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同步测试 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同步测试 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4 16:13:18

文档简介

第0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一只只银燕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现代人来说,早晨还在北京,下午已毫无倦意地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这已经是十分平常的事了。”材料中的交通工具发明于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答案】C
【详解】
材料中把飞机比作银色的燕子,材料说明飞机促进了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2.某班高一学生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为《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他梳理的目录如下,你认为合理的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详解】
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同时这一时期火车和蒸汽机车出现,而妇女儿童走进工厂,其地位有一定水平的提升。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大众消费和休闲娱乐方式发生了变化,D正确;A、B、C概括不全,排除。
3.马克思曾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这段话表明
A.工业革命始于蒸汽机的成功改良 B.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蒸汽的使用
C.市场需求的扩大,引发了工业革命 D.工场手工业从来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可知,市场的扩大,社会需求的增加给工场手工业的生产能力造成压力,要求出现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因此工业革命应用而生,C项正确;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排除A;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市场需求的扩大,排除B;D项说法错误,排除。
4.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早在数千年的时候,当时如果想要把热能转化成动能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我们人类和动物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之中把摄入体内的能量转换成肌肉的运动。……工业革命为我们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能源转换的问题。”工业革命哪一发明为我们解决能源转换问题
A.蒸汽机车 B.轮船 C.珍妮纺纱机 D.改良蒸汽机
【答案】D
【详解】
“把热能转化成动能”、“工业革命为我们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能源转换的问题”说明工业革命时期的能源转换是指从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结合所学可知改良蒸汽机是符合上述条件的,故选D;AB是交通方面的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C是纺纱的机器,不符合题意,排除。
5.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阶级逐步萎缩,也使新的阶级和阶层形成并壮大起来。这里逐步萎缩的“落后生产方式的阶级”是
A.农业工人阶层 B.工业资产阶级
C.自耕农阶层 D.工业无产阶级
【答案】C
【详解】
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得到壮大,而且农业工人阶层也得到了发展,但自耕农阶层因此消失,C正确,排除A、B、D。
6.在工业革命中“它为机械供给推动力。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材料中的“它”是指
A.珍妮纺纱机 B.改良蒸汽机 C.火车 D.汽轮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动力,B正确;珍妮纺纱机是纺织工具,不能提供动力,排除A;火车、汽轮都是交通工具,不能提供动力,排除C、D。
7.在社会发展大潮中,近现代英国乡村经历了兴旺发展、持续衰落、逐渐恢复的历史过程。其“持续衰落”主要是由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推进 C.殖民扩张 D.政府强有力的政策
【答案】B
【详解】
工业革命的推进带来了工业城市的发展,农村人口和比例下降,符合乡村“持续衰落”的过程,故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是对外开拓殖民地,与英国乡村发展不符,故A、C两项错误;政府政策是影响乡村兴衰的因素,但不是导致乡村“持续衰落”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8.观察如图,这是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景象的真实写照。这说明
汽船游览真时尚,黑烟滚滚罗缤纷河水浑浊七彩色,闻臭听噪怡然得
A.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B.煤成为当时唯一的动力能源
C.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享受风 D.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D
【详解】
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混浊不堪,臭气熏天,说明人们在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9.19世纪,英国政府在各工业城市建立城市学院,推行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这些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不少的城市学院在20世纪发展为完全大学。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产业革命扩大了教育需求
B.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优势
C.政府极力调节劳资矛盾
D.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不足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 不少的城市学院在20世纪发展为完全大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政府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以便教授工作知识,因此体现了产业革命扩大了教育需求,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需求,没有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存在哪些优势,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教育的需求,没有体现政府极力调节劳资矛盾,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这些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可知,体现了经济发展和教育扩大的问题,没有体现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10.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932家,毛纺织厂1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这表明当时英国
A.轻工业生产最发达 B.工厂制度已确立
C.工业革命率先完成 D.城市化进程加快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可知,当时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工厂制度的确立,属于生产组织形式变化,没有说明轻工业生产最发达,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英国和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完成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分析工业革命对于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排除D。故选B。
