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张PPT)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 2.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3.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 4.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生命观念:植物分层现象的内容体现了结构与功能观。研究不同物种的生态位、每种群落特定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
2.科学探究: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各种生物种群
相同时间
一定地域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区别不同群落
决定群落性质
物种数目
消失
很多
也很大
不是
有优势
失去优势
双方都受益
也能独立生活
彼此有利
根瘤菌
为食
营养
危害
资源和空间
相互排斥
阳光
垂直
分层
光
温度
水分、无机盐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强度
镶嵌
地形
光照
季节
季节
所处的空间
占用资源的情况
位置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栖息地
出现频率、种群密度
相对稳定
物种
生物与环
境
估计法
取样器取样
物种数和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
数量
记名计算法
目测
2.实验步骤
物种丰富度
越多
越复杂
电灯
趋暗、趋湿、避高温
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分开
随机取样
70%的酒精溶液杀死并保存标本
吸虫器采集
(5)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同时注意安全。
(6)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7)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如果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它们的特征。
概念检测
判断下列各项是否属于群落。
①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
②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 )
③一个池塘里的所有生物。( )
④集市上的白菜、萝卜等植物,鸡、兔等动物以及蘑菇、木耳等微生物。( )
×
×
√
×
提醒 种间关系判断的两个易错点
(1)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原始合作的两种生物分开后,各自能独立生活;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分开后,至少有一方不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寄生。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者来说是有利的,但对宿主来说则是有害的。
拓展 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同种个体之间相互协调、互惠互利的一系列行为特征,有利于取食、防御和生存,如成群的牛可以有效地对付狼群的攻击。
(2)种内竞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息场所、寻找配偶或其他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如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
提醒 取样器取样法和样方法都属于取样调查法。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为什么不适合使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提示:(1)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主要用于研究种群密度,而丰富度是从群落水平上研究动物物种数目的。(2)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应该如何改进?
提示: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种类的不同,取样设备也不同,例如用网兜、瓶子等。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
提示
课堂小结
1.(目标1)下列不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 )
A.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
C.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解析 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研究的是种群数量变化,为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A符合题意;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为研究群落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不符合题意;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不符合题意;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为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不符合题意。
答案
解析
2.(目标2)果园中高湿度、低风速、弱光照等环境条件有利于草菇的生长。在某大型果园中进行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菇和果树的生态位是指它们在群落中占据的空间位置
B.物种组成是该群落区别于普通果园群落的重要特征
C.光照、水分等资源不均匀分布使该果园的种群呈镶嵌分布
D.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提高了对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所以草菇和果树在群落中占据的空间位置只是生态位的一方面,A错误。
答案
解析
3.(目标3)生态位能够体现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B.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也需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C.生态位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
解析 不同物种的食物和栖息空间可能部分相同,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D错误。
答案
解析
4.(目标2和3)我国劳动人民在明代就已经将鲢鱼、鳙鱼、草鱼、青鱼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不同属于水平结构
B.池塘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不具有季节性的变化
C.四大家鱼混养利用的是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D.池塘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光照和温度
答案
解析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不同是群落的垂直结构,而不是水平结构,A错误;池塘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B错误;四大家鱼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混养可以更好的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C正确;池塘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故引起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D错误。
解析
5.(目标4)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残骸等的分解有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身体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较强
微小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图中的吸虫器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在一个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
线虫,若它们均仅以管内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
______。
B
该吸虫器中湿润的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的环
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
固定,防止腐烂
种间
竞争
题型一 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分析
[例1] 下列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座山上的所有的树
B.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鲫鱼
C.一片森林中全部的动物、植物及真菌
D.一片草原上的各种草、昆虫、牛、羊等所有生物
解题分析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A、B、C均不是全部生物。
答案
解题分析
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关系
