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故都的秋》说课稿
株洲市四中 肖向晖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的课题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源运用四个方面来介绍我对这篇散文的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教师要熟练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能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学会学习。)
1.教材地位与作用:承上启下,引领示范。
高二阶段阅读部分所选课文皆为文学作品,意在加强文学教育,着重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册课本“阅读鉴赏”所选课文大多为散文、诗歌,意在加强文学教育,着重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1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单元,是高中散文鉴赏的起始,本单元教学要求是展开想象翅膀,体会作品描述美景,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趣,领悟文中的理趣。《故都的秋》是本单元的第2篇课文,此前已进行过《荷塘月色》散文的欣赏,因而在阅读欣赏本课时,提示学生融汇已学的散文鉴赏的某些方法,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对散文欣赏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会一些鉴赏抒情散文的方法,以对后面的散文教学及学生课外自行阅读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2.文章特点:形散神聚,情景交融。
课文内容可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体现散文文体特点——形散神聚。展现散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
①一条线索贯穿文章始终。文章不论是描绘北平秋色,还是赞美自然风物,抑或是表达对故都的向往眷恋,始终都贯穿着一条感情线索,那就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抓住了这条线索,也就找到了解读文章的钥匙。
②两组比较彰显独特感受。中国与外国诗文之秋,北国与江南之秋,通过比较,把秋天的意味写得更加幽远、深沉,表现了作者对古都之秋的独特感受。
③三个层次表现结构特点。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总起,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而后分写,描绘故都秋景,赞美北国之秋;最后总括,写北国之秋色浓味永,抒发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热爱。这种结构不但与作家千里寻秋-故都尝秋的行文思路极其吻合,便于作家思想表达,而且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家情感。
④四种感官细品故都秋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郁达夫品秋即看,又尝而且赏玩,不但诉诸视觉,而且诉诸听觉触觉和嗅觉,把秋品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⑤五幅图画凸现秋之神韵。蓝朵图、落蕊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枣图。五幅图画形散神聚情景交融,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文章紧扣北国“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由于本文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对于作者“悲凉”的情感会难以理解,要学好本课,应适当介绍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及作者写作的艺术风格,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情感扫除障碍。
3.教学目标:立足三维,突破重点。
制定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这是一篇颇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散文,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文字运用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美读、涵咏散文的能力;把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的苦闷、抑郁,珍惜现在的美好的时光,热爱生活。
本文写作时代与我们有一定的距离,所表露出的情绪思想及心理背景,与当今学生有相当的隔膜,同时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这一故都的秋的特点,将自然“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达到了“物”、“我”之间的完美统一。教学本文,必须让学生理解这些,但这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①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方法
1.教法。
为了贯彻“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的原则,为了改变学生以往散文学习的简单方法——初读和泛读,进一步提高散文鉴赏力。我采用的教法是:
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质疑、讨论、品味鉴赏文中独特的景和情,帮助学生创设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同时,我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组织、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提问点拨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其次,教学中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采用多媒体课件,以此来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诵读品味法。美文美读,涵咏语言。
讨论分析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合作探究法。分工协作,自主探究。
迁移运用法。课堂实践,学以致用。
三、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如下安排:
移情导入,激发兴趣。
师生共同畅谈对秋的感受,也可谈谈历代文人所写的有关秋的诗文。
设计意图:通过畅谈,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氛围,进入特定的意境。 2.讨论分析,整体把握。
在这个环节,我将设置一些问题,开展讨论,抓主干,理枝叶,梳理文章的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有目的的快速阅读,分析讨论,圈点勾画,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并整体感知文章所描绘的景物。
导读欣赏,把握方法。
教师以“清晨静观”片段为例,从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上进行点拨,引领学生思考分析本图景如何“绘声绘色,声色并茂”,从声音、色彩、形状等方面去鉴赏,教师再作归纳,使学生懂得品味和鉴赏的方法。然后配乐朗诵第三段,再次深入文本意境。
设计意图:散文欣赏有一定难度,不必急于让学生表达,在本环节教学中允许学生运用静思冥想法品味涵咏,因为缺乏冥想和积淀的应变能力是肤浅的,要培养学生踏实沉静的思维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充当学生的引路人,教给他们散文品味和欣赏的方法。
