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
一、单选题
1.氢氧化钠的俗名是
A.小苏打 B.烧碱 C.纯碱 D.生石灰
2.下列物质混合后,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一组是
A.K2SO4溶液和Ba(OH)2溶液混合 B.KCl溶液和Cu(NO3)2溶液混合
C.CuSO4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 D.CaCO3和HCl溶液
3.20℃时,0.8克某物质溶于10克水中即达到饱和,则该物质属于
A.微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易溶物质 D.难溶物质
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3℃时,可以配制出溶质质量分数为 30%的甲的饱和溶液
B.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丙>乙
C.要从甲、乙混合物溶液中提纯甲固体,可采用冷却结晶的方法
D.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配制成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关系是丙>乙>甲
5.20℃时,在各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克甲、乙、丙三种固体纯净物(都不含结晶水,也不与水反应),充分搅拌以后,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丙形成了饱和溶液,乙得到不饱和溶液
B.分析现象可知,三种物质中只有乙属于易溶物质
C.上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D.若升高温度,甲、丙杯下方的固体会变少
6.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植物油与水混合,得到的是溶液
B.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加溶质的溶解质量
C.将10%的KNO3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D.将25g KCl溶液蒸干得到5g KCl固体,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7.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方法和结论都合理的是
A.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的物质中一定含有碳酸钙
B.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气体中,火焰熄灭,则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C.经点燃,产生蓝色火焰的气体不一定是一氧化碳
D.尝一下,有咸味的白色固体一定是食盐
8.诗句“梅子留酸软齿牙”中的“梅子”含有较多的柠檬酸,柠檬酸具有酸的通性。小华同学设计下图所示实验,验证柠檬酸的某些性质,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成实验目的的是
A. 实验①验证柠檬酸溶液呈酸性
B. 实验②验证柠檬酸能与金属反应
C. 实验③验证柠檬酸能与碱反应
D. 实验④验证柠檬酸能与碳酸盐反应
9.除去下列各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所选试剂和操作方法
A 二氧化锰 氯化钾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B 甲烷 一氧化碳 点燃混合气体
C 生石灰 石灰石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
D 氧化铜 木炭粉 隔绝空气加强热
A.A B.B C.C D.D
10.某同学在家中找到一种白色粉末,到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
对此粉末的成分判断正确的是
A.该粉末一定是碳酸钙 B.该粉末中含有碳酸根,不可能含碳酸氢根离子
C.该粉末一定是一种碱 D.该粉末可能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11.实验室鉴别各组物质,下列方法不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待鉴别物质 鉴别方法
A 高锰酸钾和氯酸钾 看颜色
B 水和双氧水 分别加入二氧化锰
C 二氧化锰和碳酸钙 分别加水
D 二氧化碳和氧气 分别通入石蕊试液中
A.A B.B C.C D.D
12.某化工厂以粗盐为原料,用电解法制备氢氧化钠,同时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其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实验室中,操作1、2、3中都要用到玻璃棒
B.操作2和操作3可以合并成一步
C.该流程中氢气可以循环利用
D.往氯化钠饱和溶液中通电时发生分解反应
1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
B.t2℃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或降温均会析出晶体
C.t3℃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混合,所得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14.下列除杂所用试剂和主要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类别/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所用试剂 操作方法
A CaO(大理石) / 高温
B 氨气(水蒸气) 过量浓硫酸 通过浓硫酸
C KCl(MnO2) 水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 CO2(H2O) 生石灰 通入生石灰
A.A B.B C.C D.D
15.如图是NaCl和KNO3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比NaCl的溶解度大
B.20℃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0%
C.50℃时,40gKNO3在5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饱和溶液
D.通过加溶剂、升温等方法能将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二、填空题
16.填写下表
实验内容 反应的现象 结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 ________ _________
再向上述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________ _________
17.在牙膏中,常用轻质碳酸钙粉末作摩擦剂。人们通常用下列方法生成轻质碳酸钙:将石灰石煅烧制得氧化钙,再将氧化钙加水制成石灰乳(主要成分是Ca(OH)2),净化后与二氧化碳作用得到碳酸钙。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的原理: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18.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衣服上沾有油污,可用洗涤剂洗去,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___________功能。
(2)生活和生产中,常常需要将一种物质的浓溶液加水稀释成稀溶液,溶液在稀释过程中不变的量是___________。
(3)海水“晒盐"。日晒、风吹等自然条件都有利于盐田法提取粗盐,这种使物质结晶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
19.下表是KNO3和NaCl两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请回答: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1)上述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是________。
(2)要使KNO3从其溶液中全部结晶出来,应该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
(3)60℃时,用100g水配成KNO3饱和溶液再将其降温到10℃,析出结晶_______g。
20.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一所示,t2℃时,100克水中加入60克硝酸钾,充分搅拌,直到固体完全消失,然后按图二进行实验,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每种方法只改变一个量),得到三个恰好饱和的溶液,且溶液质量依次减小。
(1)t1℃时,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___________乙(填“>”或“<”或“=”)。
(2)由图二推测硝酸钾是图一中的___________物质(填“甲”或“乙”)。
(3)图二中“某一步操作”得到D溶液前后的溶液状态变化过程可以在图一中表示为______。
A.b点→a点 B.c点→a点 C.b点→c点 D.c点→d点
(4)图二中得到的C、D、E溶液中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用“>或<或=”表示)。
