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五 (第五单元)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1、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史料记载,秦始皇“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蒙恬所通之“道”是( )
A.五尺道 B.驰道
C.直道 D.甬道
解析:直道是秦朝开通的位于今内蒙古、甘肃和陕西境内的军事要道,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开辟了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其东西两端连接的是 ( )
A.中国和罗马
B.中国与波斯
C.印度和阿拉伯
D.日本和伊朗
解析: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其东西两端连接的是中国和罗马,因此A项正确。
答案:A
3.为统一岭南地区,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这一水利工程是( )
A.大运河 B.灵渠
C.都江堰 D.长城
解析: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的水利工程是灵渠,修建灵渠是为了解决军粮运输困难的问题,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B
4.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赐给当地的君王。这一系列活动( )
A.改变了明初实施的海禁政策
B.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局面
C.彰显了明帝国的国际影响力
D.推动了明朝经济走向繁荣
解析:据材料“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赐给当地的君王”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增强了明帝国的影响力,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海禁政策主要是限制民间海外贸易活动,而郑和下西洋是官方行为,并非改变了海禁政策,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并非经济利益,排除B、D两项。
答案:C
5.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
A.美洲 B.非洲
C.亚洲 D.大洋洲
解析:在葡萄牙人沿着非洲海岸探索新航路的同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达亚洲的中国和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他以为那里就是印度,故选C项。
答案:C
6.铁路两旁人山人海,许多人兴奋地跟着火车跑,还有一些人骑马与火车并驾齐驱,这是1825年9月“旅行者号”正式试车的热闹场景。这列机车的动力是( )
A.畜力 B.风力
C.蒸汽机 D.内燃机
解析:据材料信息“铁路”“火车”“1825年9月”并结合所学可知,“旅行者号”机车是蒸汽机车,其动力是蒸汽机,故选C项。
答案:C
7.1881年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建筑铁路,但顽固派势力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伤地脉”,无奈之下便出现了骡马拖载车辆的运煤情景,时人称其为“马车铁路”。这条铁路应该是( )
A.吴淞铁路 B.京张铁路
C.唐胥铁路 D.粤汉铁路
解析: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是当时开平煤矿为运煤而修建的,在顽固派势力的阻挠下,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陵为由,只准以骡马曳引车辆,故C项正确。
答案:C
8.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由此推断,京张铁路的修筑 ( )
A.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
B.使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
C.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D.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流与巩固边防
解析:从“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可以看出,京张铁路的修筑不仅促进了经济交流,还起到巩固边防的作用,故选D项;据题中所述不能得出“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的结论,排除A项;题中并未涉及中国铁路建设的高潮,排除B项;题中只涉及了京张铁路的作用,没有谈及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排除C项。
答案:D
9.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外国人发明的火车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解析: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优先乘船走水路,故排除A、B两项。D项福州船政局位于福建,且军舰不能用于商业航运,故排除。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办的民用企业,故选C项。
答案:C
10.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
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
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
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解析:近代以来,西风东渐,海关试办邮政既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又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是海关试办邮政而不是关税,排除A项;“建立”的说法不对,可以说中国近代邮政由此发端,排除B项;材料是试办邮政而不是中国近代外交,排除C项。
答案:D
11.1908年,福特T型汽车面世时,每辆售价是850美元;到1916年,每辆价格降至350美元,而到1925年只卖到240美元一辆。导致福特T型汽车价格下降的原因是 ( )
A.资本家的购买力降低了
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技术与管理方式的革新
D.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T型车的生产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由于技术与管理方式的革新,福特T型汽车的成本逐步降低,因此价格下降,故C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是现象,不是原因,应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选C项。
答案:C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出现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改革开放后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故选A项。
答案:A
13.英吉利海峡隧道于1994年5月6日开通,是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长铁路隧道,其连接的是( )
A.英国和法国
B.英国和美国
C.英国和德国
D.荷兰和英国
解析:1994年英吉利海峡隧道开通,连接的是英法两个国家,因此答案为A项。
答案:A
14.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创建于1865年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造船厂是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生产品种最齐全的现代化造船基地。1960年在江南造船厂下水,由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是( )
A.昆仑号 B.东风号
C.长城号 D.中山号
解析:1960年在江南造船厂下水,由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是东风号,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B
15.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首次进行持续的、有动力、可操作的载人飞行,开辟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此次飞行( )
A.尝试了蒸汽机的新应用
B.加速了内燃机的使用
C.开创了人类立体交通的时代
D.是石油工业发展的结果
解析:材料中莱特兄弟的载人飞行工具是以内燃机作为动力,而不是蒸汽机,也不能加速内燃机的使用,所以排除A、B两项;飞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所以D项因果关系颠倒,排除;载人飞行工具使人类交通进入航空时代,因此答案为C项。
答案:C
16.1883年11月18日,美国第一个全国统一铁路时刻表诞生,这一天的正午时分,美国东部的时钟全部回拨。推动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厂制度的完善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物种交流的推动
