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一、单选题,共12小题
1.包装危险品时,常贴上一些图标用来提醒人们。下列是一些常见危险品的图标,装运酒精时应贴的图标是
A.易燃性B.爆炸性
C.有毒性D.腐蚀性
2.下列不属于燃烧条件的是
A.可燃物 B.只能在标准大气压下
C.温度达到着火点 D.与氧气接触
3.开辟防火带(通道)是山林防火的一个措施。当发生火灾时,防火带的主要作用是
A.隔离可燃物 B.隔绝空气
C.降低着火点 D.沿通道扩散浓烟
4.下列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产:面粉加工厂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B.运输:为方便运输,将烟花厂建在市中心
C.使用:家用天然气泄漏时,用打火机检测泄露位置
D.贮存:为节约空间,应将易燃物和易爆物紧密堆积
5.燃烧的蜡烛用嘴可以将其吹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清除可燃物
C.隔绝空气
D.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6.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B.物质只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就可以燃烧
C.已知镁和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氮化镁,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D.家中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7.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B.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C.由图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D.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8.门窗紧闭的厨房内一旦发生煤气大量泄露,极容易发生爆炸,当您从室外进入厨房嗅到极浓的煤气异味时,在下列操作中,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立即开启抽油烟机排出煤气,关闭煤气源
B.立即打开门和窗,关闭煤气源
C.立即打开电灯,寻找泄漏处
D.立即打电话求救
9.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可燃物:面粉、棉花 B.能用过滤操作分离:食盐和沙子、水和油
C.混合物:山泉水、烧水时升腾的“白气” D.电性:原子核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10.化学与生活、环境、生产紧密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露置在空气中的膨化食品变得不再松脆,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B.当发生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坐电梯迅速逃生
C.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可加高烟囱后再将工厂废气排放到大气中
D.尖端技术采用液氮获得低温,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
11.纳米铁粉在空气中稍加热可剧烈燃烧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气球先膨胀后变小
B.锥形瓶中放水可防止生成物污染空气
C.纳米铁粉燃烧的化学表达式为Fe+O2Fe2O3
D.铁丝和纳米铁粉在空气中加热时不同的现象说明反应物浓度会影响反应剧烈程度
12.世界上每年有上万家庭发生火灾,造成了极大损失,如果掌握一些家庭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火灾。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档案室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D.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3.回答下列问题
(1)灭火具体方法:隔离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
使可燃物与___________隔离,举例___________;
温度降到___________以下,举例___________。
(2)注意:
①灭火时可使用一种方法,也可以多种方法同时使用;
②灭火时,只能降低温度而不能降低___________。
(3)温馨提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局限性:一些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物质如钠、镁等在二氧化碳、氮气中能够燃烧,氢气在氯气中也能燃烧。所以,可燃物不一定要在___________中才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扑灭所有火灾。
14.下列物质都能燃烧的是___________
木条、蜡烛、小煤块、小石子、纸张、酒精、玻璃、水
15.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野炊结束后,同学们用沙土将火盖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_。
(2)竹炭是竹子经过炭化处理形成的多孔性材料,具有极强的______性,可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3)用炭黑墨汁所绘的画经久不变色,这是由于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______。
16.用棉花包裹好过氧化钠(Na2O2),然后往棉花上滴水,即可看到“滴水生火”的奇观,原因是过氧化钠遇水反应会生成O2和一种氢氧化物,同时该反应_____(填“吸热”或“放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7.请回答些列问题:
(1)请写出煤炉上方产生蓝色火焰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为了防止中毒经常在煤炉旁放一盆水,这种做法是否可以起到作用_______(填“是”或“不是”),原因是:_______。
(2)石墨做电车电刷主要体现石墨的性质是_______,做干电池电极也应用了此性质。
(3)红磷燃烧测定质量守恒定律中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
(4)如图表示的是碳在氧气中燃烧产物与碳和氧气质量的关系,其中横轴表示碳单质的质量,纵轴表示氧气质量,则H点表示的燃烧产物为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酒精属于易燃性液体,故装运酒精时应贴的图标是A;
故选A。
2.B
【详解】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在标准大气压下不是燃烧的条件;
故选B。
3.A
【详解】
A、森林失火将部分树木砍掉,设置防火带,是为了把可燃物与火隔离开,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
