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4.2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4.2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1-16 15:0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通过阅读教材中气温的定义和进行气温测定的活动材料,了解气温的含义和测定方法。(重点)
2.通过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总结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重点)
3.通过了解气温对生产生活以及自然景观的影响,初步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通过“判别天气和气候”的四道练习题,引出本节课内容——无论天气还是气候都涵盖了两个基本的要素,就是气温和降水,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气温。
设计意图:既检测了学生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又顺利的引出新课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新旧课之间的联系。
学习新课:
学生活动:跑火车校对课前预学第一、二题,了解气温的含义和测量工具。
教师活动:温度计之所以放在百叶箱当中,是为了避免雨、雪、阳光直射等的影响,而百叶箱是白色的,四面通风,并且设置在距离地面1.5米处,都是为了让百叶箱内的温度最大限度的接近空气的温度,测量比较准确。
学生活动:继续校对课前预学第三题,了解日平均气温的测定方法。
教师活动:展示习题,让学生计算某一日的日平均气温,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推导月、年平均气温的测定方法。
过渡:科学家们把一天当中的气温数据绘制到这个坐标轴当中,并用平滑的曲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气温曲线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新制成的气温曲线图。
学生活动:找出一天中的最高温和最低温以及它们出现时间,并计算当天的气温日较差。同时推导气温年较差的计算方法。
教师活动:展示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曲线图的区别。
学生活动:计算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教师活动:总结——这种气温曲线图可以很好的表示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课前预学情况;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过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气温等值线图。它是把不同地点的气温标注在地图上,然后用平滑的曲线将气温相等的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等温线图。
教师活动:展示绘制等温线图的动画,并且向学生讲解每一条等温线的命名方法。
学生活动:举一反三推导其他等温线的名称。
教师活动: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图?它们的判读方法基本上也是一样的。例如:都可以看数值的大小。
学生活动:判读等温线图上两个点的数值大小。(这两个点在同一纬线上,其中一个点在等温线上,一个点在两条等温线之间。)
教师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看等温线的疏密程度。
学生活动:判断黑板上等温线北部和南部的疏密程度以及它们代表的含义(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小)
设计意图:由旧知识迁移类比新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活动:我们现在就用这些方法来判读一下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组合作一】——年平均气温大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两条纬线之间? 小于—10℃的地区主要在哪?由此,你可以推断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合作一】,得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教师活动:讲解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惑点,点评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北半球和南半球的等温线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北半球和南半球的等温线分布,得出北半球越往北气温越高,南半球越往南气温越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让学生认识到气温的分布受到纬度因素的影响,同时造成了自然景观的纬度差异。
学生活动:观察不同纬度自然景观的差异。
设计意图:小组展示,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图片展示自然景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气温的纬度变化对自然景观的影响,直观并且印象深刻。
学生活动:完成【思维总结】相应部分和【规律应用——根据等温线判断南北半球】,展示答案,小组之间互相评价。
教师活动:点评各小组的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规律应用】,及时反馈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思维总结】,缕清思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地理书72页图4—9当中描述南半球的10℃和20℃等温线,引导学生观察这两条等温线的弯曲程度有何不同?在哪些位置弯曲的比较严重,这些位置的共同点是什么?在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上分别取一点,比较它们的气温是否相同?原因是?
学生活动:描绘并观察南半球的10℃和20℃等温线,回答教师的问题串,总结出同一纬度海洋与陆地的气温不同,主要是受到了海洋和陆地的影响。
教师活动:播放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小实验
学生活动:观看实验。认识到气温和海洋的性质不同,海洋吸热慢,散热慢,陆吸热快、散热快。
教师活动:同学们推断一下夏季和冬季陆地和海洋的气温高低。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结论总结出: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与海洋。
教师活动:出示问题——青岛成为夏季避暑圣地的原因。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原因——青岛距离海洋比较近,受海洋影响大,夏季升温速度比较慢,气温较内陆地区要低一些。
教师活动:总结——海洋就像一个大空调一样调节着它周边的气温,所以青岛夏季不会太热,冬季不会太冷,非常的宜居,同时也带动了我们青岛的经济发展——旅游业。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弱化难点;视频突破难点,数据清晰、简单明了。结合青岛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气温对生产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学生活动:完成【思维总结】相应部分和【规律应用——根据等温线图判断海陆】,展示答案,小组之间互相评价。
教师活动:点评各小组的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规律应用】,及时反馈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思维总结】,缕清思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青藏高原处等温线的特点,提出问题串:这里的等温线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在里面取一点A,同纬度的线外取一点B,这两点气温谁高谁低?用什么方法判别出来的?
学生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串:并学会利用图例和注记判断气温的高低。得出:在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教师活动:在这种闭合的等温线图中,如没有图例和注记那又该怎样判别这两点气温的高低呢?——看等温线的数值。这个闭合等温线的数值是0℃,它外围的两条等温线分别是0℃和10℃,这说明这两条
等温线之间的气温应该是大于0℃,小于10℃,这也就是说,这个闭合等温线的气温低于它周边的气温,这说明这是一个低温中心,中间的气温要低于0℃,但是会大于—10℃。如果这个闭合等温线的数值是10℃,那么,等温线内的气温范围又是多少呢?
学生活动: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活动:我们观察这两幅图,会发现,它们有一个规律,如果闭合等温线的数值和外围等温线中的小数相等,那么中间就比小数还要小,这叫做“小于小”,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大于大”。
教师活动:正式由于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不断的降低,也导致了一些高山或者是高原自然景观该发生了垂直变化。展示青藏高原夏季自然景观垂直变化图。
学生活动:观察青藏高原夏季自然景观垂直变化图。
设计意图:青藏高原处的等温线是非常典型的闭合等温线图,利用这个位置讲闭合等温线的判读方法非常适合;展示青藏高原夏季自然景观垂直变化图,直观明了,形象生动,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气温的垂直变化带来的这种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
教师活动:在我们日常当中,除了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以外,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也非常的常见,它们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世界大部分陆地最冷月和最热月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观察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小组合作二——填写出北京和悉尼1月和7月的气温,并总结规律: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小组合作成果。
设计意图:北京和悉尼两个定点一月和七月气温在地图当中是固定值,更容易判读,同时分居南北半球,对比性非常强,容易得出结论。而且在这里学生很容易得出“南半球夏季气温低,冬季气温高”的结论,趁此机会刚好给学生排除盲点——气温较高的是夏季,较低的是冬季,进而让学生认识到,1月是南半球的夏季,7月是南半球的冬季。
教师活动: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会发现,气温影响了自然景观的变化,不仅如此,它还影响了我们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气温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南北方冬季服饰、出行工具、房屋等的图片,同时展示南北方和青藏地区的主食。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图片直观的展示气温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让学生举例说说,引起学生的共鸣,初步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归纳总结:书写板书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课件展示具体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将整节课的内容回顾串联一遍,形成知识框架。
【达标检测】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后探究】为什么7月份最热的地方在北回归线附近,而不是赤道附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查阅资料和综合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