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殖民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横渡太平洋,前往墨西哥。这一现象
A.体现了华夏近代工业的优势 B.宣告了明清闭关锁国的破产
C.加速了传统小农经济的解体 D.有利于中国经济活力的增强
2.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何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D.经济贸易活动取代殖民战争
3.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4.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为西欧各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相对其他国家而言,英国在哪一方面更加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
A.开展殖民扩张与掠夺 B.开展圈地运动
C.开展海外贸易 D.积极发展工商业
5.下表显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领先地位。直接导致这一地位确立的原因是(单位:亿马克)
年份 世界贸易总额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50 145 33.8 15 21 12.8
A.新航路的开辟 B.三角贸易盛行
C.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完成
6.如表为巴西糖坊创办情况统计表(单位:家)这一现象
年份 1570 1600 1630 1711
数量 60 250 350 528
A.反映了巴西社会转型加速 B.冲破了葡萄牙的殖民控制
C.促使黑奴贸易的不断兴盛 D.冲击了巴西传统经济结构
7.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辟了欧洲与亚洲贸易交通的新通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其所产生的影响是
A.重新联结传统商路 B.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形成
C.世界市场快速形成 D.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8.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前期,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下列关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是经济独立 ②取得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③经济发展受到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 ④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如表是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表。导致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控制了大西洋上的贸易
B.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C.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广阔
D.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10.1897年,盛宣怀奉旨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先后在北京、天津、汉口、广州、香港、烟台、镇江、汕头、福州和重庆等地设立分行。这种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入侵的影响 B.洋务运动的开展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实业救国的影响
11.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这些现象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B.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C.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 D.近代世界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2.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可可、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又传到其他地区;麦子、水稻、甘蔗、葡萄等则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段材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丰富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使世界完全连成了一个整体 D.使美洲遭到残酷掠夺
13.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格局概况如下:中国的茶叶从陆路经欧洲传到北美,从海路经非洲传到拉美;欧洲的马、牛、橄榄、葡萄等经海路运往北美;美洲的玉米、番茄、花生等经海路传到欧洲、亚洲等地。这反映出
A.世界历史从此开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C.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亚欧非之间开始出现经济联系
14.1870年至1913年,国际上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的国际分工更加明确,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世界市场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D.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
15.19世纪世界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如图所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新航路开辟推动“商业革命”出现 B.早期殖民扩张活动拓展了世界市场
C.工业革命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D.垄断组织在世界各地普遍建立
16.下表描述了19世纪国际贸易增长情况。这说明
A.世界生产与世界市场的矛盾尖锐 B.国际垄断导致国际贸易规模萎缩
C.世界生产下降导致国际贸易衰退 D.帝国主义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加剧
17.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人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据此可得结论
A.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交流 B.当时中国的农业落后于世界
C.商业活动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 D.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农业发展
18.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19.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借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20.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罗斯福新政为拓展世界市场所采取的措施是
A.整顿银行,恢复信用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减耕减产,提供补贴 D.兴办工程,以工代赈
21.如表是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表。导致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贸易改革
1786年 英法谈判达成“艾顿商约”。法国降低英国棉毛织品、五金商品的进口税率,英国降低法国葡萄酒的进口税率。
1813年 1833年 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
1846年 议会废除《谷物法》(1815年通过的限制粮食进口的法律)谷物可以自由进口。
1849年 议会废除《航海条例》,沿海贸易开放。
1860年 《英法商约》签订,主要内容有三点:互减关税、最惠国条款、自由贸易原则。
A.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控制了大西洋上的贸易
B.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C.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广阔
D.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22.下表是19世纪中后期中国棉纺织业的生产情况,这些现象反映了
19世纪50年代 广东等地对外国棉花需求停止,引进英国棉纱
19世纪60年代 厦门等地将洋纱用作织土布的原料
19世纪70年代 上海及东南地区进口棉纱价格逐渐下降,洋布销量不断提升
19世纪80年代 山东烟台土纱纺织几乎全部停歇
19世纪90年代 近代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成立
A.危机下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B.资本输出加速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传统商品竞争力已消失殆尽
23.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和印度红茶在英国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变化情况表(五年平均)。中印相对地位变化反映出
A.世界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加剧 B.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放缓 D.中国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24.1807年,法国马赛港拥有三百三十艘远洋轮船,而到1811年只剩九艘。意大利的里雅斯特港的吞吐量,从1807年的288000吨下降到1812年的60000吨。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北德意志和荷兰的港口。.上述情况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工业革命加速推进 B.拿破仑帝国实施“大陆封锁”
C.《航海条例》的颁布 D.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
25.美国《福布斯》认为“一带一路”打造了一个连接中欧的升级版运输线路和新贸易枢纽网络,一个加强版覆盖整个欧亚地区的经济体系;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仍有疑虑,但同时也不愿错过这趟车。材料表明“一带一路”
A.推动了中欧贸易的快速发展 B.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带来机遇
C.适应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D.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6.“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恩格斯在此评述的“联盟”
