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2张PPT。凤栖梧
□ 柳 永
【注】 ①危楼:高楼。②图:考虑、打算。
【鉴赏提示】 柳永(984?~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他是大量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在词的发展上有重大的贡献。仕途坎坷,五十岁才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的词以写羁旅行役、离情别绪最为出色,感情纯真、大胆,善于用铺叙和白描手法,又善于向民间曲子词学习,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柳永这首《凤栖梧》(亦作《蝶恋花》),是怀念远方恋人的作品,上片写登高望远,春愁油然而生,由望远而怀远。下片写为消除相思的痛苦,打算借酒浇愁,强自宽解,但又觉强乐无味,最后痛下决心,执着地追求他思念中的伊人,为了她,可以不惜一切,宁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答案】 (1)wěnɡ (2)xiè (3)duó (4)niǎo nuó (5)diàn
(6)mí (7)shà (8)zhuì (9)bān bó (10)fàn ē (11)miǎo (12)rùn (13)jū (14)yì (15)lénɡ【答案】 nuó婀娜/nà安娜 qū弯曲/qǔ歌曲 hé荷花/hè负荷 mò脉脉/mài脉络 chénɡ乘车/shènɡ千乘之国 kònɡ空闲/kōnɡ空想 chā差别/chà差劲/cī参差/chāi差遣 báo薄纸/bó单薄/bò薄荷 yuán婵媛/yuàn妖童媛女【答案】 悼念/泥淖/船棹/绰号 啜泣/点缀/拾掇/辍笔 倩影/婧女/靓丽/绥靖 袅娜/凫水/枭雄 惦记/掂量 袅娜/凫水 敛裾/前倨后恭 僻远/躲避4.辨析词义,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句中横线上。
(1)宁静·安静
A.现在很多公司的办公室都变得非常______,工作时刻大家都不爱“说话”,所有工作都在计算机里完成,不费一点口舌,几秒钟时间就可把消息传达过去了……
B.让稚嫩的小手触摸原始的自然绿地,让幼小的心灵感受纯粹的______,让童真的想象在没有建筑的绿色坡地上描绘蓝图。(2)羞赧·羞涩
A.当拜仁首席射手克洛泽被对手看死后,两年前还略显______的波多尔斯基站了出来,用两个进球让德国队的疯狂进攻修成正果。
B.傍晚,秀才(丈夫)转回家,看到大门旁妻子写的诗,既______又惭愧,觉得自己无面再见妻子,匆匆返身而去。(3)袅娜·袅袅
A.在地震灾区广袤的土地上,一顶顶帐篷搭起了,一条条公路打通了,一间间活动板房建好了,开始有炊烟______、书声琅琅,开始有笑脸,开始有信心……
B.由十余位身着华丽衣裳的失聪舞者组成的“千手观音”翩翩起舞,婆娑的舞姿和______的身段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也将晚会带入了高潮。【解析】 (1)二者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2)“羞涩”指难为情,神态不自然,一般形容神态举止。“羞赧”指害羞得脸红,强调神情的变化。
(3)“袅袅”有随风摆动的意思,使用范围较广,可以形容杨柳、衣带、烟气、声音等。“袅娜”不一定是随风摆动,使用的范围较窄,一般只形容草木柔软细长和女子姿态优美。
【答案】 (1)A.安静 B.宁静 (2)A.羞涩 B.羞赧 (3)A.袅袅 B.袅娜5.文学常识填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______大学教授。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________》,散文集《______》、《欧游杂记》等。
【答案】 自华 佩弦 秋实 毛泽东 清华 踪迹 背影(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二)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明确:(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2)体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
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茶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三)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四)精段品读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明确:“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 2.“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明确:“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3.“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 明确: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像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明确: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点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1.“田田”意指__________________,“袅娜“意指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荷叶相连的样子 荷花柔美的样子
2.“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的相似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解析】 在“歌声”的前边用到“远处”“高楼上”“渺茫”等修饰语,表明歌声远,听不真切,具有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的特点。荷香是微风送过来的,又是“缕缕清香”,因此也具有“歌声”的那些特点。
【答案】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通感3.文中画横线的比喻句各侧重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征,从喻体的特点去理解本体特征。
【答案】 三个比喻分别侧重明亮,闪烁,洁白等方面。4.给这段文字拟定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
【解析】 把握描写的主体和事物的特点。这里“荷塘”是主体,“月下”是事物的特点。
【答案】 月下荷塘二、阅读下文,完成5~9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5.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
(1)月光如流水一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子和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两者都有“流泻”的特点。(2)两者都有朦朦胧胧,不甚清晰的特点。
【答案】 (1)月光的流泻与流水的流泻相似 (2)叶子与花在薄雾中朦朦胧胧的状态同梦境中朦朦胧胧的状态相似6.“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这里是打了个比方,那么“酣眠”在文中指什么? “小睡”又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这句话是用来说明月亮是不是朗照给人的不同感觉。
【答案】 酣眠指满月的状态。小睡指月亮被淡淡的云笼罩着若明若暗,不能朗照的状态。7.文中画线的句子,可否如下颠倒?为什么?
斑驳的参差的黑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疏的杨柳的弯弯的倩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从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和描写的顺序来分析理解。
【答案】 不可以;“参差”指高高低低,“斑驳”指颜色不均,这是从大处到细处的描写,如果颠倒了,意思也没有多大妨碍,但有一点无序的感觉。而第二句一变,意思就不同了。 原句“弯弯”是修饰“杨柳”的;“稀疏”是形容“倩影”的,且与“斑驳”遥相呼应,一个色彩“淡”,一个色彩“浓”。一改就没有了原句的神韵。8.“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改为“印”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画”与“印”的区别在于一个富有动感,一个让人感觉死板,此处所写景象是富有动感变化的。
【答案】 不好;“画”,浓淡相宜,有动感;而“印”则显得死板,不灵活,且“黑影”与“倩影”本来也是在变化的。9.“光与影”怎么与“名曲”相通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了解不同事物给人的相似的感觉,把握作者描写的侧重点。
【答案】 光与影若明若暗,并不均匀的和谐与名曲的抑扬顿挫,高低均匀的和谐是相通的。三、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10.“丰姿”意为:________________;“大意”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轮廓11.这段文字采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先写景物的特点,再写景物给人的感觉,有实有虚。
【答案】 虚实结合12.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两个“热闹”意思是否相同?为何用“他们”而不用“它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前一个“热闹”指蝉声和蛙声,第二个“热闹”有双关语的特点,意在指人。
【答案】 浓浓的哀愁。不一样,第二个“热闹”一语双关。“他们”指那些追求热闹的人;“它们”则不指人,指物。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