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自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4 20:57:10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分)B(强加因果关系。原文是“鲁迅被蒙上了太多太多的光环,甚至被人为地制造成完全政治化、神圣化的符号”)
2.(3分)C(“对鲁迅对将自己神化的做法深恶痛绝进行了充分论证”错。两次引用的目的各不相同。第一次是针对专制权威的论证;第二次是从鲁迅的观念角度论证应把鲁迅当作一个“人”来学习)
3.(3分)B(说法绝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3分)B(“只用于吮吸水滴和破损叶片的渗出物来补充水分”错。原文是“只不过在进化的早期——大约2亿年前蝴蝶刚出现时,它们可能靠吮吸水滴和破损叶片的渗出物来补充水分”)
5.(3分)A(“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蝴蝶虹吸式口器的进化过程”错。文章用枯叶蛱蝶、琉璃蛱蝶和燕凤蝶来说明的是,“它们可能靠吮吸水滴和破损叶片的渗出物来补充水分。至今,仍然有少数蝴蝶保留了这种原始特性”)
6.(6分)花卉也有“爱情”,蝴蝶也需要“食品供应”,蝴蝶与花卉“合作共赢”,(2分)文章把蝴蝶与花卉比做人,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说明二者的亲密的协作共生关系,(2分)使说明形象生动,更易于为读者理解。(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3分)C(“含蓄表达了对官僚主义作风的批判”错,过度解读文意。)
8.(6分)①为人正直,医术高明。对待病人一视同仁,治病救人得到认可。②饱经磨难,医德高尚。早年经历磨难,为病人着想,不谋取个人私利。③洞明世事,心系乡里。始终为相亲着想,对李乡长的心病洞若观火,及时给出脱贫的良方。(一点2分)
9.(6分)①小说中的“良方”指吴医生给李乡长提出的为乡里脱贫的建议,以此为题,一语双关,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围绕“良方”,既表现了吴医生高超的“医术”,也集中刻画了李乡长一心为公的基层干部形象,有助于人物形象刻画和主题表达;③小说围绕“良方”展开叙写,使小说结构紧凑。(一点2分)
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3分)A
11.(3分)C(“春秋至战国”错,应为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12.(3分)D(“天下的恶人都禁不起用刑拷打,不需要用刀锯制裁”错。“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意为“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
13.(10分)
(1)(5分)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的制度,这也是忠厚到极点啊!(译出大意2分。“因”“制”“至”译正确一处1分)
(2)(5分)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众盟约,结成一体。(译出大意2分。“爱”“致”“相与”译正确一处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C(“诗人感慨卢子蒙并不了解自己的心事,因此倍加伤感”错。第三联大意为:诗人与卢子蒙泪眼相望,对元九的怀念之情却无从说起、无法表达,抒发了对亡友深切的思念之情。)
15.(6分)这一联化实为虚,融情于景。(2分)“闻到”写想象之景,诗人想象元九坟上的杨树已高达三丈,枝繁叶茂,(2分)叙写元九已经去世多年,以此表达对友人深深的怀念之情。(2分)
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6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3)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空1分。有错字、别字、漏字、添字,均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A
18.(3分)D
19.(3分)A
20.(3分)D
21.(4分)①对作品的理解感受都可能不同②读者还是你自己(一点2分)
22.(4分)答案略。
紧扣作品或人物特点表达多重理解,2分;排比修辞使用恰当,语言简明、准确,2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
根据本年级作文教学要求及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 础 等 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①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
②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③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酌扣1~2分。
④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语文试题答案 第 3 页(共3页)秘密★启用前
2021~2022 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像学术界一样,中学语文教学也曾长时间地做着削鲁迅作品之“足”以适既定的政治
立场之“履”的“能事”,以致造成了种种对鲁迅作品的误读。而为了配合教学,帮助学生
理解鲁迅,教材所选的某些有关鲁迅其人的课文,也常常不是引导学生向深广的境界去探
讨,而是误导学生走向简单化、肤浅化甚至庸俗化。比如,至今仍作为重点课文的《琐忆》。
该文引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来作为鲁迅全部人格的写照。这
是对鲁迅的一个完美定格呢,还是简单化地贴标签呢?如果全部鲁迅仅止于此的话,那么,
“两边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些同样为我们所熟悉的话语
又怎么解释呢?
