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老王》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7 20: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取缔、荒僻、塌败等词语。
2、理解老王的“苦”与“善’,体会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
3、学会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4、关注像老王这样的人,培养爱心、善心、同情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教学难点】
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探究材料安排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
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通过叙写与车夫老王的交往片断,刻画了虽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的老王形象。学生诵读中以善良体察善良,感悟情感,陶治性情。教师点拨、突出作品提出的关怀不幸者的写作意旨。
2、合作探究法:
阅读中关乎作品情感、材料组织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研讨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激趣导入
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无疑我们是幸福的,在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一群和老王一样的人正在苦苦挣扎,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关爱。今天让我们共同赏析现代女作家杨绛的《老王》,和作者一起去诠释爱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走进老王
 1、介绍作者杨绛,生于1911年
她是清华学者,一代才女她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他们夫妇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可悲的是,他们遭遇了中国最荒唐的年代——文革!在那些长夜漫漫的日子里,他们经受了非人的苦痛折磨。
2、介绍写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3、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语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4、预习检测
塌败(tā) 取缔(dì) 伛(yǔ) 翳(yì) 骷髅(kū lóu)
 绷(bēng) 滞笨(zhì) 愧怍(zuò)
 ⑵ 释义:
 塌败:塌陷破败。
 滞笨:呆滞笨拙。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愧怍:惭愧。
三、小组合作,评说老王
1、再读课文,学会利用圈点勾画法捕捉主要信息,找出能够体现老王人物形象的语段,谈谈你心目中的老王。可用“老王是一个 的人,表现在 ”来表达。然后小组交流交换看法互相补充(提示:生活、为人 两方面考虑)
2、老王是这样一个卑微贫困,但很善良的不幸者。那么面对老王的不幸,作者一家为他做了哪些事情?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事件:1、常坐老王的车;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报酬;3、送来的香油、鸡蛋也把钱给了老王;4、关心老王的生活;5、送老王鱼肝油。
极富同情心,是一个善良的人
四、问题探究,怀念老王
1、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当作者多年以后回忆起这位不幸却心怀善良的老王时,她有什么样的感受?(用原文回答)
你是怎样理解她的感受的?
既然“我”也关爱老王,为何文中还说“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与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与老王相比,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2、作者为什么能够那么关心老王
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样的精神才能象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善良、平等、同情心、爱心
五、教师小结,延伸迁移
赠言: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同学们,当我们每次走过街看到这些平凡而辛劳的人,你的心头难道不应该涌起一丝异样的感受吗?此时,拿起手中的笔,面对他们说出你内心的感触和愿望吧!
六、作业设计
爱心是一片洒落在旱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尝到情感的甜美。 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间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请以“爱心”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