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明清时期,江南人家有田十亩,必延请塾师培养子弟应举入仕;商人、高利贷者也热衷于培养后代在科场博取功名,还不惜血本捐官买爵。这反映了当时
A.卖官鬻爵之风盛行 B.传统抑商政策已经被废弃
C.官商一体成为趋势 D.社会群体依附于政治权力
2.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明清商帮的兴起 B.漕运事业的兴盛
C.地区经济的差异 D.棉纺织业的发展
3.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富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经济交流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剧烈冲击 D.草原地区是最早形成茶马互市的
4.雍正皇帝的谕旨中说:“此辈多系不安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飘外国者益重矣。嗣后礼定限期,若逾限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海外贸易已经禁绝 B.海禁政策的不断强化
C.清政府对航海者的关注 D.西方国家吸引力较强
5.古希腊人在黑海地区活动频繁,黑海沿岸有大量的古希腊殖民地,从黑海地区输出的有谷物、咸鱼、皮革和奴隶。在南方,古希腊人和古埃及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据此推知,当时的古希腊
A.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B.海外贸易发达
C.政府垄断商业贸易 D.农业经济繁荣
6.据记载,唐朝人杜环是第一个到过非洲并留下记载的中国人。在公元751年的,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怛罗斯发生冲突,唐军大败,杜欢被俘。十多年后,杜环回国,他把随军西行的经历写成《经行记》。之后,元朝的汪大渊也到过非洲,最远可能到过东非沿海地区,并在《岛夷志略》中留下相关记载。据此可知
A.中国与非洲有了直接交往 B.中非之间一直存在联系
C.非洲曾被阿拉伯帝国统治 D.上述游记有可能记载印加的农业生产情况
7.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石和燃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
A.商业贸易极其繁华 B.是东西方商路的中心
C.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紧密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8.下图是古埃及女王哈特谢普苏特(公元前1473-前1458年在位)陵墓壁画(局部),图中古埃及通过红海和亚丁湾与东非的蓬特(今索马里)进行贸易。这说明古埃及
A.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商业活动
C.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 D.一度垄断了非洲市场的贸易
9.宋元时期,在商品流通领域出现“令人瞩目”“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的现象。下列体现这一现象的史实为
A.基层市场的涌现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纸币的发行和使用
10.明清时期,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等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建立“会馆”,构筑严密的商业网络。这说明当时
A.小农经济难以维持下去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地区间的长途贸易兴盛 D.已经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11.宋代蔡襄《荔枝谱》记载:“(荔枝)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这反映出宋代()
A.商业经营模式变化 B.社会诚信普遍缺失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2.《夷坚志》是南宋的文言志怪集,内容大多记录宋人奇闻异事以及普通居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特殊之事。书中描绘了临安城中:瓦市有“卖冻鱼吴翁”;太庙前徐道寿在此居住,“以鬻香为业”:清晨街头“有卖豆乳者来,数女妇从宅出就买”等场景。这有助于了解
A.中外经济联系的频繁 B.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C.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D.主流文学体裁的发展
13.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古埃及
A.商业经营领域扩大 B.商业管理制度完备
C.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D.商业契约已经出现
14.如图可以用来说明
A.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B.政府市场监管强化
C.城市商业形态转变 D.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15.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形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
A.手工业技术最发达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16.在地摊经济火爆的宋朝,商贩占道经营现象普遍。为此,宋真宗曾下令加宽街衢,禁鼓昏晓,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后来,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政府最终承认了商贩占道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这说明宋朝
A.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巧立名目增加税收以充实国库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街衢正常交通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管理改革
17.下表是我国古代都分外来农作物的引进情况,这些古代农作物的引进,主要得益于
A.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 B.人口猛增对优良作物的需求
C.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持续兴盛
18.西汉昭帝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会议之后政府废止了对酒业的垄断,改以适当的税收形式,而不是经营一般性商业的形式,部分取消了盐铁专卖制度。这些举措
A.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B.有助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C.助长了社会上奢侈享乐之风 D.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19.下表为《史记》对战国时期相关社会现象的记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记载 出处
宋国一庄姓商人开了酒铺,他“升概甚平”(称酒公平)“遇客甚谨”,还把酒铺招牌挂得很高,以招徕顾客,多做生意 《史记·货殖列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史记·田单列传》
A.商贩注重市场经营的技巧 B.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
C.商业受抑制的境况被改变 D.经商理念源于社会生活
20.《明史》记载,洪武、建文、永乐时期的关市之征,与宋元的繁琐不同,这一时期“务简约”。这反映出该时期
A.民众赋税负担相对较轻 B.统治者的忧患意识较强
C.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转型 D.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2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下列诗句出现于该历史时期的有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D.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22.《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北面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A.水陆交通不畅阻碍了商业发展 B.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
C.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购物 D.元政府积极鼓励工商业发展
23.某博物馆进行了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一展厅出现了这样一组图片(如图),这个展厅的名字可能为
A.宋代民族的交融 B.海外贸易的发达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宋代商业的繁荣
24.唐前期商人向国家所纳之税收,在性质与名目上与一般百姓无异,都被编制在以租庸调为主体的农业赋役体制中,商人所纳基本赋税远远高于普通农户。这反映出唐朝
A.放松对商业的管理 B.均田制已遭到破坏
C.政府强力扩大税源 D.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25.明朝前期,市场上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但明政府仍然坚守明初建立的宝钞制度,禁用金银交易。这反映出,明政府
A.竭力维护对经济的控制权 B.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C.认为纸币更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D.放弃世界市场的主导权
26.有学者统计古代纪实小说《太平广记》中唐代妇女经商情况,大约有32人,其中未见家人记载的妇女19人,其余多是夫死寡居或丈夫情况不详者。就经营内容种类而言,从事旅店、饭店和酒肆经营13人,从事日用品经营10人,不详者6人,从事其他经营3人。由此可推断
A.唐代妇女经商成为普遍现象 B.唐代妇女经商范围广种类全
C.唐代妇女经商不占主导地位 D.唐代妇女地位有了较大提高
27.罗马帝国时期,金融交易场所设立在由国家出资建造的广场上,成群的人拥挤在这里,买进和卖出包税公司的股票和债券,进行各种各样的现金和信用交易。据此推知当时的罗马帝国
A.金融业比较发达 B.是世界贸易中心
C.商业契约应用普遍 D.国家垄断金融行业
28.古代腓尼基人的商业贸易很少进行狭义的输入或输出,而是在各地寻找原料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把生产的货物分配到与它有商业关系的各国,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这反映出他们
A.确立了商业霸权 B.进行一般贩运贸易
C.残酷掠夺殖民地 D.创新了商业的形式
29.《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中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总条数的一半,如关于商业损失补偿风险分担机制的规定等。这反映了古巴比伦
A.商业历史悠久 B.对外贸易发达
C.政府垄断了商业发展 D.商业非常繁荣
30.如图是中国北魏墓地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的金币,铸造时间是491—518年。拜占庭帝国金币在我国出土数量很多。这可以佐证
