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4课古代生产工具与劳动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唐代劳动人民对耕作工具进行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之后最先进的工具,它是
A.直辕犁 B.二牛抬杠 C.曲辕犁 D.郑国渠
【答案】C
【详解】
唐代在农具改进方面最主要的成就是出现了曲辕犁,使得耕犁形式基本固定,C正确;A、B均不是唐代首创的,排除;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的灌溉工程,不属于农业工具,也不是唐代修建,排除D。
2.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下列选项中出现在汉朝的生产工具是
A.石锄 B.骨耜 C.耦犁 D.曲辕犁
【答案】C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赵过推广耦犁,C项正确;A、B是原始社会出现的,排除;D是唐代农具,排除。
3.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农业上开始使用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农具 D.铁制农具
【答案】D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上开始使用铁制农具,D正确;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与题干中“开始”限定不符,排除A、B、C。
4.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如图所示耕作工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D
【详解】
题干图片是曲辕犁,产生于唐代,又被称为江东犁,D正确;A、B、C所处时代曲辕犁尚未出现,排除。
5.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至七腿耧多种。观察下图,“耧” 的主要功能是
A.耕地 B.除草 C.播种 D.施肥
【答案】C
【详解】
耧车的主要功能是播种,C正确;耧车并不具备耕地、除草和施肥的功能,排除A、B、D。
6.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集体耕作 C.铁犁牛耕 D.谷蔬轮作
【答案】C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之后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故A项错误;集体耕作是商朝和西周时期的主要耕作方式,故B项错误;谷蔬轮作不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
7.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它各项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灌溉工具的进步知识点,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片信息:A项的水排是手工业上用来鼓风冶铁的工具;B项的筒车、C项的翻车、D项的风力水车都是农业生产的灌溉工具,所以这三者的用途相同,不符合题意,排除;水排是手工业上用来鼓风冶铁的工具,跟B、C、D三项的用途不同,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灌溉工具的进步;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冶铁业的进步
8.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曾经在许多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B.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官员被称为“妇功”
C.秦兵马俑出土的青铜兵器制作工艺高超,代表中国青铜兵器生产的最高水平
D.青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北宋定窑孩儿枕是青瓷的突出代表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兵马俑出土的青铜兵器制作工艺高超,代表中国青铜兵器生产的最高水平的说法正确,C项符合题意;西周而非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排除A项;“妇功”指周代妇女的纺织生产,而非商代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排除B项;北宋定窑孩儿枕是白瓷而非青瓷的突出代表,排除D项。
9.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诗中写道:“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不能印证
A.朱陈村处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形态
B.当地人重视农业的观念
C.当地家庭手工业的兴旺带动商业繁荣
D.当地人安土重迁的思想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可知,朱陈村村民不重视商业,因此商业并不会繁荣,C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可知,朱陈村处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形态,重视农业,A、B排除;“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说明朱陈村村民安土重迁,排除D。
10.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农业发展 B.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
C.魏晋时期代田法得到普及推广 D.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
【答案】B
【详解】
根据壁画可以看出,魏晋时期西北地区出现了铁犁牛耕技术,B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得出这是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排除A;代田法在壁画中无法体现,排除C;农业生产动力依然是畜力,排除D。
11.《后汉书·王景传》载,安徽庐江“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王景调任庐江太守后,“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此事说明
A.铁犁使用始于汉代 B.犁耕促进农业发展
C.精耕细作得到推广 D.畜力应用成为共识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王景调任庐江之后,教用犁耕开垦土地,开发了地利,增加了粮食产量,说明犁耕促进农业发展,B正确;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排除A;精耕细作主要体现在灌溉工具、田间管理等方面,相关内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D错在“共识”,排除。
12.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这不同于近代西欧农具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用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 )
A.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比较落后
C.政府不注重对农具的改进 D.自然地理环境的局限性
【答案】A
【详解】
由材料中的“轻便、小型”可知,中国古代的农具比较适合个人或家庭使用,这与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相符,A项正确;B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说法错误。
13.据《宋刑统》:“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依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宋代
A.食材以肉类为主 B.重视食品安全
C.制裁强行买卖行为 D.实践“以民为本”
【答案】B
【详解】
宋代的法律规定,脯肉有毒使人中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去后患,否则杖打九十。可见宋代重视食品安全,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给予严惩,因此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答案】D
【详解】
