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同步巩固 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同步巩固 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4 16:16:0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下,旧式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日渐解体,家庭种植业和家庭手工业相分离。这一过程是痛苦的,……在此痛苦之上,废墟之上,盛开了花朵。”以下哪些体现材料中的“盛开了花朵”
①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③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④西方侵略者控制中国海关,增开通商口岸,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强烈关注 B.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
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3.如表英国棉纺织厂工人性别、年龄分类比例表。该表信息可以说明,当时英国
童工 成年工
女 男
1838年 41.3% 33.2% 25.5%
1847年 35.4% 37.4% 27.2%
1850年 15.7% 55.3% 29.0%
1856年 16.6% 55.9% 27.5%
A.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棉纺织业持续高速发展
C.资本家的贪婪和冷酷 D.儿童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4.1837年查尔斯·狄更斯出版了早期的经典小说《雾都孤儿》,以一个济贫院孤儿的成长为题材,生动地描述了进入济贫院的穷人被要求承担着繁重的劳动的情形,因此济贫院的救援声名狼藉,许多穷人宁死也不寻求公共援助,这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
A.工业化进程中社会问题 B.忽视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C.社会生产力发展在倒退 D.垄断资本主义残酷剥削
5.下面为1750-1850年英国被调查的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大型工业企业前所属的社会阶层分布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社会阶层 数量 所占总数比例(%)
上等阶级 8 3.0
中等阶级 142 53.4
底层中等阶级 85 31.95
劳工阶级 31 11.65
A.工业化带来了英国社会阶层的流动
B.社会阶层的向下流动是工业化社会的一般趋势
C.英国代议制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实质性变化
D.中等阶级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主力
6.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其著作中写道:“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计时系统……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B.工业革命促使工厂制度的建立
C.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D.工厂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7.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大雾导致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影响 B.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C.垄断资本主义的罪恶 D.汽车尾气的污染
8.下图是英国羊毛和棉花消费趋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棉花消费量快速增长
B.工业革命开始以后毛纺织业快速衰落
C.1820年后英国棉纺织业增长依旧缓慢
D.英国毛纺织业逐步被棉纺织业所取代
9.下表显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领先地位。直接导致这一地位确立的原因是(单位:亿马克)
年份 世界贸易总额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50 145 33.8 15 21 12.8
A.新航路的开辟 B.三角贸易盛行
C.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完成
10.在某一时期,英国进口的主要商品由传统的香料、茶及瓷器等,变为大量进口金属、染料及棉花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世界市场形成
C.中国闭关锁国 D.生产方式变化
11.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它比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要严苛很多,如规定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贫民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而贫民习艺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英国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B.减少政府开支以应对经济衰退
C.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D.惩戒工人运动以维护民主政治
12.19世纪末期,英国的家庭人数开始减少。这种趋势先在上层社会和自由职业中开始,不久影响到其他中产阶级,后来影响到工人阶级,工人中一度出现了节育浪潮。这反映了( )
A.人们的生育观念得到修正 B.工人尽快脱贫的愿望
C.社会阶级间的价值观趋同 D.英国国内竞争日趋激烈
13.德国在19世纪初开始了工业化,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工会鼓励工人加入行会互助组织。俾斯麦及时调整策略,一方面将政府的力量介入当时存在的各种行会组织中,另方面加快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由此可知
A.工人阶级力量已有彻底性改变 B.资本主义社会面临衰退的风险
C.马克思主义已取得实践的成功 D.行会的发展迫使政府调整政策
14.有学者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大科学家大多是业余人士,“例如1700-1800年的100多位英国杰出科学家中,以医生、技师、牧师为其生业的占到了45%”。这一现象反映出
A.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社会阶层流动 B.英国社会科学氛围较为浓厚
C.市场的扩张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化 D.英国工业革命以科学为先导
15.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一“革命力量”对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以英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促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C.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D.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16.下表显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领先地位。直接导致这一地位确立的原因是(单位:亿马克)
A.新航路的开辟 B.三角贸易盛行
C.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完成
17.图一、图二是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状况。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英国
A.商品输出的特征显著 B.主要进口工业制造品
C.资本输出是主要方式 D.入超额度呈增长趋势
18.下面是1851年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表明
A.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
B.中西方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明显不同
C.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西方主动而中国被动
D.中西方的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19.1908年,福特T型车面世时,每辆售价是850美元;到1916年,每辆价格降至350美元,而到1925年只卖到240美元一辆。导致福特T型车价格下降的原因是
A.资本家的购买力降低了 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技术与管理方式的革新 D.苏联汽车工业的竞争
20.如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21.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大隆机器厂就能够生产织布机,到1928年,该厂开始大量制造织布机;到1937年时,大隆机器厂生产的纺织机械已经令英商怡和纱厂的大班“极为注意”,“诚不料中国之大隆厂,竞有如是之优良出品也”。材料表明
