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氓》(习题 含答案)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氓》(习题 含答案)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5 14:5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氓 习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匪我愆期 愆:拖延。 B.以我贿迁 贿:财物。
C.渐车帷裳 渐:逐步。 D.夙兴夜寐 兴:起,指起身。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无食桑葚 B.犹可说也
C.进不入以离尤兮 D.虽九死其犹未悔
3.下列各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称“诗三百”。
B.“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部分,其中“雅”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它们合称为“诗经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是指我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也用“风骚”泛指文学。
D.《诗经》又简称《诗》,《尚书》又简称《书》,“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本称《诗》,据传是孔子撰写,汉代将它奉为经典,故称《诗经》,共三百零五首。
B.《诗经》中的“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所谓“宗庙之音”,就是专用于天子、诸侯祭祀祖先,宴飨上天,祈年拜神时的乐舞歌辞。“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的价值。
C.《诗经》中的“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对《诗经》进行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D.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街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⑤《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
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A.①⑥②⑤③④ B.②④①⑥⑤③ C.③④①⑤②⑥ D.④①②③⑤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作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儿,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作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传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
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本是普通乐歌,并无具体的创作意图,后来的统治阶级却误把它当作了教化工具。
B.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具有平常语言无法达到的效果。
C.普通民众用来表情达意的诗歌,其音乐性与卿士的“献诗陈志”相同,只是缺乏乐师加工。
D.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断章取义的做法,实际上为后来统治者歪曲诗三百篇开了很坏的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典礼节目”和“表情达意”两个角度对诗三百篇原本的作用进行了阐释。
B.文章用宋国人嘲笑华元的例子阐明了庶人的作品一步步传到统治阶级耳中的过程。
C.文章在分析诗三百篇最初的作用时,主要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进行的。
D.为论证诗与乐分离的过程,文章从乐歌出发,对其流变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献诗陈志”与“赋诗言志”虽然在创作缘起上不同,但在表情达意这一作用上是相同的。
B.子展借《将仲子》中“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意在请晋侯放了卫侯以免招人非议。
C.古人“赋诗言志”时能借诗三百篇的诗句来表达彼此的立场,因为大家都清楚诗句的含义。
D.孟子用“以意逆志”的方式来解释《伐檀》,充满主观色彩,把诗的意义引向了封建教化。
7.这是一首四言诗,一般按照“二二拍”的节奏去诵读。试以第一节为例,用“/”划分朗读节奏,并用“___”标出韵脚(多数为隔句用韵)。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段有两韵)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说明:由于语言的变化,其中不少韵脚字的字音与今天已不同。)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用对比手法表现女主人公为心上人时悲时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描写女主人公嫁到“氓”家后辛苦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用“斑鸠”来作比,劝告女子不要迷恋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
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10.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这一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知识链接】(1)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2)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3)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C项,渐:浸湿。
2.答案:D
解析:A项,“无”同“毋”,不要。B项,“说”同“脱”,摆脱、脱身。C项,“离”同“罹”,遭受。
3.答案:B
解析:B项,其中“风”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4.答案:A
解析:“据传是孔子摆写”错,据传孔子曾经删削、整理《诗经》。
5.答案:C
解析:从语段横线后的“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来看,横线处的最后一空应填⑥,据此排除A、B两项;正因为《诗经》“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才会有“诗三百”的称谓,故③应在④前,据此排除D项。故选C。
6.答案:1.B
2.A
3.A
解析:1.A项,“并无具体的创作意图”错误,原文第二段“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后来的统治阶级却误把它当作了教化工具”错误,原文第一段为“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C项,“其音乐性与卿士的‘献诗陈志’相同”错误,原文第三段“这样的歌儿,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一样的是创作这样诗歌的目的,而不是“音乐性”相同。D项,“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断章取义的做法,实际上为后来统治者歪曲诗三百篇开了很坏的头”错误,没有依据,原文第四段“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第五段“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2.B项,“……阐明了庶人的作品一步步传到统治阶级耳中的过程”错误,为了阐明“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C项,“主要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进行的”错误,原文第二段“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可知,用的是并列结构。D项,“文章从乐歌出发,对其流变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错误,原文第五段“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可知只是时代发展的变化导致诗与乐分离。
3.“但在表情达意这一作用上是相同的”错误,由第二段“‘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第四段“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可知二者在表情达意上也不同。
7.答案:都是两节一拍。应标韵脚字如下:
第二节:垣;关;涟;言;言;迁
第三节:落;若;葚;耽;说;说
第四节:陨;贫;裳;爽;德
第五节:劳;朝;暴;笑;悼
第六节:怨;泮;晏;反;焉
解析:
8.答案:(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3)于嗟鸠兮;无食桑甚
解析:
9.答案:(示例)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分析原句,原句是以“《诗经》为陈述对象,介绍了《诗经》的本来面目,以及被剥肖阶级所利用的特点”,根据题目要求可以看出,题目要求用“儒家学者”为开头介绍《诗经》的内容,根据要求可以看出可采用“儒家学者”+《诗经》目的+剥削阶级的做法来重组语句。
10.答案:诗歌第一、二节采用赋的手法讲述故事,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两人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第三、四节比、兴结合:皆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女子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诫斑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诫女子“无与士耽”。第五节用赋的手法叙述女子婚后的不幸。第六节赋、比、兴兼用:在抒情中叙事,相恋时,男子“信誓旦旦”,可在女子年老色衰时就厌弃她;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来比喻女子的忧愁痛苦没有尽头,比中有兴,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全诗赋、比、兴三者交替运用,使整首诗形式多样,抒情含蓄而有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