合作探究,品味意境。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其它四幅画面中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反复诵读,揣摩品味,从语言和表达技巧上进行赏析。然后每一个学习小组要选出代表发言,结合学生赏析,教师提问,归纳。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力图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运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以诵读、讨论为主线,以品味鉴赏课文为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我仅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和学生一起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5.练习反馈,巩固知识。
散文和诗歌欣赏有“异曲同工之妙”,幻灯片展示展示一些秋天的特定场景,引发学生回忆学习秋天的诗句,欣赏白居易诗歌《晚秋闲居》中“情景交融”表现手法。
拓展延伸,拔高能力。
走出教材,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拓展开来,积累审美经验。因此,我设计了延伸讨论、写作的环节。先给学生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接着让学生用文章里出现的景物为内容,仿照《天净沙 秋思》的写法,当堂写一首关于故都秋景的的小令
四、教学资源运用
1.教学资源准备。本节课的设计,是运用幻灯片的形式(PPT)制作课件。对于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学习的关键在入境,难处也在入境,因而我选择与课文基调相称的音乐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辅助教学。尽量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①学生通过网络搜查作者资料和创作背景资料,让学生学会从作者、时空的角度去把握散文主旨。②播放配乐,营造朗诵氛围,通过配乐诵读感受散文画面美,文人情。③以幻灯片展示故都之秋美丽的画面,引领学生走进美的境界,感受秋的意境;以幻灯片展示秋的诗句及练习题目,可扩大课堂学习容量。
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单位:湖南省株洲市第四中学
姓名:肖向晖
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学习这篇散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的由来;体会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文字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美读、涵咏散文的能力。引导学生以“话题”为中心搜集材料。把握“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点。有意识地选择景物,写一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的苦闷、抑郁,珍惜现在的美好的时光,热爱生活。
[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散文鉴赏知识,比如朗诵上的吟咏,常规的表现手法“形散神聚”“情景交融”等,所以能够把握这篇文章的文意,抓住中心。但是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难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上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领会“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文本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1.文本分析:《故都之秋》是写景状物散文名篇,艺术构思精巧独特,语言优美隽永,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2.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①学生通过网络搜查作者资料和创作背景资料。②播放配乐,营造朗诵氛围;播放名家朗诵,给学生以示范。③以幻灯片展示故都之秋美丽的画面,引领学生走进美的境界,以幻灯片展示秋的诗句及练习题目,可扩大课堂学习容量。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分析]
1.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诵读法、自主练习法、合作探究问题法。
2.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多种渠道搜集课文资料,让学生学会从作者、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去把握散文主旨。导入学习用诗意的语言营造美妙的氛围,将学生带入散文的意境美。通过配乐诵读感受散文画面美,文人情。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有目的引导和点拨的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课文积极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迁移练习,利用已学方法进行自主赏析,达到知识迁移目的。
[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准备]
本节课的设计,是运用幻灯片的形式(PPT)制作课件,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运用的教学资源如优秀朗读素材,图片资料,音乐素材等,大多是在备课时通过英特网查寻而得到,把这些素材进行整理,运用资源整合的原理,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注本文的情景关系和情景意味。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以及所以这样行文构思的匠心,较深层次地赏析文本的深厚意蕴。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找出文眼,比较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不同特点。
2. 找出作者描绘的五副画面,思考:五副画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尝试用四字概括五副画面。
3. 搜集古诗中有关“咏秋”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有句老话“壮士易悲秋”,这“壮士悲秋”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种悲秋情结。有人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他读到的是无限的壮美!有人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读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读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
二、整体把握
1.齐读第一段,思考:作者从哪个角度写故都的秋?
答案提示:秋味
2.故都的秋味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啊,能让作者不辞劳苦从千里之外赶回北平呢?在第一自然段中找找,找到后把它画下来。
答案提示:“北国的秋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
“清 静 悲凉”在第一段中有总括全文的作用,也就是本文的文眼,在下面的段落里,作者无论写什么,都应该在秋味中渗透着清、静、悲凉。
3.那么南国之秋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写北国之秋,为何话题一转写到南国之秋呢?
答案提示: 慢、润、淡;对比、烘托。
4.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是哪些?
答案提示:3—11段
在3—11段中描绘了五幅图画,请大家给每幅图画拟个四个字的标题,要抓住核心内容。
幻灯片展示:五副画面: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答案不拘泥于以上五种,言之有理,突出特征的都可以。)
三、新知学习
(一)教师引导,深入赏析画面
1.这五幅图画都是围绕着“清 静 悲凉”作者又是如何借景抒发“清 静 悲凉”的呢?