①中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经贸交流频繁
②以丝绸之路为通道的东西方经济、文化、政治交往
③拜占庭帝国货币经济发达
④拜占庭帝国最早发明金币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1.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摘引自柳永《雨霖铃》
引者注:柳永长期混迹于瓦子等场所中,词作市井味道浓厚,得到市民阶层的广泛欢迎。
材料三
北京故宫 西递村1 西递村2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一定思想文化是经济社会变迁的反映”分析宋代城市的发展对宋词发展的影响。
(2)在古代中国,对城市建设影响大的文化思想有很多,主要有礼制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风水思想等。根据材料三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下两个问题加以阐述:①北京故宫的规划如何体现礼制思想;②皖南西递村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32.阅读以如图片,回答问题。
图中文字说明:正面上部有十枚方孔圆钱纹,中部有铭文“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下部有一仓廪图,有三人正忙于搬运货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此拓片能够说明什么问题?说出你的依据。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唐朝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宋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期,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如明朝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清与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古代海外贸易中,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铜钱等。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犀象、珠玉等,这些商品未经加工或技术含量较少,在中国消费范围和消费量有限。唐代以前,活跃在印度洋至中国的航线上的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宋代时,中国海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海船的地位,贸易活动远达东非沿岸,奠定了古代中国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该时期港口众多,海外贸易规模空前扩大。明代前期二百年,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排斥民间贸易,海外贸易下降。此后虽然有所回升,但远未得到充分发展。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形成原因。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与个体农民的成长相并行,许多手工业奴隶也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和“以其械器易粟”的比以前更多。当时各国统治者所居住的都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在城市里,商品交换有固定的场所,叫“市”。市的四周有“市门”,设官管理。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渐散,至夕而罢。中国历史悠久的名产丝织品,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波斯、希腊和印度的市场上。这是经西北民族(如匈奴)之手辗转贩运出去的。
——摘编自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二 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是商贩云集。如北宋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有专业交易场所,“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经营。据史料统计,北宋时,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国家已有50多个。南宋时,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繁。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指出,从宋朝的城市分布图看,南方的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很明显地超过了北方。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两宋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6.农耕时代的中国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提高,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缯”者、“贩盐”者、“屠狗”者、卖“薪樵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经济研究》
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摘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军须”。“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论从道德方面还是从政治上考虑,众人都对经商疑虑重重,(西汉政府)因此轻而易举地对商贾课以重税。船、推车、店铺和其它设施都必须纳财产税。……公元前119年,官府开始垄断利润极其丰厚的铁、盐、酒的生产。大宗谷物交易也很有利可因,于是官府以稳定市场为名将其接管。
材料二 商业活动不仅限于国内市场。宋朝成立之初,就鼓励对外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朝廷官员出使东南亚国家,怂恿他们的商人来中国;中国商贾也主动出击。…海外贸易的扩大有助于充实国库,尤其是南宋时期,当时的政府已经知道如何卓有成效的征收商业税
材料三 明朝时期,……小市镇遍布全国。到17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棉纺业中心和丝织业的中心。沿海的福建则以烟草和蔗糖生产闻名,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尽管政府对那些逐利的商人和超出政府计划的经济增长始终心存疑虑,但这一切还是发生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汉政府抑商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政府“对经商疑虑重重”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政府重视发展海外贸易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应如何理解“尽管政府心存疑虑,但这一切还是发生了”?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农村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随着人口快速增长,江南地区人民以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的出路,广泛种植棉花和从事棉坊织业。商贩在农村的某些交通便捷之处设立收购点,又将北方的棉花转贩到江南。这样,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商业活动,促成了江南地区市镇的蓬勃兴起。植桑养蚕产丝是江南农民的另一个主要副业。从16世纪到18世纪,江南地区各州县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加一二倍以上,许多为市镇从一个小小的村落,快速发展成力地方贸易中心,且往成为数千户或万户人口的大市镇。
——摘编自袁行需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的特点,并简析江南地区市镇发展的原因。
39.古往今来,社会经济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并由此引发政治领域的相应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谙熟合同、利息、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仓储和佣金。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1872年,侨商陈启源从英国购买机器设备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继昌隆缫丝厂。该厂“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经济发展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出现的近代经济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因素没有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和由此引发的政治变革。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时期。纸币的出现和发展是货币发展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中国古代纸币由雏形发展到成熟,纸币本身的型制、大小、轻重、颜色都体现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风貌和影响。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对商业发展起了较大作用。
——摘编自徐玲《论中国古代纸币的设计》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的相关史实,例证所提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述符合史实依据,史实运用准确)
三、论述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共治政体 宋仁宗:“屡有人言朕少断。非不欲处分,盖缘国家动有祖宗故事,共治苟或出令,未合宪度,便成过失。以此须经大臣论议而行,台谅官见政体有未便,但言来,不惮追改也。”杜范(宰相)“凡废置子夺,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得以缴驳,台(御史)谏(谏官)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
市民社会 市民发达的酒楼茶坊、繁华的夜市、热闹的瓦含勾栏是服务于广大市民的社会大众场所。城市中的商贩与人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实早市者又开店矣”:瓦舍则是“士庶放荡不羁之所”。
纸币理论 李流谦:“欲其(纸吊)价常赢而无亏损之患,唯使常用于官而不滞纸币于私,则可矣”,“此乃流通纸币之妙”。 张开(时总领四川财政)“凡民钱(纸币)当入官者,并听用引折纳,官支出亦如之。民私用引为市,于一千并五百上许从便增高其直,惟不得减削。法既流通,民以为便。”
——摘选改编白灵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白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期 基本描述
春秋战国 青铜货币大量出现且货币形状繁多,其中赵国铲币、齐国刀币、秦国圆形方孔钱、楚国蚁鼻钱较著名。