11.下图“?”处应填写
A.完善了精细分工的“手工工场”
B.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
C.形成了垄断资本的“钢铁时代”
D.开创了注重实验的“科技时代”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世纪末、工业1.0”可以判断出是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B选项符合题意;手工工场是在15、16世纪时期就已经出现,A选项排除;C选项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信息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D选项排除。
12.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平均寿命只有17岁。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人们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材料旨在说明英国
A.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背景
B.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
C.工业革命中存在的问题
D.社会发展呈现衰退迹象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社会下层平均寿命只有17岁”“ 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 人们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英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下层公民平均寿命短、犯罪率增加、阶级矛盾激化等社会问题,因此材料主要体现了工业革命中存在的问题,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640年,故A选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是指工业革命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而进行的改革,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暴露出的社会问题,而不是体现社会呈现衰退现象,故D选项错误。
13.下表是英国1751—1851年人口变化表。据此可以推断出英国人口变化的趋势是
年份 年均增长率(%)
总人口 城市人口 农村人口
1751—1800 0.89 2.17 0.52
1801—1851 1.88 4.42 0.67
A.英国殖民者从海外大量掠夺人口
B.工业革命导致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
C.粮食依赖进口影响人口增长
D.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锐减
【答案】B
【详解】
材料“英国1751—1851年人口变化表”反映了城市人口增长率远高于农村人口增长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导致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故B正确;英国殖民者从非洲大量掠夺黑奴运到美洲,这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材料数据未涉及粮食依赖进口的问题,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反映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不是说明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锐减,故D排除。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751—1851年”,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进程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4.下图是某同学的学习课件,其中“?”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A.蒸汽动力
B.现代工厂
C.工厂制度
D.血汗工厂
【答案】B
【详解】
材料“机器生产……两大阶级产生”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形式变化,手工工场逐渐被现代工厂取代,故B正确;蒸汽动力不属于生产组织形式,故A排除;工厂属于生产组织形式,不属于制度,故C排除;“血汗工厂”突出的是阶级剥削,不符合题意,故D排除。
15.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
B.殖民扩张
C.文化传播
D.资本输出
【答案】A
【详解】
材料“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列强加紧对外扩张,故A正确;“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不属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而且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殖民扩张也是由工业革命推动的,故B错误;文化传播显然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资本输出仍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后果,故D错误。
16.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材料中内容的时间是在19世纪初的英国,这个信息十分的关键,是解题的决定因素,透露出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B项为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涉及B项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轻工业为主导的,不是重工业,所以C项错误。D项既是无关项也是错误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17.马克思说:“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由此可见,工厂制度区别于工场手工业的本质特点是
A.使用机器大生产
B.工人参加集体劳动
C.生产资料私有化
D.工人的受剥削程度
【答案】A
【详解】
由工场手工业时代的“工人利用工具”、“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和工厂时代的“工人服侍机器”、“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等信息比较,再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前者工人居于主动地位,而后者工人围着机器转,处于被动地位,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采用机器生产,所以本质上是生产手段由手工生产变为了机器生产,故选A;BC是二者的相似之处,故排除;题干没有工人受剥削的相关信息,故D与题意无关,所以排除。
18.17—18世纪的英国,英国教育由国教教会管理,学校课程的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1870年颁布《福尔特法案》,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这说明近代英国
A.宗教束缚限制了教育的发展 B.思想解放的历程较为缓慢
C.经济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变革 D.最早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C
【详解】
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经济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要求教育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思想解放,排除B;A与材料意思相违背,排除;材料没有显示英国教育与其他国家教育比较的情况,排除D。
19.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详解】
