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率队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航路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麦哲伦 D.哥伦布
【答案】D
【详解】
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D正确;迪亚士、达·伽马是在葡萄牙支持下开辟新航线的,排除A、B;麦哲伦开辟的是环球航线,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2.下列两幅图片,主要能够反映
A.农业产量的提高 B.绘图技术的进步
C.食物物种的交流 D.生产方式的发展
【答案】C
【详解】
玉米、马铃薯原产于美洲,在中国和欧洲的文献中有相关记载,说明食物物种在交流,C正确;农业产量在图示中无法看出,排除A;题干中没有绘图技术方面的比较,无法得出“进步”,排除B;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3.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处于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国家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第一步是
A.三角贸易 B.新航路的开辟 C.蒸汽机的改良 D.电力的广泛应用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贸易中心和商路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大西洋沿岸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大西洋沿岸国家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第一步,故选B;三角贸易发生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蒸汽机的改良、电力的广泛应用分别是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均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D。
【点睛】
4.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地区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密切,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洲农作物品种的传入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产量 B.美洲的金银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C.美洲原有的人种结构随着欧洲殖民活动而改变 D.美洲地区成为英国独占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答案】D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中国在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从太平洋彼岸的美洲大陆带来了高产的玉米和番薯,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地区是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首先“发现”的,美洲地区并不是英国独占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荷兰、法国在美洲都有殖民地。所以不可能成为英国独占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D项正确。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
【详解】
5.17世纪60年代,英国贵族请客,会给客人几片茶叶,泡水喝完,客人把茶叶夹在汉堡里吃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
A.英国人很节约茶叶 B.东西方贸易规模小
C.英国人的风俗受中国人影响 D.茶叶有药用价值
【答案】B
【详解】
材料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规模比较小,中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比较少,即便是英国的上层,也对茶叶格外珍惜,故选B项;A、D两项都有可能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中国人不吃茶叶,C项错误。故选B。
6.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 洲、美洲、亚洲的各大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下列属于欧洲市场上出现的新商品有
①美洲玉米 ②中国茶叶 ③印度香料 ④非洲象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详解】
美洲的玉米、中国的茶叶以非洲的象牙在新航路开辟后进入欧洲市场,B正确;印度的香料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进入欧洲,排除A、C、D。
7.欧洲商人把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到世界其他地区,小麦、水稻等作物又随着欧洲移民逐渐进人美洲。这一现象开始于
A.丝绸之路开通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新航路的开辟 D.垄断组织的出现
【答案】C
【详解】
新航路开辟之后,美洲和欧洲实现了物种的交流,C正确;丝绸之路开通于汉代,当时尚未发现美洲,排除A;罗马帝国的扩张主要在欧亚非地区,与美洲无关,排除B;垄断组织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中“开始”限定不符,排除D。
8.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下列农作物的原产地在美洲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和马铃薯的原产地均在美洲,①④正确,C符合题意;水稻和小麦的原产地在亚洲,②③错误,ABD排除。故选C。
9.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记载了风梨、马铃薯、木薯等农作物品种,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 )
A.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B.洲际之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C.美洲传统社会遭到巨大破坏 D.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
【答案】B
【详解】
马铃薯、凤梨、木薯等农作物原本产于美洲,而在17世纪欧洲的书中出现,说明洲际间的物种进行了交流,这一现象是源于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商业革命,B项正确;材料表达的是商品种类的增多,不是贸易中心的转移,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新航路开辟对美洲社会的破坏,C项错误;材料仅仅说到由于新航路开辟引发的洲际间物种的交流,没有涉及欧洲资本原始积累,D项错误。
10.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人种重新分布,物种频繁交流等。下面原本属于美洲特产的是
A.茶叶、丝绸 B.烟草、瓷器 C.玉米、烟草 D.香料、甘薯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茶叶、丝绸、瓷器、香料属于亚洲的特产,玉米、烟草和甘薯属于美洲的特产,故C项正确,排除ABD。
11.洲际物种交流约在1500年开始掀起新的高潮,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
A.引起欧洲所谓“价格革命” B.促进饮食文化全球化推进
C.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 D.改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
【答案】D
【详解】
由于物种交流更加频繁,所以用于食用的农产品的供应数量和品种也就越来越丰富。故选D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新航路开辟以后物种的交流,而不是欧洲的“价格革命”,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物种交流出现了高潮,这主要会改变人们的食物供给,但并不一定会影响到饮食文化的全球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疾病的影响,故C项错误。
12.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据此可以推论
A.西班牙从此崛起并成为殖民强国
B.新航路促进欧美之间的商品流通
C.殖民活动冲击了美洲的饮食传统
D.胡椒生产是美洲的唯一经济支柱
【答案】B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16世纪美洲欧洲饮食”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欧美之间商品流通,因此美洲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13.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A.小麦、柠檬、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把小麦、柠檬、牛、马等从欧亚大陆带入美洲,A项正确;玉米、马铃薯、番茄原产美洲,故B、C、D三项错误。故选A。
14.如图是某同学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他学习的主题是
A.宋代的农业 B.唐朝的金融 C.元朝的外贸 D.明朝的经济
【答案】D
【详解】
玉米是明朝传入中国的,材料中雇佣关系的出现也是在明朝,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时间不符合,排除。
15.清朝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材料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康熙年间 B.乾隆年间 C.嘉庆年间 D.道光年间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玉蜀黍”“今遍种矣”可知,当时玉米在我国已普遍种植,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出现于鸦片战争前,即道光年间,故D正确,ABC排除。
16.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种交换中,欧洲与美洲之间交换的粮食作物有
①小麦 ②水稻 ③玉米 ④可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玉米和可可是新航路开辟后从美洲传出的,但是可可不属于粮食作物,而欧洲生产小麦,水稻较少,故欧洲与美洲之间交换的粮食作物有,小麦和玉米,C项正确;排除ABD项。
17.地理大发现之后,新旧大陆间粮食作物的互相传播,为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则促进了各地商业的发展和白银的跨洲际流动,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材料反映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资本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动力
C.农业变革推动了早期的全球化 D.新航路开辟改变了经济结构
【答案】C
【详解】
“地理大发现”和“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早期的全球化,而材料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部分原因是“新旧大陆间粮食作物的互相传播”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故选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A错误;B项“资本”不是材料主旨,且资本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主次地位没有体现,排除;D项中“新航路开辟”不是材料主旨,且“经济结构”的相关内容也没有直接涉及,排除。
18.有学者在评论15、16世纪的欧洲菜肴时,称其“完全消失在调料(以胡椒、桂皮、豆蔻花为主的香料)里了,食物本身已经无足轻重,它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这说明
A.欧亚贸易的拓展影响欧洲人的口味
