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7 11:37:1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5张PPT)
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学习目标
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字。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情境导入
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寥寥数字,却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能让人回味无穷。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三首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去感受一下诗中描写的节日景象及蕴含的情感。
第一课时
讲授新知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擅长说理与修辞,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派,世称“王荆公体”。
词语理解
【一岁除】
【屠苏】
一年过去了。除,去。
诗中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
日饮用。
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
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
【新桃】、【旧符】
【曈曈】
讲授新知
自读古诗,为古诗划分节奏。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讲授新知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
讲授新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一岁除:旧的一年过去了。
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释义:在阵阵爆竹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人们迎着温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讲授新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千家万户被旭日的光辉普照着,每年
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
讲授新知
思考:这首诗描写了古代人过春节的哪些习俗?
燃放
爆竹
饮屠
苏酒
换桃符
讲授新知
元 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热闹气氛
曈曈日象征光明美好的前景,乐观自信。
讲授新知
《元日》写的是春节,通过对节日里人们燃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的描写,表现了春节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总结: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
课堂小结
元日
点燃爆竹
饮屠苏酒
除旧布新
革新政治
曈曈日
换新符
欢乐气氛
万象更新
课堂小结
《元日》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与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文章主旨
第二课时
讲授新知
清 明
[唐]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讲授新知
杜牧 (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诗人,因其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泊秦淮》《秋夕》等。
讲授新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春雨绵绵不绝的样子。
欲:快要,想要;断魂:心情低落伤感。
释义: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的行人看上去都是悲伤愁苦的样子。
讲授新知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向人打听哪里有卖酒的人家,只见牧童伸手指向远处杏花盛开的村庄。
牧童:放牛、羊的孩子。
遥指:指向远方。
讲授新知
清 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问
一答
雨中赶路
雨中问路
课堂小结
清明
自然环境:雨纷纷
行人心境:欲断魂
解决途径:问酒家
询问结果:杏花村
愁闷
振作
课堂小结
文章主旨
《清明》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清明节雨中问路图,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的愁苦和望见酒家,想借酒消愁而期望振作起来的情感。
第三课时
讲授新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讲授新知
王维(701—761,一说699—761),字摩诘(jié),祖籍山西。因其官至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齐名,合称“王孟”。主要作品有《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等。
讲授新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他乡,外乡。
佳节:指重阳节。
释义: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作他乡的客人。
讲授新知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想远方的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他们)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讲授新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寂寞思亲,直抒胸臆。
想象,思念加深。
讲授新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时节,诗人独在异乡,想象远方的家人登高、插茱萸的情景。
总结: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
课堂小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异乡
为异客
逢佳节
倍思亲
想家乡
他乡为客念亲人
重阳佳节思家乡
登高处
插茱萸
少一人
倍感孤单
触景生情
课堂小结
文章主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诗人自己独在异乡,在重阳佳节想象远方的亲人登高、插茱萸的情景,用“每逢佳节倍思亲”高度概括了自己思亲怀乡的感情。
课堂练习
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 ,总把新桃换旧符。
2.清明时节雨纷纷, 。
3.独在异乡为异客, 。
路上行人欲断魂
千门万户曈曈日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田字格中书写本课生字,并默写《清明》。
3.课后搜集我国传统节日的有关资料。
同学们,下课啦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