A.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扩大了资本原始积累
C.促进工厂制度全面建立
D.加剧了列强间的争夺
27.如图为1881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票,股票下面记载:“……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札饬筹办等因,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仟股,每股津平宝纹壹百两,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由此可知
A.洋务派为军事工业招股筹款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企业具有一定资本主义性质
D.洋务派开始采用官督商办方式
28.下表为1740—1800年间,英国的工业产值及出口额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
时间 英国工业产值 出口额
1740年 2 420万英镑 630万英镑
1770年 3 690万英镑 1 120万英镑
1800年 6 820万英镑 2 350万英镑
A.英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英国对外贸易 D.英国工业水平居于世界一流
29.下表为汉冶萍公司在官督商办初期的资本构成情况。由此可知该公司
资本来源 数额
官款 股本 盛宣怀经借之款 礼和借款结欠 日本各借款结欠 5 600 000 5 715 000 8 690 000 320 000 5 760 000
总计 26 080 000
A.带有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 B.已为外国侵略势力控制
C.冲击了政府民间设厂的禁令 D.对内社会招股认资困难
30.约在1600年时,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磅,丁香、靛蓝、药品、肉豆蔻等有35万~65万磅,而经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400万磅,丁香等有70万~100万磅,另外还有生丝50万磅。这些数字说明
A.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有限 B.地中海航线依然十分重要
C.贸易中心转移不明显 D.西葡两国争夺贸易主导权
31.19世纪各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
年份 国家 1800 1820 1830 1840 1850 1860 1870 1880 1889
英国 33 27 24 25 22 25 25 23 22
法国 9 9 10 11 11 11 10 11 9
德国 10 11 11 8 8 9 10 10 11
美国 5 6 5 7 7 9 8 10 9
俄国 9 6 7 5 5 3 5 4 3
据上表可知19世纪末
A.俄国的农奴制阻碍了外贸发展 B.英国丧失全球贸易霸主地位
C.世界其他地区工业化程度更高 D.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葡萄牙贵族和企业家在美洲建立了甘蔗种植园。与其他作物不同,甘蔗需要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后才能产出适合出口的糖浆或精制蔗糖。因此蔗糖生产业常常会促成农业和工业企业的联合。它们一方面需要大量劳动力从事种植和收获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另一方面还需要通晓蔗糖制作的复杂工序的熟练工人。西半球对劳动力的需求刺激了一种高利润商业的发展,欧洲商人将活人货物以在非洲买入时两至三倍的价格卖给种植园主,蔗糖产区则更多地以蔗糖或糖浆进行交换。然后,他们将美洲的产品填满船舱,启程返回欧洲。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十七世纪初,英国上流社会的女性流行喝加糖红茶,并以此为高贵的象征。加糖红茶可以说是由来自地球两端的两种食品组成,正是因为英国占据世界商业的中心位置,才能实现这两种商品的结合。从十七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的糖进口量飞快增长,到十八世纪中期,英国民众的人均糖用量是法国人的八到九倍。红茶加糖能迅速补充热量,让人精力充足,不仅是早餐,工作间隙的茶歇也同样具有立时提神的作用,能让劳动者成为工厂老板需要的劳动力。红茶和糖渐渐惠及下层民众,最终成了产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工人的象征。
——摘编自(日)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
(1)据材料一,指出葡萄牙蔗糖生产业的基本特点,分析蔗糖贸易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17世纪以后英国蔗糖消费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成为美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起新型的产业间分工体系,而从旧有的产业中解放出来的生产要素则用于发展高科技产业。美国积极推行以拓展海外市场为核心的贸易政策,克林顿政府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进出口的快速扩张为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牵引力。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美国带来了巨额的进出口,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也给美国带来了巨额的资本净流入,其中外国直接投资有相当部分流入了高新技术产业。
——王清平《论美国新经济的实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世纪以来西欧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18世纪前后,概括19世纪的西欧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分析经济全球化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新经济”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你认为克林顿政府的“新经济”政策措施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有何借鉴之处?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9.17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1572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1629年诰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
——摘编自刘书增《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
材料二 尽管苏南地区近代工商业有长足的发展,而且也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其本身发展并不充分,容量也有限。据1933年的调查,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伴随近代化的步伐,一些近代城市相继兴盛起来,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刺激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因而,在这些城市近郊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以及养殖奶牛、蜜蜂为业的农户或畜牧树艺等新式农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70%。
——摘编自周中建《近代苏南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我国苏南地区和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苏南地区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的命运》
材料二 1918年1月,身处法国北部战壕的士兵开始染上一种特别强大的流感,俗称“西班牙流感”,数千人因此丧生。当时的战场前线,背后是全球有史以来最有效率的供应网络:士兵和弹药从英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大批涌来,石油来自中东,谷物和牛肉来自阿根廷,橡胶来自马来西亚,铜来自刚果。而相应的,这些地方都受到了西班牙流感侵袭。短短几个月内,大约5亿人(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染上了病毒。…。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次流感就夺走了大约5000万到1亿人的生命。相较之下,从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4000万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对跨洲人种交流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西班牙流感”的流行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简要分析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条件。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7世纪初开始,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就开始对充满异国情调的布料感到好奇,特别喜欢印花棉布起初,棉布进入英国市场用作地毯、窗帘、挂毯等装怖。后来,印花棉布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印花棉布的进口量从17世纪30年代每年进口1万匹,增加到17世纪末的125万匹。这相当于所有的男人、女人、小孩都有14码布。仅1684年就有上百万匹棉布被运输到英格兰。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要占进口总额的60%-70%。1719年,一个作者这样描述英国人的服饰:“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由于毛纺织商人不断向议会请愿,从17世纪末期开始,议会多次通过法案,禁止从印度、中国等国进口印花棉布,并严禁使用彩色印花棉布,但收效甚微。议会没能有效地抑制英国人消费棉布的热潮,也不能有效阻止毛纺织业的衰退,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为英国本土仿制印度棉布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指出从17至18世纪棉布的进口给英国带来的变化,并对上述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37.“美利坚人”是历史变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的新人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20 1780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口(估算:)(单位:人)
项目/年份 1620 1680 1720 1750 1770 1780
白人 2,282 144,536 397,346 934,340 1,688,254 2,204,949
黑人 20 6,971 68,839 236,420 459,822 575,420
总数 2,302 151,507 466,185 1,170,760 2,148,076 2,780,369
——据美国商业部国情调查局《美国历史统计:殖民地时期至1970年》