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C.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
【答案】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15、16世纪亚洲的特产香料被引入到欧洲的餐桌上,这主要和新航路开辟有关,A正确;材料与美洲开发无关,B排除;价格革命的典型表现是金银贬值,物价上涨,C排除;不能从调料的变化推出民众生活消费观的变化,D排除。故选A。
19.到了18世纪,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欧人饮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撑着众多的人口。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
【答案】C
【详解】
据材料可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和豆类等物种传到亚洲、欧洲等地,从而改善当地人民的饮食结构,故选C;玉米等是美洲,不是欧洲的,A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工业化问题,B错误;材料体现物种传播给亚欧人饮食带来的变化,没有体现亚欧贸易问题,排除D。
20.下列各物种均起源于美洲的是( )
A.玉米,茶叶,番茄,大豆,烟草 B.玉米,棉花,水稻,马铃薯,花生
C.玉米,花生,水稻,小麦,番茄 D.玉米,马铃薯,烟草,番茄,可可
【答案】D
【详解】
据所学可知,古代美洲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很多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辣椒、番茄、烟草、可可等农作物,故D项正确;大豆、茶叶原产于中国,A错误;水稻在河姆渡氏族时期在中国就已开始种植,而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B、C错误。
21.大体来说,玉米的传播,首先在西南地区,尔后由长江中游以及汉水流域向北方推广;甘薯则首先在岭南和东南地区种植,然后向江浙和长江中游山区推广;马铃薯的传播也基本相同。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这表明
A.移民路向决定了高产作物的传播 B.明清移民潮出现了新方向
C.高产作物传入加剧了人地矛盾 D.高产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移民趋向
【答案】D
【详解】
根据题干“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由地狭土薄的丘陵地区向自然条件充裕的河流平原推广,并成为影响明清移民的重要因素,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题干不能反映明清移民新方向的出现,排除;C项,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提高产量,有利于养活更多人口进而缓和人地矛盾,排除。
22.据历史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围遍布全球。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A.耕作技术进步
B.新航路开辟
C.工厂制建立
D.欧洲价格革命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联结为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故选B。耕作技术在历史上就一直处于一个进步的过程,不可能在16世纪突然爆发成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排除A;工厂制度建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欧洲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与物种交流速度加快没有太大关系,排除D。
23.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品种 传入中国时期
玉蜀黍(玉米) 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落花生(花生) 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烟草(烟) 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番薯(红薯) 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A.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C.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D.标志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答案】A
【详解】
玉米、花生、烟草和红薯这些植物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向外传播,所以这些植物传入中国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答案为A。明清实行海禁,限制中外交往,所以外来植物传入中国不是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大致是在晚清时期,故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故排除D项。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24.《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指出,“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数以千种的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出
A.哥伦布航行美洲意义非凡
B.达尔文进化学说影响巨大
C.工业革命有力促进了物种交换
D.经济全球化便利了大陆间往来
【答案】A
【详解】
“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数以千种的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表示在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了,A符合题意。材料是讲“动植物物种”的交流而不是动植物的进化理论,B错误。工业革命主要是促进工业原材料和工业品在各大洲的交换,C错误。材料所处时期还没有形成经济全球化,D错误。
25.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答案】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茶叶在英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注意两个时间点:“17世纪60年代”和“18世纪末”,这个时间变化内英国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工业产品急需市场;此外工业生产还需要大量的生产原料,这就促进了英国的对外贸易。茶叶属于中国的作物,能够在英国普通民众中流传,说明它的价格已经下降,这也是世界市场的作用,东西方交流增多,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不能体现出来,B选项反映不出材料中反映的“变化”;C选项违背了历史事实,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东西方的贸易的扩大
26.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下列哪些是从欧洲交流到美洲的物种?
①玉米 ②甘蔗 ③马 ④骡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审题时注意是从欧洲传入美洲而不是从美洲传入欧洲的物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玉米是美洲植物。所以答案选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27.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之际,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食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这表明
A.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殖民扩张活动,加强欧洲对亚洲和美洲的掠夺
C.新航路开辟后,促进物种交流,丰富民众生活
D.殖民扩张活动,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答案】C
【详解】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但“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对亚、欧、美洲物种交流的影响,并非强调欧洲的殖民扩张活动,故B、D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变多,体现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故C项正确。
28.新航路的开辟带动了物种的交流,传入中国、非洲等地的美洲独有物种中除甘薯、土豆、辣椒、花生等之外,还有( )
A.棉花 B.玉米 C.小麦 D.橄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识记能力。玉米原产于美洲,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把玉米带到西班牙。随着世界航海业的发展,玉米逐渐传到了世界各地,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选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9.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人种重新分布,物种频繁交流等。下面原本属于美洲特产的是( )
A.茶叶、丝绸 B.象牙、瓷器
C.玉米、烟草 D.香料、番薯
【答案】C
【详解】
试题分析:据材料“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人种重新分布,物种频繁交流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本属于美洲特产的是玉米、烟草,故C正确。茶叶、丝绸属于中国,故A排除。象牙、瓷器,也属于中国及东南亚、非洲,故B排除。香料,也属于东南亚地区,故D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1565年,西班牙远征军将马铃薯敬献给国王。1770年,法国农学家巴曼奇的一篇关于马铃薯淀粉营养问题的论文在征文中获奖,并被法王注意到,据说他的一次宫廷宴会以马铃薯为食材烹调了二十多种美味莱肴。当历史迈过19世纪的门槛时,马铃薯已经传遍了全欧洲。
——摘编自《土豆的悲喜剧》
材料二 《奉节县志》载:“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宜都县志》载:“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赫尔曼.莱(HermanLay)在美国南部叫卖此机器,“乐事(Lays)”几乎成为马铃薯片的同义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条开始流行起来。“薯片(条)”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好菜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在一些欧洲人眼中薯片俨然成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1)依据材料,指出宜都地区引种马铃薯的原因。
(2)结合材料,概括马铃薯的推广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历史。
【答案】(1)15世纪末,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将马铃薯带到中国;宜都地区环境恶劣(或地理、气候条件恶劣或地处深山苦寒),无法种植稻麦、玉米;农民以之代饭。
(2)经济领域:推动农业发展;促进人口增长。社会生活领域:改变人类的饮食结构;丰富饮食文化。国际关系领域:加速全球化进程;扩大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或文化影响力)。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 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可归纳出15世纪末,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将马铃薯带到中国;根据材料“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可归纳出宜都地区环境恶劣(或地理、气候条件恶劣或地处深山苦寒),无法种植稻麦、玉米;根据材料“则以红薯、洋芋代饭”可归纳出农民以之代饭。