丰富、深邃、伟大的鲁迅就这样泾渭分明、非此即彼吗?
曾几何时,鲁迅被蒙上了太多太多的光环,甚至被人为地制造成完全政治化、神圣化
的符号,被限制在几个“家”几个“最”的范围之内;中学语文教学不厌其烦地把这种既
神圣化又简单化的鲁迅完全彻底地贯串在教育过程中,灌输在一代代学子的心灵中。难怪
鲁迅的形象就这样定格在很多人的心中?难怪有那么多现代中学生对鲁迅存在着这样那样
的无法消除的隔膜?今天的语文教学,是到了也应该更必须彻底告别这样灌输式简单化教
学的时候了。
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去学习鲁迅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必定是丰富多彩的。笔者以
为,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近鲁迅,中学语文教学首先应带领学生把鲁迅当作一个“人”(不是
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10 页)
神)来学习;当作一个“痛则大叫,怒则大骂,乐则大笑”的鲁迅,一个富有喜怒哀乐的
鲁迅,一个有大爱大恨的鲁迅来学习。他生前是最讨厌造神的。他一直代表着平民阶层,
批判一切专制权威。他的心目中绝对没有什么亘古不变的权威或偶像。因为,任何“建立
在自我神化基础上的权威性、教化性的语言背后,正隐藏着一种专制的危险”(钱理群语),
鲁迅一生都在坚决彻底地反专制,反奴化。
他曾不止一次地坦然承认:自己只是一个历史的“中间物”(其实,任何人都是历史的
“中间物”),甚至坦然承认自己内心有许多“鬼气”。在一篇名为《导师》的文章中,针对
许多青年要寻找所谓“导师”的现象,他曾直截了当地说“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因
为,自己的路,只能靠自己来走。
正如钱理群所说,“在鲁迅的观念中,‘把人当作人’还是‘使人成为奴隶’是区分传
统社会(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个基本的价值标准与尺度,这也是
他观察与思考一切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所以,我们必须让鲁迅的形象在中学教学中彻底告别为先生所深恶痛绝的神化做法,
还鲁迅以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面目。中学语文教学理应让当代中学生初步理解作为一个
中国现代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独具个性的“人”的典范的鲁迅,让先生在二十世纪
初就大声疾呼的“立人”的强烈愿望,能够在新世纪的“素质教育”中得以真正实现。
(摘编自管然荣《永远的白话文经典——试论中学鲁迅作品教学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依据既定的政治立场,削足适履,是长期以来造成鲁迅作品误读的原因之一。
B.因为有太多的光环,鲁迅因而被人为地制造成了完全政治化、神圣化的符号。
C.鲁迅本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也有喜怒哀乐的丰富情感,有大爱也有大恨。
D.鲁迅是坚决彻底地反对专制和权威的,他主张青年人自己的路要靠自己来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结合具体例子,对鲁迅理解简单化、肤浅化、庸俗化的问题提出了质疑。
B.针对应该如何学习鲁迅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把鲁迅当作一个“人”来学习的观点。
C.文章两次征引钱理群的话,对鲁迅对将自己神化的做法深恶痛绝进行了充分论证。
D.文章分析了造成鲁迅作品误读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层次清晰,论证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鲁迅是丰富、深邃的,从教学的角度,准确理解鲁迅,教材应承担好选文的责任。
B.只要改变灌输式、简单化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对鲁迅的隔膜就能够彻底地消除掉。
