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4 18:3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乾安七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三次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纸上并贴好条形码。
3、 作答时,将答案(文字题和选项题)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纸。
1、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文化区隔等对于文学活动有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最终将反映到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上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北方《诗经》和南国《楚辞》的不同文风,认为前者“辞约而旨丰”,后者“瑰诡而惠巧”。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明确地将地理环境、种族与时代并列为文学生成“三要素”。
关于文化地理差异带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做过阐述。他说:“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民族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像人的皮肤一样,长久地保持下来并渗透到人们精神的各个领域。”事实正是如此,地理环境以及据此而来的综合性人文氛围,不仅影响到区域习俗、文化传统、作家性格等,而且还会作用于文学文本的传播路径和接受方式,而这一切都将以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为核心。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造就了郭沫若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塑造了沈从文敏感柔弱的个性心理。
地理区隔所造成的重要文化差异的表征之一,便是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语际交往实际上指的是不同语种之间的跨文化交往,其中自然包含了不同区域、不同语种间的文学对话。语际交往过程中的非对称原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语际交往中暂时处于强势地位的语种对相对弱势语种的强迫性渗透,二是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的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文学语际交往中存在着“语言霸权”问题,比如西方的主流语种——英语对包括汉语在内的其他语种的霸权。我们有理由预期,英语霸权地位还将持续下去,据此进行的关于文学本质的种种讨论也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牵制。
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经济原因。一般而言,经济实力强大或较强的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主流语种文学在文化交往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这种“财大气粗”的交往原则的文化效应古今皆然。第二是政治原因。说到底,政治影响力仍以经济增长力为基础。经济发展了,政治强大了,说话的分量自然就加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种语言的广谱性常常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符号。第三是文化原因。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准确地说,所有语种的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
跨语际交往通常隐含着跨文化对话机制的“异地原理”。犹如巴赫金所言:“在文化方面,异地是理解最有力的手段。只有通过另一种文化的视点,一种外国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同时,他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被绝对翻译,文学语言尤其如此。法国的舍普等人则认为,文学语言的翻译未必要追求绝对性,不饱和翻译或许正是语言艺术交往互动的诗意所在。他明确指出:“文化有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即区域性的东西。技术相反,某些技术语言是世界性的语言。技术与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种紧张状态。”这种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语言论转向之后或许会变得更加突出,并可能由此加剧全球化时代文学语际交往的挑战性。
(摘编自龚举善《文学本质多向生成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是由其所处的地域差异决定的。
B.研究一部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地理环境以及综合性人文氛围。
C.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和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分别影响了郭沫若和沈从文,而前者的作品比后者的作品风格更鲜明。
D.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具有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即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全球化时代将逐渐消失。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列举中国刘勰和法国丹纳的著作观点,论证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等对文学活动的不同影响。
B.文章第二段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相关言论,论证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C.文章第四段论述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按经济、政治、文化的顺序进行的,论证结构严谨。
D.文章先指出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接着从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进行论证,把论证逐步推向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于文学本质的各种观点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影响,这个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这与英语作为西方主流语种的霸权地位有关。
B.一个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要素,影响这个地域的主流语种在文化交往中的地位,这造成了语际之间文化交往的不对称。