(2)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体现为促进农业发展、人口增长、改变人类饮食结构等方面;从材料三可知,主要体现为加速全球化进程、扩大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等方面。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探索新航路的征程,开启了人类大幕。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拉女王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到16世纪初,当麦哲伦船队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被割裂的世界最终连接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
【答案】(1)政治上,西、葡王室的支持;社会上,“寻金热”兴起;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业上,奥斯曼土耳其对传统商路的控制;精神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2)内涵的体现: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密切了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
【详解】
(1)据材料“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并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加从客观条件、经济发展的需求,直接原因和思想原因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2)本题以“新航路开辟”作为切入点,具体考查带来的“商业革命”,根据材料“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可知,贸易中心转移、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商品贸易种类增多以及贸易规模扩大。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材料二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玉米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并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弗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并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有历史学家在评述玉米在世界上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黄邦和等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说明历史学家说玉米在世界上传播的“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的原因。
【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大豆是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是重要的备荒物资。
(2)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
原因:改变了欧洲、亚洲、非洲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详解】
(1)特点:由材料一“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材料一“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由材料一“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得出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材料一“《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由材料一“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得出政府推动。作用:由材料一“‘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得出是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由材料一“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得出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由材料一“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由材料一“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得出大豆是重要的备荒物资。
(2)历史背景:根据“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得出新航路开辟;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等方面分析作答。原因:根据材料“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并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得出改变了欧洲、亚洲、非洲的粮食生产结构;根据“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得出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点睛】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植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小麦、葡萄、马匹、牛、猪、山羊和家鸡从欧洲来到美洲,使得食物和营养的供给速度加快。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有玉米、马铃薯、土豆、番茄、美洲辣椒、花生、树薯、番木瓜、番石榴、鳄梨、凤梨和可可——(还有一个不那么有营养的移植品种是烟草)——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甘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交换”有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粮食作物、禽畜交流的路线和主要内容。
【答案】(1)特点:地理范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交流;交流内容丰富,包含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
(2)欧洲的家禽家畜、葡萄、小麦传入美洲;美洲高产作物、辣椒、番茄、可可等传入亚欧。
【详解】
第(1)题,根据“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交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地理范围扩大、交流内容丰富、影响更加深远等方面。
第(2)题,根据“小麦、葡萄、马匹、牛、猪、山羊和家鸡从欧洲来到美洲”“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有玉米、马铃薯、土豆、番茄、美洲辣椒、花生、树薯、番木瓜、番石榴、鳄梨、凤梨和可可——(还有一个不那么有营养的移植品种是烟草)”可知传播的路线主要是从欧洲到美洲,从美洲到亚欧等地;传播的内容主要是禽畜、粮食作物,包括番茄、可可、烟草等。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胡椒原产于印度,距离欧洲各港口有十万八千里之远,取之向来不易。欧洲商人对其供应来源不遗余力的追寻,成为世界史上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促成全球贸易的兴起,重新划定了世界经济版图。
★胡椒的全球史,一本有味道的世界史。
对胡椒味道的迷恋,让西方国家大力支持海外探险,开拓水上贸易线路。富饶东方奢华的飨宴和异域风情,吸引欧洲的冒险家九死一生、远渡重洋,沿途的企鹅、海龟、渡渡鸟,都成为他们的盘中餐。这场追寻财富的探险就像他们追寻的香料一样,辛辣、刺激。
★一粒小小胡椒,窥探400年帝国扩张。
从达伽马开启欧洲到印度的海上线路、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达胡椒港,到英国、荷兰相继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再到美国建国初期依靠香料贸易充实国库,胡椒的流通见证了大航海时代帝国的崛起与世界贸易的发展。围绕小小胡椒,一部纷繁的贸易史就此展开。
——据[美]玛乔丽·谢弗《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1)胡椒的全球史,见证了大航海时代诸多商业帝国的崛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撰写一份该时期大国崛起的解说词。(要求:选择一个国家确定主题,概括其发展脉络,并分析其崛起的原因)
(2)有人说:“胡椒的全球史”既是一部“经济史”,又是一部“舌尖上的血泪史”。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案】(1)解说词示例:
主题:小国大业——近代荷兰的崛起
内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荷兰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进入大发展时期。16世纪后期,荷兰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荷兰的造船业和对外贸易发达,组建东印度公司,还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一带夺取广阔的殖民地。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学生若答出其他角度,合理即可得分)
(2)“胡椒的全球史”是一部“经济史”:
胡椒贸易的丰厚利润,刺激了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荷、英等商业帝国的崛起,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奠定基础;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文明交流,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
“胡椒的全球史”又是一部“舌尖上的血泪史”:
胡椒贸易冲击了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打断了其原有社会的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当地的贫穷与落后。
【详解】
主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以荷兰为例,分析荷兰作为商业帝国崛起的原因和表现。具体解说词如下:小国大业——近代荷兰的崛起内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荷兰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进入大发展时期。16世纪后期,荷兰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荷兰的造船业和对外贸易发达,组建东印度公司,还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一带夺取广阔的殖民地。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2)根据材料中胡椒的传播以及西方人在追寻胡椒这种香料的探险过程中对于其它地区的影响角度分析,首先得出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胡椒的全球史”是一部“经济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为香料,胡椒贸易的丰厚利润,刺激了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荷、英等商业帝国的崛起,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奠定基础;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文明交流,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根据西方国家在胡椒贸易中出现的掠夺、侵略等行径对被征服地区的影响角度分析“胡椒的全球史”又是一部“舌尖上的血泪史”:胡椒贸易冲击了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打断了其原有社会的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当地的贫穷与落后。
