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自贡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4 20:58:11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
2021~2022 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4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凡有一物,必有一名;凡有一名,必有一字。文字的故事,也是关于我们生活世界的
故事。身处全球化时代,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如何更好地了解汉字的故事、传承汉字之
美?
前不久,在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教本》一书的出版研讨会上,几名小学生有模有样“训
字”的过程,令人印象深刻:从“书”字的结构,会意该字以笔言事的含义;从“王”字
三横一竖的笔画构成,把握中华文明讲究天地人贯通的特质。孩子们在适当的引导下,从
造字之理开启学习之旅,原本一个个抽象的汉字符号,变成了包罗万象的百科故事。这种
方法,对于汉字乃至语文学习都是一种启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浩如
烟海,打好根基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音形义统一的符号系统,汉字里藏着绵延不绝的中
华文明的密码,是每个中国人学习的起点。在时间长河中,汉字既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字理
结构,音形义又因时而变。追本溯源,让今天的孩子了解每个汉字的“前世今生”,要有一
颗静待花开的平常心,积于跬步,至于千里。同时,需要优秀的启蒙读物,依赖专业的教
师指导。
当前语文教育中,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值得引起重视。据报道,一些辅导机构教学方
法“八股化”,作文模板化的起承转合,让学生练习堆砌形容词、生造排比句等,还美其名
曰“速成课”。原本潜移默化、陶冶身心的人文之旅,被简化成蹩脚的套路模仿,丢失的是
语言之美,破坏的则是孩子们宝贵的好奇心、求知欲。如此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愈是速
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10 页)
成,便愈是误人至深。
应该看到,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完善,反映在语文学习中,则是越来
越注重夯实文字根基。比如,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就指
出,小学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小学高年级,
则要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初中阶段,要临
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相应地,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与之适应的课程和各类
读物。
少一些速成课,多一些慢功夫,让孩子们在启蒙阶段为未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于潜
移默化中感受文明的滋养。有了这个根基,无论将来的数字信息如何汪洋恣肆,也能在知
识海洋里畅游。
(摘编自智春丽《追本溯源,传承汉字之美》,人民日报 2021 年 1 月 12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字与事物、事物的名称相对应,讲述着关于我们生活世界的故事。
B.每一个抽象的汉字符号都包罗万象,都是有关中华文明的百科故事。
C.汉字里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要读懂中华文明必须从学习汉字开始。
D.追本溯源,了解每个汉字的过去与现在,需要有静待花开的平常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从全球化时代、今天的孩子角度提出论题,体现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B.文章用在中华书局研讨会上的观察开启论证,有效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C.文章引用名言警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增强了论证说服力。
D.通过对急功近利现象的批判,文章论证了传统文化教育正不断完善的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开启学习之旅,是一种值得借鉴的语文学习方法。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学习好汉字,打好根基,就显得尤为重要。
C.语文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切的模仿都必然会使汉语丢失它本身的美。
D.传承汉字之美,对于中小学生,要循序渐进,少一些速成课,多一些慢工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新华社酒泉 10月 16日电 10 月 16 日凌晨,在 100 多盏聚光灯的照射下,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灯火通明。灯火之外的暗夜里,隐没着无边无尽的广阔大地。
比大地还要广阔的是天空。秋夜星河灿烂,其中最亮的那组“星”,无疑是中国空间站。
比天空更加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与梦想——16 日,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中国
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10 页)
航天员乘神舟十三号再征太空,开始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
这是充满勇气的探索,这是携着梦想的远征。
作为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决胜之战、收官之战和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承
前启后的关键之战,神舟十三号开启了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的时代。中国载人航天事
业再树里程碑,中华民族在苍茫宇宙间有了新的坐标点。
总装、测试、转运、检查……发射场的工作一环套一环,仿佛行进的乐章,层层推进,
不断激扬。终于,这部大型交响乐进入了最激动人心的一节:发射即将开始,征途就在眼
前。
15 日晚,问天阁,三位航天员在此出征。
问天阁,欲问天何?
900 多年前,也是这样一个清朗的秋夜,一位中国词人把酒问天,畅想乘风归去,天边
应有琼楼玉宇。
而今天,充满浪漫也充满理性的中华儿女,将开始又一次超越梦想的飞天,去到由自
己建造的真正“天宫”。那里,是一代代航天人智慧与血汗的积累,是让中国航天员、也让
亿万国人无比踏实也无比荣耀的天上“宫殿”。
“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身着
白色的舱内航天服,翟志刚敬礼报告。
这是翟志刚第二次作为“飞天乘组”指令长,率队出征。2008 年,他完成了中国人的
首次太空行走。他的足印,印在了浩瀚的宇宙星空上,也印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星空上。
那次的“太空漫步”走了 19 分 35 秒,而接下来的登天路,翟志刚走了漫长的 13 年。
这 13 年间,他先后作为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备份航天员。日复一日地训练,一次
次接受挑选,是什么支撑他一路走来?