材料二 自17世纪初开始,欧洲移民和非洲裔强制移民源源不绝地到来,并在这里扎根生息,使北美变成一个多种族社会。与此同时,土著印第安人却急剧减少,这和白人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天花、麻疹等流行性疾病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英国政府鼓励有技术的外国人到英属美洲定居。移居各殖民地的非英格兰移民,均能取得合法身份。1740年英国议会专门制定了殖民地外国移民的入籍法。到18世纪,大量德意志人、爱尔兰人、苏格兰人、苏爱人、法国人和意天利人纷纷到来,与原来的英裔、荷裔、瑞典裔和芬兰裔居民—起,构成—幅五彩缤纷的族裔风情图冷从人种学和民族学的角度看,众多族裔居民之间的通婚混血,遥就了一个不同于欧洲任何单—民族的新人种——“美利坚人”,但掏成“美利坚人”的主体仍然是英格兰裔居民。英裔居民具有强烈的种族意识,对印第安人进行持续的文化征服,对黑人则实行严厉的歧视和奴役,少数种族和族裔始终处于北美社会的边缘。英裔居民基于对人种、文化和宗教差异的理解,逐渐使种族观念演化为种族主义,为种族歧视的合理性制造了依据;而种族歧视的强化,又使种族主义更_多地进入北美居民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
——据李剑铭《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人口变动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20-1780年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口变化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利坚人”形成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新人种”形成产生的历史影响。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荷兰商人资本崛起于波罗的海,成长于地中海,兴盛于海外殖民地。16、17世纪,荷兰商人资本逐步主宰了波罗的海的贸易,并使之成为荷兰的“母体贸易”。此后荷兰商人资本大肆抢占威尼斯、热那亚“富源贸易”市场份额,运用自己的海上优势,逐渐控制了地中海世界的转运贸易。17世纪初,荷兰商人紧随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扩张步伐,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并先后创建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荷兰商业体系扩展到东西印度,把全球贸易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资如白银、香料控制在自己手中。荷兰人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薄记体系,把阿姆斯特丹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资本市场。到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新的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
——摘编自罗翠芳《荷兰商人资本探微一兼谈西欧商人资本》
材料二 1925—1933年,经上海港完成的外贸进出口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55%,国内贸易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38%。1933年仅上海30人以上的工厂已达3485家,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数的36%,资本总值为19087万元,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资本额的60%。近代上海确立了其在全国棉纺织业、面粉加工业等多种轻纺工业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张忡礼主编《城市进步、企业发展和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上海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和阿姆斯特丹这两座城市的发展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
三、论述题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对全球的了解(公元1-1800年)
以上四幅图片为公元1世纪以来欧洲认识世界的变化情况,请根据材料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殖民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横渡太平洋,前往墨西哥。这一现象
A.体现了华夏近代工业的优势 B.宣告了明清闭关锁国的破产
C.加速了传统小农经济的解体 D.有利于中国经济活力的增强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尼拉大帆船”又称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这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拓展的表现。西班牙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交易的主要商品是中国的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致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中国的经济实力,故D项正确;当时中国尚未形成机器大生产的近代工业,外输商品为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虽表明中国当时与世界市场存在联系,但无法表明闭关锁国的破产,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政策破产,故B项错误;中外贸易的进行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其力量不足以瓦解传统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何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D.经济贸易活动取代殖民战争
【答案】B
【详解】
根据“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C;新航路开辟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殖民战争,排除D。
3.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答案】C
【详解】
根据“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可得出其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农产品外传,这属于“商业革命”的范围,C项正确;A项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排除A;工业革命的开展晚于新航路开辟,排除B;亚洲人口的膨胀与“餐桌革命”没有直接关系,并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D。
4.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为西欧各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相对其他国家而言,英国在哪一方面更加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
A.开展殖民扩张与掠夺 B.开展圈地运动
C.开展海外贸易 D.积极发展工商业
【答案】D
【详解】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欧各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故AC不是英国与西欧各国的区别,排除;开展圈地运动使农民破产成为自由劳动力,客观上有利于工商业发展,但这不是“趋势”,排除B;此时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D正确。故选D。
5.下表显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领先地位。直接导致这一地位确立的原因是(单位:亿马克)
年份 世界贸易总额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50 145 33.8 15 21 12.8
A.新航路的开辟 B.三角贸易盛行
C.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完成
【答案】D
【详解】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在世界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因此D正确,ABC排除。
6.如表为巴西糖坊创办情况统计表(单位:家)这一现象
年份 1570 1600 1630 1711
数量 60 250 350 528
A.反映了巴西社会转型加速 B.冲破了葡萄牙的殖民控制
C.促使黑奴贸易的不断兴盛 D.冲击了巴西传统经济结构
【答案】D
【详解】
根据表中统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的二百多年间,巴西的蔗糖种植和生产显著增加,对巴西传统的经济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冲击,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巴西社会转型加速,排除A项;18世纪初巴西并未“冲破”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排除B项;黑奴贸易的不断兴盛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而非结果,排除C项。
7.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辟了欧洲与亚洲贸易交通的新通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其所产生的影响是
A.重新联结传统商路 B.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形成
C.世界市场快速形成 D.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答案】D
【详解】
材料是强调新航路开辟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航路连接的不是传统商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国际劳动分工格局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世界市场形成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8.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前期,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下列关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是经济独立 ②取得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③经济发展受到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 ④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④说法错误,因此BCD排除;①②③均符合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史实,A正确。故选A。
9.如表是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表。导致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控制了大西洋上的贸易