35.世界物种交流
材料一马铃薯传入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据说英国海军上将沃尔特赖亲自种植的马铃薯成熟后曾邀请友人一起品尝用马铃薯制作的菜品,令他尴尬的是,面对沃尔特赖精心准备的马铃薯菜肴,众人纷纷表示难以下咽…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欠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扬也宣称:马铃薯是“キ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阿瑟扬所以提出这样的论调,是因为他看到了爱尔兰人从马铃薯种植中得到的实惠。
——《马铃薯的世界传播之旅》
材料二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并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但由于美洲之前已有玉米,马铃薯和种类丰富的水果蔬菜这些新作物,并没有促成一个巨大的进步。牛、绵羊、山羊、猪和马是引入的最重要的动物品种,新的动物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新的动物蛋白质,家畜还提供了皮革和羊毛,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是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这些变化扩展了美洲商业和专业化生产的潜能,这一潜能可能会导致社会分化,但同时也会提高总体的经济产値。
——约翰 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铃薯在英国推广过程中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新物种在美洲传播的特点。
【答案】(1)变化:由种植停滞状态到对要不要吃马铃薯展开辩论。原因:英国民众对马铃薯存在误解;英国出现粮食危机;有识之士的推动等。
(2)特点:拓展了美洲的农业潜力;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推动了社会分工及总体的经济产值提高等。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可归纳出由种植停滞状态到对要不要吃马铃薯展开辩论。原因:根据材料“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可归纳出英国民众对马铃薯存在误解;根据材料“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欠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可归纳出英国出现粮食危机;根据材料“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扬也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可归纳出有识之士的推动等。
(2)特点:根据材料“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可归纳出拓展了美洲的农业潜力;根据材料“并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可归纳出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根据材料“这一潜能可能会导致社会分化,但同时也会提高总体的经济产値”可归纳出推动了社会分工及总体的经济产值提高等。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外来作物的引进在我国现有的农作物中,至少有50多种来自国外。宋以前我国引入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部分原产于地中海、非洲或印度,它们大多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
这些早期传入的农作物多为果树和蔬菜,鲜有粮食作物。中唐以后,随着国家经济中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不断有新的农作物引进。其中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传入中国的作物计有玉米、马铃薯、花生、向日葵、辣椒、陆地棉、烟草等近30种。这些引进作物,不仅增加了我国作物的种类,同时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例如花生、烟草等商品性生产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成了农民谋生致富的一种重要手段。陆地棉传入后市场需求旺盛,不久便成了我国棉纺织业的重要原料,对中国近代轻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请你对外来农作物在中国古代的传播进行阐释。
【答案】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原产于西亚、非洲等地的果树和蔬菜等农作物传入中国。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甘薯和玉米等农作物广泛传入中国。
这些新物种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拓展了土地利用空间,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缓和了人地矛盾。改变了传统的粮食作物结构,增加了中国农作物的种类。经济作物种植范围的扩大,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作为工业原料的作物种植,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外来物种通过各种途径大量传入中国,反映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交往区域的扩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
【详解】
根据材料“宋以前我国引入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部分原产于地中海、非洲或印度,它们大多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前,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原产于西亚、非洲等地的果树和蔬菜等农作物传入中国。根据材料“随着国家经济中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不断有新的农作物引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甘薯和玉米等农作物广泛传入中国。根据材料“这些引进作物,不仅增加了我国作物的种类,同时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来农作物对中国的影响来看,粮食作物的传入拓展了土地利用空间,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缓和了人地矛盾。改变了传统的粮食作物结构,增加了中国农作物的种类。经济作物传入之后,其种植范围的扩大,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根据材料“陆地棉传入后市场需求旺盛,不久便成了我国棉纺织业的重要原料,对中国近代轻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可知,作为工业原料的作物种植,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来物种通过各种途径大量传入中国,反映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交往区域的扩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上古时期,人们采用的是二餐制。周代,贵族阶层一般已采用三餐制。大约到了汉代,一日三餐的习惯渐渐为民间所采用。直至唐代,由于物质财富的丰富,社会较为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一日三餐制成为人们普遍采用的规范的饮食制
——摘编自何宏《中外饮食文化》
材料二 西方外交使节来到中国,常通过宴请向中国人传递西方食俗与礼仪。从西方国家归来的中国人包括外交使节、留学生、商人及其他人员也开始传播西方饮食文化。由于中西方人对西方食俗与礼仪的传播,清末中国许多城市的饮食生活出现了西化现象。西方传入的书籍中,《保全生命论》《延年益寿论》等书籍包含了西方饮食营养学、卫生学等内容,涉及到食物种类及成分和功用、食物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营养等。
——摘编自杜莉《明清时期西方饮食文化东传的内容及途径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上古到唐代人们饮食习惯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西方饮食文化东传的内容及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饮食文化变化的因素。
【答案】(1)变化:由一日两餐制发展为普遍的一日三餐制。
(2)内容:西方饮食营养学;卫生学等。途径:西方外交使节;从西方国家归来的中国人;西方传入的书籍等。影响:丰富国人饮食;保证国人健康;促使礼仪近代化;饮食生活西化等。
(3)因素:物质生活的提升;社会的稳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中外交流的推动等。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一信息“在上古时期,人们采用的是二餐制……直至唐代……一日三餐制成为人们普遍采用的规范的饮食制”概括得出:由一日两餐制发展为普遍的一日三餐制。
(2)“内容”,根据材料二信息“《保全生命论》《延年益寿论》等书籍包含了西方饮食营养学、卫生学等内容,涉及到食物种类及成分和功用、食物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营养等”得出:西方饮食营养学;卫生学等。“途径”,依据材料二信息“西方外交使节来到中国……从西方国家归来的中国人包括外交使节、留学生、商人及其他人员也开始传播西方饮食文化……西方传入的书籍中”得出:西方外交使节;从西方国家归来的中国人;西方传入的书籍等。“影响”,依据材料信息“由于中西方人对西方食俗与礼仪的传播,清末中国许多城市的饮食生活出现了西化现象”得出:饮食生活西化;结合所学知识从丰富国人饮食;保证国人健康;促使礼仪近代化等角度补充。
(3)“因素”,依据材料一信息“由于物质财富的丰富,社会较为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概括得出:物质生活的提升;社会的稳定等;依据材料二得出:中外交流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38.被历史学家称为“哥伦布交流”的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间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交流,彻底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玉黍(玉米)……生地、瓦砾、山场皆可植。其嵌石罅,尤耐旱。宜勤锄,不须厚粪。早甚亦宜溉……收成至盛,工本轻,为旱种之最。
——(清)包世臣《齐民四术》
材料二 三十年前,从无开垦者。嗣有江苏之淮、徐民,安徽之安庆民,浙江之温、台民,来杭湖两属之各县,棚居山中,开种苞谷(玉米)……近已十开六七矣。每遇大雨,泥沙直下,近于山之良田,尽成沙地;远于山之巨浸,俱积淤泥,以致雨泽稍多,溪湖漫溢,田禾淹没,岁屡不登……他日之钱粮何出,犹其后焉者也。
——汪元方《请禁棚民开山阻水以杜后患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包世臣和汪元方对玉米种植的不同态度及各自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玉米在中国种植的主要因素。
【答案】理由:易于种植;拓展耕地面积;工本轻;收成多。汪元方持反对态度。
理由:过度垦殖导致生态破坏;影响正常粮食生产和财政收入。
主要因素:玉米自身的适应性;垦荒活动的推动;农产品商品化;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政策的影响。
【详解】
“不同态度及各自理由”,从材料一可知,包世臣持支持态度,理由根据材料“生地、瓦砾、山场皆可植”“其嵌石罅,尤耐旱。宜勤锄”“收成至盛,工本轻”进行概括即可;从《请禁棚民开山阻水以杜后患疏》可以看出汪元方持反对态度,理由根据材料“每遇大雨,泥沙直下,近于山之良田,尽成沙地”“他日之钱粮何出,犹其后焉者也”进行分析即可。“主要因素”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既要考虑到玉米自身的生长条件,还要从人们的思想、科技发展、政府的态度等角度分析。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铃薯与世界历史美国环境史学家麦克尼尔说:“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是如何以剧烈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历史!”