他只答两个字:“热爱!”
没有热爱,无以支撑足以交付青春乃至生命的磨砺。那是对飞行的热爱、对职业的热
爱、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在严谨、细致、冷静、沉着的包裹下,这份热爱,无比炽热。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熟悉的歌曲奏响。从神舟五号到神舟
十三号,航天员的每一次出征,都伴随着这首背景音乐。歌声中有稚嫩的童音,来自一群
中西部地区的孩子——再高的大山,也挡不住梦想的翅膀。这场“青春与星空的对话”,必
将有着无比深远的回响。
孩子们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女航天员王亚平身上——2013 年,这位美丽的“太空女
教师”为全国 6000 多万名学生上了一堂非凡的太空课,在许多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此次出征,王亚平将再次“带着孩子们的眼睛去触碰梦想”。“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
语文试卷 第 3 页(共 10 页)
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
你的浩瀚星空!”飞天之前,王亚平对孩子们说。
对于首次出征太空的航天员叶光富来说,太空是梦想的召唤,也是严苛的挑战。6 个月
的在轨飞行,复杂艰巨的实验与试验任务,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知识技能、应急处置能
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航天员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为此,他们经历了 8 大类 200 余项的
训练。
心在九天,路在脚下,实现梦想,永远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其中的汗水与泪水,
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向航天员学习!向航天员致敬!”观众区,来自五湖四海的群众挥舞着手中的五星红
旗,有节奏地呼喊着。少数民族群众身着盛装,跳起欢快的舞蹈。
此时,从华发老人到稚嫩的孩子,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着星星。每一颗星星,都有可能
是一个未来的惊喜。
(摘编自李国利、黎云、张汨汨、徐毅《月下棹神舟,星夜赴天河——神舟十三号飞
天纪实》)
4.下列不属于这则新闻报道的新闻事实的一项是(3 分)
A.15 日夜,神州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开启飞天之旅。
B.16 日,三位航天员乘神舟十三号开始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太空载人飞行。
C.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开启了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的时代。
D.指令长翟志刚“太空漫步”走了 19 分 35 秒,完成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总装、测试、转运、检查……”一句,用一组词语再现发射场紧张有序、环环相
扣的工作情景,极具现场感。
B.报道中插入古代词人关于飞天的描写,交代中国人飞天梦实现的过程,凸显了神州
十三号飞天的现实意义。
C.这则新闻用“热爱——梦想——奋斗”串联起对三位航天员的叙写,使叙写各有侧
重,有条不紊,层次清晰。
D.这则报道多用形象的表达,如结尾“每一颗星星,都有可能是一个未来的惊喜”,
用星星表达希望,给人余味。
6.这则新闻开头化用“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
是人的胸怀”,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Ⅰ(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语文试卷 第 4 页(共 10 页)
忆刘半农君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
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
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

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 ,“她”字
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
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
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
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
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
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
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
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
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
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
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
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
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
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
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
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

标点《何典》 ,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
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
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语文试卷 第 5 页(共 10 页)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
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
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
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
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
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
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
“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
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①双鐄信:1918 年初,《新青年》为推动文学革命运动,开展对复古派斗争,曾由编者钱玄同