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A项错误;“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切的问题,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错误。
20.1820年前后英国已出现一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这主要反映了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内燃机的广泛推广
D.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答案】A
【详解】
根据题干时间“1820年”可以判断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于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排除B;CD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排除。题干体现了机器制造业的出现,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故答案选A。
21.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指出:“所谓大革命,首先必须将其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文中的“组织”、“生产制度”是指
A.手工工场
B.垄断组织
C.工厂
D.贸易公司
【答案】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概况及特征,旨在考查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手工工场在18世纪以前就出现了,排除A;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19世纪末),排除B;贸易公司在18世纪以前就出现了,排除D;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采用大机器生产,工厂大规模出现,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概况及特征
22.下图反映了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速度的加快 B.自由放任政策的推行
C.工业革命的持续开展 D.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
【答案】C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从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801~1901年正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各行业就业人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趋势是:农业就业人数逐步下降,并大大低于工业、服务业就业人数,工业就业人数最多,其次是服务业。A项是引起工业革命的变化的条件;BD项材料无法体现。所以应选C。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赋征收,同时规定征收一定数量的丝绢实物。自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7次远航中,丝织品是贸易的主要物产。明朝后期,嘉兴所辖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吴江的盛泽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仅丝绸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归安县“男耕女织,农家本务,况在本地,家家织经”。江南官营织机有3 500台,民间已超过万台。明后期废除了匠户和徭役制度,丝绸机户有机会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机户郑灏家就有“织帛工及挽丝佣各数十人”。
——摘编自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 明清卷》
材料二 从18 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是近代工厂制的兴起时期。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阿克莱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在韦奇伍德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胚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款。”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工厂生产方式的出现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表现:出现丝织业市镇;私营规模远超官营;采用雇佣劳动;出现工序分离趋势。
主要原因:赋役制度改革;对外贸易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2)特点:采用机器生产;固定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高;劳动力高度集中;劳动分工深化;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影响: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转型,同时也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工厂制在兴起的过程中,存在工人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详解】
(1)表现:根据材料“明朝后期,嘉兴所辖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吴江的盛泽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可知,出现丝织业市镇;根据材料“江南官营织机有3 500台,民间已超过万台”可知,私营规模远超官营;根据材料“织帛工及挽丝佣各数十人”可知,采用雇佣劳动,而且出现工序分离趋势。主要原因:根据材料“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赋征收,同时规定征收一定数量的丝绢实物”可知,赋役制度改革;根据材料“自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7次远航中,丝织品是贸易的主要物产”可知,对外贸易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活跃。
(2)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厂采用机器生产;根据材料“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可知,固定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高;劳动力高度集中;根据材料“阿克莱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可知,劳动分工深化;根据材料“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可知,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厂制度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转型,同时也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厂制在兴起的过程中,存在工人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他对指南针的用法做过四种试验,即水浮法、缕悬法、指爪法和碗唇法。他还经过精密的实验,发现磁针指示的方向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微偏西北和东南,这种发现在科学上叫磁偏角。《梦溪笔谈》还记载:毕异是宋初的一个杭州书肆刻工。庆历年间,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了在胶泥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
材料二 1766年,在企业家罗巴克的赞助下,瓦特正式开始蒸汽机改进研发。几年后他研制出带有冷凝器的蒸汽机,但动力性能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突破。1773年,罗巴克破产,瓦特的事业陷入停顿。1776年,企业家博尔顿与瓦特签订了科技史上著名的“博尔顿契约”:博尔顿为蒸汽机提供从研发到竣工一切必要的条件;若蒸汽机研发成功,博尔顿、瓦特按照2:1的比例分配利润;若研发失败,博尔顿承担一切经济后果。瓦特继续潜心研究,到1786年,相继完成了蒸汽机的三次技术革新。濒临破产的博尔顿此时孤注一掷,四处借款。1790年,随着气缸示工器的发明,历时24年的万能蒸汽机终于发明成功。
