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单价、数量和总价》 教学设计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单价、数量和总价》 教学设计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1-15 22:1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价、数量和总价
教学目标:
1、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2、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知道“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的关系。
3、初步培养运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大家去过超市吧,看看谁对超市购物观察、了解的最多。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单价、数量、总价
1、认识单价
(1)师:为什么收银员阿姨都用扫描仪对着商品的条形码进行扫描?
(2)师:老师这儿有张超市购物的收银条,你知道每包薯片的价钱吗?
(3)师:像这样表示某一个商品的价格,我们把它叫做单价。(板书:单价)
(4)师:那从这张收银条上你知道矿泉水和饼干的的单价了吗?
(5)判断:哪句话表示商品的单价?
A、巧克力13元
B、一袋巧克力13元
C、苹果5元
D、苹果每斤5元
E、《格林童话》每套8本
小结:看来,商品的单价可以是一袋、一斤、一包、一瓶、一盒商品的价格,也可以是一箱、一罐、一套等商品的价格。
(资源及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的超市引入,运用PPT课件出示图片扫描仪、收银条、标签以学生所接触到的生活知识为根本,达到启发他所不知道的,从而为理解单价的含义,为抽象出单价的定义做了铺垫。通过判断表示完整的商品单价,结合媒体圈一圈的演示,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单价是“一个”商品的“价格”。)
2、认识数量
(1)师:从收银条上你能知道买了几包薯片、几瓶矿泉水和几盒饼干的吗?
(2)师:2包、3瓶、5盒可以表示商品什么?(商品的数量)
(3)小结:数量就是指购买多少商品。 (板书:数量)
3、认识总价
(1)师:你能根据已知的单价、数量提个问题吗?(生交流)
(2)师:求买薯片一共需要多少钱就是在求商品的总价。(板书:总价)
(3)师:你能在收银条上分别找到矿泉水和饼干的总价吗?
(资源及设计意图::为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以收银条实物为根据,借助PPT课件的闪烁、颜色区分,使学生能更清晰地观察收银条上的单价、数量、总价,从而使学生能学会应用。)
4、揭示课题:单价、数量、总价。
(二)探究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
1、(1)出示学习任务单:
①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一、二、三中的空格。
②根据表格分别讨论已知什么和什么?要求什么?
③最后小组讨论用单价、数量、总价说说数量关系式。
表格二:
商品 单价 数量 总价
笔记本 ()元 3本 75元
钢笔 ( )元 4支 36元
表格三:
商品 单价 数量 总价
笔记本 25元 ( )本 75元
钢笔 9元 ( )支 36元
(2)4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3)汇报交流:说一说三个表格分别已知什么和什么?要求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归纳板书: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3、看书第45页,看看我们得出的结论和书上的一样吗?读一读数量关系式。
(资源及设计意图:运用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出数量关系式。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探究结果,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数学认知结构,认识到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验证、归纳的探索过程,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经验。)
4、先说数量关系,再完成表格:
商品名称 单价 数量 总价
羽毛球 7元 ( )个 210元
运动鞋 150元 3双 ( )元
运动服 ( ) 元 4套 800元
5、小结:看来,这三个量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三、实际运用:
1、师:你能运用下面的条件出一道有关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应用题吗?
(1)学生整理
(2)口答列式
2、小亚说:小胖去文具店买文具,可是不小心把发票弄脏,你能帮我算出每个笔记本多少元吗?
(1)同桌合作完成
(2)交流
(资源及设计意图: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丰富的,复杂的。学生在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帮助小亚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4、小乐乐到超市想买9支圆珠笔,有两种包装,单支的包装,4元一支,9支一盒包装的27元,你觉得小乐乐怎样买合算?
小结:购物时我们不仅可以比总价,还可以比单价,比数量。
(资源及设计意图:开放题的设计,便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媒体展示3种不同的比较,再次让学生体会了数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并运用到现实生活”的真谛。同时关注品行陶冶,适应儿童实际, 体现学以致用,突出主动学习,重在亲自参与实践。使学生学会精打细算、合理用钱的好习惯。)
四、总结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