A.中国的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 B.中国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
C.国民政府保护民族机器制造业 D.中国近代机器生产得到发展
22.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由此可知,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由工场制发展到工厂制,后发展到大企业制,根本原因是
A.大机器生产出现的需要 B.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C.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 D.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
23.“日前,无可争辩的和容易解释的事实是,‘美好的旧时代’人数众多的小中间阶级已经被工业摧毁,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A.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C.致使贫富矛盾激化 D.推动了垄断组织产生
2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下表中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年份 1840 1870 1900 1920
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 22 14.8 8.4 7.1
A.海外移民 B.殖民战争 C.工业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
25.近年特斯拉工厂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在上海建厂,2020年1月首批Model 3标准版交付,2020年5月Model 3长续航版实现交付,随之而来的是特斯拉在中国引发了相关概念股的大涨。而1879年,某项科技新成果发明的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也随之狂跌。引起股票狂跌的科技新成果应是下图中的
A.改良蒸汽机 B.蒸汽机车 C.汽车 D.电灯
26.欧洲经过16世纪宗教和政治改革的大变动之后,至17世纪下半叶进入了一个政治上转为安宁,经济上趋于繁荣的时期。欧洲的主要国家特别是英、法两国的政府和统治阶级对于贸易、航海、制造业和农业都给予共同的关切,这就给科学的发展以推动力。这充分说明
A.科学发展需要统治阶级的支持 B.思想解放是科学发展的必备条件
C.社会环境是科学发展的决定条件 D.科学发展受特定时代和环境影响
27.下表是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国民总收入和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据此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28.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如果说以前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无忌惮地干出来的封建罪恶虽然没有消灭,但18世纪的法国终究已经暂时被迫收敛了,那么,以前只是暗中偷着干的资产阶级罪恶却更加猖獗了。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化为竞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忌妒。”其意在说明
A.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达成妥协 B.民主共和制政体阻碍社会进步
C.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不切实际 D.早期工业社会的弊病日益显露
29.19世纪中期,在《谷物法》存废争执最激烈的时候,英国首相皮尔说:“铁、煤和制造业的资源给予我们在巨大的工业竞争中超越每一个对手的有利条件······我们位于那些因自由交换产品而获利的国家之首,这个国家能从竞争中退缩吗?这个国家能在禁闭的病态的环境中繁荣吗?”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重商主义政策盛行 B.经济发展推动政策调整
C.新旧势力矛盾重重 D.与列强间殖民争夺激烈
30.19世纪30年代,英国医学检查委员会描述“5岁的孩子被派去一天工作13小时,通常9岁、10岁和11岁的孩子被指派工作14和15小时”。这种现象( )
A.推动空想社会主义理念的萌发 B.是近代机器大工业发展的必然
C.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事实依据 D.表明英国出现了资本主义危机
31.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18个邦国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并制定了统一的税制。1846年,关税同盟各邦已建成313家纺织厂,采矿业和冶金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由此可推知,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
A.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B.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
C.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 D.引领了自由主义潮流
32.19世纪中期,英国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占到47.1%,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打破了两性分工的绝对界限,缓解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差异。妇女们多了工友、同事、上司等社会角色,构建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A.极大改变了女性的生活 B.使得传统家庭日益稳固
C.动摇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33.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出现了农业的彻底革命。英国乡村里的许多人变成雇佣劳动者,哪里有工作或工资较高,他们便往哪里去,他们随时可以找到工作。材料反映了( )
A.君主立宪制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B.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C.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农村面貌 D.欧洲以外的地区尚不具工业革命条件
34.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35.法国人孟克列钦认为,财富就是货币,就是金银,而商品流通则是获得金银的最重要的方法,对外贸易是一国财富增殖的源泉;英国人大卫·李嘉图认为自由贸易才能发展英国工业,从而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两位学者
A.在经济上都认同自由放任主义 B.都深受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影响
C.对获得财富渠道认识完全不同 D.对财富认识基于不同历史时期
36.1815年英国制订的《谷物法》规定了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在社会压力和新兴阶级的推动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这说明当时英国
A.民主代议制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B.国际关系的紧张引发了矛盾冲突
C.议会的立法权受到了工人民众的抵制 D.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助推了政策的调整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规定:不经英国政府允许,任何外国商船所载的任何货物或商品,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国及其所属的领土。所有进口至英国领土的货物必须由英国的船舶运输……。此后,新的《航海条例》陆续出台,不过,其内容已经从对荷兰一国的敌对过渡到对殖民地经济的严格控制,至18世纪中期,引起美洲等殖民地民众的抗议,最终在新的思潮作用下结束了其在世界历史舞台中的绝代风华。
——摘编自李明倩《英国航海法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和经济能力的提高让英国信心大增,不再迷信武力的唯一性和排他性,从中逐渐看到了比武力征服更加经济高效的统治方式:只要开放,以及没有干预,市场霸权就属于……产业优势的一方。另外,只要保持全球交通渠道的畅通,允许货物和资金根据这种优势选择流向,也没有必要对目标市场和货源实行任何行政、军事层面的控制,并且支付由此产生庞大资金和人力成本。
——摘自美·安德鲁·杰克逊《谁丢了美国:英国统治者、美国革命与帝国命运》
材料三 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的目的,并指出至18世纪中期其不断演变后对美洲殖民地的影响。
(2)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贸易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视角地指出英国为世界现代化奠定了哪些重要“基石”?
