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上物理 第四章 本章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共6小题;共24分)
1. 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A. “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B. “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C.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D.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2. 桥梁裂缝是目前桥梁质量问题的主要表现,裂缝检测主要是裂缝现状检查,是桥梁检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下列可以检测裂缝深度的是
A. 超声波 B. 次声波 C. 可听声 D. 以上均可以
3. 将教室的门窗关闭,室内同学听到的室外噪声减弱。对该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 室外噪声不再产生 B. 噪声音调大幅降低
C.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 D. 噪声在室内的传播速度大幅减小
4.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我们听到的声音通常都是靠空气传来的
B. 将要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脚步声吓跑,说明声音在水里也能传播
C. 深夜我们耳朵贴近地面可听到远处的脚步声,说明固体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D. 时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5. 如图,甲、乙、丙分别是三种声音的波形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它们的音调相同、响度相同、音色相同
B. 它们的音调相同、响度不同、音色相同
C. 它们的音调不同、响度相同、音色相同
D. 它们的音调相同、响度不同、音色不同
6. 如图是用木槌敲击同一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二列声波图,一次重敲,一次轻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重敲时音调高,甲图是重敲时的声波图
B. 轻敲时响度大,两次敲击音色相同
C. 两次敲击音调、音色都相同,乙图是轻敲时声波图
D. 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大,甲的音调也比乙的音调高
二、多项选择题(共1小题;共4分)
7. 有很多成语、俗语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对描述声现象的成语、俗语解释正确的是
A.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B.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 “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D. “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三、填空题(共6小题;共26分)
8. 来自苏格兰和法国的工程师和进化生物学家们记录下了图中这种大小仅相当于一粒米粒的小动物的“喧闹声”。令人吃惊的是,这种小水虫的叫声竟然最高能达到 (填上合适单位),这几乎相当于一台手提钻拿在手上工作时的噪声水平!人站在水池旁,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小水虫们在水下发出的叫声。
9. 实验用的音叉上通常刻有一个数值(如图),表示该音叉所产生声音的频率。此数值越大的音叉,敲击时发出声音的 越高。
10. 声音既可以传递 ,也可以传递 。
11. 一切发声体都在 ,声音靠 传播, 不能传声。
12. 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 的(填“相同”或“不同”)。如图,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 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后两空均选填“响度”“声调”或“音色”)。
13. 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 ,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 ,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 ,超声波的速度是 ,汽车在两次接收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路程是 ,汽车的速度是 。
四、实验题(共1小题;共8分)
14. 小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1)抽气一段时间,小明发现手机的声音没有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音调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2)排除故障后再次用抽气筒向外抽气的过程中,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于是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 (填“不能听到”、“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推理得出 。
五、简答题(共2小题;共26分)
15. 蝴蝶飞行时,它的翅膀在不停地振动,它发出声音了吗 为什么
16. 如图所示是“人的听觉频率”和“蝴蝶和蜜蜂飞行时的发声频率”直方图。试据表分析,人可以听见蝴蝶和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吗 为什么
六、计算题(共1小题;共13分)
17. 如图, 是一辆装有超声测速装置的警车,正匀速行驶在一平直的公路上执勤,某时刻向前方 处一静止在路边的大卡车发射超声波信号,经过 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求:
(1)从警车发射信号到接收到信号,超声波通过的距离。
(2)警车的速度。
(3)一辆速度为 的小汽车超越警车,行驶一段时间后警车距小汽车 ,此时警车向小汽车发射信号,求警车从发射到接收到信号所用的时间。(设警车和小汽车的速度都保持不变,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
第一部分
1. D
【解析】笛声是由笛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所以A项错;
重锤击打鼓面,鼓面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所以B项错;
根据声音辨别说话人是谁,这是利用不同人的声音音色不同,C项错;
诗人通过狗叫声得知有人到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D项正确。
2. A
【解析】超声波穿透能力强,裂缝深度可以采用超声波进行检测。
3. C
【解析】将教室的门窗关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室外噪声照样产生,噪声音调没有大幅降低,噪声在室内的传播速度也没有减小,故只有C正确,A、B、D 错误。
4. D
【解析】我们生活在空气中,所以我们听到的声音通常都是靠空气传来的,故A正确;将要上钩的鱼被脚步声吓跑,声音是通过大地和水传给鱼的,说明声音在水里比在空气中传播快,故B正确;耳朵贴近地面可听到远处的脚步声,是以大地作为传播介质,说明固体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故C正确;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
5. D
【解析】三种声音波形图的疏密程度相同,说明频率相同,即音调相同;振动幅度不同,说明响度不同;形状不同,说明音色不同。
6. C
【解析】由图知道,两幅图中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都有 个波峰和 个波谷),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程度不相同(即振幅不同),所以,声音的音调相同,响度不相同;甲振动时偏离程度大,甲的振幅大,说明甲的响度大,即音量大,所以,甲图是重敲时的声波图,乙图是轻敲时声波图。由于用木槌敲击同一音叉,所以,音色是不变的,故C正确。
第二部分
7. A, C, D
【解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故A正确;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的,故C正确;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响鼓也要重锺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D正确。
第三部分
8. (分贝);能
【解析】小水虫的叫声强度能达到 (分贝)。小水虫们在水下发出叫声,由于水、空气都能传播声音,所以人站在水池旁能听到小水虫们在水下发出的叫声。
9. 音调
【解析】音叉上刻着的数值,表示音叉振动的频率,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数值越大,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10. 信息;能量。
【解析】一、声可以传递信息: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的心、肺的工作状况;雷声预示着可能下雨。
二、声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波空气加湿器;超声波碎石。
11. 振动;介质;真空
12. 不同;音色;响度
【解析】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同一种介质中,温度不同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同。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我们能辨别不同的人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因此蒙住双眼的小王能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
13. ;
【解析】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 ,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 ,则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 ,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汽车在接收到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路程 ;所用时间:,则汽车的速度:。
第四部分
14. (1) C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听到手机的声音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广口瓶中的气体没有减少,因此导致这种情况的现象为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故选C
(2) 变小
【解析】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响度变小
(3) 还能听到微弱的;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可以推断出真空不能传声。
第五部分
15. 蝴蝶飞行时,它的翅膀在振动,每秒振动的次数小于 次,所以人耳是无法听到的。
16. 可以听到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不能听到蝴蝶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因为蝴蝶飞行时的发声频率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第六部分
17. (1)
【解析】从警车发射信号到接收到信号,超声波通过的距离:。
(2)
【解析】警车通过的距离:,
警车的速度:。
(3)
【解析】设警车发出的超声波信号经过 后到达小汽车,发信号时警车距离小汽车 ,则 ,
即 ,解得 。
设超声波经过小汽车反射后再到达警车经历的时间为 ,
则 ,
即:,解得 ,
故警车从发射信号到接收到信号所用的时间为:。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