B.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C.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广阔
D.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D
【详解】
依据表格信息,1786年—1860年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逐渐降低商品税率,取消贸易限制法令,取消贸易垄断权,鼓励自由贸易。依据表格时间可知,当时英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D正确;英国打败荷兰是在17世纪,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A;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是在17世纪,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B;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是在18世纪中期,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C。
10.1897年,盛宣怀奉旨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先后在北京、天津、汉口、广州、香港、烟台、镇江、汕头、福州和重庆等地设立分行。这种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入侵的影响 B.洋务运动的开展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实业救国的影响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因此A正确;BC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
11.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这些现象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B.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C.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 D.近代世界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答案】D
【详解】
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世界商路和商业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尼德兰的安特卫普、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纷纷出现交易所,使近代世界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D正确;A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B是在18世纪中叶后,排除;当时殖民扩张的主要手段是暴力掠夺,C排除。故选D。
12.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可可、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又传到其他地区;麦子、水稻、甘蔗、葡萄等则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段材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丰富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使世界完全连成了一个整体 D.使美洲遭到残酷掠夺
【答案】A
【详解】
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促进了美洲、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商品流通,丰富了各地人们的生活,A项符合题意;BD与材料无关,排除;世界市场完全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排除。
13.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格局概况如下:中国的茶叶从陆路经欧洲传到北美,从海路经非洲传到拉美;欧洲的马、牛、橄榄、葡萄等经海路运往北美;美洲的玉米、番茄、花生等经海路传到欧洲、亚洲等地。这反映出
A.世界历史从此开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C.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亚欧非之间开始出现经济联系
【答案】C
【详解】
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故C项正确;A项中“从此开始”说法错误,排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B项;D项中“开始出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14.1870年至1913年,国际上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的国际分工更加明确,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世界市场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D.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国际贸易额增加,国际分工日益明确,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大多数国家主动或被动地加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市场中各国之间联系的密切而非发展的不平衡,排除B项;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是交通、通信工具的推广,排除D项。
15.19世纪世界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如图所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新航路开辟推动“商业革命”出现 B.早期殖民扩张活动拓展了世界市场
C.工业革命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D.垄断组织在世界各地普遍建立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世界贸易总额不断上升,结合时间1800—1880年可知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交通、通信工具的革新,世界各地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贸易总额不断上升,因此可得出工业革命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故C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早期殖民扩张是在16—18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A、B项错误;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16.下表描述了19世纪国际贸易增长情况。这说明
A.世界生产与世界市场的矛盾尖锐 B.国际垄断导致国际贸易规模萎缩
C.世界生产下降导致国际贸易衰退 D.帝国主义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加剧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19世纪中后期的国际贸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的世界贸易增长变缓,而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飞速发展,这说明世界生产与世界市场的矛盾尖锐,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19世纪后期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C项说法错误;D项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
17.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人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据此可得结论
A.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交流 B.当时中国的农业落后于世界
C.商业活动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 D.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农业发展
【答案】A
【详解】
根据“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使中国出现了过去所没有的物种,并进行种植,故A项正确;B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18.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要求“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等,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华倾销商品和贸易自由化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南京条约》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南京条约》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南京条约》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D项错误。
19.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借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结合所学,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太平洋丝绸之路促进中国与拉美之间的贸易,并没有体现菲律宾所受影响,故A项错误;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是鸦片战争,排除C项;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不是通过新航路开辟实现的,排除D项。
20.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罗斯福新政为拓展世界市场所采取的措施是
A.整顿银行,恢复信用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减耕减产,提供补贴 D.兴办工程,以工代赈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中,为拓展世界市场所采取的措施是,美元贬值,刺激出口,B项正确;整顿银行,恢复信用有利于提高投资者信心,与国际市场的拓展无关,A项错误;减耕减产,提供补贴是为了缓解国内产销矛盾,不是为了扩大国际市场,C项错误;兴办工程,以工代赈是为了扩大国内就业和市场,不是为了拓展国际市场,D项错误。
21.如表是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表。导致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贸易改革
1786年 英法谈判达成“艾顿商约”。法国降低英国棉毛织品、五金商品的进口税率,英国降低法国葡萄酒的进口税率。