秦汉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国内通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公元前118 年,汉武帝废除汉初邦国制币权,由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唐朝 621年,唐高祖下令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
宋朝 1023 年,宋仁宗下令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钞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 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春秋战国到宋代货币演变趋势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4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表
名称 主要范围
汉唐时期的 “西域” 广义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狭义上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唐宋时期曾用“西天”指称更为遥远的印度。
宋明时期的 “西洋” 最早见于五代,元代广为流布,明代特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明末以后逐渐转向专指欧洲。
明末清初的 “西方” 与“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等同义词广泛流行,指称欧洲。
——摘编自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
上表为古代中国关于“西方”名称变迁的主要历程。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学家研究已经证明富国与穷国的主要区别不在于资源稟赋的不同,而在于资源配置方式不同……1000多年前的中国就是开放的官场,封闭的商场中国从隋唐以后只要通过科举考试,一个平民的孩子也可以做到宰相,最有才能的人都被吸引到政府里去了,所以1000多年前中国人干的事就是头悬梁、锥刺股,重仕轻商,造成商场的封闭……中国人力资源在这种错误的激励之下进行了错误的配置,…… 这种配置对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有好处,但是对于商业的发展是不利的。这也是中国近代停滞的原因。
——摘编自《是什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
结合所学中国历史知识,从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中国古代制度政策看法,任选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论证有力)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明清时期,江南人家有田十亩,必延请塾师培养子弟应举入仕;商人、高利贷者也热衷于培养后代在科场博取功名,还不惜血本捐官买爵。这反映了当时
A.卖官鬻爵之风盛行 B.传统抑商政策已经被废弃
C.官商一体成为趋势 D.社会群体依附于政治权力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富裕人家、商人和高利贷者都热衷于培养后代做官,他们虽然有钱但无权,希望借助培养后代做官来掌握政治权力,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群体依附于政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社会群体热衷官场,其中有不惜血本捐官买爵的现象,但不能说卖官鬻爵之风盛行,故A项错误;“传统抑商政策已经被废弃”说法错误,且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官商一体成为趋势,故C项错误。
2.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明清商帮的兴起 B.漕运事业的兴盛
C.地区经济的差异 D.棉纺织业的发展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可知,明中后期,北方山东的棉花作为原料运到南方,在南方加工成棉布后返销回北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民营纺织业甚至超过了官营,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因此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的差异所致,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商帮的作用,故A项错误;大运河早在隋朝就已经开通运营,所以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不是漕运事业的兴盛,故B项错误;材料既反映了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又反映了山东是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以“棉纺织业的发展”的说法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
3.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富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经济交流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剧烈冲击 D.草原地区是最早形成茶马互市的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主要是指北方草原地区用其盛产的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富产品与中原的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进行交换,以解决生活所需,这可以用来说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经济交流,故A项正确;“皮毛路”和“茶马路”都是指草原丝绸之路,不能说相互辉映,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剧烈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草原地区是最早形成茶马互市的”,故D项错误。
4.雍正皇帝的谕旨中说:“此辈多系不安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飘外国者益重矣。嗣后礼定限期,若逾限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海外贸易已经禁绝 B.海禁政策的不断强化
C.清政府对航海者的关注 D.西方国家吸引力较强
【答案】B
【详解】
雍正皇帝限期要求出海人员回国,否则禁止长期逗留海外的国人回国,这说明当时政府实行海禁政策,而且不断强化,B正确;A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国人出海,限制外国人来华,排除;清政府对于航海者持有偏见,排除C;D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
5.古希腊人在黑海地区活动频繁,黑海沿岸有大量的古希腊殖民地,从黑海地区输出的有谷物、咸鱼、皮革和奴隶。在南方,古希腊人和古埃及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据此推知,当时的古希腊
A.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B.海外贸易发达
C.政府垄断商业贸易 D.农业经济繁荣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古希腊与黑海、地中海周围地区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奴隶”可知,A项错误;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推知C项结论,故C错误;黑海地区输出的谷物出自古希腊殖民地而不是古希腊本土,故排除D项。
6.据记载,唐朝人杜环是第一个到过非洲并留下记载的中国人。在公元751年的,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怛罗斯发生冲突,唐军大败,杜欢被俘。十多年后,杜环回国,他把随军西行的经历写成《经行记》。之后,元朝的汪大渊也到过非洲,最远可能到过东非沿海地区,并在《岛夷志略》中留下相关记载。据此可知
A.中国与非洲有了直接交往 B.中非之间一直存在联系
C.非洲曾被阿拉伯帝国统治 D.上述游记有可能记载印加的农业生产情况
【答案】A
【详解】
材料“据记载,唐朝人杜环是第一个到过非洲并留下记载的中国人”“元朝的汪大渊也到过非洲,最远可能到过东非沿海地区”体现的是当时中国与非洲有了直接交往,A正确;B说法不符合史实,唐朝之前中国同非洲没有联系,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印加位于美洲,D错误。故选A。
7.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石和燃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
A.商业贸易极其繁华 B.是东西方商路的中心
C.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紧密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A
【详解】
材料“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石和燃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体现的是阿拉伯帝国商业贸易十分繁荣,A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商路的中心,B排除;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体,C排除;D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故选A。
8.下图是古埃及女王哈特谢普苏特(公元前1473-前1458年在位)陵墓壁画(局部),图中古埃及通过红海和亚丁湾与东非的蓬特(今索马里)进行贸易。这说明古埃及
A.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商业活动
C.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 D.一度垄断了非洲市场的贸易
【答案】A
【详解】
古埃及商业的历史十分悠久,在金字塔壁画上,已经有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产品的场景。那时的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A正确;B“最早”说法错误;C是古希腊商业发展的表现,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
9.宋元时期,在商品流通领域出现“令人瞩目”“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的现象。下列体现这一现象的史实为
A.基层市场的涌现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纸币的发行和使用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宋元时期……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交子,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我国基层市场进一步发展,并且“基层市场的涌现”与材料“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不符合,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在汉代时期已经开辟,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交子,符合材料,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的表述不符合,C项错误。