D.交通工具的发展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工厂制度和城市化进程,故A、B两项错误;物种交流和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1883年11月18日,美国第一个全国统一铁路时刻表诞生”表明新型交通工具对运输的时间精度提出了新要求,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秦“治驰道”“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并且国家经常组织几十万人的大规模行动。隋朝开凿通济渠,沟通黄河和淮河水运,到隋炀帝时,大运河全线建成,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唐朝商运已经相当发达,商人的活跃,促成了特殊的交通现象,商船四方荟萃。宋朝是我国海上交通最为繁盛的历史阶段,造船技术总体进步,车船“以轮激水,其行如飞”,万石船可载钱二十万贯,载米一万二千石。元朝时,国家疆域空前辽阔,邮驿制度和邮驿组织具有重要地位。元朝经营的驿路,远远超过宋朝。中国古代有整套行之有效的交通规则,如唐朝《仪制令》规定交通应“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交通的阶段性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交通规则的特点,试分析哪些因素影响着中国古代交通的发展。(7分)
答案:(1)特点:秦朝通过修建和治理驰道,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隋唐通过开凿大运河、发展商运和制定交通规则,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繁盛;宋朝造船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海上贸易的繁荣;元朝重视邮驿建设,巩固了国家统一。
(2)特点:体现了封建等级秩序;体现了儒家纲常伦理。因素:国家政权的稳定程度;领土的范围变化;统治者的治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科技水平。
1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中国的高铁建设频频刷新世界纪录,被誉为中国经济发展奇迹。从引进技术到领先全球,短短10年间,高铁不仅获得国人点赞,也赢得世界目光。“中国速度”已经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万千米,是世界上高铁建设运营规模最大的国家……按照2016年7月份新出台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3年后,中国高铁将达到3万千米,2025年达到3.8万千米,更是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孙红林《中国高铁凭什么领先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以高铁为代表的铁路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高铁为代表的运输方式的发展趋势及重大历史意义。(7分)
答案:(1)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发展铁路运输,制定铁路发展规划,大规模修建铁路;大力进行工业化建设,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2)发展趋势:中国高铁建设朝着规模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建设周期短、兼容性好、性价比高、节能环保等方向发展。历史意义:推动中国产业转型;优化中国出口贸易结构;提升中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等。
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新石器时代 用石斧等工具在巨大木材上凿成凹形,制成独木舟
唐宋时代 唐朝舟船采用了钉接榫合的连接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宋代造船修船开始使用船坞,并普遍使用罗盘针。造船业及船舶使用人群多集中在东南地区
明清时代 除了官方船厂之外,民营船厂的规模也很大。发达的造船技术为发达的漕运系统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 1865—1866年,清政府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学习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试造“蒸汽船”“铁皮船”,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也是中国造船业近代化的开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造船业迅速发展。乘坐豪华邮轮旅行成为潮流,并研制出第三代破冰船与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航空母舰“辽宁舰”。造船业在发展经济、便利生活、科学研究、强兵强国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据吴善勤、盛振邦《从船舶到海洋工程》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如根据“钉接榫合的连接工艺”“普遍使用罗盘针”“第三代破冰船与科学考察船”可知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根据“为发达的漕运系统奠定了基础”“造船业在发展经济、便利生活、科学研究、强兵强国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可知船舶制造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据此归纳论题,结合史实进行简要阐述即可。
答案:示例一 论题:科学技术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
阐述:从古至今,先进技术都是造船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宋代指南针与造船航海的结合,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近代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制造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轮,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转向近代社会的重要内容。今天中国先进的造船技术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大国崛起”的基础。
示例二 论题:船舶制造与人类发展紧密相关。
阐述:随着造船业的迅速发展,船舶与社会生活、国家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船舶最开始仅仅是沿海、沿河地区的交通工具,后来则加深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如海上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近代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造船技术的进步,船舶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一时期美国也提出了建设纵贯全国连接各州的州际国防公路战略构想。195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公布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建立全国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艾森豪威尔在德国目睹了部队通过高速公路进行快速移动的情景,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该法案。
——摘编自刘瑞波、赵宁《欧美国家高速公路融资模式及其借鉴》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 253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千米。高速公路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
——摘编自徐丽、贺菲菲等《缓解制约 支撑发展
——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意义。(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提出了建设纵贯全国连接各州的州际国防公路战略构想……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借鉴他国经验、政府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从中国高速公路起步、发展成就、投资主体、投资形式等方面进行概括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推进改革开放等方面进行阐述即可。
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美国国内统一市场发展的需要;借鉴德国经验;联邦政府的支持等。
(2)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成就巨大;投资主体多元;投资方式多样。意义: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生活;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
PAGE
7单元综合检测五 (第五单元)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史料记载,秦始皇“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蒙恬所通之“道”是( )