C.异地是理解一种文化的最有力的手段,一种文化只有找到最能解释自己的另一种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
D.法国的舍普等人认为,如果一味地追求文学语言的翻译的绝对性,可能会破坏文化中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充分运用网络文学、影视剧、游戏等数字化手段,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在现有文化产业链条中形成更受欢迎的文化符号,也就是IP,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如今,正值以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进一步健全版权保护机制,同时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让更多有技术能力和资质的企事业单位参与到传统文化的IP挖掘和培育中,如采取建立传统文化IP扶植基金计划等方式,对重点传统文化的活化项目给予定向引导和支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全面运用游戏、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等数字化形式,推动传统文化IP化,打造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提升文化自信和国家软实力,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摘编自范小青《科技助力传统文化IP化》)
材料二:
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野蛮与文明之别,文艺创作必须对传统文化取精去糟,去伪存真。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也就是在文艺创作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应考虑到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时代性,以艺术手法审美地实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达成时空共鸣。当然,在“两有”的区别准则与“两相”的实践路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在传承与发展路径中处理二者关系的实践准则,这对一些由经典名著改编成的网络文艺作品尤为重要。编剧应当对经典名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精辟见解。这里的“转化”应当是提升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应当顺应观众鉴赏水平的提高、顺应艺术传播的媒介特征;这里的“发展”应当是先进战胜落后、文明战胜野蛮、雅致战胜庸俗。
(摘编自张金尧《当前中国网络文艺的三维探析》)
材料三:
在顶层设计方面,把国学教育摆上重要位置,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来认识并逐级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从而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光大,中华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把传统文化精髓纳入中小学统编教材、教案和课程设置,同时可授权省级教育部门结合区域特点、民族特色编印必要的辅助教材或课外读物。
在教学内容设置中兼顾诗、书、画等经典传统文化元素。加强教师的国学知识培训、进修、考核等,让教师深刻领会国学精华,真正为人师表,更好地传授国学知识,并运用学生喜爱、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何学彬《重视国学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4.下列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让传统文化IP化,可以使传统文化资源形成更受欢迎的文化符号,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创新。
B.运用数字化手段让传统文化IP化,就能打造出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提升文化自信和国家软实力。
C.将经典名著改编成网络文艺作品,要取精去糟、去伪存真,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提升作品的艺术性。
D.把传统文化精髓纳人中小学统编教材、教案和课程设置,可以增强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提高文化艺术品位。
B.只有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传统文化才能在新时代得到很好地传承与发展。
C.对经典名著创造性地转化,要注意顺应观众鉴赏水平的提高、顺应艺术传播的媒介特征。
D.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教师的国学知识培训等,能更为深入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6.如何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补 天
孙道荣
认识老唐很偶然。
那天因为急事出门,出了地铁口,天忽然下起暴雨。朋友的店就在一百多米处,但雨太大了,没带雨伞,我犹疑着,是干脆冒雨奔跑过去,淋成个落汤鸡呢,还是等雨小一点再过去。
就在我犹疑不决时,有个人拿着一把伞,戳到我面前。
他嘴里还说着什么,风大,雨急,进出的人又多,人声嘈杂,我没听清。我想,他是见我没带伞,要卖伞给我吧。
我摇摇头,身子不自觉地往后退了退。家里的伞太多了,很多都是出门忽然遇雨,临时买的。再说,刚才出门匆忙,身上也没带钱呀,我又不会手机支付。
他还是坚定地将伞递到我面前。这人可真是怪,我心里嘀咕着。嘴上对他说,不好意思,我不买伞。
他听了我的话,笑了,说,我不是卖伞的,我看你没带伞,雨又这么大,你拿去用吧。
还有这样的好事?我不相信地打量了他一眼,他穿着雨衣,头上还戴着一个竹编的斗笠,透过雨衣,能隐约看见他里面穿的是黄色的工服,看样子是个环卫工人。
见我还是不相信,他一把将伞塞给我。
我接过了伞。我说,谢谢你。这样吧,我就到前面不远的地方,我去拿一把伞,就回来还你。
他笑笑,没事,不用还我的。
我撑着他给我的伞,向朋友的店走去。事情办得很顺利。回来的时候,我跟朋友借了一把伞,又带上了他送我的那把伞,我要还给他。
地铁口找了一圈,却没有看到那个人。我又在地铁站附近转了一圈,远远地看到一个环卫工人在冒雨清扫路口的一滩积水,我走过去,果然是他。
他也认出了我,一手拄着扫把,一手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说,没想到,你还真来还伞了,一把旧伞,不值当呢。
我说,你帮了我忙,已经非常感谢了,伞嘛,自然应该还给你。
他憨憨一笑,收了伞,用劲甩了甩,然后折叠好,塞进身边的环卫车的座位底下。我看到里面,还有几把伞。便好奇地问他,你带这么多伞出门干什么?他嘿嘿乐了,说,很多人跟你今天一样,出门忘记带伞,却突然碰到大雨了。我呢,遇到了,就送给他一把。
还有这样的好人?!我就这样认识了他。
再次见到他,是个中午,晴天。从朋友的店里出来,看到一个环卫工人蹲在树底下,吃着自带的盒饭。我认出来了,是老唐。
我走过去,请他到朋友的店里坐着吃饭。他坚持不肯。我返身回到朋友的店里,搬了两张凳子过来,给他一张,我自己一张。我们坐在大树底下,随便聊了起来。
他比我年长十来岁,听口音,是江西人。一问,果然是婺源的。
我还是很好奇,他为什么会在雨天送伞给别人?再说,他哪来那么多伞呢?