10.明清时期,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等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建立“会馆”,构筑严密的商业网络。这说明当时
A.小农经济难以维持下去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地区间的长途贸易兴盛 D.已经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详解】
地域性商帮在各都市建立会馆,以此构筑商业网络,会馆成为商帮往来不同地区贸易的中转站,这说明当时地区间的长途贸易兴盛,C正确;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繁荣,排除A;资本主义萌芽主要体现在手工业领域中出现雇佣关系,题干涉及的是商业,排除B;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
11.宋代蔡襄《荔枝谱》记载:“(荔枝)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这反映出宋代()
A.商业经营模式变化 B.社会诚信普遍缺失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A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宋代商人在荔枝树开花结果之前就立券买断,待到荔枝成熟,商人转运至京师贩卖,这体现了商业经营模式的转变,A正确;荔枝开花之时买断,“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这体现了商业诚信,排除B;C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间是在明中后期,排除D。
12.《夷坚志》是南宋的文言志怪集,内容大多记录宋人奇闻异事以及普通居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特殊之事。书中描绘了临安城中:瓦市有“卖冻鱼吴翁”;太庙前徐道寿在此居住,“以鬻香为业”:清晨街头“有卖豆乳者来,数女妇从宅出就买”等场景。这有助于了解
A.中外经济联系的频繁 B.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C.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D.主流文学体裁的发展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都城中卖鱼、卖香、卖豆乳等,而且从时间和空间看,当时商业活动较为繁荣,C正确;题干未涉及外国货物或者商人在华情况,排除A;题干中描述的是商业活动,不能得出是人对于工商业在经济活动中地位的认识,排除B;题干描述的是基层社会,市民生活,当时主流文学是词,属于士大夫文学,排除D。
13.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古埃及
A.商业经营领域扩大 B.商业管理制度完备
C.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D.商业契约已经出现
【答案】D
【详解】
古埃及人转让重要财产都要订立契约以证明财产所有权,这说明古埃及时期商业契约已经出现,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契约的出现,不能说明商业经营领域的扩大和商业管理制度的完备,排除AB;商业契约出现不代表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排除C。
14.如图可以用来说明
A.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B.政府市场监管强化
C.城市商业形态转变 D.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从唐朝中期到宋中后期,商铺的设立地点逐渐突破了坊市界限,这说明城市的商业形态出现了转变,C正确;题干信息并未涉及到经商方式,排除A;题干显示的是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弱化而非强化,排除B;题干涉及的是城市商业而非农村,排除D。
15.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形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
A.手工业技术最发达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答案】D
【详解】
战国时期,赵国以布币为主,铸造了数量众多、样式不同的货币,以适应与燕、齐、秦等国的商业交往,反映了当时赵国积极开展商贸活动,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赵国的手工业技术“最发达”,A项错误;仅凭铸造货币一项不能说明赵国以工商立国,B项错误;赵国一度取得霸主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16.在地摊经济火爆的宋朝,商贩占道经营现象普遍。为此,宋真宗曾下令加宽街衢,禁鼓昏晓,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后来,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政府最终承认了商贩占道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这说明宋朝
A.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巧立名目增加税收以充实国库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街衢正常交通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管理改革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行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宋朝统治者采取的应对措施,正好能体现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改革,D正确;宋代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侵街钱、侵街房廊钱”应属于罚款,而不是税收,B项错误;题干主旨是政府处理占道经营的方式变化,而非占道经营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排除C。
17.下表是我国古代都分外来农作物的引进情况,这些古代农作物的引进,主要得益于
A.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 B.人口猛增对优良作物的需求
C.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持续兴盛
【答案】A
【详解】
表中所列引进的外来农作物都与外贸有直接关联,这说明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故选A项;中国人口猛增主要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丝绸之路的持续兴盛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8.西汉昭帝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会议之后政府废止了对酒业的垄断,改以适当的税收形式,而不是经营一般性商业的形式,部分取消了盐铁专卖制度。这些举措
A.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B.有助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C.助长了社会上奢侈享乐之风 D.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B
【详解】
官府不经营一般性的商业活动,客观上推动了民间手工业、商业的发展,B正确;西汉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蝦商”政策、盐铁官营,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反击匈奴的战争,排除A;政府废止了对酒业的垄断,并不意味着助长社会之风,而是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排除C项;虽然政府部分取消了盐铁专卖,但采用适当的税率收税的形式,并没有削弱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排除D项。
19.下表为《史记》对战国时期相关社会现象的记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记载 出处
宋国一庄姓商人开了酒铺,他“升概甚平”(称酒公平)“遇客甚谨”,还把酒铺招牌挂得很高,以招徕顾客,多做生意 《史记·货殖列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史记·田单列传》
A.商贩注重市场经营的技巧 B.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
C.商业受抑制的境况被改变 D.经商理念源于社会生活
【答案】A
【详解】
由材料“把酒铺招牌挂得很高,以招徕顾客”、“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可知战国商户通过悬挂招牌,打造精致商品等方式招揽顾客,注重经营技巧,故选A项;明清时期出现长途贩运,排除B项;战国时期商业有所发展,材料中并未提及商业受到抑制的现象,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经商理念,排除D项。
20.《明史》记载,洪武、建文、永乐时期的关市之征,与宋元的繁琐不同,这一时期“务简约”。这反映出该时期
A.民众赋税负担相对较轻 B.统治者的忧患意识较强
C.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转型 D.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答案】D
【详解】
关市之征涉及的是商税,明初关市之征,与宋元的繁琐不同,这一时期“务简约”,说明这一时期抑商政策相对宽松,D正确;关市之征与民众赋税负担不是同一领域,排除A;忧患意识与题无关,排除B;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转型是在明中叶以后,排除C。
2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下列诗句出现于该历史时期的有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D.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可知,这是宋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是宋代陆游的《杂赋》内容,正确;B是唐代赞美越窑青瓷的诗句,排除;C是唐代王建《汴路即事》内容,描绘唐代草市繁荣的场景,排除;D是唐代王建《夜看扬州市》的内容,排除。
22.《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北面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A.水陆交通不畅阻碍了商业发展 B.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
C.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购物 D.元政府积极鼓励工商业发展
【答案】B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元大都城内外分布着众多商业行市,其中“米市” “缎子市”等集中在今天北京的钟、鼓楼一带,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据此可知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B正确;A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大都的商业布局不能得出便于征税,排除C;商业布局多是自然形成,而非政府有组织的规划,因此无法得出元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排除D。
23.某博物馆进行了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一展厅出现了这样一组图片(如图),这个展厅的名字可能为