先来鉴赏第一幅画面—— “清晨静观”。幻灯片展示:“清晨静观”的图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段,可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朗读呢?大家看看第二段和最后一段,愿意用生命去换得故都的秋,真是生命诚可贵,秋日价更高啊!所以应该带着赞美和热爱的情感朗读。写景叙事常常追求“绘声绘色,声色并茂” 可以从声音、色彩、形状等方面去鉴赏。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师补充总结:
听见的是:飞声——而不是叫声,极细小的声音都能听见,说明当时的环境的寂静。
动作:静静地坐在小院里,数着一丝一丝的日光,怎么数的?太阳光从茂密的枝叶上泻了下来,日光少,却很细致很用心在数,“细数”和“静对”透露了清闲和惬意的心态。作者借景抒情,选择最能体现 清、静的景物。
(3)在“清晨静观”中有“悲凉”吗?
“租人家一椽破屋”,“站在破壁腰中”,这些都是衰败的景物,不美啊!可是作者却觉得美的不一般。若要给秋草涂上色彩,应该是枯黄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必定是瘦弱的、病态的,生命即将走向结束。符合清、静、悲凉的意境。
(4)在“清晨静观”中,作者借景抒情,所有的景物都能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在第三段中还有几组画面:“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画面中景物的选择是否也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同桌之间讨论,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① 在南国,每年到了秋天,作者就会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芦花是灰白的,给人死寂感,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枫叶荻花秋瑟瑟”就是相同的悲凉。
②“钓鱼台的柳影”,把柳影改成柳条好吗?我们学过的写杨柳的诗词有哪些啊?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迎来春光先到来,浅黄清绿映楼台。只缘袅娜多情思,便被春风长倩猜。”
柳条无论是下垂的还是飘拂的,都是明艳的,袅娜的,会给人以情趣,而柳影则是灰暗的。和本文的意境相符合。
③“潭柘寺的钟声”,改为“香客”可以吗?
我们 立刻想起了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伴钟声到客船。”幽静的秋天景色,意境清远。真是异曲同工啊!
④ 虫子、蝉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多是忧愁凄惨的象征。柳永在《雨霖铃》中就用“寒蝉凄切”来营造清冷凄惨的离别氛围。秋天的虫唱给人生命衰微的意味,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2.学生朗读“清晨静观”。 配《秋日私语》音乐
(二) 学生合作探究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其它四幅画面中最喜欢的一幅图画来赏析。注意:图片要对应出来;时间约5分钟;每一个学习小组要选出代表发言。
结合学生赏析,教师提问,归纳。
1.赏析“落蕊轻扫”图 幻灯片展示:“秋槐落蕊”图
作者抓住了触觉和视觉来写。
(1)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还有心境的宁静。 (2)落蕊是什么颜色的啊?
白色, 白色是冷色调,落蕊白中带着黄。
古人说“梧桐一叶知秋”,郁达夫看着着满地的落蕊,不仅仅想到的是自然之秋,还想到了人生之秋,年华将逝,青春不再,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悲凉。
2. 赏析“秋蝉残鸣”图 幻灯片展示:“秋蝉残鸣”图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愁的象征。在故都连衰弱的蝉声,足见当时的?一个残字也意味着蝉的生命快到了尽头,什么感觉又油然而生啊?悲凉。
运用的表现手法:反衬,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3.赏析“秋雨话凉”图 幻灯片展示: “秋雨话凉”图
辛弃疾有词曰:“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天气转凉了,?一年也就快走到尽头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就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
4.赏析“秋日胜果”图 幻灯片展示:“秋日胜果”图
秋果淡绿微黄,显出清秋的色彩。
5.教师小结:全文从几个方面写秋?都有什么特点?(见幻灯片)
(三)体会情感
1.清、静既是客观景物的特点,又是内心感受,而悲凉则更多是内心感受。郁达夫为什么不写明艳之色,繁闹之景呢?