C.鲁迅是独具个性的“人”的典范,语文教学有责任让当代中学生对此有初步理解。
D.把鲁迅当作一个“人”来学习,体现了先生“立人”的主张,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10 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柳畔鸳鸯作伴,花边蝴蝶为家。”蝴蝶离不开花儿,花儿也离不开蝴蝶,蝴蝶与开
花植物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典范。那么,地球上是先有蝶还是先有花呢?以前科学界
认为:虹吸式口器的出现是适应吮吸花蜜而发生的进化。然而,荷兰进化生物学家蒂莫·范
尔代克等人最近的研究显示,虽然在当今的地球生态系统中蝴蝶扮演着关键的授粉角色,
但早在开花植物出现之前蝴蝶就已存在。只不过在进化的早期——大约 2 亿年前蝴蝶刚出
现时,它们可能靠吮吸水滴和破损叶片的渗出物来补充水分。至今,仍然有少数蝴蝶保留
了这种原始特性,例如,枯叶蛱蝶和琉璃蛱蝶主要以腐烂的水果或树液为食。另一些蝴蝶
则将这种原始特性发扬光大,例如,炎热的夏天,燕凤蝶常在溪滩上一边吸水,一边从尾
部有节奏地射水,利用水分带走热量,降低体温。随着进化历程的推进,裸子植物出现了,
蝴蝶很快就尝到了裸子植物营养丰富的传粉滴的甜头。不过,原始蝴蝶对裸子植物仅仅是
单方面利用,直到大约 1.5 亿年前开花植物诞生后,蝴蝶在吸食花蜜时也起到了传粉作用,
双方形成了互利关系,于是蝴蝶和开花植物就开始协同进化。
关于蝶恋花,苏轼有一句诗特别有名:“明日黄花蝶也愁。”秋天,菊花独放,是蝴
蝶唯一的依傍,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大减、即将凋零,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不禁愁眉紧锁。
花和蝴蝶相互依存,断掉任何一环,都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问题。正如美国气象学
家爱德华·罗伦兹所言:亚马孙丛林里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会引发得
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在生物界中确实存在着类似的“蝴蝶效应”:一个看似微不足道
的行为,如因为喜欢花朵的芬芳而随手采摘,或者因为欣赏蝴蝶的美丽而随意捕捉,都可
能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正如社会生物学的奠基人爱德华·威
尔逊所言:“地球表面的土壤、水、大气层,经由生物圈的活动,进化了几亿年才达到现
在这种状态。而这个由生物构成、极端复杂的生物圈,其中的活动都是以极精确但又脆弱
的地球能量流动及有机物质循环,紧密地环环相扣。”“我们不论朝哪个方向去改变生物
圈,都会让环境背离这首巧妙的生命舞曲。”
“鲜红未许佳人见,蝴蝶争知早到来。”虽然这是唐朝诗人戎昱写槿花的精彩诗句,
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蝴蝶对于鲜花的热爱。“时逢舞蝶寻香至”,春暖花开之时,蝴蝶
与花共舞。蝶是花卉的爱情使者,花卉是蝴蝶的食品供应商,二者合作共赢。然而,蝴蝶
既有天使般可爱的模样,也有魔鬼般恶毒的心肠。它们在与花卉合作时也经常夹带一点私
货:悄悄把虫卵产在这些植物的枝叶上,以便其幼虫孵化出来时不愁吃喝。例如,菜粉蝶
就是这样对待十字花科植物的。用咀嚼式口器啃食植物的蝴蝶幼虫可能是害虫,但是,蝴
蝶的成虫却是益虫,它们帮植物传粉授精,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功不可没。
(摘编自秦自民《鲜红未许佳人见,蝴蝶争知早到来——蝴蝶漫谈之口器与传粉》)
语文试卷 第 3 页(共 10 页)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虹吸式口器不能作为先有蝶还是先有花的有效证明,蒂莫·范尔代克等人的研究显
示,蝴蝶在地球上出现比开花植物早。
B.虹吸式口器最初只用于吮吸水滴和破损叶片的渗出物来补充水分,蝴蝶这种原始特
性至今在枯叶蛱蝶和琉璃蛱蝶身上还有保留。
C.蝴蝶一面从开花植物吸食花蜜获取营养,一面帮植物传粉受精,二者协同进化,大