他告诉我,他有一个祖传的手艺,就是修伞。以前在老家时,他在镇上摆了一个摊,专门给人修伞。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用的还是油布伞,笨重,但伞面大,遮风挡雨的效果很好。那时候,一般人家,也就一两把伞,坏了,绝舍不得扔掉,花钱重买一把。穷呢,哪敢浪费啊?因而,他的修伞生意也好。说是修,其实更多的是补。油布破了一个洞,或撕了一个口子,拿来让他补。老唐说,先在破洞四周刷上桐油,待桐油微干了,撕下一块他用竹料自制的油纸,封上,再刷一层桐油。等桐油收干了一点,再贴一层油纸,如此往复三四次,破洞就修复如初了,看起来就跟新伞一样。
老唐在说起这些时,不像一个修伞匠在修伞,倒更像一个民间的艺人,陶醉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他说,那时候,修一把伞只要一两角钱,但因为是个技术活,挺受人尊重的。他也靠了这门祖传的手艺,养家糊口,日子过得还不错。
他说,后来,伞的品种渐渐多起来了,折叠伞、自动伞流行了,这倒没难住他,原理都差不多,他很快就掌握了修理的技术。真正致使他撑不下去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伞破了、旧了,不再找他修理,而是扔了,直接换一把新伞。他的生意,渐渐冷淡了。
有一次,一个年轻姑娘,拿了一把旧式的雨伞来找他修,伞骨差不多散架了。他对姑娘说,这把旧伞,不值得修了,修理的钱比买把新伞还贵呢。姑娘却央求他一定要修好,说这是她奶奶用过的伞,小时候,奶奶就是用这把伞接送她上学的。姑娘说,奶奶走了,我想修好这把伞,留个念想。
老唐说,人间的每把伞,都有一个故事呢。
后来,修伞的生意撑不下去了,老唐就进了城,做了一名环卫工。
我扫地的时候,经常会捡到别人扔掉的伞,大多只是些小毛病,修修还能用。老唐说,我就将它们修好,随身带着,遇到下雨天,有人没带伞,我就送给他,挡挡雨。
吃过饭,老唐要继续工作了。跟他告别时,他忽然说,以前,有个来修伞的人跟我说,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这句话,我记了大半辈子。
我也记住了,老唐。
(选自2020年8月30日《新民晚报》)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用“认识老唐很偶然”一句开头,颇具匠心:既收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又起到引出主人公和全文主要道具“伞”的作用。
B.在开头的几个段落里,本文借“我”突然遇雨这件事,让一个助人为乐、做好事不图回报的环卫工人的形象地站立在读者面前。
C.本文详细地描叙了老唐修伞的过程,主要目的在于突出老唐的匠人精神,突出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对业务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D.本文插叙一个姑娘来请老唐修伞这件事,证明了伞在人们生活中的实用性。
8.本文画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划线句子: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这句话,我记了大半辈子。
9.环卫工老唐以前是个修伞匠,他的匠人精神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王问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B.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C.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D.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以表示虔诚。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三秦,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给秦三个投降的将领,合称“三秦”。
D.檄,中国古代官员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名称之一。常见的还有“表”“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便去追赶他,汉王大怒,误以为萧何逃跑了,萧何回来后向汉王解释了原因,汉王认为萧何纯粹是在骗人,并责罚了萧何。
B.萧何认为汉王想争夺天下,就必须留下韩信,并劝说汉王重用韩信,并且说如果汉王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
C.汉王在萧何的劝说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又为韩信举行了授职的仪式,然后向韩信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在听了韩信的看法后,汉王十分高兴,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D.韩信认为汉王终将夺取天下,因为汉王在入关以后,没有伤害任何东西,还废除了秦朝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受到了秦地百姓的欢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5分)
(2)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古风(其十九)①
李白
西上莲花山②,迢迢见明星③。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④。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①本诗作于天宝十五年,时安禄山已陷洛阳并自称大燕皇帝,李白由梁宋奔至华山。②莲花山:华山的最高峰。③明星:传说中的华山仙女。④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据传汉武帝闲居殿上,卫叔卿乘云而来,感武帝对自己失礼遂忽不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即西岳华山的莲花峰和明星仙子,展现出一个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
