知足不辱”的一组是( )
①吾家故寒敝也,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 ②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③五月城破,吾负母而逃,择野菜充饥,母子十月身亡寸棉④当是时,视邻里之有父而温饱者,如天上人 ⑤至于富贵之乐,不能享,亦不忍享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主张弟弟“贱入贵出,逐什一之利”来养活自己和妻儿,觉得这样比做剥削百姓的官员要强。
B.作者认为自己之所以家道中落,是因为他的先辈不为子孙考虑计划,他们“好施与,勿为子孙计”。
C.作者举管仲跟齐桓公说的话“愿君勿忘在莒,臣亦念堂阜之囚”是为了告诫弟弟:不要忘记过去的困苦生活,要知道满足。
D.文末作者满怀深情地写到父亲,想到父亲“未及食”、“未及衣”,没来得及孝顺父亲,便立志建立功名,光宗耀祖。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3分)
②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4分)
③甘在口,适在体,而痛在心。(2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士 不 以 利 移 不 为 患 改 孝 敬 忠 信 之 事 立 虽 死 而 不 悔 智 而 用 私不 如 愚 而 用 公 故 曰 巧 伪 不 如 拙 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 (刘向《说苑》)
14.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8分)
幽居初夏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八选五)。 (5分)
⑴人生亦有命,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行路难》)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⑶野哭千家闻战伐,_____________________ 。(《阁夜》)
⑷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⑸_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月浮。 (《登岳阳楼》)
⑹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凭箜篌引》)
⑺开琼筵以坐花,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⑻鹿门月照开烟树, 。(《夜归鹿门歌》)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永远的海瑞
——谒海瑞墓
孙喜伦
总为初次到海南时没能拜谒海瑞墓而遗憾。复来海南,下船立足未稳,我便决定牺牲多项游程开小差,独自来凭吊这位人称“海青天”的中华民族“真男子”、“大丈夫”。
墓的背后有一尊海瑞的青石雕像,他身着官服,头戴官帽,手捧朝笏,正襟危坐,面容清癯,双眉微蹙,颔首目视前方,神情谦和却孤傲,表情凝重又不无忧思。我和海瑞静静地对视了许久,心里一片澄明。
雕像身后是扬廉轩,两侧门柱上的一副楹联系摹临海瑞的手迹:
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长留社稷身。
楹联摘自海瑞《谒先师顾洞阳公祠》一诗。我想,这联句该是用生命凝成的铁骨铮铮的绝唱。也只有拿自己的生命为百姓撑起一片青天的人,才配得上这样的联句,这联句恰如后人对海瑞最中肯的评价。
在君主专制时代要实现这一理想困难重重,官场利益的驱动使许多士人并不能严格践行儒家“忠君爱民”的政治理念,而把学识仅仅当成进入官场的敲门砖,成为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瑞不同流合污,始终以圣贤所倡导的完美人格来规范自己。
海瑞在担任南平县学教谕时,延平府督学来视察,海瑞率领两名训导在明伦堂迎见。两名教官倒地跪拜,唯独海瑞挺立中间,抱拳长揖。督学顿时拉下了脸:“看看你们三个,俨然就是个‘山’字形笔架!你海瑞这是给我行的什么礼呀?”海瑞答道:“这是在教习场所,下官遵照宪纲规定行礼。”从此海瑞得了个“笔架先生”的绰号。
在人人讲求升官发财的时代,海瑞说:“若天下的官员都不送礼,也不见得都不提升;若天下的官员都送礼,也不见得就没人被罢免。”他“慨然以澄清天下自任”,不论任何职务,都奉行节俭,饮食“粗粝羹藿(泛指粗粝食物),僮仆悉令樵采,俸薪之外无所取”(《海瑞集》)。
海瑞的政治生涯是“斗争的一生”。 不论身居何职,都利用手中的权力对狐假虎威、鱼肉百姓的官员及其子弟予以严厉的打击,和与小民争利的豪绅作不懈的抗争,所到之处“中外墨吏往往望风解印去”。他曾向江南最大的地主、曾任内阁首辅的徐阶一家开刀。徐阶曾对将被处以绞刑的海瑞有活命之恩,后来退居松江老家,其子弟家奴横暴于家乡松江等地,占田40万亩。海瑞在推行平抑土地兼并等改革时,不徇私情,勒令其把侵田归还百姓,还对徐阶横行无法的弟侄按律严惩。
此时,江南恰遇严重的水灾,粮价骤涨,饥民遍野。海瑞一方面请求朝廷把应解北京的20万石粮食留下以解燃眉之急,保灾民活命;另一方面将治水与赈济结合起来,给饥民以活路。在海瑞的督察下,淞江和白茆河先后得到疏浚治理。
我在墓园中移动着沉重的脚步,墓园右侧是古今题咏海瑞的刻石。我在一块“无欲则刚”四个大字的刻石前沉吟良久,思绪纷繁。
让人不平的是,数百年来历史沉沉浮浮,海瑞也遭褒褒贬贬,不得安宁。时至今日,一些人仍嘁嘁喳喳对海瑞说三道四,谓其“作秀”、“偏执症患者”、世上隐藏最深的“伪君子”。我总想为海瑞鸣不平,也许一个人做到了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情,无人可以攀越他的道德高度,他就会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靶子。从海瑞身上,人们看到的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铁骨,看到的是我们民族的傲骨。海瑞不会过时,他永远是一种昭示,一面镜子,一杆旗帜。假如这个世界有一天变得无比晴朗,净化到所有官员人人皆清官,而海瑞还会以先行者的古贤形象为人们所尊崇。
走出海瑞墓园,我一再回首,见大门两边墙上有副对联:
精诚在天地,公论在人心。
海瑞,永远的海瑞!