A.宋代民族的交融 B.海外贸易的发达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宋代商业的繁荣
【答案】D
【详解】
题干涉及的图片围绕两宋商品经济发展情况,诸如城市经济、乡村经济、货币以及海外贸易,这些图片证明宋代商业较为繁荣,D正确;民族交融在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A;B片面解读材料,排除;题干中图片不能显示经济重心南移情况,排除C。
24.唐前期商人向国家所纳之税收,在性质与名目上与一般百姓无异,都被编制在以租庸调为主体的农业赋役体制中,商人所纳基本赋税远远高于普通农户。这反映出唐朝
A.放松对商业的管理 B.均田制已遭到破坏
C.政府强力扩大税源 D.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唐前期商税被纳入农业税体系中,而且对商人征收重税。这说明当时商税数量不多,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有限,D正确;对商人征收重税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排除A;唐代前期均田制并未遭到破坏,排除B;商税在农业税体系中,扩大税源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
25.明朝前期,市场上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但明政府仍然坚守明初建立的宝钞制度,禁用金银交易。这反映出,明政府
A.竭力维护对经济的控制权 B.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C.认为纸币更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D.放弃世界市场的主导权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市场上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但明政府仍然坚守明初建立的宝钞制度,禁用金银交易”可知,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化趋势加强,但明朝政府禁用金银交易是维护小农经济的体现,即竭力维护对经济的控制权,A项正确;重农抑商指的是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商业的发展,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明确提出是因为纸币更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禁用金银交易,并且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问题,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我国没有掌握世界市场的主导权,并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放弃世界市场主导权的问题,D项错误。
26.有学者统计古代纪实小说《太平广记》中唐代妇女经商情况,大约有32人,其中未见家人记载的妇女19人,其余多是夫死寡居或丈夫情况不详者。就经营内容种类而言,从事旅店、饭店和酒肆经营13人,从事日用品经营10人,不详者6人,从事其他经营3人。由此可推断
A.唐代妇女经商成为普遍现象 B.唐代妇女经商范围广种类全
C.唐代妇女经商不占主导地位 D.唐代妇女地位有了较大提高
【答案】C
【详解】
根据对纪实小说《太平广记》的统计,唐代经商妇女仅有三十余人,且半数以上因没有家人、或夫死寡居、丈夫情况不详,经营内容多旅店等服务业等,可以推断出唐代妇女经商不占主导地位,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代妇女经商成为“普遍”现象,A项错误;唐代经商妇女多经营服务业或日用品经营,不能说明其经商范围广、种类全,排除B项;唐代妇女地位有了较大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27.罗马帝国时期,金融交易场所设立在由国家出资建造的广场上,成群的人拥挤在这里,买进和卖出包税公司的股票和债券,进行各种各样的现金和信用交易。据此推知当时的罗马帝国
A.金融业比较发达 B.是世界贸易中心
C.商业契约应用普遍 D.国家垄断金融行业
【答案】A
【详解】
罗马帝国时期已经建立起专门的金融交易场所,且交易品种、人员众多,可以推知当时罗马帝国的金融业比较发达,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罗马帝国是“世界贸易中心”,B项错误;商业契约应用“普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罗马帝国的金融行业被“国家”垄断,D项错误。
28.古代腓尼基人的商业贸易很少进行狭义的输入或输出,而是在各地寻找原料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把生产的货物分配到与它有商业关系的各国,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这反映出他们
A.确立了商业霸权 B.进行一般贩运贸易
C.残酷掠夺殖民地 D.创新了商业的形式
【答案】D
【详解】
腓尼基人从各地寻找原料,从事加工,再把产品贩运到与之有商业关系的各国,反映出其创新了商业形式,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腓尼基人确立了“商业霸权”,A项错误;进行一般贩运贸易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残酷掠夺殖民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29.《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中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总条数的一半,如关于商业损失补偿风险分担机制的规定等。这反映了古巴比伦
A.商业历史悠久 B.对外贸易发达
C.政府垄断了商业发展 D.商业非常繁荣
【答案】D
【详解】
法律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古巴比伦商品经济繁荣,是国家法律重视商业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断A、B、C三项。
30.如图是中国北魏墓地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的金币,铸造时间是491—518年。拜占庭帝国金币在我国出土数量很多。这可以佐证
①中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经贸交流频繁
②以丝绸之路为通道的东西方经济、文化、政治交往
③拜占庭帝国货币经济发达
④拜占庭帝国最早发明金币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详解】
拜占庭帝国最早发明金币说法错误,④排除,ABC排除;①②③均符合材料信息,D正确。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1.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摘引自柳永《雨霖铃》
引者注:柳永长期混迹于瓦子等场所中,词作市井味道浓厚,得到市民阶层的广泛欢迎。
材料三
北京故宫 西递村1 西递村2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一定思想文化是经济社会变迁的反映”分析宋代城市的发展对宋词发展的影响。
(2)在古代中国,对城市建设影响大的文化思想有很多,主要有礼制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风水思想等。根据材料三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下两个问题加以阐述:①北京故宫的规划如何体现礼制思想;②皖南西递村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答案】(1)影响:城市繁荣,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及其对文化的需求等,促进了宋词的发展。
(2)①礼制:从午门到玄武门形成贯通南北的中轴线,采取严格对称的三进院落式布局,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两侧建筑低矮,体现主次分明的封建等级秩序和皇权至上;紫禁城位于全城中心,突出皇权至尊的地位;所有建筑面向正南方,体现一国之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故宫左太庙,右社稷坛,建筑遵循“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等礼制原则;黄色和红色构成北京故宫主色调,在四周民居灰色屋瓦的陪衬下,格外耀眼夺目。
②天人合一:西递村落仿船形而建,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夹溪筑屋,西递村址选在背山面水之处;利用天然水系。
【详解】
(1)影响:根据材料图片可以看出,宋代城市繁荣,坊市界限被打破,而且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及其对文化的需求等,促进了宋词的发展。
(2)①礼制:根据背景故宫建筑物布局可以看出,从午门到玄武门形成贯通南北的中轴线,采取严格对称的三进院落式布局,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两侧建筑低矮,体现主次分明的封建等级秩序和皇权至上;紫禁城位于全城中心,突出皇权至尊的地位;所有建筑面向正南方,体现一国之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故宫左太庙,右社稷坛,建筑遵循“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等礼制原则;黄色和红色构成北京故宫主色调,在四周民居灰色屋瓦的陪衬下,格外耀眼夺目。②天人合一:根据西递村的村落形状以及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出,西递村落仿船形而建,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夹溪筑屋,西递村址选在背山面水之处;利用天然水系。
32.阅读以如图片,回答问题。
图中文字说明:正面上部有十枚方孔圆钱纹,中部有铭文“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下部有一仓廪图,有三人正忙于搬运货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此拓片能够说明什么问题?说出你的依据。
【答案】(1)依据拓片信息及所学宋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可得出“宋代确凿无疑地发行了纸币”的结论(纸币不能回答为交子)。
(2)纸币是对印刷技术有较高要求的印刷品。图片所呈现的纸币及其上所绘“铜版”直接表明了宋代的印刷技术及其高超水平。
(3)宋代货币铜钱、铁钱的铸造和流通数量空前庞大。基于贸易流通及使用便捷的客观需要,纸币应运而生。
(4)货币的发展,尤其是纸币的发行流通,既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其表现和结果,它的发行使用促进了宋代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故可以说“此拓片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详解】
(1)依据拓片信息“北宋纸币铜板拓片”及所学宋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可得出“宋代确凿无疑地发行了纸币”的结论(纸币不能回答为交子)。
(2)纸币是对印刷技术有较高要求的印刷品。图片所呈现的纸币及其上所绘“铜版”直接表明了宋代的印刷技术及其高超水平。
(3)宋代货币铜钱、铁钱的铸造和流通数量空前庞大。基于贸易流通及使用便捷的客观需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应运而生。
