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生物 第7单元 第3章 第3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基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下生物 第7单元 第3章 第3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基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1-19 13:4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下生物 第7单元 第3章 第3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共8小题;共16分)
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影响该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 温度 B. 光照 C. 水分 D. 空气
2.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沙漠上到处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这说明水分对植物的分布有影响
B.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C.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D. 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只有阳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
3. 下列主要反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 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 B. 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
C. 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 D. 旱灾使农作物大量减产
4. 冬天的雷鸟体色是白色,而夏天它却呈现褐色,这种现象是
A. 生物具有保护色 B. 雷鸟随意改变自己的体色
C. 因为冬天较冷,夏天较热 D. 夏天阳光较强烈
5. 灰林鸮有灰色和棕色两种体色,灰色个体占多数。近 年来,冬季气候变暖,积雪变得稀薄,灰色个体易被天敌发现,棕色个体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 生殖发育的结果 B. 自然选择的结果
C. 主动适应的结果 D. 人工选择的结果
6. 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后,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梳理归纳。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B. 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白色变异
C. 竹节虫的形态很像竹枝,是竹林使它发生了定向变异
D. 长颈鹿具有较长的颈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7. 春天的马达加斯加群岛上有多种以花蜜为食的天蛾。其中,长喙天蛾在大彗星兰花朵之间灵活盘旋,因其具有长长的口器能吸食花深处的花蜜,而成为大彗星兰的唯一传粉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长喙天蛾长长的口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长长的口器有助于长喙天蛾避开与其他天蛾的竞争
C. 大彗星兰可以在没有长喙天蛾的地方繁衍后代
D. 长喙天蛾和大彗星兰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选择
8. 年至 年,英国某地区由于工业发展,排放大量黑烟,对环境造成污染。有研究者统计了这段时间桦尺蛾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年,桦尺蛾的数量呈现出浅色的逐渐减少,深色的逐渐增加
B. 浅色和深色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C. 由于环境污染,浅色的桦尺蛾在生长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深色
D. 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共14分)
9. 蝗虫是农业害虫,大山雀是其天敌之一。蝗灾爆发的最关键原因是蝗虫从散居型到群居型的转变。
(1)图 中,可能通过保护色防御大山雀捕食的是 型蝗虫。分析图 中实验数据推测,除体色因素外, 型蝗虫还有其它防御大山雀捕食的方法。
(2)科学家检测发现,两种类型的蝗虫释放不同挥发性物质的量存在差异(图 )。其中差异最显著的是 ()物质。经测定,该物质为苯乙腈。
(3)综合图 和图 的研究结果尝试推测,群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很低的原因可能是:群居型蝗虫 具有防御大山雀捕食的作用。
(4)为探究上述推测,研究者设计如下两组实验。按照下表选取不同蝗虫与饥饿处理的大山雀放入同一笼中,相同时间后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① 本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 (填物质名称)的有无。
② 第一组实验中“ ”处选取的是 (填字母)蝗虫。
a.涂抹苯乙腈的散居型
b.去除苯乙腈的散居型
c.涂抹苯乙腈的群居型
d.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
③ 可以预期实验结果:实验一中散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大于“ ”处选取的蝗虫,实验二中群居型蝗虫被捕食率 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蝗虫。
答案
第一部分
1. A
2. D
【解析】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D错误。
3. D
【解析】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田鼠、青蛙、杂草属于影响农作物的生物因素,旱灾使水减少属于影响农作物的非生物因素。
4. A
【解析】雷鸟在不同季节有不同体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与环境颜色相同或相近的体色,属于保护色。
5. B
6. D
7. C
8. C
【解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更容易生存,浅色桦尺蛾更容易被淘汰,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生物更容易生存。环境改变后,浅色的桦尺蛾不能适应环境,大量死亡,剩下的深色桦尺蛾能适应环境,并把自己的基因遗传给后代,深色的桦尺蛾的比例不断增加,C错误。
第二部分
9. (1) 散居
【解析】图 中,可能通过保护色防御大山雀捕食的是散居型蝗虫。散居型蝗虫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更接近。但分析图 中实验数据推测,除体色因素外,群居型蝗虫还有其它防御大山雀捕食的方法。因此,群居型蝗虫的被捕食率更低。
(2) 群居
【解析】根据图 发现,两种类型的蝗虫释放不同挥发性物质,存在差异的是d物质。
(3)
【解析】综合图 和图 的研究结果尝试推测,群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很低的原因可能是:群居型蝗虫释放的苯乙腈具有防御大山雀捕食的作用。群居型蝗虫在遭到攻击时会立即将苯乙腈转化为剧毒化合物氢氰酸,因此大山雀无法捕食群居型蝗虫。
(4) ① 苯乙腈
【解析】第一组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苯乙腈的有无,因此选用涂抹苯乙腈的散居型与散居型蝗虫进行对照。根据图 和图 的信息可以预期实验结果:实验一中散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大于“ ”处选取的蝗虫,实验二中群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小于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蝗虫。
② a
【解析】第一组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苯乙腈的有无,因此选用涂抹苯乙腈的散居型与散居型蝗虫进行对照。根据图 和图 的信息可以预期实验结果:实验一中散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大于“ ”处选取的蝗虫,实验二中群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小于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蝗虫。
③ 小于
【解析】第一组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苯乙腈的有无,因此选用涂抹苯乙腈的散居型与散居型蝗虫进行对照。根据图 和图 的信息可以预期实验结果:实验一中散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大于“ ”处选取的蝗虫,实验二中群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小于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蝗虫。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