化名王敬轩,模仿复古派口吻给《新青年》写批评信,又由刘半农写回信痛加批驳。②《何典》:清代张
南庄编著,是运用俗谚写成、带有讽刺而流于油滑的章回体小说。③八月一日:1934 年 8 月 1 日。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 分)
A.作为回忆文章,作者在开篇却申明与逝者现在是否朋友“难说得很”,看似突兀的
写法,能起到调动读者兴趣的作用。
B.“然而这曾经是事实”,这样的语言是具有鲁迅作品典型特征的语言,其中常蕴含着
鲁迅鲜明的褒贬态度和强烈情感。
C.文章善于说理,如将韬略比作仓库,通过人物对比,在形象刻画刘半农胸无城府的
同时,也表达了对胡适等人的嘲讽。
D.作者既肯定了刘半农的优点,也不回避他的缺点,再现了一个真实的刘半农形象,
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悼念之情。
8.在鲁迅眼中,刘半农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概括。(6 分)
9.文章结尾,“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
入烂泥的深渊”,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请简要分析。(6 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 10~11 题。
雨 景 朱湘
我心爱的雨景也多着呀:
春夜春梦时窗前的淅沥;
语文试卷 第 6 页(共 10 页)
急雨点打上蕉叶的声音;
雾一般拂着人脸的雨丝;
从电光中泼下来的雷雨——
但将雨时的天我最爱了。
它虽然是灰色的却透明;
它蕴着一种无声的期待。
并且从云气中,不知哪里,
飘来了一声清脆的鸟啼。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歌用“也多着呀”“我最爱了”等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雨景的由衷喜爱之情。
B.春夜淅沥的雨、急雨打芭蕉等描写,蕴含着古典诗歌的情味,给人美的享受。
C.从春夜细雨到电光中泼下的雷雨,诗歌借助排比,再现了雨由小到大的磅礴气势。
D.第六句用一“但”字转折,增添了诗歌情感的变化,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
11.结尾两句在诗歌表达上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5 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
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
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
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
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
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
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
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
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
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
语文试卷 第 7 页(共 10 页)
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
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
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披.帷西向立 披:覆盖在肩背上。
B.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指意外的变故。
C.大.行.不顾细谨 大行:指大作为。
D.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入:让……进入。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樊哙侧其盾以.撞 皆白衣冠以.送之
B.立而.饮之 高帝笑而.起
C.因.招樊哙出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D.何其.壮也 吾其.还也。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樊哙性格刚直,行事大胆果断。在刘邦身处危险的紧急时刻,他舍生追随,提剑持
盾勇闯项羽禁卫森严的军营。
B.樊哙不畏权势,勇敢而有智慧。他以秦亡的教训,批评项羽的私底下想称王之不足
取,使强盛的项羽也无言以对。
C.樊哙善于应变,临事不拘常理。逃亡之时,他认为行大礼不必讲小谦让,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走为上,不必拘礼。
D.樊哙忠心耿耿,敢于直言进谏。高祖重病,他心忧高祖安危,带头闯入禁宫,用秦
王宠信赵高的旧事提醒高祖。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2)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荆轲刺秦王》中“ , ”两句,描写了古人出门临行的仪式。
(2)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曹操《观沧海》)
语文试卷 第 8 页(共 10 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颓圮.(pǐ) 褴褛.(lǚ) 变徵.(zhǐ) 长歌当.(dānɡ)哭
B.莴苣.(jù) 扯.(chě)破 玉玦.(jué) 摘.(zhāi)星揽月
C.团箕.(qī) 漫溯.(sù) 船舷.(xuán) 颇不相称.(chèn)
D.忤.(wǔ)视 蠕(nuó)动 雏.(chú)菊 忸.(niǔ)怩不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达尔文早年学习成绩平平,父亲对他非常失望,指责他除了打猎、养狗,就是到处闲
逛, 动植物标本,担心这样下去他会 ,给全家丢脸。但达尔文在博物学方面
找到了他的兴趣,便 毕生投入其中。先是随探险船做了五年艰苦而又神秘的环球考
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后来又继续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 了震惊世界的
生物进化论。通过这种进化学说,发动了近代最重要的一次科学革命。虽然达尔文在当时
也因为“亵渎神灵”而受到教会和偏执盲从的保守势力的围攻,饱受凌辱,但他是幸运的。
他看到了通过自己千辛万苦建立的学说,终于把生物学研究提升到科学的基础上。晚年的
达尔文曾经坦言自己资质一般,那么他成功的秘密何在?在于兴趣与恒心。达尔文沉溺于
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喜欢思考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了解事物的真相。( ),也不在乎任
何反对的声音,吸引他的只有科学的事实。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收集 无所事事 忘乎所以 发明
B.收集 一事无成 如痴如醉 发现
C.搜集 无所事事 如痴如醉 发明
D.搜集 一事无成 忘乎所以 发明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这种进化学说,发动了近代最重要的一次科学革命
B.通过这种进化学说,引发了近代最重要的一次科学革命