(4)货币的发展,尤其是纸币的发行流通,既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其表现和结果,它的发行使用促进了宋代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故可以说“此拓片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唐朝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宋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期,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如明朝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清与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海外贸易收益较高;海外贸易以丝绸、瓷器为主。
(2)不同:唐宋时期政府鼓励并支持对外贸易,注重谋求经济利益;明清时期政府推行朝贡贸易,注重服务于政治动机而不计经济利益。
影响:建立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网,为世界新航路开辟开拓了东方航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可知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根据材料一“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可知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根据材料一“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可知海外贸易以丝绸、瓷器为主;根据材料一“从宋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可知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根据材料一“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可知海外贸易收益较高。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可知唐宋政府鼓励并支持对外贸易,注重谋求经济利益;根据材料二“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可知明清政府推行朝贡贸易,注重服务于政治动机而不计经济利益。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唐宋时期的政府政策分析其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中明清时期的政府政策分析其消极影响。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古代海外贸易中,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铜钱等。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犀象、珠玉等,这些商品未经加工或技术含量较少,在中国消费范围和消费量有限。唐代以前,活跃在印度洋至中国的航线上的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宋代时,中国海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海船的地位,贸易活动远达东非沿岸,奠定了古代中国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该时期港口众多,海外贸易规模空前扩大。明代前期二百年,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排斥民间贸易,海外贸易下降。此后虽然有所回升,但远未得到充分发展。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形成原因。
【答案】特点: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中国处于优势地位;海外贸易范围广;宋朝海外贸易空前发展;明朝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海外贸易下降。原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手工业水平高;宋朝经济重心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提高,指南针用于航海;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民间对外贸易。
【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铜钱等。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犀象、珠玉等,这些商品未经加工或技术含量较少,在中国消费范围和消费量有限”可知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中国处于优势地位;根据材料“宋代时,中国海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海船的地位,贸易活动远达东非沿岸”得出海外贸易范围广;根据材料“该时期港口众多,海外贸易规模空前扩大”得出宋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根据材料“明代前期二百年,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排斥民间贸易,海外贸易下降”得出明代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海外贸易下降。“原因”,从农耕经济发达、手工业水平高、经济重心南移、航海技术提高、“海禁”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与个体农民的成长相并行,许多手工业奴隶也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和“以其械器易粟”的比以前更多。当时各国统治者所居住的都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在城市里,商品交换有固定的场所,叫“市”。市的四周有“市门”,设官管理。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渐散,至夕而罢。中国历史悠久的名产丝织品,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波斯、希腊和印度的市场上。这是经西北民族(如匈奴)之手辗转贩运出去的。
——摘编自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二 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是商贩云集。如北宋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有专业交易场所,“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经营。据史料统计,北宋时,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国家已有50多个。南宋时,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繁。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指出,从宋朝的城市分布图看,南方的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很明显地超过了北方。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两宋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答案】(1)特点:农产品与手工业品的交易增多;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和作为交通枢纽的城市;交易地点、时间有限制;政府对市场加强管理;中国产品出现在国外市场。
(2)新变化:城市商业繁荣;商业突破地点、时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有所松弛;出现纸币;海外贸易较活跃
【详解】
(1)根据“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和“以其械器易粟”的比以前更多”得出农产品与手工业品的交易增多;根据“当时各国统治者所居住的都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得出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和作为交通枢纽的城市;根据“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渐散,至夕而罢”得出交易地点、时间有限制;根据“市的四周有“市门”,设官管理。”得出政府对市场加强管理;根据“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波斯、希腊和印度的市场上。这是经西北民族(如匈奴)之手辗转贩运出去的。”得出中国产品出现在国外市场。
(2)“新变化”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多是商贩云集”“北宋时……南宋时,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繁”等信息,再结合所学关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分析作答。
36.农耕时代的中国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提高,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缯”者、“贩盐”者、“屠狗”者、卖“薪樵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经济研究》
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摘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军须”。“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2)调整: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商业繁荣,在国家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
【详解】
(1)“主要原因”由材料中信息归纳概括即可,可从生产力发展、农村工商业阶层、小农追求富裕等角度作答。
(2)第一小问,由材料信息提炼归纳可得出;第二小问,由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经济重心南移、农业增幅大、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商业繁荣等角度分析作答。
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论从道德方面还是从政治上考虑,众人都对经商疑虑重重,(西汉政府)因此轻而易举地对商贾课以重税。船、推车、店铺和其它设施都必须纳财产税。……公元前119年,官府开始垄断利润极其丰厚的铁、盐、酒的生产。大宗谷物交易也很有利可因,于是官府以稳定市场为名将其接管。
材料二 商业活动不仅限于国内市场。宋朝成立之初,就鼓励对外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朝廷官员出使东南亚国家,怂恿他们的商人来中国;中国商贾也主动出击。…海外贸易的扩大有助于充实国库,尤其是南宋时期,当时的政府已经知道如何卓有成效的征收商业税
材料三 明朝时期,……小市镇遍布全国。到17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棉纺业中心和丝织业的中心。沿海的福建则以烟草和蔗糖生产闻名,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尽管政府对那些逐利的商人和超出政府计划的经济增长始终心存疑虑,但这一切还是发生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汉政府抑商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政府“对经商疑虑重重”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政府重视发展海外贸易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应如何理解“尽管政府心存疑虑,但这一切还是发生了”?