——刘鸣韬《蒸汽机发明历程的几点启示》
(1)依据材料,比较瓦特蒸汽机与宋朝时期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发明原因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并没有引起中国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而蒸汽机的发明则引起了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历史背景。
【答案】(1)相同之处:前人知识和技术基础;发明者的多次或者长期实验。不同之处:研究的经济条件不同:沈括和毕昇主要依靠自身的经济条件,瓦特获得了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历史背景:当时中国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市场对新技术需求少,应用少,对社会影响小;英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市场对新技术需求迫切,发明后被迅速广泛使用,引起社会面貌巨大变化。
【详解】
(1)相同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瓦特蒸汽机与宋朝时期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发明都是建立在前人知识和技术基础;根据材料“他对指南针的用法做过四种试验,即水浮法、缕悬法、指爪法和碗唇法”“瓦特继续潜心研究,到1786年,相继完成了蒸汽机的三次技术革新”可知,发明者的多次或者长期实验。不同之处:根据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过程“1766年,在企业家罗巴克的赞助下”“企业家博尔顿与瓦特签订了科技史上著名的‘博尔顿契约’”可知,研究的经济条件不同:沈括和毕昇主要依靠自身的经济条件,瓦特获得了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角度分析,当时中国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市场对新技术需求少,应用少,对社会影响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市场对新技术需求迫切,发明后被迅速广泛使用,引起社会面貌巨大变化。
25.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答案】欧洲上升;中国下降。
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
【详解】
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欧洲上升;中国下降。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这两个方面分析即可。即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4年出版的詹姆士·利奇所写的《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记载了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其中有这样几条。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第十六条:损坏轮子者,视轮子大小,每个罚款一先令至二先令六便士。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
——摘编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单个资本的积聚已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伴随着市场日趋成熟化,企业规模分散、盲目竞争问题十分突出,大公司开始追求规模效益,以适应过度竞争产品的价格战和成本战。因此以扩大企业规模为直接目的的横向兼并(即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兼并)成为第一次兼并浪潮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兼并浪潮的重要结果,是家族企业开始向现代股份公司演变,各种全美国字头的公司纷纷兴起,造就出了像美国钢铁公司、全美烟草公司、美国糖业公司、美国橡胶公司等这样的现代大型股份公司。大公司的出现使美国工业具备了现代工业结构,完成了工业集中化过程。
——摘编自李肃、周放生等《美国五次企业兼并浪潮及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工厂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现代大型股份公司产生的原因。
【答案】(1)特点: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离;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人被异化为机器的奴隶。
积极影响: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催生了近代企业管理制度。
(2)变化:由分散生产到兼并集中;由家庭企业到现代股份公司。原因: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市场激烈竞争的促进;追求最大规模效益的推动。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可知,当时工厂中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离;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工厂对工人的管理主要通过罚款来实现,而且规定较为细致,可见当时管理制度较为严格;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根据材料“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 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可知,工人的活动由机器决定,工人被异化为机器的奴隶。
积极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工厂制度的实行推动了机器的普及,有利于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从工厂管理制度来看,其管理方式有助于催生近代企业管理制度。
(2)变化:根据材料“以扩大企业规模为直接目的的横向兼并(即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兼并)成为第一次兼并浪潮的主要形式”可知,工业组织形式由分散生产到兼并集中;根据材料“家族企业开始向现代股份公司演变”可知,由家庭企业到现代股份公司。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单个资本的积聚已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可知,导致这一时期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出现了兼并;根据材料“市场日趋成熟……大公司开始追求规模效益,以适应过度竞争产品的价格战和成本战”可知,当时市场竞争激烈,大企业为追求最大规模效益而采取了兼并方式。
27.棉纺织业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产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世纪,由印度进口的棉布色彩艳丽、价格便宜,制成的衣服更轻便、更易清洗、也更容易干,因此很受欢迎。棉布的流行使得毛纺织工业受到威胁。1720—1721年颁布的《印花布法案》禁止印度棉布进口。然而法律并不能遏制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正是这种需求导致了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1764年,J·哈格里夫斯夫妇制成以女儿珍妮的名字命名的手摇纺纱机。这种纺纱机尽管仍然采用人力,但却是最早的多锭手工纺纱机,装有八个锭子,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珍妮机”纺出的纱质量也较好,因此,“珍妮机”渐渐流传开来了。“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和创新技术的革新。1774年,英国已经具备打破世界纺织品格局能力,毫不犹豫地废除那些禁止从印度进口棉布的法案。
——摘编自金碚《世界工业革命的缘起、历程与趋势》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一,指出印度棉布在英国市场畅销的原因,并分析其对英国的影响。
(2)据材料二,珍妮纺纱机如何推动英国棉纺织业发展?