B.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生动的仙女飞天图。
C.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D.本诗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的手法,表现李白的天马行空,浪漫飘逸。
15.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屈原列传》中,强调小人当道,正直之人不为所容的两句是:
, 。
⑵《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的人马不如九国之师的句子是:“ ,
”。
⑶过秦论》中,秦始皇在文化上以“ , ”的措施来达到愚民的目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对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 序八州而朝同列 ③蝉蜕于浊秽
④单于壮其节 ⑤反欲斗两主 ⑥明道德之广崇
A. ①⑥/②⑤/③/④ B. ①④/②⑤/③/⑥
C. ①③/②④/⑤/⑥ D. ①/②⑤/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A. 然秦以区区之地,至万乘之势 B.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C.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子卿尚复谁为乎
B 大破楚师于丹、淅 铸以为金人十二
C.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很多水果成熟之前都是绿色的,但随着果实慢慢成熟,颜色就会发生改变。那么, ① ?科学家研究发现,当水果果实还很小的时候,由于叶绿素的含量非常高,果皮的颜色多呈绿色,但随着果实不断长大,② 。与此同时,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的含量会逐渐增加。各种水果成熟后能够呈现出什么颜色,③ 。如果最终叶绿素的含量高,则呈绿色;如果类胡萝卜素含量高,则呈黄色或橙色;如果花青素含量高,则呈红色、蓝色或淡紫色。正是由于不同种类的水果成熟后其内部各种色素的含量不同,我们才能看到颜色各不相同的水果。
吃水果时,我们往往会舍弃水果皮,其实这很可能是一种无知的浪费,水果皮完全可以变“废”为“宝”。有一部分水果的果皮富含某些特有的营养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如葡萄中含有白藜芦醇,它具有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而这种物质主要存在于葡萄皮中。此外,一些果皮还具有药用价值,比如我们常吃的橘子的皮,将它处理干净后和冰糖一起煮水服用,可以缓解咳嗽、多痰等症状。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29年5月4日,上海《生活》周刊收到一名笔名为“醉梦人”投稿,文稿展望“未来之中国”,提出“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车、人工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吾国何时可产巨量之钢铁、枪炮、舰船,供给吾国之边防军?吾国何时可行义务之初级教育、兴十万之中级学堂、育百万之高级学子?”等十问。文尾作者自问自答:“吾举十问,实不知其答案。私以为,能实现十之五六者,则国家幸甚,国人幸甚!”文章刊出后,在社会上引起热议,许多读者都对实现“十问”持悲观态度。
请你从“醉梦人”敢立那种宏大梦想的角度,或者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这些梦想的奋进历程,或者从今天的幸福生活现状,或者从当时悲观者的看法等角度出发,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乾安七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三次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5 BBCBA
6. ①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科技助力传统文化IP化。)
②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传统文化才能在新时代得到很好地传承与发展。
(坚守与创新相结合)
③国家要重视国学教育,从而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使传统文化薪火相传。(重视国学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7.D
8.①说“修伞的人是在补天”,表层意思是说,修补雨伞是为了遮雨,而下雨则被认为是天漏了,因此说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就是说修伞的人能遮雨。
②其深层含义是说,修伞不仅是在修补破损了的伞,更是在为大家解决实际困难,是在做好事,是在弥补社会的不足,是在为社会作贡献,这就像“补天”一样。
③“我记了大半辈子”这句话表现了修伞匠老唐记住了“补天”的深层含意,大半辈子都在传承并弘扬“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的精神。
9.①老唐修伞的手艺很好,他修的伞,看起来跟新伞一样。
②他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把修伞当作一门艺术,陶醉在修伞的手艺中,简直就是一个民间艺人。
③他能与时俱进,掌握新的修伞技术。后来伞的品种多了,也灭难住他,他很快就掌握了修理技术。
④与人为善,为社会做贡献。他修伞是在为在为大家解决实际困难,是在做好事,他将“修伞”是在“补天”的精神“记了大半辈子”。(3点即可)
10.B 11.D 12.A
13.
