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部分示范高中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部分示范高中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13 18:3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2年秋期南阳市部分示范高中期中考试一年级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将将答题卡交回。考试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及
考试科目在相应位置填涂。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
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21世纪教育网]
第I卷 阅读题
一、科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2年8月23日是 “七夕”。各大媒体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 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 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2.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 )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C.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文文段,完成相关题目。(19分)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之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奉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4.下列括号内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时间不长)。  既祖,取道。(既然祭过路神)。                  
B.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把厚礼遗留给)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诚心) 唯大王命之。(只有)                    21世纪教育网
D.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着笑) 秦王发图(打开) 
5.下列内容,全都能直接表现荆轲无所畏惧的是(    )
  ①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②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
③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1世纪教育网
④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⑤.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⑥秦王目眩良久。
A.①⑥⑤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6.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所等待的“客”没有及时赶到就仓促出发是荆轲刺秦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
反映了荆轲在处理重大事件时性格上的不足。 
B.就整个刺秦事件而言,荆轲认为刺杀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为自己定了更高的目标。
这个目标不是我们长久以来传统认识的刺杀。 
  C.从文中可以看出,夏无且只是远远的掷击荆轲,除此之外,当时跟荆轲直接搏斗
的始终只是秦王一个人。这也反映了秦的法纪严明。
D.荆轲虽然受了八处伤,但仍然坐在地上骂秦王,以傲慢的姿势面对秦王,反映了
荆轲的顽强、勇敢。
7.翻译文中划线句。(10分)
(1)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
   王之宗庙。(5分)

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
    持尺兵。(5分)
(二).阅读下面宋词,完成赏析。(11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8.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
情?请简要分析。(5分)
9.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
10.补写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9分)
(1)。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
(2)。携来百侣曾游。 。(《沁园春·长沙》
,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3)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
(《荆轲刺秦王》)
(4)今者项庄拔剑舞, 。
,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5)三军可以夺帅, 。
岁寒, 。 (《论语》)
三,现代文阅读 (25分)
11,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的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作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 “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失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那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的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的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用环境描写的方式把愤怒之情
烘托到极至,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 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
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 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
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 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中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
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E. 石评梅的《痛哭和珍》是石评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
而又蕴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持艺术感染力。
(2)文章开头在用词上有什么最突出的特征 ?有什么效果?(6分)
(3)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啊,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
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
含意。(6分)
根据本文和《纪念刘和珍君》记述的刘和珍的共同优点,结合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特点,谈
  谈刘和珍的事迹对我们青年学生的启发。(8分) 21世纪教育网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2.下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ɡě)    中流(zhōnɡ) 遒劲(jìn) 橘子洲(jú)
B. 湖泊(pō)  团箕(jī) 侮蔑(wǔ) 忸怩不安(niǔ niè)
C.歉意(qiàn )  摔掉(shuāi)  解剖(pāo) 抄四旧(chāo)
D. 寥落(liáo)  喋血(dié)  积攒(zǎn) 攒射(cuán)
13.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进入七月,中国北方普遍到了雨季,豫南地区一下子五风十雨,洛阳和南阳的山区遭受
了严重的洪灾 ,尤其是7月24日,大量房屋、桥梁被冲毁,伤亡人数激增。[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这次厨艺大赛,我和樊厨师购买了质地精良的刀具,利用现场的设施,积极配合,认真
操作,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做出了绝世名菜------牡丹鲈鱼。
C.辩论会上,小李旁征博引,滔滔不绝,时而用语巧妙,时而义正词严,巧言令色,令现
场听众叹服。
D.历史上有许多专制和暴政的时代,统治者严密控制人们的行动和言论,老百姓忍气吞声,
道路以目,但他们终究会在沉默中爆发,揭竿而起,砸烂这个旧时代。
1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是( )
A.资本经济之所以一定会带来金融泡沫,是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的运作一部分来自企业产品销售的收入,而另一部分则来自信贷。
B.据《环球时报》报道,中国谈判代表连续两天在哥本哈根对美欧日进行了点名批评,一向在媒体面前低调的中国此次的直率受到关注。
C.今天,中国潜艇部队已发展成为拥有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的强大水下突击力量,数量和总吨位比初建时期强大了数十倍,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
D.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离职后,在联合国欧洲办事处所在地日内瓦定居并安度晚年,实现了他多年以来的夙愿。
15.写一段话,向别人推荐高一课本上的《荆轲刺秦王》一文。要求60字左右,使用设问或者排
比等至少一种修辞。(4分)
16.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有关题目:
昨天下午,继出售“新鲜空气”,给被砸日系车主换车等慈善行为后,陈光标又有新动作。他通过微博公开表示,莫言可以在他的两套别墅中任选一套,绝不后悔。
陈光标在声明中表示,自己对于莫言的获奖感到非常兴奋,但了解到莫言“就是把诺贝尔奖全拿出来,也买不了很大的房子。”陈光标透露,自己在北京有多处房产,如果莫言老师愿意的话,他愿陪同挑选两处别墅中的一处,而两处别墅的面积分别为870平米和630平米,可以拎包入住。对于自己这样做的目的,陈光标解释为:“让他不再为住房操心,能够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创作更多反映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来。我想这是我的心愿,也是很多国人的共同心愿。”
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2分)
莫言是中国本土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下面是与莫言有关的三副对联,请任选一个上联拟写下联,在答题卡上务必表明所选对联序号,否则零分(2分)
①上联:.流金岁月佳音传
下联:
②上联:努力耕耘结硕果
下联:
③上联:辛苦耕耘不言荣辱终于获大奖
下联: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崇尚纯真的人,渴望像水一样生活;崇尚自由的人,渴望像风一样生活;崇尚浪漫的人,渴望像鸟一样生活:崇尚奉献的人,渴望像春蚕一样生活:崇尚拼搏的人,渴望像鹰搏击长空……一个会生活的人,总能从自然中获得启迪和智慧,他们也总是能像自然中的某种事物一样生活。?