38.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2)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 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探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4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初,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1807年,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革。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宣告成立,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德意志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开始,并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
——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
材料二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德国工业化启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0年后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于是,美国人民就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而且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然而,美国革命在当时却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的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美国已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它作为没有以往数千年的负担和沉淀的一块新的土地而受人羡慕。”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分析,为什么说美国革命“在当时却具有深远的影响”?
(3)有人指出,近代西方发生的三次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使西方能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试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三、论述题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博会是主办国的一次超级盛会,也是关于主题的-次全球知识大交流。材料反映了世博会的主题及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此请提出你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机制,推动着整个社会的演变。仅仅数十年间,以乡村和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就变成了以城市和工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使人们的生活以及国家的经济地理状况都大为改观了。新城市的兴起,旧城市的改造,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流动,工业产值大大超过农业产值的现象,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人们的价值观、择业标准明显改变等等,都使身处其境的人们大为惊讶。有人发财了,更有人破产了,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摘编自刘其、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
44.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现代化历程
——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代史新的学科体系》整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为例,评述该国在上述其中一个阶段的现代化之路。(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45.
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材料二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三 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下,旧式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日渐解体,家庭种植业和家庭手工业相分离。这一过程是痛苦的,……在此痛苦之上,废墟之上,盛开了花朵。”以下哪些体现材料中的“盛开了花朵”
①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③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④西方侵略者控制中国海关,增开通商口岸,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下,旧式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日渐解体……在此痛苦之上,废墟之上,盛开了花朵”,可知,“盛开了花朵”指的是近代机器工业的诞生。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在列强侵略下,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一些小农和手工业者破产,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所以②符合题意;受外国资本主义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所以③符合题意;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所以①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西方侵略者控制中国海关,增开通商口岸,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不利,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项。
2.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强烈关注 B.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
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阶段法国开展职业技术学校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C正确;材料与人文主义发展无关,A排除;B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与两大阶级对立无关,D排除。故选C。
3.如表英国棉纺织厂工人性别、年龄分类比例表。该表信息可以说明,当时英国
童工 成年工
女 男
1838年 41.3% 33.2% 25.5%
1847年 35.4% 37.4% 27.2%
1850年 15.7% 55.3% 29.0%
1856年 16.6% 55.9% 27.5%
A.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棉纺织业持续高速发展
C.资本家的贪婪和冷酷 D.儿童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英国童工和成年女工占比总和超过了成年男性工人,说明在当时的棉纺织业中,大量使用童工和女工,这体现了资本家的贪婪和冷酷,C正确;女工的社会地位从数据中无法得出,排除A;棉纺织业的发展速度与题无关,排除B;童工依然占据较大比例,说明儿童权益并未得到有效保障,排除D。
4.1837年查尔斯·狄更斯出版了早期的经典小说《雾都孤儿》,以一个济贫院孤儿的成长为题材,生动地描述了进入济贫院的穷人被要求承担着繁重的劳动的情形,因此济贫院的救援声名狼藉,许多穷人宁死也不寻求公共援助,这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
A.工业化进程中社会问题 B.忽视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C.社会生产力发展在倒退 D.垄断资本主义残酷剥削
【答案】A
【详解】
《雾都孤儿》描述的内容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发生的社会现象,即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贫富分化严重,但是社会保障制度落后,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A正确;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已经建立了民主制,而且在不断完善,排除B;1837年的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进步,排除C;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
5.下面为1750-1850年英国被调查的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大型工业企业前所属的社会阶层分布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社会阶层 数量 所占总数比例(%)
上等阶级 8 3.0
中等阶级 142 53.4
底层中等阶级 85 31.95
劳工阶级 31 11.65
A.工业化带来了英国社会阶层的流动
B.社会阶层的向下流动是工业化社会的一般趋势
C.英国代议制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实质性变化
D.中等阶级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主力
【答案】A
【详解】
通过对比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起来的大工业家多出身中下等阶级甚至是劳工阶级,说明工业化带来了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开放性,A项正确;社会阶层的向下流动与相当一部分大工业家出身中低等阶级即向上流动不符,B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是在1689年,与题干“1750-1850年”时间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等阶级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力”,D项错误。
6.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其著作中写道:“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计时系统……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B.工业革命促使工厂制度的建立