材料一 2014年12月,农业部提出了马铃薯的主粮化战略,小土豆翻身进军主粮界,引发公众热议。在全球人口暴增的年代,使他们不致挨饿的那些美洲作物,最初其实是很低贱的食物,天灾人祸的危机,为马铃薯创造了良机,马铃薯的特性正符合危机时人类的需求;如今,马铃薯是全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在高海拔和严寒地区都能生长;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惊人,而且种植几乎没有成本。1600年后,欧洲人口急速增加,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随之出现,植物学家、改革人士、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开始想到用马铃薯解决危机。1641年英国入侵者在爱尔兰杀人放火捣毁庄稼,大多数农作物颗粒无收,惟有马铃薯在地下安然渡过了战火和严冬,使爱尔兰人得以渡荒抗灾。爱尔兰成为欧洲第一个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方。正如上述在爱尔兰所见,战争、饥荒把马铃薯打入了中欧、东欧。对于准备战争的政治家而言,它是军队最理想的粮食。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今天波兰和德国东部,积极推广马铃薯。最终这种作物征服全欧洲。
——摘编自(美)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
材料二 据三峡地区地方志记载“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作物,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奉节县志》)。“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宜都县志》)。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赫尔曼莱(Herman Lay)在美国南部叫卖此机器,“乐事(Lay’s)”几乎成为薯片的同义词。从1960年代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片”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薯片俨然成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摘自《丝路小史》
问题
(1)依据材料一说明马铃薯在近代欧洲成为一种主要粮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三峡地区引种马铃薯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马铃薯的推广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历史。
【答案】(1)原因:马铃薯易于种植,产量高;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粮食需求的增加;战乱的影响和战争的需要。
(2)15世纪末,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将马铃薯引种到中国;三峡地区环境恶劣(或地理、气候条件恶劣或地处深山苦寒)无法种植稻麦、玉米;农民以之代饭。
(3)经济领域:推动了农业发展,支撑人口增长。社会生活领域:改变人类的饮食结构;丰富饮食文化。国际关系领域:加速全球化进程;扩大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或文化影响力)。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惊人,而且种植几乎没有成本”可归纳出马铃薯易于种植,产量高;根据材料“1600年后,欧洲人口急速增加,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随之出现”可归纳出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粮食需求的增加;根据材料“于准备战争的政治家而言,它是军队最理想的粮食”可归纳出战乱的影响和战争的需要。
(2)原因:根据材料“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可归纳出三峡地区环境恶劣;根据材料“则以红薯、洋芋代饭”可归纳出农民以之代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
(3)改变:结合材料一、二、三相关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马铃薯的推广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经济领域:推动了农业发展,支撑人口增长。社会生活领域:改变人类的饮食结构;丰富饮食文化。国际关系领域:加速全球化进程;扩大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或文化影响力)。
40.1500年前后开辟的新航路是西欧殖民扩张之路,也是西欧发展之路。
材料一 1492年11月1日,哥伦布船队在古巴海岸登陆时曾向土著居民明确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他还对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说,“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哀和目的”。
——摘編自孙家堃译《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从事科学探索的勇气,成为近代西欧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航海家以自己勇敢的航海探险活动验证了大地是球形这一假说……破除了人们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使一些人不再盲从任何所谓的金科玉律式的教条与理论。
——摘編自夏劲、陈茜《中西两种科学文化背景下的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之比较》
材料三 17世纪初以后,美洲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园迅速发展。……这些经济作物是欧洲市场上急需的进口原料。为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增加出口,就迫切需要输入更多的奴隶以提供劳动力,扩大生产……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他们建起严密的贩奴组织系统,甚至动用军队,以保障其垄断贸易的权利。罪恶的奴隶贸易激起了奴隶的抗争和世界人民的谴责。
——中央电视台《世界历史》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欧其他两位同样对新航路开辟作出重要贡献的航海家。
(2)据材料二从科学与思想两个方面说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17世纪初以后世界经济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新现象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
【答案】(1)目的:寻找黄金;传播基督教。航海家: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
(2)意义:科学方面——近代西欧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思想方面——破除了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
(3)新现象:美洲种植园经济迅速发展;世界性贸易进一步发展;奴隶贸易公司出现。主要作用:满足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详解】
(1)目的:根据材料“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可知,哥伦布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根据材料“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哀和目的”可知,哥伦布远航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航海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辟新航路的重要航海家还有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
(2)意义: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从事科学探索的勇气,成为近代西欧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可知,在科学方面,新航路开辟成为近代西欧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根据材料“破除了人们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使一些人不再盲从任何所谓的金科玉律式的教条与理论”可知, 在思想方面,破除了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
(3)新现象:根据材料“17世纪初以后,美洲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园迅速发展”可知,美洲种植园经济迅速发展;根据材料“这些经济作物是欧洲市场上急需的进口原料。为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增加出口,就迫切需要输入更多的奴隶以提供劳动力,扩大生产”可知,世界性贸易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他们建起严密的贩奴组织系统,甚至动用军队,以保障其垄断贸易的权利”可知,奴隶贸易公司出现。主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奴隶贸易和世界性贸易以及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满足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三、论述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学家樊树志先生的一部著作,部分目录如下
第一章“海禁一朝贡”体制的突破
第二章卷入全球化贸易的浪湖
訢航路发现与葡萄牙人东来
以溴门为中心的全球化贸易
…….
贸易顺差与巨额白银流入中国
第三章江南市镇: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
第四章思想解放的潮流
…….
王守仁:“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
李贽:“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提取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观点: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明清社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美洲高产作物通过全球航线传入中国,使得中国的农作物结构发生了变化,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明清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同时,美洲的白银通过全球航线进入中国,使得白银在明清时期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国内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在手工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市民阶层的壮大,陷入僵化的程朱理学遭受批判,出现了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等较为活跃的思想家,推动了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总之,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各地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也受其影响,社会转型迹象显现。
【详解】
根据题干中所列的“卷入全球化贸易的浪湖”“贸易顺差与巨额白银流入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等信息可以得出观点: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明清社会的发。
论证过程可以从这一时期明清社会中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出现的变化展开。如经济领域,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美洲高产作物通过全球航线传入中国,使得中国的农作物结构发生了变化,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明清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同时,美洲的白银通过全球航线进入中国,使得白银在明清时期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国内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在手工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再如思想领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市民阶层的壮大,陷入僵化的程朱理学遭受批判,出现了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等较为活跃的思想家,推动了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得出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各地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也受其影响,社会转型迹象显现。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整理自周跃《试谈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及其历史演变》
从表格中要取至少两项信息,围绕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分析说明,(明确写出论题,分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答案】论题示例
(1)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的品种不断增加
(2)对外经济交流与农业发展
(3)中国农业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4)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与商业手工业关系
(5)经济作物的种植不断扩大
论述示例对外交流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沟通中原与西域、中亚各国乃至欧洲联系,从而促进中外的经济交流。西瓜、核桃、胡萝卜等农作物品种传人中原地区,并推广种植,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品种资源,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16世纪伴随新航路的开辟,原产自美洲的高产农作物土豆、玉米、番薯、辣椒等作物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促进清代人口的大幅增长,改变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物种的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详解】
根据表格中列举的不同时期新增加的农作物品种可以得出观点:对外交流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从汉代至明清时期外来物种传入中国的原因以及其对中国农业产生的影响。具体而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沟通中原与西域、中亚各国乃至欧洲联系,从而促进中外的经济交流。西瓜、核桃、胡萝卜等农作物品种传人中原地区,并推广种植,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品种资源,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16世纪伴随新航路的开辟,原产自美洲的高产农作物土豆、玉米、番薯、辣椒等作物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促进清代人口的大幅增长,改变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得出物种的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16世纪伊始,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1500年至1800年之间,可能有1亿以上的人口死于传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疾病。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物种交换所带来的人口增长是大于人口损失的。从18世纪开始直到现在,世界人口持续增长,营养改善是促进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小麦、稻米、蔗糖、苹果等,从欧亚大陆来到西半球,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辣椒、花生等农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物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物种交换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见解方面参考:物种交换是人类由分散到整体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物种交换有利有弊:人口增加的因素诸多:清朝人口增加的重要因素——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的传入:病菌传播带来的灾难:人口大迁徙。等等。
【详解】
见解和理由:根据材料“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可能有1亿以上的人口死于传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疾病。……由于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物种交换所带来的人口增长是大于人口损失的”可以得出观点:物种交换是人类由分散到整体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物种交换有利有弊。理由:弊端方面,可以列举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大量人口死亡以及病菌传播带来的灾难的史实。利益方面可以以新航路开辟以后,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传入中国,促进清朝人口增加,也可以列举人口流动推动文明的交流。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不过,这一情况随着人类社会步入近代而发生了巨大变化。
食物的大交换.