请以“像 一样生活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要套做,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科技文答案:
1. 【答案】A B“发现了”错,原文是警告人们要这样做,而不是已经做到了。C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 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D是说转化传统文化的手段。
2.【答案】C ABD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
3.【答案】B A判断太绝对,原文说“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另外后文“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C原文说“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D原文说“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古文答案:
4.D(A。既祖:既不能解释为“既然”B。厚遗:“遗”应为:赠送。C。诚:实在。)
5.C(②借秦武阳衬托,⑥借秦王衬托。都是间接体现的)
6. C。(通过“而乃以手共搏之”可见虽然当时大臣们没有武器,但还是徒手参与了搏斗的)
7,翻译(1.)。不敢出兵来抗拒大王,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像郡县一样缴纳赋税,只求能够(得以)守住祖先的宗庙。
(加方框处各1分,句子通顺,大意不出错1分。共5分)
(2).。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惊愕,事情突然发生,出乎意料,全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法律,在殿上侍奉的臣子,不得拿一点兵器。
(加方框的各1分,其中含一个定语后置,句子大意1分。共5分)
8..表现的是因思乡而引发的苦涩、无奈的心情(2分)。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1分)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1分)无奈地说出:“‘休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1分) ??? 9.。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细雨斜柳、春水鲜花、烟雨蒙蒙,是春意正浓的景象(3分);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生出了思乡之情。(2分)这是一首“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词(1分)。(答乐景衬哀情,分析得当也可)
思路:描景(概括性)概括景物特点,析情,情景关系。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登上超然台眺望,只见半沟护城河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寒食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用新火来烹煮新茶,趁著时光未老,借吟诗饮酒来自得其乐吧。
10.(1)。在星辉斑斓里放歌。21世纪教育网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萧瑟秋风今又是
(3)士皆瞋目 , 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王》)
(4)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21世纪教育网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5)匹夫不可夺志也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三.11.《痛哭和珍》阅读理解答案
(1).答案BD。A项的错误是文章把愤怒烘托到极至,第一段主要不是写愤怒的。C项是将批判的对象理解错了。E项的理解可能是将对《记念刘和珍君》的理解转移给本文了。
(2) ①开头用词的特点是连用六个“满”。②烘托了现场凄冷的氛围,强调突出了作者及学生们的伤心、悲痛之情。③也强调突出了作者及学生们为刘和珍所激励而激昂奋进的心态。
(6分,每条2分)
(3).①.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是对现实(反动派)的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②.也是对国人的警示(或对民众庸人的呐喊唤醒)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③本文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 (每条2分,共6分)
(4)。两篇文章都记述的刘和珍的优点是:①.爱国,对国家对大家的责任心。②.勇敢,敢作敢为。敢于斗争,敢做领袖。③.乐观。态度温和,笑对黑暗。④.现实。关注社会,关注身边事、天下事,不死读书。⑤.友爱。同学之间互相救助,同甘共苦。⑥。毅力。
(以上6条打出4条即可得4-6分,联系当今学生实际可加2-4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其他内容,只有是两篇文章涉及的刘和珍共同优点,也可得分)21世纪教育网
12. D( A.“劲”应读jìnɡ B. 项“怩”应读ní C项,“剖”应读pōu;)
13.D
14.B(A.语序不当(或搭配不当),据句意“资本的运作”应为“运作的资本”;C.搭配不当,“数量和总吨位”和“强大”不搭配,应把“强大”换成“增长”;D.成分赘余,“多年以来”与“夙愿”意思重复,应删除“多年以来”)
15.注意是介绍文章,不能写成介绍荆轲,如果介绍荆轲过多,视情况扣分。
(修辞得当2分,内容合适,语句通顺2分。共4分)
16.新闻标题要简明,信息全。
(1)。 陈光标要送(北京)豪宅给莫言21世纪教育网
(2)。上联 ①.流金岁月佳音传 上联 ②。努力耕耘结硕果
下联: 金秋时节喜讯来 艰辛劳动获大奖
上联③:辛苦耕耘不言荣辱终于获大奖
下联: 努力创造无意富贵依然得盛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