约始于 1.5亿年前开花植物出现以后。
D.蝴蝶幼虫拥有与成虫不同的口器,它的咀嚼式口器能帮助它啃食植物,满足其出生
后获取营养的需要,但对植物而言则是有害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蝴蝶虹吸式口器的进化过程,作者先后用枯叶蛱蝶、琉璃蛱蝶和
燕凤蝶来进行说明。
B.亚马孙丛林里一只蝴蝶扇几下翅膀就可能引发得克萨斯州一场龙卷风,说明了生物
圈内部的依存关系。
C.文章最后一段对蝴蝶兼具益虫和害虫的两面性进行说明,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了
解蝴蝶与花的关系。
D.文章多次引用古典诗句来说明蝴蝶与花相互依存的关系,既形象生动,又能有效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良 方 黄红松
吴医生正给第 45 号病人号脉时,进来一个熟悉的面孔,是李乡长。他看了李乡长一眼,
算是打招呼。李乡长见他正忙着,自己找个沙发空位挤下去候着,没说话。
吴医生早年曾离家到安徽、浙江等地闯荡,但日子不比在家里好过。至于苦到何种程
度,只有他自己知道。后来,遇见一高人,高人收留他,还教他学《易经》,学望闻问切。
十多年后,吴医生回乡,在家里坐诊,看起了病。吴医生从不出诊,看病讲究先来后到。
他每天只放五十个号,不多也不少。两层楼的平房,楼上看病,楼下取药。屋外没有招牌,
屋里也只挂了一面广东患者送来的锦旗,上面有“悬壶济世,治病除疴”八个字。尽管这
样,从外地慕名而来的病人还是络绎不绝。吴医生给家里人定了两条规矩:不招呼来人吃
饭,不留来人住宿。
语文试卷 第 4 页(共 10 页)
时间长了,一传十,十传百,凡是到吴医生这里看病,当天来没得到号的,就在杏林
村找一户农家住下,等第二天早起去排队拿号。
前几年,有个广东来的病人,肝腹水晚期,家里人也不知道从哪里打听来的信息,把
病人千里迢迢送到杏林村,来找吴医生做最后的挣扎。病人在杏林村一住就住了四十多天,
居然出现了奇迹:来时,是躺在担架上来的;走的时候,人扶着就能上车了。从此以后,
吴医生名声大振。
轮到李乡长时,是最后一个号了。李乡长因为忙,他的号是头一天专门请人来取的,
不要前面,只要最后一个号。吴医生问了来人一些情况,为他要的最后一个号想了一晚上。
“吴医生,你帮我看看,到底是哪样毛病。最近看哪样都不顺眼,脑壳像塞满糨糊。
老婆说我晚上说梦话都在吼人。我感觉这肋部和胸部胀痛。是不是有什么严重情况?”李
乡长一脸忧心。自从李乡长进屋后,吴医生虽然没和他说话,却一直关注着他。吴医生发
现,李乡长双眉不展,面貌忧郁,全然没有了以往意气风发的神态。再听李乡长的声音,
中气不足,气虚不畅。
“乡长不要忙着下结论。”吴医生说,“这半年来,生过哪样病,看过医生没?最近有
哪样让你焦心的事情?比如说,家里有没有……”李乡长说:“没有,家里人都好好的啊!”
“多久开始有这种症状的?”
“自从三个月前,去县里开了脱贫攻坚大会回来,具体哪一天,记不起。”
吴医生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一起搭在李乡长的手腕上,号脉。一时间,屋里异常安静,
静得能听见李乡长的脉搏,擂鼓一样,“咚、咚、咚”。几分钟后,吴医生把手收回来:“不
要着急,没哪样大毛病。就是注意,不要在办公室坐久了,要增加室外运动量。多吃一些
黄花菜、海带,山楂泡水喝。熬些粳米橘皮粥吃,有好处。”李乡长有些不相信:“就这样
简单,不开药?”吴医生说:“当然不是。你是最后一个号,走,出去看看。我坐了一天,
早就想出去活动活动了。我想,你更需要另一个方子!”吴医生站起身来,走出屋子。李乡
长不明就里,懵懵懂懂地跟在后面。
院坝里一些没离开的人,见他俩走了,也各自散去。
杏林村不大,是全乡唯一在市里挂号的极贫村。狭长的山沟里,一条小河把村子一分
为二,两百多户人家散居在河两边的坡上坎下。去年,水泥路通到了村里。路边停了好些
外地牌照的小车,基本上都是来看病的。
不到一个小时,吴医生和李乡长就在村里走了一圈。吴医生停下来说:“路通到家门口
的时候,我家里人就说,修一栋房子,把吃饭、住宿搞起来,再建个停车场,一条龙服务。
我不同意,一家人还和我怄气,说我不会赚钱,死脑筋。我跟他们说,钱是赚不完的。好
多不差钱的人,不也要大老远地跑来看病?他们在村里吃饭、住宿、停车,村里人再种些
语文试卷 第 5 页(共 10 页)
药材给我回收,不就多了一条脱贫的路子?我想,乡长的病,是不是更需要这个方子?”