(1)韩信推测萧何等人多次向汉王举荐过他,但汉王一直不重用我(韩信),于是韩信逃跑离开了。
(2)现在大王如果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什么地方的敌人不能被诛灭!
参考译文:
当初,淮阴人韩信,家里贫穷没有什么善行,不能被推选担任官吏。汉王刘邦进入蜀地之后,韩信又逃离楚军归属到汉王,韩信数次与萧何谈话,萧何感到他不冋寻常。韩信推测萧何等人多次向汉王举荐过他,但汉王直没有重用韩信,于是韩信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汉王报告,自己便去追赶他。有人对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萧何的离去如同失去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恼怒又惊喜,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跑?”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臣是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又骂道:“逃跑的诸将们数以十计,你都不去追,为什么专去追韩信,你纯粹是在骗人!”萧何说:“汉王如果您只是想在汉中称王,必然不会用到韩信;如果您想争夺天下,非韩信不可,其他没有人能和您共谋大业。这就看汉王您的选择了。”汉王说我是想要东进的,怎么能闷在这里长期久居呢!”萧何说:“如果您计划向东发展,就能用到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用他,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汉王说:“那我就看你的面子任韩信为将军吧。”萧何说:“只任他为将军,韩信也不会留下来的。”汉王说:“就任他为大将军吧。”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想召见韩信任命他官职。萧何说:“汉王平日向来傲慢无礼,今天要任命大将军,如同招呼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汉王如果任命他官职,必须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沐浴斋戒,设置坛场拜将,举行授职的仪式才行。”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
韩信被拜为大将军的仪式结束后,坐在上座。汉王说道:“丞相多次向我说到将军,将军有什么计策来教导我呢?”韩信谦谢了一番后,便问汉王说:“现在大王如果向东去争夺天下,您的对手难道不正是项羽吗?”汉王说:“对。”韩信接着说:“大王您自己估计一下在勇敢、强悍、仁爱、刚强等方面您与项王相比谁更强呢?”汉王沉默了许久,说:“我不如他。”韩信拜了两拜,称赞地说:“我韩信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然而我曾经侍奉过项羽,请让我来谈谈他的为人处事吧。项王发怒大吼,厉声呵斥时,上千的人都胆战心惊,但是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项羽对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的部下有人生了病,会同情地流下眼泪,还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他们吃;但是,当他所用的人立了功应当给予封赏爵位时,他却不舍得授给人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妇道人家的仁慈。他还驱逐原来的诸侯王封诸侯国的将相为王,又将义帝驱逐迁徙到江南,军队所过之处没有不被伤害毁灭的,百姓们都不亲近拥戴他,只不过是受他威势与强权的胁迫罢了。虽然他名义上称霸天下了,而实际上早已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他的强很容易变成弱。现在大王如果确实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诛灭!将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的将士,那还有什么人会不心服口服呢!大王您最初进入武关时,没有去伤害丝毫的东西,还废除了秦朝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做秦王的。而且依照当初与诸侯们的约定,大王理应在关中称王,这件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大王失掉了关中的王位被封到汉中地区,秦地的百姓没有不怨恨项羽的。现在大王举兵东进,三秦之地只要发布一道檄文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听了大喜,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14.D
15.①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高洁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战乱血腥的人间。
②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写,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③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
16. ⑴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⑵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⑶(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17.D
18.B
19.C
20. ①水果为何会有变色的现象?
②叶绿素的含量会相应减少
③取决于不同色素的最终含量
21.因为(由于)有些水果的果皮含有独特的营养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所以应该珍惜,不应舍弃。
四、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