改革变法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根据唯物史观,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是变革风潮的根源,D正确;A、B、C都建立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之上,因此不能作为变革的根源,排除。
15.唐朝王维有诗云:“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该诗体现出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刀耕火种
B.集体耕作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答案】C
【详解】
材料“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反映的是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的生活状态,C正确;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A错误;集体耕作是奴隶社会的经营方式,B错误;精耕细作也是古代农业的经济特点,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点睛】
古代中国的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铁犁牛耕为基本耕作方式,精耕细作为其基本特征;小农经济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16.如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它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A.刀耕火种 B.千耦其耘 C.重农抑商 D.精耕细作
【答案】D
【详解】
东汉画像石中展示的是二牛抬杠,是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是传统农业中精耕细作的表现,D正确;刀耕火种与画像石中牛耕明显不符,排除A;B是集体耕作,与题干中一人而牛的耕作形式不符,排除B;C是经济政策,画像石无法体现出政策内容,排除。
17.“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朝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反映的是什么工具
A.筒车 B.翻车 C.水排 D.提花机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的意思可知是灌溉工具筒车,故选A项;翻车是依靠人力,B项错误;水排是冶铁工具,C项错误;提花机是织布工具,D项错误。
18.“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此时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A.石器 B.耒耜 C.铁器 D.青铜农具
【答案】A
【详解】
首先要明确“刀耕火种”的含义,即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因此此时使用的工具都是石器,故选A项;耒耜是“石器锄耕”阶段的生产工具,B项错误;铁制农具出现于“铁犁牛耕”阶段,C项错误;青铜农具出现于“石器锄耕”阶段,D项错误。
19.下面历史文物通过不同载体反映了历史信息,这些信息的共同主题是
A.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 B.古代绘画艺术的高超
C.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 D.古代以物换物的贸易方式
【答案】C
【详解】
“东汉宅院画像砖”中表现的是屋主对饮、奴仆洒扫的生活景象;《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宋代繁荣的商业贸易场景;“古埃及墓穴壁画”展现的是古埃及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场景,由此可见,这些信息的共同主题是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20.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他各项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而筒车、翻车、水车都是农业灌溉工具,因此A正确,BCD排除。
21.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一个阶段,延续的时间很不平衡。西亚约在公元前9 000年由中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A.采集、狩猎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磨制石器的使用 D.开始使用火
【答案】C
【详解】
磨制石器在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经过磨光等加工工艺,使得器物表面更为光滑,器形更为规整。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故均排除。
22.下列考古遗存中,可以反映石器时代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①烧骨 ②骨针③洞穴中的灰烬④陶纺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烧骨和洞穴中的灰烬只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学会使用了火,但是不能证明当时的手工业水平,因此①③错误,ABC排除;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国古人已使用陶纺轮。骨针、陶纺轮等纺织工具反映了石器时代的手工业发展水平,②④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
23.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各地遗址中犁铧、(jue)、锄、锸、镰等铁农具大量出现。这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B.进一步巩固了井田制
C.使铁农具得以普及 D.推动金属冶炼业发展
【答案】A
【详解】
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大量铁农具出现,这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排除B项;铁农具的大量出现不等于“普及”,排除C项;金属冶炼业的发展推动铁农具大量出现,D项因果倒置,排除。
24.下图是汉代的江苏铜山洪楼画像石,这反映了汉代
A.人们使用纺车纺纱 B.纺织业种类繁多
C.普遍盛行男耕女织 D.纺织技术成熟
【答案】A
【详解】
据图中妇女从事的活动可知,当时妇女使用纺车进行纺纱,故A项正确;画像石主要描绘了当时妇女纺纱的情景,无法体现纺织业种类繁多,故B项排除;画像石无法体现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故C项排除;画像石不能反映纺织技术成熟,故D项排除。
25.到战国末期,来源于土地开垦的新县数量远远高于被吞并小国变成的县的数量,这主要是因为( )
A.铁犁牛耕 B.商鞅变法 C.兼并战争 D.奖励垦荒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了广泛使用和推广,随着土地的广泛被开垦,大量的新县数量逐渐增多,以至于出现题干中“远远高于被吞并小国变成的县的数量”,A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商鞅变法中有一条内容是“奖励耕织”,但是其前提也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题干强调的重点在于“土地开垦的新县数量”,而不是兼并战争,排除C;奖励垦荒的前提也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
26.“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诗中涉及的灌溉工具为“龙骨水车”,也被称为
A.耧车 B.水排 C.翻车 D.筒车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龙骨水车也被称为翻车,魏晋时期马钧对其改进,属于人力,C正确;A是播种工具而非灌溉工具,排除A;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排除B;筒车无需人力,属于水力,排除D。
27.根据如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元代
【答案】C
【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判断出,这是鼓风冶铁的装置——水排。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排鼓风冶铁始于东汉,故C正确;战国和西汉时期使用皮囊鼓风冶铁,故AB错误;该图出自元代王祯的《农书》,故D不符合题意。