(节选自《永远的海瑞—谒海瑞墓》,有删改)
16.第二自然段对海瑞的青石雕像描写有何作用?(4分)
17.下列两副对联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①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长留社稷身。
②精诚在天地,公论在人心
18.文章写了海瑞哪几个方面的“完美人格”? 请概括地揭示。(4分)
19.“假如这个世界有一天变得无比晴朗,净化到所有官员人人皆清官,而海瑞还会以先行者的古贤形象为人们所尊崇”,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每小题4分)
20.试分析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在表达对亡妻思恋情感上的妙处。(4分)
21.读下面的文字,解释什么是意象(不超过20个字)(4分)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许多物象,比如春花秋月、宝剑洞箫、枯桐瘦梅等,本是无情无知的客观物象,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的继承、运用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象征意蕴,成为符号化了的“客观物象”和“象征意蕴”的有机结合体—意象。
意象就是 。
22.根据上下文,为下文划线处仿写两个句子。(4分)
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征服他人,他们目空一切,遮挡了他们的视线;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知浮在表面,他们浅尝辄止,阻止了他们的提升。因此,我们要学会聆听。这将使我们虚怀若谷,博采众长,锐意进取;这将使我们胸怀远大,视野宽广,开拓创新;这将使我们 。
六、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恨,古汉语中就是“遗憾”的意思。“恨”古人有,今人也有;他人有,自己也有。有的“恨”如过眼云烟,风吹即散;有的“恨”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我们在“恨”中感悟,在“恨”中升华,在“恨”中振奋,也在“恨”中感受 至爱真情。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答题卷
一、二、三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总 分
答案
12、翻译句子。(9分)
(1)3分
(2)4分
(3)2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句子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士 不 以 利 移 不 为 患 改 孝 敬 忠 信 之 事 立 虽 死 而 不 悔 智 而 用 私不 如 愚 而 用 公 故 曰 巧 伪 不 如 拙 诚。
14、(8分)
(1)4分
(2)4分
15、(5分)(任选五句)
(1) (2)
(3) (4)
(5) (6)
(7) (8)
四、现代文阅读(20分)
16、(4分)
17、(6分)
(1)
(2)
18、(4分)
19、(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每小题4分)
20、(4分)
21、(4分)
22、(4分)
(1)
(2)
六、作文(60分)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700字
800字
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A、 渌水荡漾 lù, B、聒噪guō C、奇葩pā )
2、A、(B、摄 馑 C族 暇 D、冥 珊珊)
3、A、(B、“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C、”比翼双飞”比喻夫妻恩爱,相伴不离或男女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结为伴侣。D、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4、C.(A、“改善”的宾语不能完全搭配。B、“具有”缺宾语。D、“患有赌博瘾的赌徒”语义重复, “容易使人的性格发生改变” 偷换概念)
5、B.(A、杜牧是晚唐诗人;C 、编年体;D、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古体诗。)
6.D. D项根据文中“道德标准是成为伟大作家的首要条件”和“‘伟大’不仅取决于文学艺术作品…还取决于作家本人在为人行事方面的崇高和磊落”,可知是故意曲解原意。
7. C. C项“所有人”范围太广,文中说宋人因为”陷贼“事件指摘王维,而排斥王维于“大家”之外的是主流诗学。
8.A、 A项“文学才华介于‘大家’和‘名家’之间有误。
9、 A . (“赢”意为“剩余”)
10、B(②是说自食其力经商获利比做官盘剥百姓要好的多⑤是说自己富贵不能享,也不忍心享)
11.B(B项是别人的议论闲话)
12.①我心疼母亲的勤苦,流泪督促自己发愤学习,读书不熟练(的话),甚至咬破手指,血迹斑斑洒在书本上。(痛、自奋、至,每处1分)②所以,你与别人比较,就真的不够富足;比较自身的今昔生活,也算是苦尽甘来、否极泰来了。(校、先后,每处1分,句子通顺2分)③美味甘甜在口中,衣服舒适在身上,却痛在心里。(甘1分,适1分)