(3)相比材料一,材料二中英国对待印度棉布政策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简析其经济要素。
【答案】(1)原因:印度棉布物美价廉;英国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
影响:打击了英国毛纺织业;强化了政府贸易保护主义;客观上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发展。
(2)推动:提高生产效率和棉纱质量;引发技术革新和机器发明;提高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
(3)变化:从禁止进口到允许进口。
背景: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英国棉纺织业的强盛;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世界市场的拓展。
【详解】
(1)原因:根据“印度进口的棉布色彩艳丽、价格便宜”得出印度棉布物美价廉;根据“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得出英国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影响:根据“棉布的流行使得毛纺织工业受到威胁”得出打击了英国毛纺织业;根据“颁布的《印花布法案》禁止印度棉布进口”得出强化了政府贸易保护主义;根据“正是这种需求导致了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得出客观上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发展。
(2)推动:根据“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纺出的纱质量也较好”得出提高生产效率和棉纱质量;根据“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和创新技术的革新”得出引发技术革新和机器发明;根据“英国已经具备打破世界纺织品格局能力”得出提高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
(3)变化:根据“禁止印度棉布进口”“废除那些禁止从印度进口棉布的法案”得出从禁止进口到允许进口。背景:结合所学,可从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英国棉纺织业的强盛;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世界市场的拓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点睛】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依据图1和图2,指出世界贸易范围的变化,并指出变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2所反映的世界贸易格局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变化:图1世界贸易线路主要集中于亚欧之间,洲际贸易联系少,以局部性区域贸易为主;图2贸易线路增多,洲际联系加强,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世界市场形成。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运输业发展等。
(2)影响: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推动了近代工业产生与发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详解】
(1)变化:依据图1看出,世界贸易线路主要集中于亚欧之间,洲际贸易联系少,以局部性区域贸易为主;依据图2看出,贸易线路增多,洲际联系加强,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世界市场形成。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新航路开辟、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运输业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2)影响:可从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从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推动了近代工业产生与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点睛】
29.下表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的依据。
【答案】明朝中后期到十九世纪中期,手工业领域产生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大规模的生产,雇佣关系产生。十九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手工工场受到冲击破产。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近代企业产生发展。两次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创办现代企业,使用机器生产,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在洋务企业和外商企业的诱导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并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详解】
根据材料明朝中后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十九世纪中期“在鸦片战争后,受到帝国主义商品入侵的破坏,原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同归于尽”,可把这两个时期划分为一个时期,即资本主义萌芽到破产。说明:可以从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萌芽破产进行说明。
根据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这批企业成功或失败,对早期私人资本家来说是一次示范”、一战期间“其产量占到其时天下面粉产量的29%”,可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十九世纪末、一战期间这三个时期划分为一个时期,即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快速发展。说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一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进行说明。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是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状况表。
项目 原材料 食品 制成品
进口贸易 61% 33% 6%
出口贸易 7% 8% 85%
材料二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有630万人参观,14000件展出品中包括引季、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这些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1876年5月10日到11月10日,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会址建立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美国在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展出了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与伦敦博览会相比费城博览会的主要变化,并列举圣路易斯博览会可能展出的几类主要先进科技产品。
【答案】(1)现象:英国进口的工业原料和食品多,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
原因: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对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说明:伦敦博览会以蒸汽动力机械为主,费城博览会电力应用和交通设施发展突出。
产品:汽车、飞机等新交通工具;电动机、电报、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气设备;塑料、化肥、炸药等化工产品。
【详解】
(1)现象: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英国进口贸易中,原材料、食品占比较高,说明其工业原料和食品多,根据英国出口贸易数据可知,英国出口的制成品比例较高,说明英国工业制成品多。
原因:根据材料时间1854-1856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因此其进口原料和出口制成品较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对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说明:根据材料“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14000件展出品中包括引季、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可知,伦敦博览会以蒸汽动力机械为主。根据材料“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会址建立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可知,费城博览会电力应用和交通设施发展突出。
产品:根据材料“1904年,美国在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展出了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博览会在交通领域可能展出的有汽车、飞机等新交通工具;在电气设备方面可能展出的是电动机、电报、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气设备;在化工方面可能展出塑料、化肥、炸药等化工产品。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有着一系列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口岸地区与非口岸地区,在近代化形式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存在的明显不足及其原因。
【答案】(1)原因: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两次工业革命(或工业化)的促进;垄断组织的形成。