【答案】(1)措施:对商人课以重税;政府垄断利润丰厚的行业。原因:商业发展容易导致社会风气腐败;商业发展容易冲击小农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
(2)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影响: 促进了国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亚洲等国家与地区的交流与联系;增加了财政收入。
(3)新特点: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商品经济的区域化特色显著。理解: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无法阻止的。
【详解】
(1)措施:根据材料“(西汉政府)因此轻而易举地对商贾课以重税。船、推车、店铺和其它设施都必须纳财产税”可得出西汉政府对商人课以重税;根据材料“官府开始垄断利润极其丰厚的铁、盐、酒的生产。大宗谷物交易也很有利可因,于是官府以稳定市场为名将其接管”可知,政府垄断利润丰厚的行业。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业发展容易导致社会风气腐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业发展容易冲击小农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
(2)目的:根据材料“海外贸易的扩大有助于充实国库”可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外贸易的发展能够促进了国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朝廷官员出使东南亚国家,怂恿他们的商人来中国;中国商贾也主动出击”可知,海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亚洲等国家与地区的交流与联系;根据材料“当时的政府已经知道如何卓有成效的征收商业税”可知,海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
(3)新特点:根据材料“明朝时期,……小市镇遍布全国”可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根据材料“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棉纺业中心和丝织业的中心。沿海的福建则以烟草和蔗糖生产闻名,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可知,商品经济的区域化特色显著。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业的发展得益于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都有所发展,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无法阻止的。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农村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随着人口快速增长,江南地区人民以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的出路,广泛种植棉花和从事棉坊织业。商贩在农村的某些交通便捷之处设立收购点,又将北方的棉花转贩到江南。这样,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商业活动,促成了江南地区市镇的蓬勃兴起。植桑养蚕产丝是江南农民的另一个主要副业。从16世纪到18世纪,江南地区各州县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加一二倍以上,许多为市镇从一个小小的村落,快速发展成力地方贸易中心,且往成为数千户或万户人口的大市镇。
——摘编自袁行需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的特点,并简析江南地区市镇发展的原因。
【答案】(1)不同:长安城较之东京城更能体现出严谨的规划性;长安城有严格的市坊界限,东京城市坊界限被打破,商业区不规则;东京较之长安城经济功能增强。
(2)特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转运贸易发达;地方贸易中心;市镇数量和规模快速上升。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纺织业的发展;农业人口增加以及发展副业。
【详解】
(1)不同:根据两座城市的整体布局来看,长安城较之东京城更能体现出严谨的规划性;根据图片可以看出,长安城中有东西市和坊,而东京城没有,说明长安城有严格的市坊界限,东京城市坊界限被打破,商业区不规则;从城市功能来看,东京较之长安城经济功能增强。
(2)特点:根据材料“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农村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根据材料“商贩在农村的某些交通便捷之处设立收购点,又将北方的棉花转贩到江南”可知,转运贸易发达;根据材料“许多为市镇从一个小小的村落,快速发展成力地方贸易中心”可知,地方贸易中心;根据材料“到18世纪,江南地区各州县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加一二倍以上,许多为市镇从一个小小的村落,快速发展成力地方贸易中心,且往成为数千户或万户人口的大市镇”可知,市镇数量和规模快速上升。原因:根据材料“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农村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这样,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商业活动,促成了江南地区市镇的蓬勃兴起”可知,纺织业的发展;根据材料“随着人口快速增长,江南地区人民以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的出路”可知,农业人口增加以及发展副业。
39.古往今来,社会经济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并由此引发政治领域的相应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谙熟合同、利息、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仓储和佣金。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1872年,侨商陈启源从英国购买机器设备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继昌隆缫丝厂。该厂“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经济发展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出现的近代经济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因素没有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和由此引发的政治变革。
【答案】(1)因素:出现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合同、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佣金等。
原因: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闭关锁国的制约;封建制度的阻碍。
(2)经济新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工业产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政治变革: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兴起。
【详解】
(1)因素:根据材料“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可知,出现汇票;根据材料“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可知,政府担保银行票据;根据材料“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可知,专业经纪人;根据材料“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谙熟合同、利息、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仓储和佣金”可知,批发和零售的形式,而且出现了合同、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佣金等。;根据材料“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可得出出现专业经理;根据材料“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可得出,宋代出现理财专家。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形式来看,古代中国是自然经济为主,对社会转型有一定的阻碍;从经济政策来看,古代中国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会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府,制约了社会转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古代中国社会转型困难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阻碍。
(2)经济新变化:根据材料“1872年,侨商陈启源从英国购买机器设备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继昌隆缫丝厂”可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工业产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政治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兴起了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兴起。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时期。纸币的出现和发展是货币发展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中国古代纸币由雏形发展到成熟,纸币本身的型制、大小、轻重、颜色都体现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风貌和影响。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对商业发展起了较大作用。
——摘编自徐玲《论中国古代纸币的设计》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的相关史实,例证所提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述符合史实依据,史实运用准确)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古代货币的进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互相推动。
论证:早期的商业发展较为落后,只能是物物交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战国时期,各地都不同程度出现了金属货币,各地商品交换有了进一步发展;唐代政治开明、商品流通加快,一种便于交易的货币形式飞钱出现,它使大规模、跨区域交易更加方便;宋朝出现的纸币“交子”又进一步加速了商品流通,使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据此,货币使用的进步可推动经济交流,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货币的不断更新换代。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纸币由雏形发展到成熟,纸币本身的型制、大小、轻重、颜色都体现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风貌和影响。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对商业发展起了较大作用。”结合所学可以提炼出观点。如中国古代货币的进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互相推动。然后结合所学按照时间顺序从原始社会、战国、唐代、宋朝等时期分析作答即可。最后总结货币使用的进步可推动经济交流,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货币的不断更新换代。
三、论述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共治政体 宋仁宗:“屡有人言朕少断。非不欲处分,盖缘国家动有祖宗故事,共治苟或出令,未合宪度,便成过失。以此须经大臣论议而行,台谅官见政体有未便,但言来,不惮追改也。”杜范(宰相)“凡废置子夺,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得以缴驳,台(御史)谏(谏官)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
市民社会 市民发达的酒楼茶坊、繁华的夜市、热闹的瓦含勾栏是服务于广大市民的社会大众场所。城市中的商贩与人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实早市者又开店矣”:瓦舍则是“士庶放荡不羁之所”。
纸币理论 李流谦:“欲其(纸吊)价常赢而无亏损之患,唯使常用于官而不滞纸币于私,则可矣”,“此乃流通纸币之妙”。 张开(时总领四川财政)“凡民钱(纸币)当入官者,并听用引折纳,官支出亦如之。民私用引为市,于一千并五百上许从便增高其直,惟不得减削。法既流通,民以为便。”
——摘选改编白灵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白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论题:宋朝已经具备近代社会色彩。
