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比热容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3、3比热容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1-16 09:3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比热容》教学设计
课 题 比热容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2.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重点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教学难点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夏天的中午赤着脚站在水和站在沙滩上感觉一样吗?有啥不一样啊 站在沙滩上:“哎呦!好烫啊!”站在水里:“耶!还是这里舒服!”同样日晒的情况下,温度的差别咋就那样大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揭示课题并板书)联系生活 解决问题 1:冬天,一大一小两个热水袋,如果把它们装满相同温度的热水给你捂手,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2 : 如果有两个相同大小的热水袋,其中一个装满 80℃的热水另一个装满 40℃的温水,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讨论: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结论: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有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变化的温度越多物体吸热(或放热)就越多。乘胜追击 继续设疑热水袋里装的是水,如果换成温度、质量和水一样的其它物质,比如煤油、酒精、或者是沙,取暖效果一样吗?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热(或放热)情况会是怎样的呢?探究主题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探究准备1、讨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实验中我们选用的物体应满足什么条件?②:实验中应观察、记录什么 ③: 实验中如何保障两物质在相等的时间内吸热相同?2、设计实验方案提供的器材:水、煤油、干沙子,烧杯,计时器、温度计、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天平、学生电源、开关、导线、搅棒等。让学生合作交流、设计方案。教师加入学生的小组讨论之中,倾听学生的思路,适时点拨。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设计方案,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学生根据交流情况,适当修正自己的方案。对同学们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纳、分类:方案一: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给它们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升高的温度。物质的种类加热的时间(min)升高的温度(℃)方案二: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物质的种类升高的温度(℃)加热的时间(min)3、教师提醒实验时要注意:①为节省实验时间,每小组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要适当的少一些; ③为了使沙子受热均匀,可选用搅拌器进行适时搅拌。进行探究,收集数据1.选取自己方案中所需的实验器材;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1.各小组根据实验收集的数据分析归纳,。2.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几个小组的数据,进行交流。发现: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温不同;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不同。师点拨:这说明不同物质“容纳热量”或者说吸热能力强弱不同,这种不同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理学里把物体的吸热能力强弱用“比热容”来表示,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即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再接再厉,获取新知1:请学生阅读教材学习比热容的概念、公式、单位、符号。(由学生代表在黑板上板书,并读出单位)2:引导学生阅读“比热容”表,观察、分析、归纳,说出自己获得的信息:①各物质的比热容都是“x103”的字样;②水的比热容最大;③液体的比热容一般都比固体的大;④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⑤同一物质状态不同其比热容也不同。引导学生总结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解释导入新课中提到的问题课堂练习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一桶水倒掉一半剩余的水的比热容是 。 大桶酒精和一滴水相比, 的比热容大。下列过程中物体的比热容发生变化的是:A 把煤块粉碎成煤屑 B 把铁屑熔化后浇铸成铁块C 把铜块磨小一些 D 冰熔化成水3.相同质量的铝和铜吸收相同的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铝上升的温度较高 B 铜上升的温度较高 C铝和铜上升的温度一样高课堂总结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进行总结。布置作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请同学们课下上网收集资料:1:哪些自然现象是与物质的比热容有关系的;2:水的比热容大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板书设计:13.3比热容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定义 表达式: C=Q/△t.m 单位: J/(kg.℃) 物理意义: 反映物质的吸热能力,是一种属性。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出发,即能快捷、方便、准确的处理问题又能感受物理知识的存在。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比热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