意义: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英国的近代化;为其他国家城市化提供了示范。
(2)不足:城市化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不彻底性;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平衡(或发展水平不平衡);与中国社会存在一系列矛盾和冲突。
原因: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西方列强的侵略;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
【详解】
(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变为工人,促进城市人口的增加,是促进英国城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材料“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英国的城市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组织,生产和资料的高度集中进一步促进城市化。意义,英国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也是英国近代化推进的重要表现,带动了其他国家的城市化,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提供了典范。
(2)不足,根据材料“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不彻底性;根据材料“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可知,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平衡;根据材料“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与中国社会存在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原因,根据材料“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城市化出现上述特点的重要原因;中国近代城市化“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主要原因还有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占据统治地位,阻碍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中国近代城市化存在明显不足;根据材料“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可知,中国近代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也是导致中国近代城市化明显不足的重要原因等从中国近代内部和外部背景的角度分析回答。
32.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
【答案】(1)理由: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
因素:议会立法。
(2)作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
(3)推动: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
(4)关系:横向关系: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
纵向关系: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进程。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 “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的信息从圈地运动是暴力使农民离开土地,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的角度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英国议会立法的视角去分析原因。
第(2)问从材料二中“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促进乡村银行的发展,为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原料、资本、市场以及劳动力等角度综合分析作答。
第(3)问对应材料三,据材料进行概括,材料三中“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大农场,农业机械日益增多”等信息从生产关系变革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等视角概括答案。
第(4)文属于开放型试题,回答时依据所给材料结合所学围绕“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的信息,还要注意“横向”是指不同行业的关系;“纵向”是指不同时期的联系及主线,依据这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作答即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圈地运动)。
三、论述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中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的目录,选取其中一条线索自拟论题并结合必修2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改变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论述: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技术不断革新,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8世纪,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工业城市的发展,带动了铁路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随后,向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首先实现了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最早完成工业革命。
综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它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同时,工业革命也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和环境污染。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表格信息“第二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扩展”可从改变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提取论题,如:改变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论证过程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扩展的基本情况展开阐述。具体阐述如下: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技术不断革新,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8世纪,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工业城市的发展,带动了铁路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随后,向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首先实现了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最后结合工业革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总结即可。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1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表明观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
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牛顿力学、热学等科技进步,促使了蒸汽机的出现和机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工具的改进);进一步推动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使煤炭大量开采、交通运输等新兴行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促使了“蒸汽时代”的来临。(劳动对象的扩展)。
可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工具的改进速度加快,生产管理水平更加科学高效,劳动对象扩展迅速,科学技术放大了生产力诸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
示例2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表明观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