C.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D.工厂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答案】D
【详解】
据材料“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可知,该工厂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这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D项正确;“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是材料的表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C是题干现象,排除。
7.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大雾导致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影响 B.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C.垄断资本主义的罪恶 D.汽车尾气的污染
【答案】A
【详解】
1873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大雾导致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说明这雾气中有有害气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大机器工业生产导致空气污染引发的灾难,A正确;精神危机不会直接导致大量人口死亡,而且于大雾无关,排除B;垄断资本主义的罪恶主要体现在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方面,排除C;1873年汽车尚未普及,达不到材料中致死情形,排除D。
8.下图是英国羊毛和棉花消费趋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棉花消费量快速增长
B.工业革命开始以后毛纺织业快速衰落
C.1820年后英国棉纺织业增长依旧缓慢
D.英国毛纺织业逐步被棉纺织业所取代
【答案】A
【详解】
据图示内容可知,羊毛消费量在1700—1820年左右是长期高于棉花消费量的,在1820年后棉花消费量才开始高于羊毛消费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0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发展时期,因此可以得出,工业革命促进了棉花消费量的快速增长,A正确;羊毛消费量始终是稳中有升,说明工业革命开始后毛纺织业并没有衰落,排除B;1820年后棉纺织业增长明显大幅加快,排除C;图示内容无法体现棉纺织业取代毛纺织业,排除D。
9.下表显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领先地位。直接导致这一地位确立的原因是(单位:亿马克)
年份 世界贸易总额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50 145 33.8 15 21 12.8
A.新航路的开辟 B.三角贸易盛行
C.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完成
【答案】D
【详解】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在世界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因此D正确,ABC排除。
10.在某一时期,英国进口的主要商品由传统的香料、茶及瓷器等,变为大量进口金属、染料及棉花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世界市场形成
C.中国闭关锁国 D.生产方式变化
【答案】D
【详解】
金属、染料及棉花属于原料,是工业化发展所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这一时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产品的需求随之转变,D正确;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进口的内容以香料等传统东方商品为主,排除A;世界市场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当时英国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B;中国闭关锁国和英国进口商品种类的变化无关,排除C。
11.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它比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要严苛很多,如规定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贫民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而贫民习艺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英国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B.减少政府开支以应对经济衰退
C.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D.惩戒工人运动以维护民主政治
【答案】C
【详解】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材料中的法案实际上是希望贫民进入工厂从事劳动,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故C项正确;19世纪上半期时英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故A项错误;当时英国还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其经济是快速发展而不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主要的目的是为当时的工厂提供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和维护民主政治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点睛】
12.19世纪末期,英国的家庭人数开始减少。这种趋势先在上层社会和自由职业中开始,不久影响到其他中产阶级,后来影响到工人阶级,工人中一度出现了节育浪潮。这反映了( )
A.人们的生育观念得到修正 B.工人尽快脱贫的愿望
C.社会阶级间的价值观趋同 D.英国国内竞争日趋激烈
【答案】D
【详解】
材料说明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上的人们生育观念出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竞争激烈,促使人们减少生育,D项正确;“修正”用词不当,材料体现的是生育观念的变化,A项错误;“尽快脱贫”不能得出,B项排除;“价值观趋同”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
13.德国在19世纪初开始了工业化,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工会鼓励工人加入行会互助组织。俾斯麦及时调整策略,一方面将政府的力量介入当时存在的各种行会组织中,另方面加快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由此可知
A.工人阶级力量已有彻底性改变 B.资本主义社会面临衰退的风险
C.马克思主义已取得实践的成功 D.行会的发展迫使政府调整政策
【答案】D
【详解】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在此背景下,行会互助组织的壮大使得德国政府一方面将政府的力量介入当时存在的各种行会组织中,另方面加快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说明行会的发展迫使德国政府调整了政策,D正确;A错在“彻底性”,排除;19世纪初的德国资本主义正处于快速上升期,排除B;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是在十月革命中实现的,排除C。
14.有学者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大科学家大多是业余人士,“例如1700-1800年的100多位英国杰出科学家中,以医生、技师、牧师为其生业的占到了45%”。这一现象反映出
A.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社会阶层流动 B.英国社会科学氛围较为浓厚
C.市场的扩张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化 D.英国工业革命以科学为先导
【答案】B
【详解】
据材料“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大科学家大多是业余人士”,可见当时英国社会科学氛围较为浓厚,B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排除A;市场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关联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以科学为先导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典型特征,排除D。
15.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一“革命力量”对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以英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促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C.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D.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革命力量”应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接影响是带来石油工业、电力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故选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当时是英国主导,A排除;B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罗斯福新政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模式,D排除。故选C。
16.下表显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领先地位。直接导致这一地位确立的原因是(单位:亿马克)
A.新航路的开辟 B.三角贸易盛行
C.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完成
【答案】D
【详解】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在世界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因此D正确,ABC排除。