题型二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例2] 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是固定不变的
B.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
C.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
D.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
解题分析 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不是固定不变的,A错误;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与种群数量无关,C、D错误。
答案
解题分析
题型三 种间关系及曲线辨析
[例3] 有蚜虫的地方往往有蚂蚁。蚜虫吸吮植物汁液后,多余的糖分通过腹管从体内排出,形成的蜜露是蚂蚁的美食。瓢虫、斑虻等都会以蚜虫为食,当蚜虫发现危险时,会释放报警信息素,蚂蚁接收到信息会站起来攻击蚜虫的天敌,直到把它们赶走,给蚜虫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上材料中未体现的种间关系为( )
A.捕食 B.互利共生
C.种间竞争 D.原始合作
答案
解题分析 瓢虫、斑虻等以蚜虫为食,存在捕食关系,A不符合题意;瓢虫、斑虻都以蚜虫为食,争夺共同的食物,属于种间竞争,C不符合题意;蚜虫为蚂蚁提供蜜露,蚂蚁帮蚜虫赶走天敌,蚜虫与蚂蚁分开也依然可以生存,二者属于原始合作,不属于互利共生,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解题分析
[例4] 如图甲、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如图乙所示
C.甲、乙分别表示的是捕食、种间竞争关系
D.图乙中实验后期X的种内竞争加剧
答案
解题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图乙表示“你死我活”的种间竞争关系,C正确;图甲是捕食的关系,而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是寄生,A错误;图乙表示种间竞争关系,如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竞争资源和空间,B正确;图乙中后期消失了一个种群,随着图乙中X种群数量的增加,X种内竞争会加剧,D正确。
解题分析
巧辨2种种间关系曲线
(1)捕食关系曲线: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一般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2)种间竞争关系曲线:
一升一降,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
题型四 群落的空间结构分析
[例5] 关于群落的结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答案
解题分析 竹林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而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A错误;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植物的垂直结构提供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有关,B正确;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C正确;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常呈镶嵌分布,水平方向上不存在分层现象,D正确。
解题分析
[例6] 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在-200~3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光照和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b处植物因争夺阳光种间竞争较为激烈
答案
解题分析 光照、温度是造成不同海拔高度上植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A正确;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B错误;b、c处的植物主要受光照的影响,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正确;b处影响森林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因此,b处植物因争夺阳光种间竞争较为激烈,D正确。
解题分析
1.一般情况下,任何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群落存在空间结构,而种群不具有空间结构。比如“竹林中的箭竹错落有致”不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箭竹属于种群的范畴,不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高山不同垂直带植物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影响其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原因是不同高度的温度不同。
题型五 生态位
[例7]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对某湿地中4种占优势的水鸟的生态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物种 数量/只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食物种类占比/%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砂砾 甲壳类 其
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 13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 25 25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A.从觅食角度分析此表,4种水鸟彼此之间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B.其中觅食生境范围最宽的水鸟是青脚鹬
C.觅食生境一样的两种鸟生态位完全相同
D.该湿地中每种鸟类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解题分析 从觅食角度分析此表,4种水鸟彼此之间的觅食生境和食物种类都有交叉,所以彼此之间的关系属于种间竞争关系,既有食物上的竞争也有空间资源的竞争,A正确;青脚鹬在三种觅食生境中均有出现,鹤鹬和绿翅鸭主要出现在生境1和生境3,绿头鸭主要出现在生境1,所以,青脚鹬的觅食生境范围最宽,B正确;觅食生境一样的两种鸟生态位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生态位包括多项内容,物种在种群中的位置,占用资源以及种间关系等都会导致生态位不同,C错误;由于长期自然进化,该湿地中每种鸟类分别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解题分析
题型六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例8] 下列有关“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B.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特点,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诱虫器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
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答案
解题分析 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A错误。
解题分析
[单项选择题]
知识点一 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
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B.群落包括该区域内的所有动物和植物,不包括微生物
C.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
解析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A、C正确,B错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D正确。
答案
解析
2.下列不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是( )
A.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多少
B.种群密度的大小
C.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和劣势种群
D.种群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
解析 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多少是指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不符合题意;群落中的优势种群与劣势种群也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不符合题意;种群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指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不符合题意;种群密度的大小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答案
解析
3.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从我国的海南到东北,森林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小
D.丰富度越大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解析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A错误。
答案
解析
知识点二 群落的种间关系