28.下图是“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特种邮票,对图片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A.此生活场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图中生活以土地国有制度为前提
C.体现了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点
D.反映了古代富足祥和的农家生活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图片是牛耕和女织的信息,体现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耕织结合的特点,故C选项正确;小农经济是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但A选项没有对图片信息解读,图片没有体现小农经济出现的时间,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而不是土地国有制,故B选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无法达到“富足”,故D选项错误。
29.下图为明代书中所绘手工提花机﹐继承了汉唐以来提花技术,能控制上万根经纱,织出精美花样。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说明古代中国已有机器工业
B.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说明古代中国纺织技术高超
D.说明私营纺织业已经很发达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材料“控制上万根经纱,织出精美花样”说明古代中国纺织技术高超,故C项正确。机器工业是机器制造业,是制造机器的工业生产部门。手工提花机仍然是依靠手工劳动,可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标志是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说明手工提花机是官营还是私营,可排除D项;
30.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依据材料“协田”、“千耦其耘”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耕作方式是集体劳作,依据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可知这体现的是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个体农耕,所以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农业耕作方式,与体现集体劳作的“协田”、“千耦其耘”等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与体现集体劳作的“协田”、“千耦其耘”等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将中国古代农业与世界农业进行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奖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在分化。
——摘编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摘自《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3)据材料三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
【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
(3) 农民生活辛劳困苦,承担繁重的国家赋税、徭役,受水旱之灾,受封建债务的压迫,生活常陷入绝境。
【详解】
(1)特征:根据材料“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可归纳出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2)原因:可从小农经济的地位、维护社会稳定及税收主要承担者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3)情况:根据材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可归纳出农民生活辛劳困苦,承担繁重的国家赋税、徭役;根据材料“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可归纳出受水旱之灾,受封建债务的压迫,生活常陷入绝境。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三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
——摘编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影响文明转型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答案】(1)表现: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2)特点: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小;性别分工简单。
(3)进程:由渔猎、采集文明到游牧、农耕文明。
因素: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
【详解】
(1)表现:根据材料“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2)特点:根据材料“农夫”“妇人”可知,古代农业以家庭为经营单位;根据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可知,古代农业中男耕女织;根据材料“耕稼树艺,多聚菽粟”“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可知,自给自足;从生产规模来看,古代农业生产规模小;男性耕地,女性纺织,性别分工简单。
(3)进程:根据材料“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可知,由渔猎、采集文明到游牧、农耕文明。
因素:根据材料“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可知,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
33.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材料二 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太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功倍。这种说法大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些问题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答案】(1)特点:突破了单一的自给自足性质的经营格局;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商品性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影响:推动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手工业加工工业的增长;促进了传统农业结构的转型;顺应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趋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2)问题:传统农业技术条件差,耕作方式落后。
影响:导致农业发展迟缓;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和沉沦。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可知,突破了单一的自给自足性质的经营格局;根据“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等信息可知,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根据“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可知,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根据“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苏湖地区)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粮食)”可知,商品性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结构、社会转型和国际贸易等方面分析可知,明代农业发展的新特点,推动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手工业加工工业的增长,促进了传统农业结构的转型,顺应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趋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2)问题:根据材料二中“(播植)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等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前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传统农业技术条件差,耕作方式落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传统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当时农业发展迟缓,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和沉沦。