17.图一、图二是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状况。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英国
A.商品输出的特征显著 B.主要进口工业制造品
C.资本输出是主要方式 D.入超额度呈增长趋势
【答案】A
【详解】
题干反映的是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其进口贸易以原材料为主,出口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符合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国际贸易中商品输出显著的特点,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英国出口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排除B项;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排除C项;此时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排除D项。
18.下面是1851年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表明
A.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
B.中西方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明显不同
C.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西方主动而中国被动
D.中西方的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答案】A
【详解】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1851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英国、法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开展,这表明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19.1908年,福特T型车面世时,每辆售价是850美元;到1916年,每辆价格降至350美元,而到1925年只卖到240美元一辆。导致福特T型车价格下降的原因是
A.资本家的购买力降低了 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技术与管理方式的革新 D.苏联汽车工业的竞争
【答案】C
【详解】
技术与管理方式的革新使得T型车的生产成本下降,因此T型车的价格下降,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式交通工具是汽车和飞机,飞机在当时还不足以对汽车造成冲击,排除B项;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苏联刚刚建立,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排除。
20.如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图表数据史料的分析能力,考查的内容是工业革命。解题关键在于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大量增加,说明英国需要原棉原料,这一时间是工业革命初期,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棉纺织业的发展,C项;A、D两项是工业革命的具体表现之一,B项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所以排除。
21.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大隆机器厂就能够生产织布机,到1928年,该厂开始大量制造织布机;到1937年时,大隆机器厂生产的纺织机械已经令英商怡和纱厂的大班“极为注意”,“诚不料中国之大隆厂,竞有如是之优良出品也”。材料表明
A.中国的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 B.中国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
C.国民政府保护民族机器制造业 D.中国近代机器生产得到发展
【答案】D
【详解】
上海大隆机器厂由“能够生产织布机”到“大量制造织布机”,连英商怡和纱厂的大班都称其“优良出品”,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中国近代机器生产的发展,D项正确;该厂发展不能说明中国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排除A项;在中国近代大背景下,“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关政府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
22.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由此可知,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由工场制发展到工厂制,后发展到大企业制,根本原因是
A.大机器生产出现的需要 B.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C.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 D.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
【答案】B
【详解】
由工场制到工厂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再到大企业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又推动技术进步,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根本原因”的要求,排除。
23.“日前,无可争辩的和容易解释的事实是,‘美好的旧时代’人数众多的小中间阶级已经被工业摧毁,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A.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C.致使贫富矛盾激化 D.推动了垄断组织产生
【答案】B
【详解】
根据“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可知,工业革命促进社会阶层日益分化成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改变,故选B;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垄断组织,排除D。
【点睛】
2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下表中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年份 1840 1870 1900 1920
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 22 14.8 8.4 7.1
A.海外移民 B.殖民战争 C.工业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840-1920年是英国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逐步下降,主要是工业革命引起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故选C;海外移民、殖民战争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逐步下降无关,排除AB;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25.近年特斯拉工厂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在上海建厂,2020年1月首批Model 3标准版交付,2020年5月Model 3长续航版实现交付,随之而来的是特斯拉在中国引发了相关概念股的大涨。而1879年,某项科技新成果发明的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也随之狂跌。引起股票狂跌的科技新成果应是下图中的
A.改良蒸汽机 B.蒸汽机车 C.汽车 D.电灯
【答案】D
【详解】
根据1879年、引起煤气股票价格狂跌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故选D;AB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汽车,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26.欧洲经过16世纪宗教和政治改革的大变动之后,至17世纪下半叶进入了一个政治上转为安宁,经济上趋于繁荣的时期。欧洲的主要国家特别是英、法两国的政府和统治阶级对于贸易、航海、制造业和农业都给予共同的关切,这就给科学的发展以推动力。这充分说明
A.科学发展需要统治阶级的支持 B.思想解放是科学发展的必备条件
C.社会环境是科学发展的决定条件 D.科学发展受特定时代和环境影响
【答案】D
【详解】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17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经济和政策等有利因素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这说明科学发展与时代特征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并未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思想解放和社会环境只是影响科学发展的一个方面,并非必备和决定条件,B、C选项错误。故选D。
27.下表是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国民总收入和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据此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D
【详解】
对比表中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可知工人工资水平提高速度赶不上国民总收入增加速度,说明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依据表中的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赶不上国民总收入的增长,且1755—1797年甚至没有增长,所以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增长,故A项错误;表中涉及的数据变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不是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故B项错误;工人工资在1797—1835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时期内有明显改善,故C项错误。