1813年 1833年 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
1846年 议会废除《谷物法》(1815年通过的限制粮食进口的法律)谷物可以自由进口。
1849年 议会废除《航海条例》,沿海贸易开放。
1860年 《英法商约》签订,主要内容有三点:互减关税、最惠国条款、自由贸易原则。
A.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控制了大西洋上的贸易
B.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C.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广阔
D.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D
【详解】
依据表格信息,1786年﹣1860年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逐渐降低商品税率,取消贸易限制法令,取消贸易垄断权,鼓励自由贸易。依据表格时间可知,当时英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D正确;英国打败荷兰是在17世纪,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A;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是在17世纪,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B;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是在18世纪中期,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C。
22.下表是19世纪中后期中国棉纺织业的生产情况,这些现象反映了
19世纪50年代 广东等地对外国棉花需求停止,引进英国棉纱
19世纪60年代 厦门等地将洋纱用作织土布的原料
19世纪70年代 上海及东南地区进口棉纱价格逐渐下降,洋布销量不断提升
19世纪80年代 山东烟台土纱纺织几乎全部停歇
19世纪90年代 近代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成立
A.危机下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B.资本输出加速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传统商品竞争力已消失殆尽
【答案】C
【详解】
根据“19世纪中后期中国棉纺织业的生产情况”表中,沿海棉纺织业“引进棉纱”,“用洋纱做原料”,“进口棉纱价格逐渐下降,洋布销量不断提升”,“土纱纺织几乎全部停歇”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出近代前期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C项正确;危机下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近代史实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资本输出加速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并且直到19世纪末,“资本输出”才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传统商品竞争力“已消失殆尽”,D项错误。
23.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和印度红茶在英国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变化情况表(五年平均)。中印相对地位变化反映出
A.世界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加剧 B.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放缓 D.中国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答案】A
【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红茶在英国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在下降,而印度的红茶地位在上升,说明当时印度的茶叶技术有所改进,也意味着世界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在加剧,A正确;B与题无关,排除;随着列强经济入侵,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我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加快,排除C;题干内容是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上地位的变化,不能推断出中国产业结构发生调整,排除D。
24.1807年,法国马赛港拥有三百三十艘远洋轮船,而到1811年只剩九艘。意大利的里雅斯特港的吞吐量,从1807年的288000吨下降到1812年的60000吨。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北德意志和荷兰的港口。.上述情况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工业革命加速推进 B.拿破仑帝国实施“大陆封锁”
C.《航海条例》的颁布 D.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
【答案】B
【详解】
1806年11月,拿破仑在柏林颁布了“大陆封锁令”,绝对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人通商,而英国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对象,由此导致法国马赛港、意大利的里雅斯特港、北德意志和荷兰等地港口贸易萎缩,故选B项;当时确实工业革命在加速推进,但工业革命会随着产品大增,会扩张世界贸易量,但材料显示的是贸易萎缩,故两者不存在直接因果联系,排除A项;《航海条例》产生于17世纪,上述事件发生在19世纪,故排除C项;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在新航路开辟后就发生了,不能直接解释上述1807—1811年的变化,故排除D项。
【点睛】
25.美国《福布斯》认为“一带一路”打造了一个连接中欧的升级版运输线路和新贸易枢纽网络,一个加强版覆盖整个欧亚地区的经济体系;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仍有疑虑,但同时也不愿错过这趟车。材料表明“一带一路”
A.推动了中欧贸易的快速发展 B.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带来机遇
C.适应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D.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C
【详解】
由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故C项正确;材料仅仅说明“一带一路"赢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可,并没有涉及其实施效果﹐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明确指出是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带来机遇,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的看法,D项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
26.“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恩格斯在此评述的“联盟”
A.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扩大了资本原始积累
C.促进工厂制度全面建立
D.加剧了列强间的争夺
【答案】D
【详解】
据材料“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可知,恩格斯评述的“联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出现的垄断组织,垄断资本对外扩张,加剧了列强对世界的争夺。故答案为D项。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工厂制度全面建立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A、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早已完成,排除B项。
27.如图为1881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票,股票下面记载:“……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札饬筹办等因,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仟股,每股津平宝纹壹百两,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由此可知
A.洋务派为军事工业招股筹款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企业具有一定资本主义性质
D.洋务派开始采用官督商办方式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平矿务局属于封建官办企业,但是却发行股票,这说明该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C选项符合题意;开平矿务局属于洋务运动中的民用企业,A选项排除;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后,B选项排除;D项说法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28.下表为1740—1800年间,英国的工业产值及出口额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
时间 英国工业产值 出口额
1740年 2 420万英镑 630万英镑
1770年 3 690万英镑 1 120万英镑
1800年 6 820万英镑 2 350万英镑
A.英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英国对外贸易 D.英国工业水平居于世界一流
【答案】A
【详解】
由表格可知,随着英国工业产值的增长,其出口额也在不断增加,说明其国内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故选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自由贸易政策,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英国跟其他国家的对比,故排除D项。
29.下表为汉冶萍公司在官督商办初期的资本构成情况。由此可知该公司
资本来源 数额
官款 股本 盛宣怀经借之款 礼和借款结欠 日本各借款结欠 5 600 000 5 715 000 8 690 000 320 000 5 760 000
总计 26 080 000
A.带有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 B.已为外国侵略势力控制
C.冲击了政府民间设厂的禁令 D.对内社会招股认资困难
【答案】D
【详解】
材料“资本构成情况”中官款、股本占主要地位,“礼和借款”来自民间,数量最小,可见该公司对内社会招股认资困难,故选D项;由资本构成情况无法确定其是否为资本主义性质,故排除A项;在该公司资本构成中,外资并不占多数,故排除B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就已经放宽了,故排除C项。
30.约在1600年时,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磅,丁香、靛蓝、药品、肉豆蔻等有35万~65万磅,而经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400万磅,丁香等有70万~100万磅,另外还有生丝50万磅。这些数字说明
A.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有限 B.地中海航线依然十分重要