李乡长听着听着,顿时神清气爽,瞬间像变了个人,激动地握住吴医生的手说:“吴医
生真是神医。太感谢了,谢谢!谢谢!”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虽短,但善于埋设伏笔,如第二段写吴医生的规矩在倒数第二段才揭开谜底,
这样的写法制造了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
B.小说中对广东病人、“路边停了好些外地牌照的小车”等的叙写,详略结合,创设了
主要人物活动的背景,推动了情节发展。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主题,吴医生“不要在办公室坐久了,要增加室外运动量”
的药方,含蓄表达了对官僚主义作风的批判。
D.“脱贫攻坚大会”“极贫村”“一条龙服务”等词语的使用,提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和
时代背景,为小说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8.吴医生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以“良方”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
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 一 不 善 从 而 罚 之 又
从 而 哀 矜 惩 创 之 所 以 弃 其 旧 而 开 其 新 故 其 吁 俞 之 声 欢 忻 惨 戚 见 于 虞 夏

商 周 之 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其言忧而不
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从
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
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

曰:“不可!鲧方命 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
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
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
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
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
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
语文试卷 第 6 页(共 10 页)
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诗.》曰:“君子如祉,

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
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注】①祥刑:慎用刑法。祥,通“详”,审慎。②方命:逆命、违命,也写作“放命”。③祉:喜欢。
遄:疾速。已:停止。沮:终止,阻止。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一不善 / 从而罚之 / 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 所以弃其旧 / 而开其新 / 故其吁
俞之声 / 欢忻惨戚 / 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
B.有一不善 / 从而罚之 / 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 / 以弃其旧 / 而开其新 / 故其吁
俞之声 / 欢忻惨戚 / 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
C.有一不善 / 从而罚之 / 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 所以弃其旧 / 而开其新 / 故其吁
俞之声 / 欢忻惨戚见 / 于虞夏商周之书 /
D.有一不善 / 从而罚之 / 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 / 以弃其旧 / 而开其新 / 故其吁
俞之声 / 欢忻惨戚见 / 于虞夏商周之书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古代指解释经书的著作。比如解释《春秋》的《左传》《谷梁传》。
B.书,指《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C.诗,指《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春秋至战国的诗歌三百余篇。
D.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也常用作历史著作的名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君王深爱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对于做好事的,在奖赏、赞美之余,并勉
励他坚持到底,苏轼对此极为称赞。
B.在周朝的王道衰落之时,周穆王仍不忘吩咐大臣使用祥刑,对无罪的人怀抱哀怜同
情之心,孔子认为他仍有可取之处。
C.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建议,任用给族人带来毁灭之罪的鲧,
苏轼认为这当中体现了圣人的用心。
D.古代君王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天下的恶人都禁
不起用刑拷打,不需要用刀锯制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贾谊《过秦论》)
语文试卷 第 7 页(共 10 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感今伤昔,
因赠子蒙,题于卷后【注】
白居易
夕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
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
相看泪眼情难说,别有伤心事岂知?