28.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如果说以前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无忌惮地干出来的封建罪恶虽然没有消灭,但18世纪的法国终究已经暂时被迫收敛了,那么,以前只是暗中偷着干的资产阶级罪恶却更加猖獗了。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化为竞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忌妒。”其意在说明
A.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达成妥协 B.民主共和制政体阻碍社会进步
C.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不切实际 D.早期工业社会的弊病日益显露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以前只是暗中偷着干的资产阶级罪恶却更加猖獗了。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化为竞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忌妒”可知,恩格斯认为法国经济方面存在问题,这种问题的根源是资产阶级的贪婪,结合《反杜林论》是1876年9月~1878年6月期间出版的图书可知,这一时期正值法国工业革命时期,因此恩格斯的言论体现了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D正确;《反杜林论》是1876年9月~1878年6月期间出版的图书,这一时期法国的封建贵族已经被推翻,排除A;民主共和政体有助于社会发展,排除B;恩格斯并未批判启蒙思想本身,排除C。
29.19世纪中期,在《谷物法》存废争执最激烈的时候,英国首相皮尔说:“铁、煤和制造业的资源给予我们在巨大的工业竞争中超越每一个对手的有利条件······我们位于那些因自由交换产品而获利的国家之首,这个国家能从竞争中退缩吗?这个国家能在禁闭的病态的环境中繁荣吗?”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重商主义政策盛行 B.经济发展推动政策调整
C.新旧势力矛盾重重 D.与列强间殖民争夺激烈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及政治权力的增加,推行重商主义的《谷物法》阻碍了商品流通,不利于工业发展,于是《谷物法》的废除,就成了主张自由贸易的工业资产阶级等政治力量的一致要求,B正确,排除A;《谷物法》的存废主要反映的是主张自由贸易与反自由贸易的政治力量的斗争,排除C;与其他列强殖民争夺激烈非材料主旨,排除D。
30.19世纪30年代,英国医学检查委员会描述“5岁的孩子被派去一天工作13小时,通常9岁、10岁和11岁的孩子被指派工作14和15小时”。这种现象( )
A.推动空想社会主义理念的萌发 B.是近代机器大工业发展的必然
C.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事实依据 D.表明英国出现了资本主义危机
【答案】C
【详解】
19世纪30年代,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童工工作时间较长,这说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社会问题日渐凸显,这位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事实依据,C正确;19世纪30、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达到高潮,排除A;近代机器大工业发展并不一定必然导致童工使用,排除B;题干内容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D。
31.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18个邦国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并制定了统一的税制。1846年,关税同盟各邦已建成313家纺织厂,采矿业和冶金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由此可推知,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
A.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B.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
C.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 D.引领了自由主义潮流
【答案】C
【详解】
关税同盟打破了德意志帝国境内的关税壁垒,促进同盟各邦工业发展,有助于德意志的工业革命,C正确;关税同盟和资本积累无关,排除A;1871年德国统一,排除B;D错在“引领”,自由主义思潮首先在英国兴起,排除。
32.19世纪中期,英国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占到47.1%,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打破了两性分工的绝对界限,缓解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差异。妇女们多了工友、同事、上司等社会角色,构建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A.极大改变了女性的生活 B.使得传统家庭日益稳固
C.动摇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贡献以及其在社会关系网中扮演的新角色,说明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女性的生活,使得其走出家庭,进入社会,A正确;工业革命提高了女性的家庭地位,冲击着传统家庭结构,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
33.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出现了农业的彻底革命。英国乡村里的许多人变成雇佣劳动者,哪里有工作或工资较高,他们便往哪里去,他们随时可以找到工作。材料反映了( )
A.君主立宪制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B.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C.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农村面貌 D.欧洲以外的地区尚不具工业革命条件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时间是在1689年,当时英国正在进行圈地运动,英国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廉价的自由劳动力,B正确;题干主旨并不是阐述工业革命和君主立宪制度之间的联系,排除A;当时的农村并未出现技术革命,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
34.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答案】D
【详解】
依据材料中19世纪”、“英国”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该加拿大游客认为英国工业产生的烟雾是舒服的,“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表明她对工业革命的赞赏和肯定,反映了她对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D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她对英国环境污染态度,排除A;依据材料不能得出该游客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该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依据材料可知该游客羡慕英国的环境,认为家乡的环境“单调”,并未对本国空气感到自豪,排除C。
35.法国人孟克列钦认为,财富就是货币,就是金银,而商品流通则是获得金银的最重要的方法,对外贸易是一国财富增殖的源泉;英国人大卫·李嘉图认为自由贸易才能发展英国工业,从而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两位学者
A.在经济上都认同自由放任主义 B.都深受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影响
C.对获得财富渠道认识完全不同 D.对财富认识基于不同历史时期
【答案】D
【详解】
“财富就是货币,就是金银,而商品流通则是获得金银的最重要的方法,对外贸易是一国财富增殖的源泉”体现了重商主义特征,而大卫·李嘉图的主张属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导致两者对于财富的认识产生差异主要是因为孟克列钦所处的时代尚未发生工业革命,因此主张对外贸易是财富增殖的源泉,而大卫·李嘉图所处时代正值工业革命时期,因此其认为自由贸易能够推动工业发展,进而通过工业发展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D正确;孟克列钦的主张是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排除A;大卫·李嘉图的主张并未直接受到新航路开辟影响,排除B;两者都认为对外贸易能够获得财富,排除C。
36.1815年英国制订的《谷物法》规定了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在社会压力和新兴阶级的推动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这说明当时英国
A.民主代议制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B.国际关系的紧张引发了矛盾冲突
C.议会的立法权受到了工人民众的抵制 D.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助推了政策的调整
【答案】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废除了重商主义政策,说明的是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助推了政策的调整,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规定:不经英国政府允许,任何外国商船所载的任何货物或商品,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国及其所属的领土。所有进口至英国领土的货物必须由英国的船舶运输……。此后,新的《航海条例》陆续出台,不过,其内容已经从对荷兰一国的敌对过渡到对殖民地经济的严格控制,至18世纪中期,引起美洲等殖民地民众的抗议,最终在新的思潮作用下结束了其在世界历史舞台中的绝代风华。
——摘编自李明倩《英国航海法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和经济能力的提高让英国信心大增,不再迷信武力的唯一性和排他性,从中逐渐看到了比武力征服更加经济高效的统治方式:只要开放,以及没有干预,市场霸权就属于……产业优势的一方。另外,只要保持全球交通渠道的畅通,允许货物和资金根据这种优势选择流向,也没有必要对目标市场和货源实行任何行政、军事层面的控制,并且支付由此产生庞大资金和人力成本。
——摘自美·安德鲁·杰克逊《谁丢了美国:英国统治者、美国革命与帝国命运》
材料三 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的目的,并指出至18世纪中期其不断演变后对美洲殖民地的影响。
(2)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贸易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视角地指出英国为世界现代化奠定了哪些重要“基石”?