C.贸易中心转移不明显 D.西葡两国争夺贸易主导权
【答案】B
【详解】
据材料“约在1600年时,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磅……而经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400万磅……”可知,此时地中海航线运输商品数量多于好望角航线,说明地中海航线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对欧洲和世界产生了深刻的、长远的影响,材料仅说明1600年左右两条航线的运输状况,并没有否定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开辟新航路以前,地中海航线垄断东西方贸易,而材料“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磅”说明地中海航线的地位受到冲击,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西葡两国,故D项错误。
31.19世纪各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
年份 国家 1800 1820 1830 1840 1850 1860 1870 1880 1889
英国 33 27 24 25 22 25 25 23 22
法国 9 9 10 11 11 11 10 11 9
德国 10 11 11 8 8 9 10 10 11
美国 5 6 5 7 7 9 8 10 9
俄国 9 6 7 5 5 3 5 4 3
据上表可知19世纪末
A.俄国的农奴制阻碍了外贸发展 B.英国丧失全球贸易霸主地位
C.世界其他地区工业化程度更高 D.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D
【详解】
由表格数据可知,1800年表格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达到66%,而1889年只有54%,可以推断其他地区的贸易获得很大的发展,世界正在成为一个整体,故D项正确;在19世纪60年代,俄国废除了农奴制,故A项错误;从1889年各国的比重来看,英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依然最高,故B项错误;表格中所列举的国家贸易已经占据了全球贸易的绝大部分,说明世界其他地区相对落后,故C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葡萄牙贵族和企业家在美洲建立了甘蔗种植园。与其他作物不同,甘蔗需要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后才能产出适合出口的糖浆或精制蔗糖。因此蔗糖生产业常常会促成农业和工业企业的联合。它们一方面需要大量劳动力从事种植和收获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另一方面还需要通晓蔗糖制作的复杂工序的熟练工人。西半球对劳动力的需求刺激了一种高利润商业的发展,欧洲商人将活人货物以在非洲买入时两至三倍的价格卖给种植园主,蔗糖产区则更多地以蔗糖或糖浆进行交换。然后,他们将美洲的产品填满船舱,启程返回欧洲。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十七世纪初,英国上流社会的女性流行喝加糖红茶,并以此为高贵的象征。加糖红茶可以说是由来自地球两端的两种食品组成,正是因为英国占据世界商业的中心位置,才能实现这两种商品的结合。从十七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的糖进口量飞快增长,到十八世纪中期,英国民众的人均糖用量是法国人的八到九倍。红茶加糖能迅速补充热量,让人精力充足,不仅是早餐,工作间隙的茶歇也同样具有立时提神的作用,能让劳动者成为工厂老板需要的劳动力。红茶和糖渐渐惠及下层民众,最终成了产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工人的象征。
——摘编自(日)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
(1)据材料一,指出葡萄牙蔗糖生产业的基本特点,分析蔗糖贸易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17世纪以后英国蔗糖消费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答案】(1)基本特点:农业和工业企业联合;需要大量劳动力和熟练工人。
重要影响:种植园经济兴起;黑奴制度形成;大西洋贸易兴盛。
(2)趋势:消费量快速增长;消费群体大众化。
原因:加糖红茶的流行;英国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工业生产的发展。
【详解】
(1)基本特点,根据材料“蔗糖生产业常常会促成农业和工业企业的联合”可得出农业和工业企业联合;根据材料“一方面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还需要通晓蔗糖制作的复杂工序的熟练工人”可得出需要大量劳动力和熟练工人。重要影响,根据材料“欧洲商人将活人货物以在非洲买入时两至三倍的价格卖给种植园主”可得出甘蔗生产的发展推动大西洋贸易的兴盛;根据材料“西半球对劳动力的需求刺激了一种高利润商业的发展”可知,甘蔗生产业和贸易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推动黑奴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促进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2)趋势,根据材料“英国的糖进口量飞快增长……英国民众的人均糖用量是法国人的八到九倍”可得出这时期英国蔗糖消费量迅速增长;根据材料“红茶和糖渐渐惠及下层民众”可得出这时期英国蔗糖消费群体大众化。原因,根据材料“英国上流社会的女性流行喝加糖红茶,并以此为高贵的象征”“红茶和糖渐渐惠及下层民众”等信息可得出加糖红茶的流行;根据材料“正是因为英国占据世界商业的中心位置,才能实现这两种商品的结合”可得出英国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根据材料“工作间隙的茶歇也同样具有立时提神的作用,能让劳动者成为工厂老板需要的劳动力”可得出这时期英国工业生产的发展,推动英国蔗糖消费量的迅速增长。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成为美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起新型的产业间分工体系,而从旧有的产业中解放出来的生产要素则用于发展高科技产业。美国积极推行以拓展海外市场为核心的贸易政策,克林顿政府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进出口的快速扩张为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牵引力。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美国带来了巨额的进出口,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也给美国带来了巨额的资本净流入,其中外国直接投资有相当部分流入了高新技术产业。
——王清平《论美国新经济的实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世纪以来西欧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18世纪前后,概括19世纪的西欧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分析经济全球化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新经济”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你认为克林顿政府的“新经济”政策措施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有何借鉴之处?
【答案】(1)原因:开辟新航路;西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中国等传统文明开拓创新精神不足。
(2)变化:地位攀升并获得颠覆性突破,成为引领全球的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原因:西欧主要国家基本建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治;进行了如火如荼的产业革命(工业革命);优先走向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外殖民扩张的规模和手段升级(由商品输出为主逐渐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3)条件:生产的全球化(国际分工协作)为美国发展提供了产业结构升级的产能转移对接;贸易全球化为美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条件;投资全球化为美国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条件;金融全球化为美国(跨国公司)发展降低了筹资成本和风险几率。
借鉴: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职能;增强全球产业资源配置的战略意识;加大并优化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重视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业;大力扶持绿色节能的高新技术产业;借助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详解】
(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中国等传统文明开拓创新精神不足等因素影响,“16世纪”前后,西欧在全球贸易中从“边缘地位”开始朝着世界“贸易中心”地位转变。
(2)变化:根据材料一中“18世纪,欧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未达到根本改变”,“19世纪,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处于中心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的欧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攀升并获得颠覆性突破,成为引领全球的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19世纪前后欧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升的原因主要有,政治上,西欧主要国家基本建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经济上,产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西欧国家纷纷走向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世界市场中,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规模和手段升级(由商品输出为主逐渐转向资本输出为主)等。