十五世纪末,新大陆被发现后,美洲特有的农作物被带到了欧洲。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像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习惯,更成为人们在饥馑之年的教命口粮。到1800年左右.取材于美洲的蔗糖已经成为欧洲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同时。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不过,家畜的过快繁殖也引.
发了美洲的生态危机。….至少在欧洲,新旧大陆之间的食物大交换。间接促成了一个更为平等社会的出现。当然,欧洲这种平等的背后是上千万背井离乡的黑人奴隶的血泪史。
食物的工业化
工业化食品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存和运输两大问题。1835年、1871年.美国人雅各布·珀金斯和德国人卡尔·冯·林德在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冻机;同时,借助同时代铁路和航运技术的发展,大宗肉类食物的跨国和远洋运输不再是问题。大型屠宰厂、肉类加工厂.罐装食品厂纷纷建立,之前手工烹制食物的“温情脉脉”被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所追求的效率和价值所取代。但总体而言,民众尤其日益扩大的社会中下层人士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吃的权利。
食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今天,麦当劳金色拱门的标志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象征。西方食物在向全球挺进的同时,必须经历一个被“地方化”的过程。也就是必须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
如肯德基公司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推出了粥、油条和大饼等产品。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传播,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一系列新的健康风险抵消了工业化食物的好处,也让人们开始警觉快餐和工业化食物的弊端。
——摘编自张旭鹛《舌尖上的世界——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以来食物的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历史时期或全面综合考察皆可,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近代以来食物的不断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论述:自新航路开辟始,经两次工业革命,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日益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向全球化发展。这一过程也推动了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以及食品加工技术与其他科技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这既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之间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但由此而日益滋生的食品卫生与安全等健康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值得人们反思与警惕。
总之,近代以来世界联系日益密切,食物也突破区域限制不断向全球范围传播,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示例二论题:工业革命时代的食物发展与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论述: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条件与生活环境,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两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即交通运输的进步,电及电器的广泛应用等,不仅促进了食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也催生了标准化生产及工业化食品的出现。标准化生产及工业化食品的出现,一方面提高了食品加工的效率,更加满足与丰富了普通民众的饮食需求;另一方面也冲击了传统手工食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与理念。
总之,工业革命推动了食物的快速发展与更大范围的传播,而工业化食品的出现与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详解】
根据材料“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习惯……工业化食品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存和运输两大问题……社会中下层人士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吃的权利西方食物在向全球挺进……新的健康风险抵消了工业化食物的好处,也让人们开始警觉快餐和工业化食物的弊端”可知,近代以来食物的不断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故可从食物传播、食品加工技术、人们生活质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及现代健康风险问题进行分析阐述食物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冻机……借助同时代铁路和航运技术的发展……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所追求的效率和价值……社会中下层人士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西方食物在向全球挺进”可知工业革命时代的食物发展与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可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食物传播、标准化生产及对人们饮食习惯变化进行分析阐述。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率队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航路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麦哲伦 D.哥伦布
2.下列两幅图片,主要能够反映
A.农业产量的提高 B.绘图技术的进步
C.食物物种的交流 D.生产方式的发展
3.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处于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国家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第一步是
A.三角贸易 B.新航路的开辟 C.蒸汽机的改良 D.电力的广泛应用
4.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地区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密切,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洲农作物品种的传入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产量 B.美洲的金银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C.美洲原有的人种结构随着欧洲殖民活动而改变 D.美洲地区成为英国独占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5.17世纪60年代,英国贵族请客,会给客人几片茶叶,泡水喝完,客人把茶叶夹在汉堡里吃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
A.英国人很节约茶叶 B.东西方贸易规模小
C.英国人的风俗受中国人影响 D.茶叶有药用价值
6.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 洲、美洲、亚洲的各大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下列属于欧洲市场上出现的新商品有
①美洲玉米 ②中国茶叶 ③印度香料 ④非洲象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欧洲商人把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到世界其他地区,小麦、水稻等作物又随着欧洲移民逐渐进人美洲。这一现象开始于
A.丝绸之路开通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新航路的开辟 D.垄断组织的出现
8.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下列农作物的原产地在美洲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9.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记载了风梨、马铃薯、木薯等农作物品种,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 )
A.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B.洲际之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C.美洲传统社会遭到巨大破坏 D.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
10.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人种重新分布,物种频繁交流等。下面原本属于美洲特产的是
A.茶叶、丝绸 B.烟草、瓷器 C.玉米、烟草 D.香料、甘薯
11.洲际物种交流约在1500年开始掀起新的高潮,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
A.引起欧洲所谓“价格革命” B.促进饮食文化全球化推进
C.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 D.改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
12.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据此可以推论
A.西班牙从此崛起并成为殖民强国
B.新航路促进欧美之间的商品流通
C.殖民活动冲击了美洲的饮食传统
D.胡椒生产是美洲的唯一经济支柱
13.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A.小麦、柠檬、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14.如图是某同学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他学习的主题是
A.宋代的农业 B.唐朝的金融 C.元朝的外贸 D.明朝的经济
15.清朝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材料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康熙年间 B.乾隆年间 C.嘉庆年间 D.道光年间
16.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种交换中,欧洲与美洲之间交换的粮食作物有
①小麦 ②水稻 ③玉米 ④可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地理大发现之后,新旧大陆间粮食作物的互相传播,为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则促进了各地商业的发展和白银的跨洲际流动,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材料反映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资本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动力
C.农业变革推动了早期的全球化 D.新航路开辟改变了经济结构
18.有学者在评论15、16世纪的欧洲菜肴时,称其“完全消失在调料(以胡椒、桂皮、豆蔻花为主的香料)里了,食物本身已经无足轻重,它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这说明
A.欧亚贸易的拓展影响欧洲人的口味
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C.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
19.到了18世纪,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欧人饮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撑着众多的人口。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
20.下列各物种均起源于美洲的是( )
A.玉米,茶叶,番茄,大豆,烟草 B.玉米,棉花,水稻,马铃薯,花生
C.玉米,花生,水稻,小麦,番茄 D.玉米,马铃薯,烟草,番茄,可可
21.大体来说,玉米的传播,首先在西南地区,尔后由长江中游以及汉水流域向北方推广;甘薯则首先在岭南和东南地区种植,然后向江浙和长江中游山区推广;马铃薯的传播也基本相同。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这表明
A.移民路向决定了高产作物的传播 B.明清移民潮出现了新方向
C.高产作物传入加剧了人地矛盾 D.高产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移民趋向
22.据历史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围遍布全球。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A.耕作技术进步
B.新航路开辟
C.工厂制建立
D.欧洲价格革命
23.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品种 传入中国时期
玉蜀黍(玉米) 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落花生(花生) 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烟草(烟) 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番薯(红薯) 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A.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C.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D.标志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24.《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指出,“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数以千种的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出
A.哥伦布航行美洲意义非凡
B.达尔文进化学说影响巨大
C.工业革命有力促进了物种交换
D.经济全球化便利了大陆间往来
25.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26.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下列哪些是从欧洲交流到美洲的物种?