【答案】(1)目的:排斥荷兰的中转贸易;发展英国的海上权威与商业利益
影响:损害了殖民地人民的利益,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2)变化: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的转变。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需要更为广阔的市场;英国传统的重商主义政策,影响了英国的对外贸易;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受亚当斯密思想的影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3)政治上:确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开展工业革命,建立工厂制度,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思想上:启蒙运动的兴起,倡导科学和理性。
【详解】
(1)目的:根据材料“不经英国政府允许,任何外国商船所载的任何货物或商品,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国及其所属的领土。所有进口至英国领土的货物必须由英国的船舶运输……”可知,英国矛头直指荷兰,因为17世纪荷兰的世界贸易数量和范围急剧扩大,成为当时的商业帝国,冲击了英国的殖民贸易,因此《航海条例》的目的一是要打击荷兰,二是要发展英国的贸易。
影响:“从对荷兰一国的敌对过渡到对殖民地经济的严格控制”英国的打击目标从荷兰扩大到了殖民地,严重损害了殖民地人民的利益,进而“引起美洲等殖民地民众的抗议”,最终引发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
(2)变化: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的上升,生产效率的提高,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同时受到亚当斯密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英国的贸易政策从重商主义转变为自由主义。
原因:首先使由于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的上升,生产效率的提高,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因此需要更为广阔的市场;其次受到亚当斯密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自由生产,自由经营,自由贸易,有利于其扩大对外贸易;最后,英国巨大的生产能力使其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因此传统的重商主义影响了其对外贸易。
(3)本题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英国的”奠基“作用,同时需要多角度分析:政治上,英国首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为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范式;经济上: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思想上:启蒙运动首先在英国发生,倡导科学和理性,推动近代世界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38.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2)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
【答案】(1)贡献:君主立宪制(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
(2)说明: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西方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都领先于世界),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西方殖民扩张不断扩大,亚非拉很多地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可得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据材料一“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可得出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
(2)依据材料二中“第一编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可以看出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结合材料二中“(一)优势的基础”可以看出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 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探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2)主要科技成果: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与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3)改善的方面: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等)。
【详解】
(1)结合题中1868—1914年的三段材料,可归纳出工业革命、城市化、交通运输工具变化等背景。
(2)结合题中材料(20世纪范围内),可从交通信号灯的服务对象(汽车和行人)、物质条件(电灯和电力)及控制技术的改进(计算机、实时智能网络)等角度指出主要科技成果,主要应该限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新科技革命的时限内。
(3)应进行多角度分析,比如城市环境、城市整体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角度
4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初,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1807年,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革。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宣告成立,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德意志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开始,并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
——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
材料二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德国工业化启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0年后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自上而下推行改革为工业化创造重要条件;主要领先内部进行资本积累;缺乏有利的政治条件.
(2)原因:德国统一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统一市场和制度保障;通过普法战争获得煤铁矿区及巨额赔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资金;交通运输与军事工业推动重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
【详解】
试题分析:(1)依据“1807年,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革”可以得出自上而下推行改革为工业化创造重要条件;此时的德国四分五裂所以工业化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同时没有大规模的对外侵略,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资金主要来自于内部的积累。
(2)结合所学可知1870年左右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依据“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可以得出通过普法战争获得煤铁矿区及巨额赔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资金;依据“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得出交通运输与军事工业推动重工业的发展;依据“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可以得出充分利用了科技革命的成果。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德国(工业化的启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于是,美国人民就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而且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然而,美国革命在当时却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的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美国已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它作为没有以往数千年的负担和沉淀的一块新的土地而受人羡慕。”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分析,为什么说美国革命“在当时却具有深远的影响”?