阐述;宋代二府三司行政管理体制,皇权集中于皇帝,形成君臣“共治政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北宋时期,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出现,具备了现代社会货币的特点,形成了纸币理论,对通货膨胀有了一定的认识;社会风气出现重大转变,城市出现了夜生活,打破了唐以来的市坊时空限制,活跃了经济,促进了社会繁荣与发展。总之,两宋时期,中国已具备了近代社会的一些要素,呈现出了显著的近代社会色彩。
【详解】
论题:根据题干中“共治政体”“市民社会”“纸币理论”等信息可以看出,宋代在政治、金融、社会发展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近代社会的雏形,因此可以得出观点:宋朝已经具备近代社会色彩。阐述:从政治、社会发展以及金融三个角度切入分析。政治方面突出君臣共治,经济方面突出市民阶层的壮大,金融方面侧重经济理论。具体论证过程如下:宋代二府三司行政管理体制,皇权集中于皇帝,形成君臣“共治政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北宋时期,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出现,具备了现代社会货币的特点,形成了纸币理论,对通货膨胀有了一定的认识;社会风气出现重大转变,城市出现了夜生活,打破了唐以来的市坊时空限制,活跃了经济,促进了社会繁荣与发展。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总之,两宋时期,中国已具备了近代社会的一些要素,呈现出了显著的近代社会色彩。
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期 基本描述
春秋战国 青铜货币大量出现且货币形状繁多,其中赵国铲币、齐国刀币、秦国圆形方孔钱、楚国蚁鼻钱较著名。
秦汉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国内通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公元前118 年,汉武帝废除汉初邦国制币权,由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唐朝 621年,唐高祖下令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
宋朝 1023 年,宋仁宗下令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钞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 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春秋战国到宋代货币演变趋势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答案】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商业贸易的推动,特别是铸币技术的提高,以及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和政府强力推行,货币呈现形制渐趋统一、兑换规范化、便于携带和铸币权由国家主导的趋势,而货币的演变便于稳定金融和市场秩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从具体的角度回答也可)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青铜货币大量出现且货币形状繁多”、“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国内通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等信息可知,我国古代的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形制渐趋统一、兑换规范化、便于携带和铸币权由国家主导的趋势。结合秦统一货币、历朝历代发行货币的内容和纸币的出现等信息展开论述即可。
4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表
名称 主要范围
汉唐时期的 “西域” 广义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狭义上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唐宋时期曾用“西天”指称更为遥远的印度。
宋明时期的 “西洋” 最早见于五代,元代广为流布,明代特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明末以后逐渐转向专指欧洲。
明末清初的 “西方” 与“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等同义词广泛流行,指称欧洲。
——摘编自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
上表为古代中国关于“西方”名称变迁的主要历程。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1:
观点:关于“西方”的名称变迁反映了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
阐述:自张骞通西域后,“西域”成为汉唐王朝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而用“西天”指称印度则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对外交流范围的扩大。“西洋”这一称呼的出现,反映子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西亚、东非及印度洋周围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明末,“西洋”范围的变化和“西方”“泰西”等词的出现,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欧洲的联系加强。
示例2:
观点:从“西域”到“西洋”反映了对外交流路线的变迁。
阐述:汉唐时期,经济和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期作为政治中心,沟通“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对外交流的主要路线。唐宋以后,由于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长安、洛阳失去政治中心地位,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沟通与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等“西洋”区域联系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对外交流的一条重要路线,“西洋”的称呼日渐流行。
【详解】
从“西域”到“西天”再到“西洋”和“西方”“泰西”,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西方”空间认识的扩大和变化,其背后反映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范围和途径的变化。学生在分析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这些变化,提出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学生可以对材料所反映的整体变化进行宏观解读,也可以就其中的具体变化进行微观论述。除示例外,学生还可以从唐宋时期的“西天”,明末清初的“泰西”“西方”等词的出现,以及明末清初“西洋”一词所指范围的变化等角度出发提炼观点。从中外交流的空间范围变化角度分析,可以展开如下论述:关于“西方”的名称变迁反映了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阐述:自张骞通西域后,“西域”成为汉唐王朝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而用“西天”指称印度则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对外交流范围的扩大。“西洋”这一称呼的出现,反映子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西亚、东非及印度洋周围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明末,“西洋”范围的变化和“西方”“泰西”等词的出现,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欧洲的联系加强。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学家研究已经证明富国与穷国的主要区别不在于资源稟赋的不同,而在于资源配置方式不同……1000多年前的中国就是开放的官场,封闭的商场中国从隋唐以后只要通过科举考试,一个平民的孩子也可以做到宰相,最有才能的人都被吸引到政府里去了,所以1000多年前中国人干的事就是头悬梁、锥刺股,重仕轻商,造成商场的封闭……中国人力资源在这种错误的激励之下进行了错误的配置,…… 这种配置对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有好处,但是对于商业的发展是不利的。这也是中国近代停滞的原因。
——摘编自《是什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
结合所学中国历史知识,从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中国古代制度政策看法,任选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论证有力)
【答案】示例一:重仕轻商 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下,所有的政治措施与政策都是围绕维护专制皇权而制定。中国古代的职业排名为土衣工商,士就是官员,地位最高,商的地位最低。这是因为官
员是维护皇权统治的中坚力量,所以官员这个职业地位最高。而商业带来的是流动与通达,
商人带来的是信息的流通与交融,最终导致思想的活跃,不利于皇权专制统治,所以皇帝实
行抑商政策,商人地位最低。抑商政策在明清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
所以,重仕轻商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示例二:科举制对 于社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科举制度是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拔人才为官的政治制度,其特点是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公平公开,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明清之前,它以积极作用为主。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科举制度还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科举制度促进了儒学的发展,科举制度还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科举制度把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被统治者掌控,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实质是一-种为皇权服务的制度。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被选拔的人多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这种脱离社会实际的学风,使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科举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一把双刃剑。
(单纯论证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或者消极作用的,只要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同等给分)
示例三:官本位体制导致社会人力资源的错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以皇权为核心的官僚体系,官员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明显高于社会其他职业,对优秀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科举制度的实行,给社会底层的读书人提供了进入仕途的一个途径, 进-一步 强化了当官耀祖的价值取向。官本位的观念,促使社会上大量的优秀人才醉心于科举,致力于仕途,使诸如商业、科技等领域失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进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所以,官本位体制导致社会人力资源的错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其他观点,同等给分。)
【详解】
根据材料“这种配置对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有好处,但是对于商业的发展是不利的。这也是中国近代停滞的原因”可以得出观点:重仕轻商 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论证过程围绕古代中国商人的地位低下、以及政府政策引导导致的古代中国商业缺乏优秀人才、流动性不强、新的生产关系难以成长等展开论证。具体而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下,所有的政治措施与政策都是围绕维护专制皇权而制定。中国古代的职业排名为土衣工商,士就是官员,地位最高,商的地位最低。这是因为官员是维护皇权统治的中坚力量,所以官员这个职业地位最高。而商业带来的是流动与通达,商人带来的是信息的流通与交融,最终导致思想的活跃,不利于皇权专制统治,所以皇帝实行抑商政策,商人地位最低。抑商政策在明清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得出重仕轻商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