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和推广,工厂制应运而生。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电气时代的到来,电气时代的到来为流水线生产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如流水线生产在汽车工业中的发明应用,大大提高了汽车生产效率,流水线生产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综上,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促进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又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示例3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表明观点:科学技术有助于促进劳动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劳动对象的多样化又促一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促进了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进而推动了煤矿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劳动对象范围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磁感应的发现、发电机、内燃机等科技发明,促进了汽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科学突破,为原子能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进而推动了航空航天、计算机新兴行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力在更多领域的深入发展。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是今年新课标卷的一大亮点。解答时既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解答时可结合三次科技革命来解答,比如可选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牛顿力学体系与瓦特改良蒸汽机或工厂制度的关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磁感应理论与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动机)、生产流水线、公司等关系;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经营者革命”等关系。无论哪种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考点定位】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作用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观点理由:工业文明给广人的劳动者带来苦难,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或出现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了,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可给(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
观点二: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观点理由:工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生产力的发展,能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进步;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它的扩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可给(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
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观点理由:利,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弊,主要表现为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给(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分
【详解】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找出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思考。从材料中可知,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有三种: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观点二: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可得出各自的理由。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一只只银燕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现代人来说,早晨还在北京,下午已毫无倦意地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这已经是十分平常的事了。”材料中的交通工具发明于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2.某班高一学生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为《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他梳理的目录如下,你认为合理的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马克思曾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这段话表明
A.工业革命始于蒸汽机的成功改良 B.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蒸汽的使用
C.市场需求的扩大,引发了工业革命 D.工场手工业从来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4.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早在数千年的时候,当时如果想要把热能转化成动能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我们人类和动物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之中把摄入体内的能量转换成肌肉的运动。……工业革命为我们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能源转换的问题。”工业革命哪一发明为我们解决能源转换问题
A.蒸汽机车 B.轮船 C.珍妮纺纱机 D.改良蒸汽机
5.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阶级逐步萎缩,也使新的阶级和阶层形成并壮大起来。这里逐步萎缩的“落后生产方式的阶级”是
A.农业工人阶层 B.工业资产阶级
C.自耕农阶层 D.工业无产阶级
6.在工业革命中“它为机械供给推动力。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材料中的“它”是指
A.珍妮纺纱机 B.改良蒸汽机 C.火车 D.汽轮
7.在社会发展大潮中,近现代英国乡村经历了兴旺发展、持续衰落、逐渐恢复的历史过程。其“持续衰落”主要是由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推进 C.殖民扩张 D.政府强有力的政策
8.观察如图,这是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景象的真实写照。这说明
汽船游览真时尚,黑烟滚滚罗缤纷河水浑浊七彩色,闻臭听噪怡然得
A.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B.煤成为当时唯一的动力能源
C.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享受风 D.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9.19世纪,英国政府在各工业城市建立城市学院,推行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这些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不少的城市学院在20世纪发展为完全大学。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产业革命扩大了教育需求
B.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优势
C.政府极力调节劳资矛盾
D.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不足
10.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932家,毛纺织厂1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这表明当时英国
A.轻工业生产最发达 B.工厂制度已确立
C.工业革命率先完成 D.城市化进程加快
11.下图“?”处应填写
A.完善了精细分工的“手工工场”
B.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
C.形成了垄断资本的“钢铁时代”
D.开创了注重实验的“科技时代”
12.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平均寿命只有17岁。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人们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材料旨在说明英国
A.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背景
B.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
C.工业革命中存在的问题
D.社会发展呈现衰退迹象
13.下表是英国1751—1851年人口变化表。据此可以推断出英国人口变化的趋势是
年份 年均增长率(%)
总人口 城市人口 农村人口
1751—1800 0.89 2.17 0.52
1801—1851 1.88 4.42 0.67
A.英国殖民者从海外大量掠夺人口
B.工业革命导致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
C.粮食依赖进口影响人口增长
D.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锐减
14.下图是某同学的学习课件,其中“?”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A.蒸汽动力
B.现代工厂
C.工厂制度
D.血汗工厂
15.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
B.殖民扩张
C.文化传播
D.资本输出
16.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17.马克思说:“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由此可见,工厂制度区别于工场手工业的本质特点是
A.使用机器大生产
B.工人参加集体劳动
C.生产资料私有化
D.工人的受剥削程度
18.17—18世纪的英国,英国教育由国教教会管理,学校课程的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1870年颁布《福尔特法案》,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这说明近代英国