①玉米 ②甘蔗 ③马 ④骡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
27.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之际,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食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这表明
A.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殖民扩张活动,加强欧洲对亚洲和美洲的掠夺
C.新航路开辟后,促进物种交流,丰富民众生活
D.殖民扩张活动,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28.新航路的开辟带动了物种的交流,传入中国、非洲等地的美洲独有物种中除甘薯、土豆、辣椒、花生等之外,还有( )
A.棉花 B.玉米 C.小麦 D.橄榄
29.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人种重新分布,物种频繁交流等。下面原本属于美洲特产的是( )
A.茶叶、丝绸 B.象牙、瓷器
C.玉米、烟草 D.香料、番薯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1565年,西班牙远征军将马铃薯敬献给国王。1770年,法国农学家巴曼奇的一篇关于马铃薯淀粉营养问题的论文在征文中获奖,并被法王注意到,据说他的一次宫廷宴会以马铃薯为食材烹调了二十多种美味莱肴。当历史迈过19世纪的门槛时,马铃薯已经传遍了全欧洲。
——摘编自《土豆的悲喜剧》
材料二 《奉节县志》载:“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宜都县志》载:“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赫尔曼.莱(HermanLay)在美国南部叫卖此机器,“乐事(Lays)”几乎成为马铃薯片的同义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条开始流行起来。“薯片(条)”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好菜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在一些欧洲人眼中薯片俨然成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1)依据材料,指出宜都地区引种马铃薯的原因。
(2)结合材料,概括马铃薯的推广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历史。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探索新航路的征程,开启了人类大幕。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拉女王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到16世纪初,当麦哲伦船队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被割裂的世界最终连接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材料二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玉米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并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弗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并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有历史学家在评述玉米在世界上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黄邦和等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说明历史学家说玉米在世界上传播的“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的原因。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植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小麦、葡萄、马匹、牛、猪、山羊和家鸡从欧洲来到美洲,使得食物和营养的供给速度加快。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有玉米、马铃薯、土豆、番茄、美洲辣椒、花生、树薯、番木瓜、番石榴、鳄梨、凤梨和可可——(还有一个不那么有营养的移植品种是烟草)——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甘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交换”有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粮食作物、禽畜交流的路线和主要内容。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胡椒原产于印度,距离欧洲各港口有十万八千里之远,取之向来不易。欧洲商人对其供应来源不遗余力的追寻,成为世界史上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促成全球贸易的兴起,重新划定了世界经济版图。
★胡椒的全球史,一本有味道的世界史。
对胡椒味道的迷恋,让西方国家大力支持海外探险,开拓水上贸易线路。富饶东方奢华的飨宴和异域风情,吸引欧洲的冒险家九死一生、远渡重洋,沿途的企鹅、海龟、渡渡鸟,都成为他们的盘中餐。这场追寻财富的探险就像他们追寻的香料一样,辛辣、刺激。
★一粒小小胡椒,窥探400年帝国扩张。
从达伽马开启欧洲到印度的海上线路、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达胡椒港,到英国、荷兰相继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再到美国建国初期依靠香料贸易充实国库,胡椒的流通见证了大航海时代帝国的崛起与世界贸易的发展。围绕小小胡椒,一部纷繁的贸易史就此展开。
——据[美]玛乔丽·谢弗《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1)胡椒的全球史,见证了大航海时代诸多商业帝国的崛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撰写一份该时期大国崛起的解说词。(要求:选择一个国家确定主题,概括其发展脉络,并分析其崛起的原因)
(2)有人说:“胡椒的全球史”既是一部“经济史”,又是一部“舌尖上的血泪史”。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35.世界物种交流
材料一马铃薯传入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据说英国海军上将沃尔特赖亲自种植的马铃薯成熟后曾邀请友人一起品尝用马铃薯制作的菜品,令他尴尬的是,面对沃尔特赖精心准备的马铃薯菜肴,众人纷纷表示难以下咽…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欠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扬也宣称:马铃薯是“キ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阿瑟扬所以提出这样的论调,是因为他看到了爱尔兰人从马铃薯种植中得到的实惠。
——《马铃薯的世界传播之旅》
材料二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并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但由于美洲之前已有玉米,马铃薯和种类丰富的水果蔬菜这些新作物,并没有促成一个巨大的进步。牛、绵羊、山羊、猪和马是引入的最重要的动物品种,新的动物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新的动物蛋白质,家畜还提供了皮革和羊毛,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是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这些变化扩展了美洲商业和专业化生产的潜能,这一潜能可能会导致社会分化,但同时也会提高总体的经济产値。
——约翰 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铃薯在英国推广过程中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新物种在美洲传播的特点。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外来作物的引进在我国现有的农作物中,至少有50多种来自国外。宋以前我国引入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部分原产于地中海、非洲或印度,它们大多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
这些早期传入的农作物多为果树和蔬菜,鲜有粮食作物。中唐以后,随着国家经济中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不断有新的农作物引进。其中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传入中国的作物计有玉米、马铃薯、花生、向日葵、辣椒、陆地棉、烟草等近30种。这些引进作物,不仅增加了我国作物的种类,同时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例如花生、烟草等商品性生产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成了农民谋生致富的一种重要手段。陆地棉传入后市场需求旺盛,不久便成了我国棉纺织业的重要原料,对中国近代轻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请你对外来农作物在中国古代的传播进行阐释。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上古时期,人们采用的是二餐制。周代,贵族阶层一般已采用三餐制。大约到了汉代,一日三餐的习惯渐渐为民间所采用。直至唐代,由于物质财富的丰富,社会较为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一日三餐制成为人们普遍采用的规范的饮食制
——摘编自何宏《中外饮食文化》
材料二 西方外交使节来到中国,常通过宴请向中国人传递西方食俗与礼仪。从西方国家归来的中国人包括外交使节、留学生、商人及其他人员也开始传播西方饮食文化。由于中西方人对西方食俗与礼仪的传播,清末中国许多城市的饮食生活出现了西化现象。西方传入的书籍中,《保全生命论》《延年益寿论》等书籍包含了西方饮食营养学、卫生学等内容,涉及到食物种类及成分和功用、食物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营养等。
——摘编自杜莉《明清时期西方饮食文化东传的内容及途径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上古到唐代人们饮食习惯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西方饮食文化东传的内容及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饮食文化变化的因素。
38.被历史学家称为“哥伦布交流”的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间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交流,彻底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玉黍(玉米)……生地、瓦砾、山场皆可植。其嵌石罅,尤耐旱。宜勤锄,不须厚粪。早甚亦宜溉……收成至盛,工本轻,为旱种之最。
——(清)包世臣《齐民四术》
材料二 三十年前,从无开垦者。嗣有江苏之淮、徐民,安徽之安庆民,浙江之温、台民,来杭湖两属之各县,棚居山中,开种苞谷(玉米)……近已十开六七矣。每遇大雨,泥沙直下,近于山之良田,尽成沙地;远于山之巨浸,俱积淤泥,以致雨泽稍多,溪湖漫溢,田禾淹没,岁屡不登……他日之钱粮何出,犹其后焉者也。
——汪元方《请禁棚民开山阻水以杜后患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包世臣和汪元方对玉米种植的不同态度及各自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玉米在中国种植的主要因素。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铃薯与世界历史美国环境史学家麦克尼尔说:“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是如何以剧烈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历史!”