C.通过这种进化学说,近代最重要的一次科学革命被发动了
D.这种进化学说,引发了近代最重要的一次科学革命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困难的任何阻挠都不能让他害怕
B.任何困难的阻挠他都不怕
C.他不怕任何困难的阻挠
D.他对困难的任何阻挠都不怕
语文试卷 第 9 页(共 10 页)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3 个字。(4 分)
对一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必须在上下联中 ① 。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字数多
少就可随意了。拿中国汉族民族文化创造的若干诗歌体裁,如律诗、绝句来和对联对比,
这一点就会很明显地表露出来:律诗和绝句,各用八句或四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若是
把它们中对仗的两句,特别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抽出来,把它们写成对联,有时候还勉
强凑合,有时候就不行。 ② ,不见得能表现出作者希望表现的一种完整的意思,原来
的完整的意思是要靠整首诗来整体表现的呀!这是从要表现的内容的角度来看。
22.仿照下面的例句,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仿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与例句保持一致。
(4 分)
例句:阅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我们不只是为书中少年主人公坎坷而又富于
传奇性的故事所吸引,也由此体会人生的乐趣与艰辛。
备选作品: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 罗曼·罗兰《贝
多芬传》 《论语》
四、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著名作家王蒙在一篇文章中写到——
有幸生活在中国苦难、变革、建设、焕然振兴的伟大时代,不能不珍惜大时代的每一
时每一刻,每一个大有可为的日子,未敢稍懈。五年,1826 天,我写了长篇小说《笑的风》
《猴儿与少年》,中篇小说《女神》《生死恋》《邮事》,短篇小说《地中海幻想曲》《夏天的
奇遇》,长篇散文《维吾尔人》。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关于文化的多篇文
章,出版了《王蒙谈文化自信》《中华文化通识课》《王蒙谈列子》以及与池田大作的对谈
集等。2020 年我的五十卷文集出版。……
每一个人珍惜日子的方式各不相同。无论什么时候,日子都值得好好珍惜。请以“值
得珍惜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叙写你的经历,表达你的思考,内容自选,立意自定;②注意运用本学期学
习的写作方法;③不得套做,不得抄袭;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 800 字。
语文试卷 第 10 页(共 10 页)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现代文阅读(4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分)B(“都包罗万象,都是有关中华文明的百科故事”错。)
2.(3分)D(“论证了传统文化教育正不断完善的论点”错。)
3.(3分)C(“一切的模仿都必然会使汉语丢失它本身的美”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3分)D(翟志刚首次太空行走是2008年。)
5.(3分)B(“交代中国人飞天梦实现的过程”错。)
6.(6分)①化用人们熟悉的名言警句,有助于读者迅速捕捉神州十三号飞天的意义,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实;(3分)②化用而不照搬,结合新闻情景合理修改,给读者熟悉的陌生感,有助于调动读者的阅读兴味。(3分)
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5分)
7.(3分)C(“表达了对胡适等人的嘲讽”错。)
8.(6分)①早年是《新青年》里活泼、勇敢、有成就的战士。②心口一致,在对敌的时候是可信赖的好伙伴。③缺乏韬略,但让人亲近。④有才子佳人思想,有时行事显得草率,为人虽浅,但如小溪,清澈纯净。⑤后来走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成为了守旧的代表。⑥虽然生疏了,但不忘来看我,为人忠厚。(一点1分)
9.(6分)①回忆刘半农的一生,对作为战士的刘半农的战绩表达肯定和赞美之情;②面对刘半农去世,表达由衷的怀念之情;③针对现实,表达强烈的批判,希望刘半农作为战士的业绩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并因此被埋没。(一点2分)
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9分)
10.(3分)C(“再现了雨由小到大的磅礴气势”错。)
11.(6分)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云气中不知哪里飘来一声清脆的鸟啼,将诗人的“最爱”之情形象化,生动再现了将雨时的天给人的惊奇感;(3分)②运用形象的描写收束全诗,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并留下诗的余味。(3分)
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2.(3分)A(披:掀开。)
13.(3分)D
14.(3分)B(“批评项羽的私底下想称王之不足取”错。)
15.(10分)
(1)(5分)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然后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译出大意2分。“覆”“加彘肩上”“啖”译正确一处1分。)
(2)(5分)先前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曾经病得很重,不喜欢与人见面,睡在宫中。(译出大意2分。“先”“病甚”“恶见人”译正确一处1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6分)
(1)既祖 取道
(2)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3)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一空1分。有错字、别字、漏字、添字,均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B
18.(3分)B
19.(3分)D
20.(3分)C
21.(4分)①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②因为它们不是为作对联准备的(一点2分)
22.(4分)答案略。
紧扣作品或人物特点表达多重理解,2分;排比修辞使用恰当,语言简明、准确,2分。
四、作文(60分)
23.(60分)
根据本年级作文教学要求及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 础 等 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①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
②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③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酌扣1~2分。
④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