(5)t2℃时将5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___________g溶液。
三、推断题
21.A~E是初中常见的物质: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种。A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B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它们相互间发生反应或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表面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1)A、C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
(2)C→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2.五个圆分别表示A(二氧化碳)、B(澄清石灰水)、C(稀硫酸)、D(铁)、E(碳酸钠溶液)五种物质(两圆相切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反应),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B、C、D、E三种物质名称或化学式填入图2的4个圆中。
(2)写出B物质与E物质反应的现象_______。
(3)写出上述反应中有气泡生成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
(4)图2中的稀硫酸与各物质间的反应情况,可以体现出的酸的通性有:
①
②_______。
③_______。
四、实验题
23.某同学做“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并收集纯净的气体”的实验。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1)写出所标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描述A中发生的现象:______。
(3)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认为A装置和______装置相连并产生______现象时就足以说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该同学想要收集一瓶纯净的该气体,进一步验证它的性质。连接上述装置的顺序是(填写各接口字母)______,其中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4.碱类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化学小组对部分碱类物质的性质进行了探究。
(1)对NaOH性质的实验探究。
①实验一:从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NaOH固体放在表面皿上,露置5分钟后发现其表面变得潮湿。据此推断NaOH固体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
②实验二:向三个相同且充满CO2的塑料瓶中依次注入等体积的饱和NaOH溶液、饱和Ca(OH)2溶液和水,充分振荡,发现三个塑料瓶均变瘪了,且变瘪程度A>B>C。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2)向X、Y、Z三支盛有Ba(OH)2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加酚酞溶液、稀硫酸和硫酸钠溶液,发现X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Y、Z中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①导致X中溶液颜色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Ba2+b、OH-c、H2Od、H+
②Z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工业用NaOH固体中可能含有NaCl、Na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杂质。化学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请补充相关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步骤1: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 固体完全溶解,试管壁温度显著升高 固体易溶于水且①___________
步骤2:向步骤1所得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HNO3),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样品中含有②___________
步骤3: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⑤样品中含有NaCl
五、计算题
25.取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51.88g,逐滴滴加10.6%的碳酸钠溶液。所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和混合溶液pH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PH增大的原因为_______。
(2)BC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计算充分反应至C点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
26.将29.1g由NaCl和BaCl2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溶解于94.2g水中,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Na2SO4溶液。如图是所加Na2SO4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图,计算:
(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是______g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参考答案
1.B 2.B 3.B 4.C 5.B 6.D 7.C 8.B 9.A 10.D 11.C 12.D 13.B 14.C 15.D
16.产生蓝色沉淀 CuSO4+2NaOH=Cu(OH)2↓+Na2SO4 沉淀消失,溶液变成蓝色 Cu(OH)2+2HCl=CuCl2+2H2O
17.(1)
(2)
(3)
18.(1)乳化(2)溶质质量
(3)蒸发溶剂结晶法
19.(1)KNO3(2)蒸发结晶(3)89.1
20.(1)>
(2)甲
(3)B
(4)C=E>D
(5)90
21.(1) HCl NaOH 灭火
(2)2NaOH+CO2=Na2CO3+H2O
22.(1)略
(2)产生白色沉淀或浑浊
(3)或
(4)
23.
(1) 长颈漏斗 锥形瓶
(2)鸡蛋壳浮在液面上,表面有气泡产生,并渐渐溶解
(3) D D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CO3 +2HCl=CaCl2+H2O+CO2↑
(4) a接d,e接b,c接g 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 AgNO3 + HCl=AgCl ↓+ HNO3
24.(1) 吸水性 NaOH与Ca(OH)2均能与CO2反应;相同体积的NaOH饱和溶液吸收CO2的量比Ca(OH)2的多
(2) b
(3) 溶解时放热 碳酸钠2CO3 向步骤2的溶液中继续滴加AgN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25.(1)AB段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
(2)Na2CO3+CaCl2=CaCO3↓+2NaCl
(3)解:由图可知,与盐酸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20g×10.6%=2.12g
设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x,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 x=2.34g
= y=0.88g
由图可知,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30g 20g)×10.6%=1.06g
设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m,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为n
= m=1.17g
= n=1g
C点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2.34g+1.17g=3.51g
C点时所得溶液的质量=51.88g+30g 0.88g 1g=80g
C点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4.4%
答:C点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4%。
26.
(1)23.3
(2)解: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氯化钡的质量为x,产生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