材料一 2014年12月,农业部提出了马铃薯的主粮化战略,小土豆翻身进军主粮界,引发公众热议。在全球人口暴增的年代,使他们不致挨饿的那些美洲作物,最初其实是很低贱的食物,天灾人祸的危机,为马铃薯创造了良机,马铃薯的特性正符合危机时人类的需求;如今,马铃薯是全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在高海拔和严寒地区都能生长;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惊人,而且种植几乎没有成本。1600年后,欧洲人口急速增加,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随之出现,植物学家、改革人士、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开始想到用马铃薯解决危机。1641年英国入侵者在爱尔兰杀人放火捣毁庄稼,大多数农作物颗粒无收,惟有马铃薯在地下安然渡过了战火和严冬,使爱尔兰人得以渡荒抗灾。爱尔兰成为欧洲第一个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方。正如上述在爱尔兰所见,战争、饥荒把马铃薯打入了中欧、东欧。对于准备战争的政治家而言,它是军队最理想的粮食。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今天波兰和德国东部,积极推广马铃薯。最终这种作物征服全欧洲。
——摘编自(美)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
材料二 据三峡地区地方志记载“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作物,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奉节县志》)。“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宜都县志》)。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赫尔曼莱(Herman Lay)在美国南部叫卖此机器,“乐事(Lay’s)”几乎成为薯片的同义词。从1960年代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片”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薯片俨然成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摘自《丝路小史》
问题
(1)依据材料一说明马铃薯在近代欧洲成为一种主要粮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三峡地区引种马铃薯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马铃薯的推广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历史。
40.1500年前后开辟的新航路是西欧殖民扩张之路,也是西欧发展之路。
材料一 1492年11月1日,哥伦布船队在古巴海岸登陆时曾向土著居民明确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他还对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说,“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哀和目的”。
——摘編自孙家堃译《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从事科学探索的勇气,成为近代西欧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航海家以自己勇敢的航海探险活动验证了大地是球形这一假说……破除了人们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使一些人不再盲从任何所谓的金科玉律式的教条与理论。
——摘編自夏劲、陈茜《中西两种科学文化背景下的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之比较》
材料三 17世纪初以后,美洲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园迅速发展。……这些经济作物是欧洲市场上急需的进口原料。为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增加出口,就迫切需要输入更多的奴隶以提供劳动力,扩大生产……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他们建起严密的贩奴组织系统,甚至动用军队,以保障其垄断贸易的权利。罪恶的奴隶贸易激起了奴隶的抗争和世界人民的谴责。
——中央电视台《世界历史》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欧其他两位同样对新航路开辟作出重要贡献的航海家。
(2)据材料二从科学与思想两个方面说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17世纪初以后世界经济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新现象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
三、论述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学家樊树志先生的一部著作,部分目录如下
第一章“海禁一朝贡”体制的突破
第二章卷入全球化贸易的浪湖
訢航路发现与葡萄牙人东来
以溴门为中心的全球化贸易
…….
贸易顺差与巨额白银流入中国
第三章江南市镇: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
第四章思想解放的潮流
…….
王守仁:“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
李贽:“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提取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整理自周跃《试谈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及其历史演变》
从表格中要取至少两项信息,围绕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分析说明,(明确写出论题,分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16世纪伊始,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1500年至1800年之间,可能有1亿以上的人口死于传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疾病。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物种交换所带来的人口增长是大于人口损失的。从18世纪开始直到现在,世界人口持续增长,营养改善是促进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小麦、稻米、蔗糖、苹果等,从欧亚大陆来到西半球,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辣椒、花生等农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物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物种交换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不过,这一情况随着人类社会步入近代而发生了巨大变化。
食物的大交换.
十五世纪末,新大陆被发现后,美洲特有的农作物被带到了欧洲。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像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习惯,更成为人们在饥馑之年的教命口粮。到1800年左右.取材于美洲的蔗糖已经成为欧洲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同时。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不过,家畜的过快繁殖也引.
发了美洲的生态危机。….至少在欧洲,新旧大陆之间的食物大交换。间接促成了一个更为平等社会的出现。当然,欧洲这种平等的背后是上千万背井离乡的黑人奴隶的血泪史。
食物的工业化
工业化食品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存和运输两大问题。1835年、1871年.美国人雅各布·珀金斯和德国人卡尔·冯·林德在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冻机;同时,借助同时代铁路和航运技术的发展,大宗肉类食物的跨国和远洋运输不再是问题。大型屠宰厂、肉类加工厂.罐装食品厂纷纷建立,之前手工烹制食物的“温情脉脉”被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所追求的效率和价值所取代。但总体而言,民众尤其日益扩大的社会中下层人士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吃的权利。
食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今天,麦当劳金色拱门的标志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象征。西方食物在向全球挺进的同时,必须经历一个被“地方化”的过程。也就是必须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
如肯德基公司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推出了粥、油条和大饼等产品。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传播,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一系列新的健康风险抵消了工业化食物的好处,也让人们开始警觉快餐和工业化食物的弊端。
——摘编自张旭鹛《舌尖上的世界——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以来食物的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历史时期或全面综合考察皆可,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