(3)条件:根据材料二中“美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起新型的产业间分工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分工协作为美国发展提供了产业结构升级的产能转移对接;根据“美国积极推行以拓展海外市场为核心的贸易政策”,“进出口的快速扩张为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牵引力”可知,贸易全球化为美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条件;根据“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也给美国带来了巨额的资本净流入”可知,投资全球化为美国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条件;根据“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美国带来了巨额的进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融全球化为美国跨国公司的发展降低了筹资成本和风险几率。借鉴:根据材料二中 “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 可知,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职能;根据“从旧有的产业中解放出来的生产要素则用于发展高科技产业”可知,借助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发展“新经济”的经验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启示还包括,增强全球产业资源配置的战略意识,加大并优化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重视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业,大力扶持绿色节能的高新技术产业等。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9.17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1572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1629年诰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
——摘编自刘书增《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
材料二 尽管苏南地区近代工商业有长足的发展,而且也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其本身发展并不充分,容量也有限。据1933年的调查,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伴随近代化的步伐,一些近代城市相继兴盛起来,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刺激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因而,在这些城市近郊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以及养殖奶牛、蜜蜂为业的农户或畜牧树艺等新式农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70%。
——摘编自周中建《近代苏南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我国苏南地区和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苏南地区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
【答案】(1)变化:从以惩罚为主过渡到以救济为主,继而发展.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积极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联系起来,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转型。
(2)不同之处:英国主要流人城市和工业,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产业内流动;英国与国家政策引导关系密切,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原因:中国工业化缺乏有效市场基础,城市化程度低;传统耕织结构的影响;政府经济职能的欠缺。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可知,从以惩罚为主过渡到以救济为主,继而发展.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政策变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根据材料“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可知,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联系起来,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转型。
(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英国主要流入城市和工业,根据材料“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可知,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产业内流动;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决与英国与国家政策引导关系密切。根据材料“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可知,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工业化缺乏有效市场基础,城市化程度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耕织结构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政府经济职能的欠缺。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的命运》
材料二 1918年1月,身处法国北部战壕的士兵开始染上一种特别强大的流感,俗称“西班牙流感”,数千人因此丧生。当时的战场前线,背后是全球有史以来最有效率的供应网络:士兵和弹药从英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大批涌来,石油来自中东,谷物和牛肉来自阿根廷,橡胶来自马来西亚,铜来自刚果。而相应的,这些地方都受到了西班牙流感侵袭。短短几个月内,大约5亿人(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染上了病毒。…。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次流感就夺走了大约5000万到1亿人的生命。相较之下,从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4000万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对跨洲人种交流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西班牙流感”的流行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简要分析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条件。
【答案】(1)现象: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带去的病菌使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锐减。为满足美洲劳动力市场需要,殖民者贩卖黑奴至美洲。
(2)世界经济的整体化/一体化趋势。推动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发展;垄断公司致力于频繁的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交通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各地区人口、物种的大规模流动。
【详解】
(1)现象,根据材料“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等信息可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但同时给新大陆带去大量的病菌,使美洲土著人口锐减,因此材料主要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带去的病菌使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锐减的现象。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欧洲殖民者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的同时,肆意屠杀和奴役印第安人,使印第安人人数锐减,无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至美洲,即促进了罪恶的黑奴贸易。
(2)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士兵和弹药从英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大批涌来,石油来自中东,谷物和牛肉来自阿根廷,橡胶来自马来西亚,铜来自刚果”等信息可知,这时期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加强,是“西班牙流感”肆意全球的主要原因,因此“西班牙流感”的流行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整体化的发展趋势;推动因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投入使用,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组织形式,跨国公司逐渐发展,这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这时期各地区人口和物种的大规模流动也是促进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发展的重要因素。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7世纪初开始,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就开始对充满异国情调的布料感到好奇,特别喜欢印花棉布起初,棉布进入英国市场用作地毯、窗帘、挂毯等装怖。后来,印花棉布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印花棉布的进口量从17世纪30年代每年进口1万匹,增加到17世纪末的125万匹。这相当于所有的男人、女人、小孩都有14码布。仅1684年就有上百万匹棉布被运输到英格兰。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要占进口总额的60%-70%。1719年,一个作者这样描述英国人的服饰:“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由于毛纺织商人不断向议会请愿,从17世纪末期开始,议会多次通过法案,禁止从印度、中国等国进口印花棉布,并严禁使用彩色印花棉布,但收效甚微。议会没能有效地抑制英国人消费棉布的热潮,也不能有效阻止毛纺织业的衰退,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为英国本土仿制印度棉布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指出从17至18世纪棉布的进口给英国带来的变化,并对上述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答案】变化:丰富了英国的服饰材料,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改变了英国的外贸结构;冲击了英国的等级观念和传统的毛纺织业。
解释: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加剧和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使棉布输入英国成为可能;与英国传统的毛纺织品相比,棉布具有价格便宜、穿着舒适等许多优势,因此,其输入英国的数量不断增加:棉布的输入冲击了英国的传统等级身份界限,逐渐改变了英国人的观念,同时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棉布进入英国市场用作地毯、窗帘、挂毯等装怖。后来,印花棉布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可归纳出丰富了英国的服饰材料,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根据材料“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要占进口总额的60%-70%”可归纳出改变了英国的外贸结构;根据材料“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可归纳出冲击了英国的等级观念和传统的毛纺织业。