13.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参考译文: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利益的诱惑而迁移,也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讲求信用,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拥有大智慧却用来谋私利的人,比不上那些虽然愚笨但一心为公的人,所以说巧妙的伪装比不上愚拙的诚心。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
14、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2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15、默写填空
①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拟行路难》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③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阁夜》
④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登岳阳楼》
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凭箜篌引》)
⑦开琼筵以坐花, 飞羽觞而醉月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⑧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夜归鹿门歌》
16 . 通过描述海瑞的青石雕像,突显海瑞的为官身份、正直性格和忧国忧民思想,(2分) 照应上文“真男子”、“大丈夫”,引出下文对海瑞事迹叙述,品格的颂扬。(2分)
17.(1)永远保持高洁的情操,就算死了也要为社稷做贡献 (2分)从全文角度高度概括海瑞品质和爱国心(1分)
(2)“忠君爱民”正直清廉的品质长留天地间,对海瑞海瑞遭到的褒褒贬贬,世人自有公论。(2分)此联说明公道自在人心。(1分)
18. ①海瑞不同流合污 ②海瑞为官清廉节俭 ③刚直不阿、不徇私情 ④海瑞爱
民如子(共4分,答对四点 给满分)
19.①现实社会并不令人满意,官员不是人人皆清官。(2分)
②作者这样说,表明他对“人人皆是清官”“ 无比晴朗的世界”的出现寄予厚望。(2分)
③无论什么时候,海瑞都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作者以此表达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2分)(共6分,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20.①借物抒怀。作者睹枇杷树思人,以枇杷树寄托对亡妻的缅怀和眷恋之情。②比喻。枇杷树“亭亭如盖”如同一个特写镜头,将作者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更形象化、具体化。③副词“已”用得好,它与“死之年所手植”构成了一个时间跨度,作者丧偶之痛,思念之深,尽在“已”字。(每点2分,答对2点得满分)
21、答案示例:意象就是具有丰厚的象征意蕴的客观物象。(客观1分,物象1分,具有1分,象征意蕴2分)
22、①只会沾沾自喜,他们坐井观天,妨碍了他们的见识(2分)
②高瞻远瞩,潜心探索,内涵深厚(2分)
【《别弟文》参考译文】 光绪八年十月,我的弟弟从喀什噶尔回湖州,我招待他饮酒,告诉他说: 我们家原本寒微贫穷,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已经是特别好了。大富户中道衰落,还剩下千两银子的产业,便忧愁得不能活下去;穷人得到十两银子作为资本,便处处得心应手。这是因为生活环境有异、生活方式不同。你这次远行,除了回家的盘缠之外,还剩余几百两银子,难道不是穷人的雄厚资本吗?用这些钱在市场上经营各种货物,贱买贵卖,追求经商的利润,一年的收获,足够养育妻子儿女。凭借个人的心力发财致富,不是丢人的事,胜过当官的人盘剥百姓养肥自己。 我记得道光二十九年,咱父亲去世,我十五岁,你九岁。家中没有一箱衣、一贯钱,租赁房屋居住,按月交纳房租。那年又大闹粮荒,米价涨了十倍。咱母亲早晨起来就坐着缠丝,常常干到半夜,得到一百文钱,买米煮粥,掺些菜根、豆末子,母子才能吃个半饱。一天不缠丝,就只有忍受饥饿什么都不做,有人问吃过了吗?就说:“已经吃过了。”我心疼母亲的勤苦,流泪督促自己发愤学习,读书不熟练就责备自己,甚至咬破手指,血迹斑斑洒在书本上。你也拾柴挑水,烧火做饭,有空就坐在母亲身边,也学缠丝。亲戚宗族,害怕我们开口借钱,不敢来我们家,母亲也告诫我们不要与他们来往,担心惹他们讨厌。有的人甚至议论说我们的先辈好施舍财物,不为子孙考虑,以致有今天的穷困。他们特别嘲笑我读书,说我糊口谋粮都忙不过来,还想当秀才,真是自讨挨饿。 后来家境渐渐变好,可咸丰十年,贼寇又来作乱。我跟随赵忠节公守城,至同治元年,城中粮尽,全家人吃马肉,煮牛羊之皮充饥。五月,城被攻破,我背着母亲逃难,挖野菜充饥,母子二人到了十月身上仍没有一丝棉絮。你被贼寇抓去差点死了,脱逃回家,身体和脸色被折磨得没有人样。各种疾病交替发作。这时的饥寒交迫可比道光末年,但颠沛危险、忧伤困苦又超过了那个时候。从前管仲曾告诉齐桓公说:“希望您不要忘记在莒国的日子,我也想着在堂阜的囚徒生活。”所以,你与别人比较,当然是不够富足;比较自身的今昔生活,也算是苦尽甘来、否极泰来了。 老子说过:“知道满足就不会有耻辱。”把今天的生活视为超过了期望,就会快快乐乐;如果还有过分的欲望,那么耻辱随后就要来了。我在军队中,不是没有很多费用,但是每当面对丰盛的饭食,就想起先父未曾吃到;每当穿上华丽的衣服,就想到先父未曾穿过。美味甘甜在口中,衣服舒适在身上,却痛在心里。既然没来得及以俸禄来孝养父亲,若能在天地之间建立功名,使姓氏流传不朽,祖先有知,将会含笑九泉。我蹉跎岁月到了中年,但这种志向没有衰减。至于富贵的快乐,我不能享受,也不忍心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