A.宗教束缚限制了教育的发展 B.思想解放的历程较为缓慢
C.经济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变革 D.最早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
19.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20.1820年前后英国已出现一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这主要反映了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内燃机的广泛推广
D.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21.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指出:“所谓大革命,首先必须将其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文中的“组织”、“生产制度”是指
A.手工工场
B.垄断组织
C.工厂
D.贸易公司
22.下图反映了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速度的加快 B.自由放任政策的推行
C.工业革命的持续开展 D.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赋征收,同时规定征收一定数量的丝绢实物。自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7次远航中,丝织品是贸易的主要物产。明朝后期,嘉兴所辖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吴江的盛泽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仅丝绸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归安县“男耕女织,农家本务,况在本地,家家织经”。江南官营织机有3 500台,民间已超过万台。明后期废除了匠户和徭役制度,丝绸机户有机会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机户郑灏家就有“织帛工及挽丝佣各数十人”。
——摘编自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 明清卷》
材料二 从18 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是近代工厂制的兴起时期。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阿克莱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在韦奇伍德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胚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款。”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工厂生产方式的出现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他对指南针的用法做过四种试验,即水浮法、缕悬法、指爪法和碗唇法。他还经过精密的实验,发现磁针指示的方向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微偏西北和东南,这种发现在科学上叫磁偏角。《梦溪笔谈》还记载:毕异是宋初的一个杭州书肆刻工。庆历年间,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了在胶泥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
材料二 1766年,在企业家罗巴克的赞助下,瓦特正式开始蒸汽机改进研发。几年后他研制出带有冷凝器的蒸汽机,但动力性能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突破。1773年,罗巴克破产,瓦特的事业陷入停顿。1776年,企业家博尔顿与瓦特签订了科技史上著名的“博尔顿契约”:博尔顿为蒸汽机提供从研发到竣工一切必要的条件;若蒸汽机研发成功,博尔顿、瓦特按照2:1的比例分配利润;若研发失败,博尔顿承担一切经济后果。瓦特继续潜心研究,到1786年,相继完成了蒸汽机的三次技术革新。濒临破产的博尔顿此时孤注一掷,四处借款。1790年,随着气缸示工器的发明,历时24年的万能蒸汽机终于发明成功。
——刘鸣韬《蒸汽机发明历程的几点启示》
(1)依据材料,比较瓦特蒸汽机与宋朝时期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发明原因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并没有引起中国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而蒸汽机的发明则引起了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历史背景。
25.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4年出版的詹姆士·利奇所写的《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记载了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其中有这样几条。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第十六条:损坏轮子者,视轮子大小,每个罚款一先令至二先令六便士。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
——摘编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单个资本的积聚已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伴随着市场日趋成熟化,企业规模分散、盲目竞争问题十分突出,大公司开始追求规模效益,以适应过度竞争产品的价格战和成本战。因此以扩大企业规模为直接目的的横向兼并(即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兼并)成为第一次兼并浪潮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兼并浪潮的重要结果,是家族企业开始向现代股份公司演变,各种全美国字头的公司纷纷兴起,造就出了像美国钢铁公司、全美烟草公司、美国糖业公司、美国橡胶公司等这样的现代大型股份公司。大公司的出现使美国工业具备了现代工业结构,完成了工业集中化过程。
——摘编自李肃、周放生等《美国五次企业兼并浪潮及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工厂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现代大型股份公司产生的原因。
27.棉纺织业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产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世纪,由印度进口的棉布色彩艳丽、价格便宜,制成的衣服更轻便、更易清洗、也更容易干,因此很受欢迎。棉布的流行使得毛纺织工业受到威胁。1720—1721年颁布的《印花布法案》禁止印度棉布进口。然而法律并不能遏制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正是这种需求导致了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1764年,J·哈格里夫斯夫妇制成以女儿珍妮的名字命名的手摇纺纱机。这种纺纱机尽管仍然采用人力,但却是最早的多锭手工纺纱机,装有八个锭子,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珍妮机”纺出的纱质量也较好,因此,“珍妮机”渐渐流传开来了。“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和创新技术的革新。1774年,英国已经具备打破世界纺织品格局能力,毫不犹豫地废除那些禁止从印度进口棉布的法案。
——摘编自金碚《世界工业革命的缘起、历程与趋势》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一,指出印度棉布在英国市场畅销的原因,并分析其对英国的影响。
(2)据材料二,珍妮纺纱机如何推动英国棉纺织业发展?
(3)相比材料一,材料二中英国对待印度棉布政策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简析其经济要素。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依据图1和图2,指出世界贸易范围的变化,并指出变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2所反映的世界贸易格局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29.下表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的依据。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是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状况表。
项目 原材料 食品 制成品
进口贸易 61% 33% 6%
出口贸易 7% 8% 85%
材料二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有630万人参观,14000件展出品中包括引季、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这些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1876年5月10日到11月10日,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会址建立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美国在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展出了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与伦敦博览会相比费城博览会的主要变化,并列举圣路易斯博览会可能展出的几类主要先进科技产品。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有着一系列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口岸地区与非口岸地区,在近代化形式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存在的明显不足及其原因。
32.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
三、论述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中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的目录,选取其中一条线索自拟论题并结合必修2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