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掌握文言文实词,疏通文意;(重点)
2、抓人物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详略得当的裁剪手法;(难点)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战争的关键因素是人”,毛主席说:“在战争中,若有一个能谋善断、见识深远的指挥官,若可以战胜强大,劣势可以变成优势。”今天我们就来观看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来认识一个胜得过千军万马的人物——曹刿,共同来学习:
师:板书《曹刿论战》。
二、读——了解一个故事:
(一)、齐读课文,批注理解
师:请同学们挺直腰板,捧起书本,齐读文章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字音准确、节奏清楚,投入用心。这篇文章的注释非常详实,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若有疑难同桌相互学习,也可以找老师帮忙。
生:批注,自学
师:好。刚才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写的学习方法,是很好的学习习惯。下面老师测试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
生:抢答。
教师:出示:
1、“忠之属也”中“属”的用法:
师:学习文言文,需要借助课下注释和《古代汉语词典》,这个“属”字,词典中有这些义项:(投影)
①连接 ②通“嘱”,嘱托 ③归属 ④类 ⑤部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神情与苏黄不属 《核舟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属引凄异 《三峡》
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
2、古今异义词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生:抢答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前勾后连,归纳总结才能温故知新,才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二)角色朗读,熟悉内容
师: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桌一人表演“庄公”,一人表演“曹刿”,读出人物的语气,甚至可以加上动作。
生:分角色朗读
师:现在我们找一组来给大家表演一下吧!
生:表演朗读
师朗读指导:“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孚福也”这两个否定句我感觉读得的味道不够。你想这些小恩小惠,是不能决定战争胜利的。我们来摇着头读出这种否定。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说到曹刿的心里,因此我们应该应该点头称赞。
两个“未可”、两个“可矣”我们要读得果断,读得斩钉截铁。
师:请大家根据老师的示范和要求,同桌之间互换角色,再读一遍。
生:分角色读
(三)内容翻译 故事讲述:
师:好。现在我们同桌之间一个以“鲁庄公”的口吻讲述故事,另一个以“曹刿”的口吻讲述故事。
师:请你以庄公的口吻讲述。
生1:讲述:
师:请你以曹刿的口吻讲述。
生2:讲述:
师:你们表现太棒了,绘声绘色的讲述,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长勺之战的古战场。现在走进文本,看曹刿与庄公是何时论?如何论?
三、品——认识两个人物:
生:战前、战中、战后
师板书:战前、战中、战后
(一)战前之论——取信于民
师:大家说的很好。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节划出曹刿与鲁庄公“论战”的语句。(屏显)
师:大家从鲁庄公与曹刿的对话中,发现鲁庄公是靠什么来迎战的?
生:人,小惠、小信
师:那么,曹刿是靠什么来迎战的?
生:民,忠
师:是呀,“必以分人”, 人,是指身边的人,惠及身边的少数人,百姓不能普及,无关战事全局;二是曹刿“民弗从也”,民,是指百姓。同时宗教祭祀,也不是对百姓的真诚许诺。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的三问三答,可以看出曹刿具有怎样的思想?
生:取信于民 民本思想
师:是呀,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可以看出曹刿对这次战争有着深远的考虑,真是言简义丰。
(二)战中之论——把握时机
师:曹刿随鲁庄公亲临战场,战争内容极为精简。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节,在“未可”、“可矣”后补出曹刿论战的潜台词,来体悟曹刿丰富而微妙的 心理活动。(屏显)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________”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____”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____”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____”
生1:
师:第一个“未可”:盲目进军是兵家大忌,用兵需要“天时”,此时齐军士气大盛,于吾军不利。且允他嚣张,我要以逸待劳。第一个“可矣”:三鼓过后,齐军士气大减,而我军蓄势待发,此时不战,更待何时!第二个“未可”:齐国是大国,害怕有诈,如果是欲擒故纵,我们可就危险了!第二个“可矣”:很好,辙乱旗靡,现在齐军已如丧家之犬,成了乌合之众,如果去追击,一定能大获全胜!
师:可见你们的语言功底很厚实,而且对人物的特点把握的极为准确,非常传声的展现了曹刿在战场的大将风范。、
生2:
师:第一个“未可”:时机未到,伺机而动。第一个“可矣”:时机已到,火速出击。第二个“未可”:兵不厌诈,恐有伏焉。第二个“可矣”:乘胜追击,以绝后患。
师:你补充的潜台词,不仅体现了曹刿的的军事思想。还使使曹刿的形象更加丰满 。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曹刿?
生:善于捕捉战机
生: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师:善于捕捉战机,胸有成竹、沉着冷静。
师:可是在战中鲁庄公的做法是什么呢?
生:将战、将鼓
师:可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1:鲁莽、草率
生2:缺少军事的指挥才能
师:你们真不愧是太行路学校的学生,字句中都透射着智慧的光芒。
(三)战后之论——善于总结
师:战争取得了胜利,旌旗飘扬的长勺的古战场,鲁国军队群情激昂,鲁庄公笑问其故,曹刿对曰——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朗读:
生:齐读
师:曹刿是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取胜原因的?
生:两个方面
师:这两方面是?
生:反击的最佳时机,追击的最佳时机
师:出击的最佳时机是“彼竭我盈”,照应了上文的“齐人三鼓”。追击的最佳时机是“旗靡辙乱”,照应的是上文中的“视其旗靡,望其辙乱”。
师:我们再看一下战后鲁庄公和曹刿的表现吧,一个是及时总结,另一个却是?
生:胜利了却不知道缘故。
师:是呀,曹刿身为一介平民,战前能深谋远虑,;在瞬息万变的战中,沉着、冷静、果断的指挥,把握作战时机,战后能及时总结。他凭借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捍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也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请找出课文中对他进行了高度评价的词语。
生:远谋
师:你能找出课文中对鲁庄公的评价吗?
生:鄙
师:不错,“鄙”
师:国君有“明君”、“昏君”、“庸君”、“平君”,在你的心中,你是怎样看待鲁庄公的?老师想听一听大家对庄公的评价。
生:
师:是呀,他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平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作战用刿,亲自参与,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战后问刿,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可见文章是用鲁庄公的“鄙”在衬托曹刿的“远谋”,二者形成了鲜明的“鲜明对比”。
师板书:鲜明对比
四、赏——掌握几点写法:
师出示:《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长勺之战)
“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制止曰:“齐师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能退后。少顷,对阵鼓声有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曰:“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 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曰:“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曰:“可追矣。”庄公乃驱东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篇长勺之战。
师启发:《曹刿论战》与《长勺之战》相比,来两篇文章分别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
生:
师:《曹刿论战》详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具体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原因,经过;《长勺之战》详写的是作战双方 的经过,而略写曹刿对战争的看法。
师:是呀,这就是《左传》对战争的写法,它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而重在描述战争胜败的内外因素。从这篇文章的详略得当,可以看出《左传》善于叙事,讲究布局,这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师边说边板书)
师:本文的写法:详略得当、善于叙事、讲究布局
五、背——积淀一些素养:
师:在这里老师带给大家一个有效的背诵方法。(屏显)
快速背诵方法:抓层次;抓句式;抓关键词
生:看屏幕,背诵
师:毛主席曾经提到这场战争,他说:“这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争,却涉及到重要的战略防御原则。”让我们齐背课文,再次感受文章的精妙!
生:学生一起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