学生讨论作答。
教师明确:对于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这主要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决定的。郁达夫三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因此,他喜爱“清、静、悲凉”的色彩便不难理解。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人生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故都的秋其实在作者的心中,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幻灯片展示: 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2.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学生作答,教师点拨。
答案提示: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
四、练习反馈
1. 郁达夫笔下的秋如此凄凉、冷落,那么秋天有没有另外绚丽多姿的一面呢?下面大家根据一些图片把它和我们学过的一些诗句联系起来。(幻灯片展示展示一些秋天的一些特定场景,引发学生回忆诗句)
2. 白居易眼中的晚秋又是何种风采呢?大家一起来朗读这首《晚秋闲居》。
幻灯片展示:
晚秋闲居 白居易
地僻门深少送迎,披衣闲坐养幽情。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踏梧桐黄叶行。
我们能“读”出作者在闲适中还透着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
明确: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教师点拨:鉴赏诗歌需要知人论世,通过意象把握情感。
白居易怀才不遇,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句。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梧桐这个意象多传达忧愁哀怨的情感。例如以前学习过的“寂寞梧桐庭院锁清秋”,将来会学习到的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拓展延伸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作者写故都的秋却不忘江南的秋,在第二段和第十三段中,作者说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色彩不浓,回味不永”。通过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秋味之浓,也只有在故都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境与姿态才看的饱,尝的透,赏玩到十足。作者在小院秋色中还忍不住要感叹“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朵,自然而然就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了。足见故都的秋特别的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故都的景物中渗透着清、静、悲凉,如果把这些景物放在诗歌中,便是一个个的意象,我们能否换种形式表现出来呢?
以《故都的秋》中的景物为主要内容,模仿《天净沙 秋思》的形式,写一首《天净沙 故都之秋》。
完成后,师生交流。
教师给予评价。(主要看意象和情感的表达是否一致,能否做到压韵。)
幻灯片展示:齐读
天净沙 故都之秋
寒烟衰草瘦菊,
苦蝉残声几许,
断桥日暮羁旅,
一城风雨
几度梦归故里。
六、课堂小结:
故都的秋,是美丽的,是寂寞的,也是深沉的。郁达夫把他的情感融在了一草一木中,也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就让我们带着对故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满怀深情地朗读这首秋的赞歌吧!
幻灯片展示:
故都的秋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彩画
故都的秋是一支婉转忧伤的钢琴曲
故都的秋是一首深沉含蓄的抒情诗
故都的秋是一朵素雅高贵的紫丁香
七、课外作业
1.读第12段,用原句概括这段议论性文字的内容,并讨论它在文中的作用。
2.以“故乡之秋”为题,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写一篇散文。
[教学小结]
本次教学内容严格遵循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本来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把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具体,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身心融入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共鸣,这不仅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作者的心情,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赏析本首诗歌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回顾练习知识点,总结所学的散文鉴赏方略,并以此进行拓展阅读,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了知识。
[课后反思]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热情。我深刻的认识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在短短的五分钟内,大多数同学能即兴创作诗歌,这对我、对学生都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2.本教学设计,遵循株洲市四中语文组提倡的散文文体“美读体味——教师导读——自主探究——拓展迁移“教学模式,但仍有不足和遗憾。由于课堂容量的限制,不能精讲。即兴创作诗歌,也不能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有效的文字训练。这些都将促进我对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
课件52张PPT。《故都的秋》说课稿株洲市四中 肖向晖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承上启下,引领示范。
第1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单元,是高中散文欣赏的起始单元。《故都的秋》是本单元的第2篇课文,此前已进行过《荷塘月色》散文的欣赏,因而在阅读欣赏本课时,提示学生融汇已学的散文欣赏的某些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欣赏兴趣,提高欣赏水平,以对后面的散文教学及学生课外自行阅读起到一定示范作用。一、教材分析2.文章特点:形散神聚,情景交融。