34.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邦本的国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各方面主要表现
劳动分工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生产培育 “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工具技术 牛耕、铁农具、曲辕犁、选种和育秧、测知节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案】(1)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
(2)小农户个体经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条件,具有脆弱性;重农抑商政策
【详解】
(1)说明:根据材料“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兴修;从生产方式上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
(2)特征:根据材料“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可知,小农户个体经营,男耕女织;根据材料“‘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可知,自给自足;根据材料“牛耕、铁农具、曲辕犁、选种和育秧、测知节气”可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小农受制于自然条件,具有脆弱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
——摘编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影响文明转型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答案】(1)特点: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小;性别分工简单。
(2)进程:由渔猎、采集文明到游牧、农耕文明。因素: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农夫”“妇人”可知,古代农业以家庭为经营单位;根据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可知,古代农业中男耕女织;根据材料“耕稼树艺,多聚菽粟”“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可知,自给自足;结合所学,从生产规模来看,古代农业生产规模小;男性耕地,女性纺织,性别分工简单。
(2)进程:根据材料“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可知,由渔猎、采集文明到游牧、农耕文明。因素:根据材料“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可知,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
3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鉏(锄)、斸(斧)……,试诸壤土。”
——《国语 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的选取围绕什么共同的主题?其中哪一则最有实证性,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汉朝农业生产变化发展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如何?
【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实证性材料:长沙出土的铁锄。理由:第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
(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
【详解】
(1)主题: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恶金(指铁)以铸鉏(锄)、斸(斧)……,试诸壤土”可知,三则材料都关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根据材料的分类以及历史研究方法可知,实证性材料,即长沙出土的铁锄最有实证性。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出土文物是第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
(2)特点: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可知,耕作技术不断革新;根据材料“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耕作技术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耕作技术的进步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耕作技术南移有助于推动经济重心南移;耕作技术的进步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
37.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根据材料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答案】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
【详解】
第一问,根据材料“生产工具的变化”“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经营方式的变化、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等方面分析作答。第二问,根据“西周至战国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等角度思考作答即可。
38.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氏作,斲(zhuo)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易·系辞下》
材料二 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牛、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
——《光明日报》1979年1月10日《河南省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1)材料一、二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指出哪一则材料最具客观历史价值,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1)主题: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材料二。理由:材料二属于考古发现,大量文物的出土直接证明我国是农业起源地之一,而材料一属于历史传说,有待考证。
(2)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完善;传统耕犁定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详解】
(1)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一主要说的是农业的起源,是从传说的角度说的,材料二主要是从考古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就历史价值来看,考古发掘的史料价值远远高于文献及传说的史料价值。