A.五尺道 B.驰道
C.直道 D.甬道
2.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开辟了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其东西两端连接的是 ( )
A.中国和罗马
B.中国与波斯
C.印度和阿拉伯
D.日本和伊朗
3.为统一岭南地区,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这一水利工程是( )
A.大运河 B.灵渠
C.都江堰 D.长城
4.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赐给当地的君王。这一系列活动( )
A.改变了明初实施的海禁政策
B.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局面
C.彰显了明帝国的国际影响力
D.推动了明朝经济走向繁荣
5.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
A.美洲 B.非洲
C.亚洲 D.大洋洲
6.铁路两旁人山人海,许多人兴奋地跟着火车跑,还有一些人骑马与火车并驾齐驱,这是1825年9月“旅行者号”正式试车的热闹场景。这列机车的动力是( )
A.畜力 B.风力
C.蒸汽机 D.内燃机
7.1881年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建筑铁路,但顽固派势力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伤地脉”,无奈之下便出现了骡马拖载车辆的运煤情景,时人称其为“马车铁路”。这条铁路应该是( )
A.吴淞铁路 B.京张铁路
C.唐胥铁路 D.粤汉铁路
8.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由此推断,京张铁路的修筑 ( )
A.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
B.使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
C.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D.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流与巩固边防
9.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外国人发明的火车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10.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
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
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
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11.1908年,福特T型汽车面世时,每辆售价是850美元;到1916年,每辆价格降至350美元,而到1925年只卖到240美元一辆。导致福特T型汽车价格下降的原因是 ( )
A.资本家的购买力降低了
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技术与管理方式的革新
D.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出现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改革开放后
13.英吉利海峡隧道于1994年5月6日开通,是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长铁路隧道,其连接的是( )
A.英国和法国
B.英国和美国
C.英国和德国
D.荷兰和英国
14.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创建于1865年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造船厂是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生产品种最齐全的现代化造船基地。1960年在江南造船厂下水,由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是( )
A.昆仑号 B.东风号
C.长城号 D.中山号
15.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首次进行持续的、有动力、可操作的载人飞行,开辟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此次飞行( )
A.尝试了蒸汽机的新应用
B.加速了内燃机的使用
C.开创了人类立体交通的时代
D.是石油工业发展的结果
16.1883年11月18日,美国第一个全国统一铁路时刻表诞生,这一天的正午时分,美国东部的时钟全部回拨。推动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厂制度的完善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物种交流的推动
D.交通工具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秦“治驰道”“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并且国家经常组织几十万人的大规模行动。隋朝开凿通济渠,沟通黄河和淮河水运,到隋炀帝时,大运河全线建成,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唐朝商运已经相当发达,商人的活跃,促成了特殊的交通现象,商船四方荟萃。宋朝是我国海上交通最为繁盛的历史阶段,造船技术总体进步,车船“以轮激水,其行如飞”,万石船可载钱二十万贯,载米一万二千石。元朝时,国家疆域空前辽阔,邮驿制度和邮驿组织具有重要地位。元朝经营的驿路,远远超过宋朝。中国古代有整套行之有效的交通规则,如唐朝《仪制令》规定交通应“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交通的阶段性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交通规则的特点,试分析哪些因素影响着中国古代交通的发展。(7分)
1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中国的高铁建设频频刷新世界纪录,被誉为中国经济发展奇迹。从引进技术到领先全球,短短10年间,高铁不仅获得国人点赞,也赢得世界目光。“中国速度”已经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万千米,是世界上高铁建设运营规模最大的国家……按照2016年7月份新出台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3年后,中国高铁将达到3万千米,2025年达到3.8万千米,更是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孙红林《中国高铁凭什么领先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以高铁为代表的铁路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高铁为代表的运输方式的发展趋势及重大历史意义。(7分)
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新石器时代 用石斧等工具在巨大木材上凿成凹形,制成独木舟
唐宋时代 唐朝舟船采用了钉接榫合的连接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宋代造船修船开始使用船坞,并普遍使用罗盘针。造船业及船舶使用人群多集中在东南地区
明清时代 除了官方船厂之外,民营船厂的规模也很大。发达的造船技术为发达的漕运系统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 1865—1866年,清政府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学习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试造“蒸汽船”“铁皮船”,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也是中国造船业近代化的开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造船业迅速发展。乘坐豪华邮轮旅行成为潮流,并研制出第三代破冰船与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航空母舰“辽宁舰”。造船业在发展经济、便利生活、科学研究、强兵强国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据吴善勤、盛振邦《从船舶到海洋工程》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一时期美国也提出了建设纵贯全国连接各州的州际国防公路战略构想。195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公布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建立全国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艾森豪威尔在德国目睹了部队通过高速公路进行快速移动的情景,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该法案。
——摘编自刘瑞波、赵宁《欧美国家高速公路融资模式及其借鉴》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 253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千米。高速公路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
——摘编自徐丽、贺菲菲等《缓解制约 支撑发展
——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意义。(7分)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