4.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敌害与鳄鱼之间可能属于捕食关系
B.鳄鱼与小虫之间可能属于寄生关系
C.鳄鱼与小鸟之间可能属于原始合作关系
D.小鸟与小虫属于种间竞争
解析 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捕食关系,D错误。
答案
解析
5.生活在白蚁肠道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道中的木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良好。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为( )
A.互利共生、寄生、种间竞争
B.种间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C.寄生、互利共生、种间竞争
D.原始合作、种间竞争、寄生
解析 白蚁与鞭毛虫在一起对双方有利,分开后,白蚁即死亡,两者为互利共生关系;菟丝子寄生在大豆上;大小草履虫不能在一起生长,应为种间竞争关系。
答案
解析
知识点三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和物种的生态位
6.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垂直分层和水平分布可能会随季节变化
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解析 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A正确;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B正确;植物群落的水平分布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等有关,C正确;在水平方向上种群常呈镶嵌分布,D错误。
答案
解析
7.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
8.某温带草原在夏季会有很多种动物在此活动,到了冬季则部分动物会迁到其他地方去,部分动物也会进入冬眠状态。上述现象属于群落的( )
A.季节变化 B.垂直结构
C.水平结构 D.昼夜变化
解析 根据题意,温带草原在夏季会有很多种动物在此活动,到了冬季则部分动物会迁到其他地方去,部分动物也会进入冬眠状态,说明群落的季节变化很明显,反映了群落结构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故为群落的季节变化,A正确。
答案
解析
9.科研人员在研究某森林中部分鸟类的生态位时发现,绿啄木鸟和掠鸟都在地面取食,但前者吃蚂蚁,后者吃昆虫的幼虫。?在树干和大树上取食昆虫的幼虫,而鹟从一个停歇点起飞捕捉飞行中的昆虫。森莺和柳莺各有自己的取食领域,彼此互不侵犯。下列有关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性不同的鸟类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B.如果两种鸟类的生态位相同,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
C.以昆虫为食的不同种鸟类生态位都是相同的
D.在树上空间位置不同的鸟类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答案
10.下列关于某自然湖泊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捕食、种间竞争和互利共生可以同时出现在该湖泊群落内
C.湖泊中的演替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而范围和边界不是
D.湖泊的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的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 群落中的物种不是随机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湖泊群落内一般也存在这些种间关系,B正确;范围和边界也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错误。
答案
解析
11.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林冠层出现空隙,成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下图所示的结果。据此图不能推断出( )
A.在林窗的各层次中土壤动物种类有所差异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数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可能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的重要因素
答案
解析 由图知在林窗的各层次中土壤动物种类不相同,A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物种数目不同,由此可推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数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无法判断土壤动物数量随深度的变化情况,C符合题意;土壤小动物可能以土壤中的有机质为食,所以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可能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的重要因素,D不符合题意。
解析
知识点四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2.下列有关“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的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的盐碱度可以影响土壤动物的分布
C.土壤中小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答案
[非选择题]
13.科研人员对太公山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内繁殖季节时鹭类组成和筑巢高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筑巢高度/m 池鹭/只 白鹭/只 夜鹭/只 牛背鹭/只 鹭鸟总数/只
6~8 6 6 8 0 20
8~10 52 6 6 2 66
10~12 14 4 4 2 24
12~14 10 22 4 0 36
(1)表中数据显示,该森林群落中鹭类的优势种是________。表中鹭类的物种数量能否表示该群落的丰富度?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________资源的合理利用。
(3)当不同鹭类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的重叠。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______(填“近”或“远”)的种群之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池鹭
垂直
空间
近
14.某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红树林、藻类和浮游动物等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生态系统中的某种乔木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该方法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
(2)红树林中的植物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具有分层现象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其原因是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样方法
随机取样
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率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某些红树植物的不定根在海绵中交错分布,并从中吸收溶解铵,从而促进了根的生长。而红树植物的根为海绵的生长提供稳固的生长基质,还能释放碳来促进海绵的生长。由此可知,这些红树植物和海绵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想准确判断二者的种间关系,还需要了解两种生物分开后的生长状况,如果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则为__________,如果分开后海绵会消亡,则二者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
互利共生或原始合作
原始合作
互利共生
解析 (3)依题意可知,这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为互利共生或原始合作关系。根据二者分开后的生活情况,可具体判断二者关系。
解析
15.图1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的数量变化,图2表示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时的数量变化。请回答问题:
(1)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________”形,其数量不再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加剧。
(2)人们在野外采集草履虫时,发现草履虫分布在水体表层的数量比深层多,这是因为草履虫的呼吸类型是________型。
(3)测定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取样时应________(选填以下字母)。
A.混匀培养液,随机取样
B.静置培养液,中层取样
C.静置培养液,底层取样
S
种内竞争
有氧呼吸
答案
(4)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时的数量变化表明,两者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请用生态位的知识分析,在同一容器中,大草履虫最后全部消亡而双小核草履虫存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间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