(2)从材料“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等信息分析。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进军岭南过程中,为解决粮草运输困难,秦始皇命监御史禄主持开凿水渠。该水渠利用湘江、漓江源头相距较近,水位差仅数米的自然条件,横断湘江,另开南、北两条分水渠…到了明代时,官员重修该水道,仍认为它“当南服往来喉舌之地。田畴之灌溉,舟楫之通塞系焉。”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兴安县志》
材料二 中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是从农具作用于农事活动开始的。农具演变是与农业的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纵观农具发展历史,铁质农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点毫无疑问。然而农具的形态和功能在其后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只是局部的改进,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苏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1)指出材料一中“水渠”的名称,并概括该“水渠”修建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汉代农业耕作技术进步的史实说明“铁质农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分析古代中国农具形态和功能“没有太大的变化”的根本原因。
【答案】(1)名称:灵渠。历史作用:为统一岭南提供交通支撑: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2)史实:铁犁牛耕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一牛挽犁;铁质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了曲柄钠、大镰、耧车等;农耕技术的进步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汉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原因: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详解】
(1)名称:根据材料“该水渠利用湘江、漓江源头相距较近,水位差仅数米的自然条件,横断湘江,另开南、北两条分水渠”可知,这一水渠名称是灵渠。历史作用:根据材料“在进军岭南过程中,为解决粮草运输困难,秦始皇命监御史禄主持开凿水渠”可知,灵渠修建为统一岭南提供交通支撑;根据材料“田畴之灌溉,舟楫之通塞系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灵渠是重要的水利工程,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当南服往来喉舌之地”可知,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2)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铁犁牛耕普及全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出现一牛挽犁,取代二牛抬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铁质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了曲柄钠、大镰、耧车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农耕技术的进步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汉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古代中国农具形态和功能长期停滞不前的根源是古代中国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三、论述题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2003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出土的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出土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751件,其中兵器1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翔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神兵”真的存在吗 》
材料二西汉早期兴起了“百炼钢”技术和铸铁脱碳钢。到了中期又相继出现了炒钢技术,这是继生铁冶铸之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又一重大事件。西晋刘琨写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后,百炼成钢、千锤百炼成语由此而来。
根据上述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观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论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示例二观点: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论证:河南三门峡虢季墓中出现得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只表明了中国开始使用铁器以及冶铁术发明的年代;秦代铁兵器在秦军兵器中所占比例小,汉初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中的铁兵器占墓葬总兵器的比例不足10%,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西汉中期相继出现炒钢技术,这是继生铁冶铸之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又一重大事件。
总结:铁器开始使用的年代、冶铁术发明的年代和进入铁器时代的年代,这三者是有区别的;西汉中期,中国铁农具、铁兵器日益增多,冶铁技术也明显进步,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详解】
从材料“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和“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工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可总结出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的观点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或“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运用相关史实进行阐释即可。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为例。论证:根据题干所提供的西周相关知识可知,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总结:对论证过程进行简单总结升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4课古代生产工具与劳动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唐代劳动人民对耕作工具进行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之后最先进的工具,它是
A.直辕犁 B.二牛抬杠 C.曲辕犁 D.郑国渠
2.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下列选项中出现在汉朝的生产工具是
A.石锄 B.骨耜 C.耦犁 D.曲辕犁
3.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农业上开始使用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农具 D.铁制农具
4.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如图所示耕作工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5.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至七腿耧多种。观察下图,“耧” 的主要功能是
A.耕地 B.除草 C.播种 D.施肥
6.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集体耕作 C.铁犁牛耕 D.谷蔬轮作
7.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它各项的是( )
