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第六单元 科学幻想 第24课 河中石兽
一、单选题(共2小题;共4分)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极力描绘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2.对下列加线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返归取之
③其子趋而往视之 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 ② 相同,③④不同
B.① ②不同,③ ④相同
C.① ②相同,③ ④相同
D.① ②不同,③ ④不同
二、填空题(共1小题;共2分)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①一寺临河干
②竟不可得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④遂反溯流逆上矣
三、复合题(共5小题;共32分)
4.解释下列“以”字的用法。
(1).策之不以其道
(2).不以千里称也
(3).去以六月息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 某班同学开展了以“新闻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为活动搜集的两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报讯 人民网联合搜狐网、新浪网等门户网站近日联合发布当前“最具价值的 20 个汉字”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最具价值的前 10 个汉字分别为:德、信、孝、诚、善、仁、和、礼、义、道。第 11 至第 20 个汉字分别为:爱、正、公、法、廉、智、理、志、学、敬。
在征集过程中,受访者围绕“德”字发表了很多看法。大家普遍认为“德”是做人的根本,古人强调“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现在我们仍讲“德才兼备”“立德树人”。同时,受访者对当前社会道德现状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如何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国民道德水平,值得我们思考、探索。“信”字排在第二位,表明公众对当前社会上“诚信危机”的关注与忧虑,以及对建立新信用体系的期待。
【材料二】新华社联合国 2015 年 2 月 26 日电第 69 届联合国大会 26 日召开全会,一致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的决议。该决议决定联大将于 5 月召开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特别会议,认可各会员国对反法西斯战争有各自的胜利纪念日,决议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人类,特别是亚洲、欧洲等地区民众造成了深重的苦难。
(1).阅读材料一,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阅读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6.名著阅读
(1).下面对《朝花夕拾》中有关篇目要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讲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和经过。
B.《五猖会》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C.《狗·猫·鼠》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动物的热爱。
D.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先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2).《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 篇,原题是《 》。
7.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①刍数斗②,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③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④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啖:吃。②斗:与下文的“斛(hú)”皆为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③胄(zhòu):披上战甲。④比:等到。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i.日啖刍豆数斗。
。
ii.致远之材也。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是岳飞对这两匹马评价。请你根据文章,说说“苟取”和“不求逞”的具体表现。
8.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之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④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⑤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⑥寻:长度单位,八尺。⑦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⑧及:趁着。⑨盛:多,频频。
(1).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i.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会:
ii. 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故: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3).文章写观鱼喋食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意具体说明。
答案
第一部分
1 B
【解析】
“平庸之人”错误,应为“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2 D
【解析】
【分析】“苗之不长”中“之”是助词,无意。“返归取之”中“之”是代词。“趋而往视之”中“而”表承接,“而剑不中“而”表转折。所以应该选D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第二部分
3
【第1空】水边河岸
【第2空】终于到底
【第3空】指洪水
【第4空】于是
【解析】
【分析】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注意在具体的语境中去判断词语的意思如“暴涨
第三部分
4 (1)
按照
(2)
把
(3)
凭借
(4)
用
5 (1)
门户网站联合发布当前“最具价值的 20 个汉字”调查结果
解析:拟写新闻标题,要仔细读懂材料,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或提取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拟写标题;也可以对新闻材料的导语进行概括拟写标题;有的在概括导语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后面主体部分中的内容来整合作答。本题可依据新闻导语“人民网联合搜狐网、新浪网等门户网站近日联合发布当前‘最具价值的 20 个汉字’调查结果”来拟写作答。
(2)
联大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的决议。
解析:概括新闻的内容。要仔细读懂材料,采用“什么人+什么事+结果怎样”的方法,结合新闻材料的导语和主体进行概括作答。概括的语言要简洁,表达的意思要明确,符合题意。本题可依据导语“第 69 届联合国大会 26 日召开全会,一致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的决议”,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概括作答。
6 (1) C
(2)
【第1空】十
【第2空】旧日事重提
7 (1) ①
几
【解析】
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日啖刍豆数斗”:每天窥视它食豆数斗。数:几。“致远之材也”: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致:到,到达。
②
到,到达
(2)
披上战甲奔驰,它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介胄”:披上战甲。“驰”:奔驰。“疾”:快。
(3)
“不苟取”表现在两匹马只吃清洁的食物:“不求逞”表现在两匹马在奔跑时起初并不十分快,但是后劲十足。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要弄懂“苟取”和“不求逞”的意思,然后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即可。“苟取”: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不求逞”:不追求逞能炫耀。如可分析“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等句,即可分别整理出正确答案。
译文:
我有两匹马,所以经常以之为奇。每天窥视它食豆数斗,喝水十斗,然而不是清洁干净的宁愿饿死也不吃,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从午时到酉时,还可跑两百里;脱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像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
8 (1) ①
聚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词语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识记的知识要点。“会”字在课内文言篇目《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指的是聚集,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处与《岳阳楼记》用法相同。
②
原来
【解析】
“故”字根据翻译可知和《狼》中“两狼并驱如故”的“故”相同,即可得出答案。
(2)
(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离开,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多少)呢?
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本句中要注意“及”“去”“逝者”“几何”的翻译,一定要解释准确。
(3)
由事及理,通过观察双鱼喋实引发感悟,告诫世人,莫为名利所诱惑而吞下吊钩,而成为他人盘中之物。(或:要拒绝诱惑,淡泊名利,才有真正的美好自由)
解析:考查课外文言文内容理解和文章大意分析,结合问题首先要分析观鱼喋食的作用,注意结合文意,可以将文章中重点句子进行简要翻译,最后点明文章主旨。通过文中的第三段,“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总结概括,得出答案。
【解析】
译文:林生坐在西湖边上的茶馆里喝茶,四垂的柳条遮蔽着窗口,一汪湖水,深苍碧绿,犹如染过一般,百余条小鱼正汇聚在窗下的水面。他就试着将肉干嚼碎朝水面唾去,借以取乐。鱼儿纷纷争着抢食。然而一边争食一边又游开了,一直觅食而不走的,只不过三四条而已。林生便再嚼食唾下,碎肉沉入水底,粘结在茭白根上,鱼也不再去食它了。林生起先以为鱼的离去是因为都吃饱了的缘故,可离窗口一丈左右的地方,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不住地晃动着,那些小鱼如先前一样,又在争食其它东西。林生顿时想到:钓鱼的人在垂下鱼钩之际,必定先以鱼饵为引诱,鱼儿要想吃食,便同时吞下钓钩。时间久了,鱼儿便知道,凡是有饵食的地方多半有钓钩。然而,那名利汇聚之所,难道没有别一种“钓钩”么?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逃走,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