①一条线索贯穿文章始终。
②两组比较彰显独特感受。
③三个层次表现结构特点。
④四种感官细品故都秋味。
⑤五幅图画凸现秋之神韵。一、教材分析3.教学目标:立足三维,突破重点。
①知识与能力: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文字运用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美读、涵咏散文的能力;把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的苦闷、抑郁,珍惜现在的美好的时光,热爱生活。二、教学方法1.教法。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提问点拨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多媒体课件——渲染气氛,加深理解。
2.学法。
诵读品味法——美文美读,涵咏语言。
讨论分析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合作探究法——分工协作,自主探究。
迁移运用法——课堂实践,学以致用。三、教学过程1.移情导入——激发兴趣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3.导读欣赏——把握方法
4.合作探究——品味意境
5.练习反馈——巩固知识
6.拓展延伸——拔高能力故都的秋郁达夫1、整体把握
2、导读欣赏
3、合作探究
4、练习反馈
5、拓展延伸
6、课外作业目录味北国之秋:南国之秋:对比
烘托 南国之秋不是名花,不是美酒,
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总看不饱,
尝不透,赏玩不足。清、静、悲凉慢、润、淡 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秋果清晨静观 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秋色秋光驯鸽的飞声破屋 破壁腰秋声疏疏落落、尖细的秋草秋形静观细数静对清静悲凉一、清晨静观的?清 静 悲凉动作心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伴钟声到客船。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迎来春光先到来,浅黄清绿映楼台。只缘袅娜多情思,便被春风长倩猜。配乐朗读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其它四幅画面中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反复诵读,揣摩品味,从语言和表达技巧上进行赏析。 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秋果二、“落蕊轻扫”的 清 静 悲凉槐树落蕊满地梧桐一叶知秋脚踏落蕊灰上扫纹感:无 声无 味微细柔软(听觉)(嗅觉)(触觉)细 腻悲凉(视觉)冷清寂静清闲
看:想:三、“秋蝉残鸣”的 秋蝉
残鸣:处处啼唱清静悲凉反衬:以动衬静 以有声衬无声衰弱嘶叫清静悲凉秋雨话凉图 悠闲一层秋雨一层凉啦闲人微叹凉意忽来忽去息列索落 秋雨话凉
(都市闲人)秋雨 都市人清静悠闲的生活叫作者甚是喜爱四“秋雨话凉”中的意境雨奇调美秋雨枣子: 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可见作者对故都秋
日胜景了然于胸,感情表达含蓄而深沉。五 、佳日秋果的情趣佳日七八月之交 八九分成熟 淡绿微黄清秋佳果淡绿、微黄百年枣树漏下的日光 玉泉的夜月,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秋蝉的残声
驯鸽的飞声,潭柘寺的钟声
秋槐落蕊,秋雨秋形:秋声:秋色:秋光:破屋,破壁,秋草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蓝朵陶然亭的芦花, 淡绿微黄的枣子静清悲凉全文从几个方面写秋?都有什么特点?味作者喜欢的色彩作者喜欢的景物作者喜欢的环境作者喜欢的生活作品流露的情调冷色萧索清静悠闲悲凉 清、静既是客观景物的特点,又是内心感受,而悲凉则更多是内心感受。郁达夫为什么不写明艳之色,繁闹之景呢?香山红叶颐和园天坛祈年殿 与作者的际遇有关与作者的心境有关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背景: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
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秋中有情的眷恋
情中有秋的落寞以情驭景以
景
显
情
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
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
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
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 郁达夫笔下的秋如此凄凉、冷落,那么秋天有没有另外绚丽多姿的一面呢?请大家根据一些图片把它和我们学过的一些诗句联系起来。欣赏有关秋天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晚秋闲居
白居易
地僻门深少送迎,
披衣闲坐养幽情。
秋庭不扫携藤杖,
闲踏梧桐黄叶行。
总结:鉴赏诗歌需要知人论世,
通过意象把握情感。
以《故都的秋》中的景物为主要内容,模仿《天净沙 秋思》的形式,写一首《天净沙 故都之秋》。
天净沙 故都之秋
寒烟衰草瘦菊,
苦蝉残声几许,
断桥日暮羁旅,
一城风雨,
几度梦归故里。作 业1.读第12段,用原句概括这段议论性文字的内容,并讨论它在文中的作用。
2.以“故乡之秋(春、夏、冬)”为题,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写一篇散文。四、教学资源运用1.教学资源准备。
本节课的设计,是运用幻灯片的形式(PPT)制作课件。对于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学习的关键在入境,难处也在入境,因而我选择与课文基调相称的音乐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辅助教学。尽量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四、教学资源运用2.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
①学生通过网络搜查作者资料和创作背景资料,让学生学会从作者、时空的角度去把握散文主旨。
②播放配乐,营造朗诵氛围,通过配乐诵读感受散文画面美、文人情。
③以幻灯片展示故都之秋美丽的画面,引领学生走进美的境界,感受秋的意境;以幻灯片展示秋的诗句及练习题目,扩大课堂学习容量。教学感悟 在抒情散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的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极利于将学生带入散文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从而使抒情散文教学更加展现出巨大的魅力。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