(3)有人指出,近代西方发生的三次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使西方能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试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影响:为欧洲思想领域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武器;促进了启蒙思想的萌发;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2)原因:建立了新类型的国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证明启蒙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促进了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的传播。
(3)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或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利用电力打开了大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社会环境;第二次工业革命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在全世界的扩展。因此,正是由于这三大革命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现代化进程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详解】
试题分析:(1)从材料“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可以看出近代自然科学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欧洲思想领域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武器;促进了启蒙思想的萌发;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2)从材料“它意味着启蒙运动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的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美国已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可以看出美国革命在当时有深远的影响,最大的意义在于建立了一个民主的共和国,证明了启蒙运动思想的可行性。
(3)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可以从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的相互作用和思想的解放对政治革命的推动等角度进行分析。
三、论述题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博会是主办国的一次超级盛会,也是关于主题的-次全球知识大交流。材料反映了世博会的主题及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此请提出你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重大经济事件影响世博会的主题
1851年英国博览会以“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为主题,展示了工业革命后,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正值大萧条时期.以“进步的世纪”为主题.汇聚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也宣告了美国及世界经济走向复苏;经历了经济衰退的日本.2005年以"人类的智慧”为主题.意为经济低迷的日本注入新的活力。
示例二:“战争与和平"影响世博会的主题
193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以“通过竞争获取世界和平"为主题.体现了当时欧洲大陆剑拔弩张的战争气氛;两次世界大战中断了世博会的举行;1964年纽约世博会会以“通过理解走向和平”.体现了战后人们对和平的向往.要求加强国际合作的愿望;1970年H本大阪以“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为主题.向世界宣告其走出战争阴影.
示例三: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世博会的主题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全球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人们开始了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对人文主义思潮的回归,1970年大阪的世博会"人类的进步与和谐”首次提出了“和谐”这一代表东方传统文化的概念: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自然的智慧”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手段;
2010年上海世博会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
其它观点.言之有理.也可得分.但至少举2个例子加以说明。
小结部分示例:世博会的主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带有鲜明的时代总结性;世博会往往提出对未来社会的预期.带有大胆的未来预示性:从近现代世博会主题演变规律看,世博会有向广泛化.复杂化、深邃化发展的趋势。
【详解】
根据时间轴中世博会举办时对应的历史事件可以得出,重大经济事件影响世博会的主题。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英国博览会以“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为主题,展示了工业革命后,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正值大萧条时期.以“进步的世纪”为主题.汇聚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也宣告了美国及世界经济走向复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历了经济衰退的日本.2005年以"人类的智慧”为主题.意为经济低迷的日本注入新的活力。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机制,推动着整个社会的演变。仅仅数十年间,以乡村和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就变成了以城市和工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使人们的生活以及国家的经济地理状况都大为改观了。新城市的兴起,旧城市的改造,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流动,工业产值大大超过农业产值的现象,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人们的价值观、择业标准明显改变等等,都使身处其境的人们大为惊讶。有人发财了,更有人破产了,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摘编自刘其、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
【答案】【示例】论题: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阐述: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方面过渡,逐渐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出现并发展迅速,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病;工业革命促使国家经济地理状况发生改变;工业革命造成贫富差距拉大、对外贸易地位凸显;工业革命也造成了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等等。
【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题干主旨是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如推动城市化、国民经济结构变化、对外贸易等,因此可以提出观点: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论证:根据材料所列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进一步说明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论证过程注意史论结合,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方面过渡,逐渐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出现并发展迅速,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病;工业革命促使国家经济地理状况发生改变;工业革命造成贫富差距拉大、对外贸易地位凸显;工业革命也造成了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等等。
44.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现代化历程
——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代史新的学科体系》整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为例,评述该国在上述其中一个阶段的现代化之路。(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评述:示例:第二阶段,16—18世纪的英国进入了现代化国家。
英国在产业方面开始“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在国家的政权建设上,资产阶级革命破除封建制度,建立了相对自由、人权平等的社会;工业革命造成社会分工变动,人们从乡村来到城市,开始城市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宣传了天赋人权、民主平等等思想,逐渐开启了英国人的思想民主化进程。
英国步入现代社会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英国现代化进程充斥着对外侵略扩张和掠夺,给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其他阶段,只要论证合理即可得分)
【详解】
根据“以英国为例,评述该国在上述其中一个阶段的现代化之路”,结合世界现代化历程,可选取:第二阶段,16—18世纪的英国进入了现代化国家。评述:首先,结合所学,可从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和城市化进程、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思想民主化等说明英国现代化之路。然后,评价英国的现代化之路,说明英国的现代化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现代化之路是建立在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的侵略和掠夺基础上的。(其他阶段,只要论证合理即可得分)
45.
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材料二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三 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答案】(1)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2)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
(3)大机器生产的人性表现在:①可以达到质量更好更稳定的物品;提高了生活质量.②可以更快地获得这些物品.提高了生活质量.③只需要更少的人就可以达到同样的产出,所以更多的人解放出来去从事第三产业,从而间接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表现在;机械化的生产,让工人疲于应付,人的思维和动作走向机械,增加工人劳动强度,许多工人疲于应付产品的检测、过关等,容易引发神经病,是不人道的。
【详解】
第(1)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可从第二次工业期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即可得出“劳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成本降低”的结论。
第(2)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由材料二中的信息“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向郊区扩散”即可得出“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流动。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的结论。
第(3)结合所学,从大机器生产的人性、非人性或兼而有之等角度论述,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如据材料一中“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据材料二“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据材料三“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等得出大机器生产的人性,如据材料三“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得出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