解释: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英国社会的变化可知,关于解释可从新航路开辟及英国的殖民扩张带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棉布的价格优势、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带动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37.“美利坚人”是历史变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的新人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20 1780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口(估算:)(单位:人)
项目/年份 1620 1680 1720 1750 1770 1780
白人 2,282 144,536 397,346 934,340 1,688,254 2,204,949
黑人 20 6,971 68,839 236,420 459,822 575,420
总数 2,302 151,507 466,185 1,170,760 2,148,076 2,780,369
——据美国商业部国情调查局《美国历史统计:殖民地时期至1970年》
材料二 自17世纪初开始,欧洲移民和非洲裔强制移民源源不绝地到来,并在这里扎根生息,使北美变成一个多种族社会。与此同时,土著印第安人却急剧减少,这和白人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天花、麻疹等流行性疾病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英国政府鼓励有技术的外国人到英属美洲定居。移居各殖民地的非英格兰移民,均能取得合法身份。1740年英国议会专门制定了殖民地外国移民的入籍法。到18世纪,大量德意志人、爱尔兰人、苏格兰人、苏爱人、法国人和意天利人纷纷到来,与原来的英裔、荷裔、瑞典裔和芬兰裔居民—起,构成—幅五彩缤纷的族裔风情图冷从人种学和民族学的角度看,众多族裔居民之间的通婚混血,遥就了一个不同于欧洲任何单—民族的新人种——“美利坚人”,但掏成“美利坚人”的主体仍然是英格兰裔居民。英裔居民具有强烈的种族意识,对印第安人进行持续的文化征服,对黑人则实行严厉的歧视和奴役,少数种族和族裔始终处于北美社会的边缘。英裔居民基于对人种、文化和宗教差异的理解,逐渐使种族观念演化为种族主义,为种族歧视的合理性制造了依据;而种族歧视的强化,又使种族主义更_多地进入北美居民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
——据李剑铭《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人口变动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20-1780年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口变化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利坚人”形成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新人种”形成产生的历史影响。
【答案】(1)趋势:白人、黑人及总人口数量均不断增长。成因:欧洲列强对北美的殖民扩张;英国政府鼓励;黑奴贸易的开展;北美开发的需要,土生白人、土生黑人的自然增长。
(2)特点:伴随早期殖民扩张形成;欧非移民为主体;多种族裔长期交融产物;族裔间差异较大,种族主义严重;英裔居民和白人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影响:推动了北美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为北美独立战争奠定民族基础;有利于启蒙思想在北美传播;孕育了独特的美利坚文化。严重挤压了印第安人生存空间;滋生并固化了种族主义与种族歧视。
【详解】
(1)趋势:根据1620 1780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口的数据看出,白人、黑人及总人口数量均不断增长。成因:结合所学,可从欧洲列强对北美的殖民扩张、英国政府鼓励、黑奴贸易的开展、北美开发的需要等分析回答。
(2)特点:根据“欧洲移民和非洲裔强制移民源源不绝地到来”得出伴随早期殖民扩张形成、欧非移民为主体;根据“众多族裔居民之间的通婚混血”得出多种族裔长期交融产物;根据“英裔居民具有强烈的种族意识,……少数种族和族裔始终处于北美社会的边缘”得出族裔间差异较大,种族主义严重,英裔居民和白人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影响:根据所学,可从推动了北美经济发展、为北美独立战争奠定民族基础、有利于启蒙思想在北美传播、孕育了独特的美利坚文化分析积极影响。可从严重挤压了印第安人生存空间、滋生并固化了种族主义与种族歧视等分析其消极影响。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荷兰商人资本崛起于波罗的海,成长于地中海,兴盛于海外殖民地。16、17世纪,荷兰商人资本逐步主宰了波罗的海的贸易,并使之成为荷兰的“母体贸易”。此后荷兰商人资本大肆抢占威尼斯、热那亚“富源贸易”市场份额,运用自己的海上优势,逐渐控制了地中海世界的转运贸易。17世纪初,荷兰商人紧随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扩张步伐,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并先后创建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荷兰商业体系扩展到东西印度,把全球贸易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资如白银、香料控制在自己手中。荷兰人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薄记体系,把阿姆斯特丹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资本市场。到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新的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
——摘编自罗翠芳《荷兰商人资本探微一兼谈西欧商人资本》
材料二 1925—1933年,经上海港完成的外贸进出口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55%,国内贸易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38%。1933年仅上海30人以上的工厂已达3485家,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数的36%,资本总值为19087万元,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资本额的60%。近代上海确立了其在全国棉纺织业、面粉加工业等多种轻纺工业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张忡礼主编《城市进步、企业发展和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上海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和阿姆斯特丹这两座城市的发展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
【答案】(1)原因: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荷兰发达的造船业和庞大的商船队;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制度的创新(股份公司、金融制度),雄厚的商业资本;垄断波罗的海、地中海和大西洋、印度洋贸易;阿姆斯特丹地理位置优越。
(2)地位:全国经济中心(或“全国工业中心、对外贸易中心”)时代特征:阿姆斯特丹是欧洲近代早期商业资本的产物,而近代上海是工业资本的产物;阿姆斯特丹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而近代上海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半封建化特征;阿姆斯特丹代表了17世纪荷兰的崛起,而近代上海反映了近代中国国家民族的沉沦及近代化的艰难转型
【详解】
(1)原因:据材料“荷兰商人资本崛起于波罗的海,成长于地中海,兴盛于海外殖民地。16、17世纪,荷兰商人资本逐步主宰了波罗的海的贸易,并使之成为荷兰的 ‘母体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荷兰发达的造船业和庞大的商船队;据所学可知,1581年的尼德兰革命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制度的创新,雄厚的商业资本;据材料“此后荷兰商人资本大肆抢占威尼斯、热那亚“富源贸易”市场份额,运用自己的海上优势,逐渐控制了地中海世界的转运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荷兰商人运用自己的海上优势,垄断波罗的海、地中海和大西洋、印度洋贸易;据材料“到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新的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可知,阿姆斯特丹地理位置优越。
(2)地位:据材料“1925—1933年,经上海港完成的外贸进出口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55%,国内贸易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38%……近代上海确立了其在全国棉纺织业、面粉加工业等多种轻纺工业的统治地位。”可知,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时代特征: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阿姆斯特丹是欧洲近代早期商业资本的产物,而近代上海是工业资本的产物;阿姆斯特丹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而近代上海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半封建化特征;阿姆斯特丹代表了17世纪荷兰的崛起,而近代上海反映了近代中国国家民族的沉沦及近代化的艰难转型等。
三、论述题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对全球的了解(公元1-1800年)
以上四幅图片为公元1世纪以来欧洲认识世界的变化情况,请根据材料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社会进步推动西方对全球了解不断深入
阐述:公元 1 世纪由于生产力落后,地理环境阻隔,西方对世界的认识局限于欧洲周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对世界认识的巨大变化,但主要集中在各大洲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未被欧洲人触及;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殖民者不断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对世界的认识也由各大洲沿海地区不断向内陆扩展。
总之,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逐渐打破地理环境的束缚,对世界的认识不断的深入。
【详解】
根据四幅图片,可提出论题:社会进步推动西方对全球了解不断深入。论述:结合所学,可从公元 1 世纪由于生产力落后,西方对世界的认识局限于欧洲周边;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对世界认识的巨大变化,但主要集中在各大洲沿海地区;1800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方对世界的认识也由各大洲沿海地区不断向内陆扩展等分析阐述。最后总结说明生产力发展推动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的深入。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