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第五单元 咏物抒怀 第19课 一棵小桃树
一、单选题(共4小题;共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长髭(zī) 污秽(huì) 悄怆(cuàng) 油光可鉴(jiàn)
B.迁徙(xǐ) 睥睨(pì) 呷浪(xiā) 风雪载途(zài)
C.稽首(qǐ) 祈祷(qǐ) 蓬蒿(gāo) 相形见绌(chù)
D.缄默(jiān) 炽热(chì) 丙辰(chén) 即物起兴(xì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再不有效进行治沙护理工作,这里的绿洲也将会变成不毛之地。
B.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见异思迁。
C.他们两人的爱好、处事方法大相径庭。谁也没法了解谁,谁也没法改变谁。
D.路面刚结了冰,妈妈嘱咐我们走路要小心翼翼,以免滑倒受伤。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 8 月,内蒙古开设国内首个电竞中专专业。9 月,被教育部定为 2017 年高校增补专业。
B.为了推动城市发展,天津市制定了“吸引人口流入、吸引投资进入、吸引产业落户”的政策。
C.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介绍,我国连续三年实现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数“双增长”。
D.“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天津某中学为此积极开展了大规模的“献爱心”。
4.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
A.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友谊。
B.《芦花荡》中的主人公“老头子”老当益壮、智勇双全、爱憎分明,是个十全十美的人物形象。
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结尾一句“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课文中还有一些有些地方运用到了这种修辞手法,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D.《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主旨句,告诫人们要惜时向上。
二、复合题(共2小题;共14分)
5.阅读《纪念白求恩》选段,回答问题。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对本文段的要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B.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C.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
D.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
(2).对本文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对本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在叙述白求恩的情况时,有正面介绍,也有侧面介绍。
B.选文采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C.文中列举了很多现象与白求恩同志的“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比,其作用是:突出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D.文中用了三个双重否定句,其作用是:强调白求恩的精神感人之深。
6.阅读《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回答下列问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化君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岀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 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把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哩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办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拼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剜割着母亲的心。
后来,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岀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和母亲四次“打枣”的经历。
(2).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句子。
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3).下列对这篇短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对连绵秋雨的景物描写,引起了作者对故乡老枣树的怀念,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第③段中“这样的情景”是指枣树上见了青蒙蒙的芽儿,开岀黄盈盈的小花,绿碧碧的枣儿即将成熟,有了红意。
C.同样是打枣,第⑧段中“她眼睛里湿润润的”,而第⑩段中“母亲却笑微微地说”这两处描写表现了母亲的矛盾心理。
D.“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也表现了对母亲的深深愧疚。
E.老枣树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它展开叙述,老枣树见证了“我”的成长,留给“我”的记忆有甜蜜的,也有伤感的。
(4).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的作用。
答案
第一部分
1 B
2 B
3 C
【解析】
A.缺主语,“被教育部”前可加“电竞专业”。B.次序混乱,“吸引人口流入”应在最后。D.缺宾语,可在“献爱心”后添加“活动”。
4 B
【解析】
【分析】B项中《芦花荡》中的老头子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由于他的过于自信,导致大菱受伤。此选项有些言过其实
【点评】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第二部分
5 (1) B
(2) C
【解析】
①②句正面写白求恩,③~⑦句反面对比,⑧⑨句议论白求恩,⑩句总结。
(3) B
【解析】
选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没有抒情。
6 (1)
幼年时,我喜欢吃枣,母亲只给我打几颗,便不再打了。八岁时,我向母亲闹着要爸爸,母亲把树上未成熟的枣全打下来。十三岁时,受到同学的欺负,我把枣树打得光秃秃的。十七岁时,高考落榜,我抓一根棍子对老枣树一通猛击。
【解析】
情节概括题,通篇阅读,分岀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要求找岀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此题可按时间的推移,对情节——进行概括。层次分清楚了,四件事也就概括出来了。
(2)
对母亲的动作、语言描写,写了母亲在自己承受痛苦的同时,还用打枣的方式帮我发泄心中的委屈,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对“我”深沉的爱。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3) BC
【解析】
B 场景是母亲给我送枣讲打枣往事。
C 母亲并非矛盾而是对我的爱。
(4)
结构上:首尾呼应,篇末点题。
内容上:表现对与枣树及母亲有关的成长往事的怀念,对母亲的感恩和思念,深化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设题的要求,本题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警,内容上,写了……内容,表现……情感、心理、特点;结构上,是文章的结尾,这其实就是在考查结尾的作用,这一段主要写现实生活中秋雨的声音像极老家红枣落地的声音,“我”想要在梦中回到老家的院子里捡拾红枣和阳光一样的流年,这一内容中表现出“我”对家乡、往事以及母亲的思念;从结构上来看,与第一段“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岀啪啪嗒嗒的声晌,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形成首尾的呼应,“捡拾那……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流年”又照应了标题“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让文章首尾圆和,浑然一体。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