A. B. C. D.
8.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曾经在许多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B.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官员被称为“妇功”
C.秦兵马俑出土的青铜兵器制作工艺高超,代表中国青铜兵器生产的最高水平
D.青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北宋定窑孩儿枕是青瓷的突出代表
9.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诗中写道:“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不能印证
A.朱陈村处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形态
B.当地人重视农业的观念
C.当地家庭手工业的兴旺带动商业繁荣
D.当地人安土重迁的思想
10.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农业发展 B.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
C.魏晋时期代田法得到普及推广 D.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
11.《后汉书·王景传》载,安徽庐江“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王景调任庐江太守后,“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此事说明
A.铁犁使用始于汉代 B.犁耕促进农业发展
C.精耕细作得到推广 D.畜力应用成为共识
12.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这不同于近代西欧农具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用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 )
A.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比较落后
C.政府不注重对农具的改进 D.自然地理环境的局限性
13.据《宋刑统》:“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依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宋代
A.食材以肉类为主 B.重视食品安全
C.制裁强行买卖行为 D.实践“以民为本”
1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15.唐朝王维有诗云:“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该诗体现出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刀耕火种
B.集体耕作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16.如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它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A.刀耕火种 B.千耦其耘 C.重农抑商 D.精耕细作
17.“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朝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反映的是什么工具
A.筒车 B.翻车 C.水排 D.提花机
18.“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此时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A.石器 B.耒耜 C.铁器 D.青铜农具
19.下面历史文物通过不同载体反映了历史信息,这些信息的共同主题是
A.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 B.古代绘画艺术的高超
C.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 D.古代以物换物的贸易方式
20.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他各项的是
A.A B.B C.C D.D
21.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一个阶段,延续的时间很不平衡。西亚约在公元前9 000年由中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A.采集、狩猎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磨制石器的使用 D.开始使用火
22.下列考古遗存中,可以反映石器时代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①烧骨 ②骨针③洞穴中的灰烬④陶纺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3.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各地遗址中犁铧、(jue)、锄、锸、镰等铁农具大量出现。这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B.进一步巩固了井田制
C.使铁农具得以普及 D.推动金属冶炼业发展
24.下图是汉代的江苏铜山洪楼画像石,这反映了汉代
A.人们使用纺车纺纱 B.纺织业种类繁多
C.普遍盛行男耕女织 D.纺织技术成熟
25.到战国末期,来源于土地开垦的新县数量远远高于被吞并小国变成的县的数量,这主要是因为( )
A.铁犁牛耕 B.商鞅变法 C.兼并战争 D.奖励垦荒
26.“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诗中涉及的灌溉工具为“龙骨水车”,也被称为
A.耧车 B.水排 C.翻车 D.筒车
27.根据如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元代
28.下图是“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特种邮票,对图片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A.此生活场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图中生活以土地国有制度为前提
C.体现了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点
D.反映了古代富足祥和的农家生活
29.下图为明代书中所绘手工提花机﹐继承了汉唐以来提花技术,能控制上万根经纱,织出精美花样。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说明古代中国已有机器工业
B.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说明古代中国纺织技术高超
D.说明私营纺织业已经很发达
30.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奖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在分化。
——摘编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摘自《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3)据材料三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三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
——摘编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影响文明转型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33.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材料二 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太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功倍。这种说法大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些问题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4.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邦本的国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各方面主要表现
劳动分工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生产培育 “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工具技术 牛耕、铁农具、曲辕犁、选种和育秧、测知节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
——摘编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影响文明转型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3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鉏(锄)、斸(斧)……,试诸壤土。”
——《国语 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的选取围绕什么共同的主题?其中哪一则最有实证性,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汉朝农业生产变化发展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如何?
37.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根据材料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38.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氏作,斲(zhuo)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易·系辞下》
材料二 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牛、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
——《光明日报》1979年1月10日《河南省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1)材料一、二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指出哪一则材料最具客观历史价值,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进军岭南过程中,为解决粮草运输困难,秦始皇命监御史禄主持开凿水渠。该水渠利用湘江、漓江源头相距较近,水位差仅数米的自然条件,横断湘江,另开南、北两条分水渠…到了明代时,官员重修该水道,仍认为它“当南服往来喉舌之地。田畴之灌溉,舟楫之通塞系焉。”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兴安县志》
材料二 中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是从农具作用于农事活动开始的。农具演变是与农业的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纵观农具发展历史,铁质农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点毫无疑问。然而农具的形态和功能在其后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只是局部的改进,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苏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1)指出材料一中“水渠”的名称,并概括该“水渠”修建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汉代农业耕作技术进步的史实说明“铁质农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分析古代中国农具形态和功能“没有太大的变化”的根本原因。
三、论述题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2003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出土的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出土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751件,其中兵器1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翔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神兵”真的存在吗 》
材料二西汉早期兴起了“百炼钢”技术和铸铁脱碳钢。到了中期又相继出现了炒钢技术,这是继生铁冶铸之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又一重大事件。西晋刘琨写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后,百炼成钢、千锤百炼成语由此而来。
根据上述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