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
【注】此诗作于会昌元年(841 年),元稹已早在十年前身故。元九即元稹,字微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夕闻”一联写诗人自己、元九、卢子蒙三人,表达了诗人对卢子蒙的仰慕。
B.翻看卢子蒙旧作,卢诗多次提到元九,因而引发了诗人对亡友的思念之情。
C.面对如潮奔涌的情感,诗人感慨卢子蒙并不了解自己的心事,因此倍加伤感。
D.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叙述中饱含深情,体现了白居易诗歌明白如话的特点。
15.诗歌最后一联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劝学》中“ , ”两句,点明了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重要意义。
(2)李白《蜀道难》“ , ”两句,描写秦蜀隔绝的情形,交代
了两地不能交通的原因。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岑参《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鱼鳍.(qí) 榫.(sǔn)头 羱.(yuán)羊 不更.(ɡēnɡ)事
B.荸.(bó)荠 錾.(zàn)银 监.(jiàn)生 美人觚.(ɡū)
C.草窠.(kē) 拓.(tuò)印 铲.(chǎn)子 罥.(juàn)烟眉
D.嬷.(mó)嬷 金螭.(chī) 鲭.(jīnɡ)鲨 胳.(ɡé)肢窝
语文试卷 第 8 页(共 10 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与精英文化最大的不同,民间文化是生活的文化,或者说,( ),与生活息息相
关。如民间歌谣,就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口头文学形式,是他们在长期
劳动中积累的知识、经验、情感的表达,可以鼓舞情绪、减轻疲劳、丰富生活。民间曲艺、
民间雕刻也是老百姓生产、生活的自然,对所用的材料,也都是随地取材。前几天在大连,
我看到有位民间艺人用大连的海蛤——紫石房蛤,磨制了前 8 后 2 共 10 个孔,当场演奏了
乐曲《友谊地久天长》。我问他这是什么乐器,他说没有名字,是他独创的,既没有对权益
进行保护,也没当回事儿,已经搞了二十多年了,还在不断地完善。这样的事例 。
千千万万的民间艺人,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一个心思干一件事,把一项艺术做得 ,
成为“绝活”。“绝活”靠的是喜好,靠的是智慧,靠的是 。正因为此,创新与发展
才 。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生活的一部分产生了民间文化
B.民间文化对于生活就是一部分
C.生活的一部分就是民间文化
D.民间文化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民间曲艺、民间雕刻也是老百姓生产、生活的自然表达,所用的材料,也都是随地
取材。
B.民间曲艺、民间雕刻也是老百姓自然的生产、生活,对所用的材料,也都是从随地
取材。
C.民间曲艺、民间雕刻也是自然的老百姓生产、生活的表达,所用的材料,也都是从
随地取材。
D.民间曲艺、民间雕刻也是自然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对所用的材料,也都是随地
取材。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擢发难数 青出于蓝 孜孜以求 永不停歇
B.擢发难数 炉火纯青 持之以恒 亘古不变
C.数不胜数 青出于蓝 孜孜以求 亘古不变
D.数不胜数 炉火纯青 持之以恒 永不停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其实文学鉴赏就是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基础上的再创造,读者会“各以其情而自得”,
语文试卷 第 9 页(共 10 页)
不同的读者,甚至同一读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 ① ,甚至由此创造出不同的文学
形象,此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来名作重读是件有趣的事。作品没
变, ② ,但你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境界和审美品位都发生了变化,这些
因素也可能会改变你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越是内涵丰富的作品,越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
解读。
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3 个字。(4 分)
22.从本学期学习的文学作品中选取一部或一个人物,表达你的多重理解。要求使用排比
的修辞手法。(4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著名作家王蒙已年至耄耋之年,却在五年时间 1826 天里,写下了长篇小说《笑的风》
《猴儿与少年》,中篇小说《女神》《生死恋》《邮事》,短篇小说《地中海幻想曲》《夏天的
奇遇》,长篇散文《维吾尔人》。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关于文化的多篇文
章,出版了《王蒙谈文化自信》《中华文化通识课》《王蒙谈列子》以及与池田大作的对谈
集等,2020 年他的五十卷文集出版……他说:“有幸生活在中国苦难、变革、建设、焕然振
兴的伟大时代,不能不珍惜大时代的每一时每一刻,每一个大有可为的日子,未敢稍懈。”
学校团委会将举行“珍惜美好时光,争做有为青年”的讨论会,请你以“珍惜与有为”
为主题写一篇讨论会发言稿。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注意运用本学期学习的写作
方法;③不要套做,不得抄袭;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 800 字。
语文试卷 第 10 页(共 10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