B、开辟防火带无法隔绝空气,故B错误;
C、一般情况下,可燃物的着火点不会改变,故C错误;
D、不符合灭火的原理,故D错误。
故选A。
4.A
【详解】
A. 面粉粉尘与空气混合都有一个爆炸极限,在爆炸极限范围之内,遇到明火或电火花会发生爆炸,所以加工厂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此选项正确;
B. 为了安全,将烟花厂远离市中心,此选项错误;
C. 家用天然气泄漏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不能用打火机检测泄露位置,此选项错误;
D. 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时,不能堆放得过高或过密,防止其缓慢氧化放热而发生燃烧或爆炸,此选项错误。
故选A。
5.D
【详解】
燃烧的蜡烛用嘴吹可以将可燃物的产生的热量带走,使其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蜡烛熄灭,所以其灭火原理是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故选:D。
6.C
【详解】
A、电器着火用水扑灭可会发生触电、电器短路等事故,故选项说法错误;
B、物质只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足够高,不一定能燃烧,该物质必须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已知镁和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氮化镁,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选项说法正确;
D、发现煤气泄漏时,应先关闭燃气阀门,然后开窗通风,切不可立即打开吸排油烟机通风,以防产生的电火花将泄漏的燃气引爆,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7.C
【详解】
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对木柴进行了预热,使温度更容易达到木柴的着火点。错误。
B、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使煤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的更充分。错误。
C、金属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正确。
D、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导热,使温度不能达到蜡烛燃烧所需的温度。错误。
故选C。
8.B
【详解】
A、开启抽油烟机产生的电火花可能点燃室内煤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引起气体燃烧,甚至是爆炸,选项错误;
B、立即打开门和窗通风,降低室内煤气的浓度,关闭煤气源,表明气体继续泄露,选项正确;
C、打开电灯产生的电火花可能点燃室内煤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引起气体燃烧,甚至是爆炸,选项错误;
D、打电话产生的电火花可能点燃室内煤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引起气体燃烧,甚至是爆炸,打电话求救应去室外安全的地方,选项错误,故选B。
9.A
【详解】
A、面粉和棉花都是可燃物,正确;
B、过滤可分离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水和油不能用过滤法分离,水和油是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用分液漏斗分离,分离方法是分液,不正确;
C、山泉水是混合物,烧水时升腾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水的小液滴,是纯净物,不正确;
D、原子核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不正确。
故选A。
10.A
【详解】
A、露置在空气中的膨化食品变得不再松脆,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当发生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但是不能坐电梯迅速逃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C、加高烟囱将工厂废气直接排放,同样会造成空气污染,不利于保护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尖端技术采用液氮获得低温,利用了氮气的物理性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1.A
【详解】
A、铁粉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虽然氧气被消耗会导致瓶内气压减小,但气体受热膨胀导致瓶内气压增大的幅度更大 ,所以瓶内气压增大,气球变大,当温度冷却至室温,瓶内气体收缩,瓶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气球变小,故A选项正确;
B、铁燃烧的生成物为黑色固体,应该是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固体不污染空气,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故B选项错误;
C、铁粉燃烧生成黑色固体为四氧化三铁,不是三氧化二铁,故C选项错误;
D、铁丝与纳米铁粉的表面积不同,同质量的铁丝的表面积比铁粉小的多,所以铁丝和纳米铁粉在空气中加热时不同的现象说明:反应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会影响反应剧烈程度,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12.A
【详解】
A、用锅盖盖灭,隔绝了氧气使油熄灭,故正确;
B、扑灭图书档案等火灾应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故错误;
C、电器着火若用水扑灭极易造成电线短路和人体触电,所以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故错误;
D、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造成空气对流,氧气量充足,使火势加大,故错误。
故选A。
13.
(1) 可燃物 森林火灾设置隔离带 氧气 油锅着火盖好锅盖 着火点 木材着火用水灭火
(2)着火点
(3)氧气
【分析】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1)
灭火具体方法:隔离可燃物,如森林火灾设置隔离带;
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隔离,如油锅着火盖好锅盖;
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如木材着火用水灭火。
(2)
灭火时,只能降低温度,而不能降低着火点。
(3)
一些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物质如钠、镁等在二氧化碳、氮气中能够燃烧,氢气在氯气中也能燃烧。说明有时候二氧化碳、氮气也能支持燃烧,故可燃物不一定要在氧气中才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扑灭所有火灾。
14.木条、蜡烛、小煤块、纸张、酒精
【详解】
木条、蜡烛、小煤块、纸张、酒精具有可燃性。能燃烧的物质是:木条、蜡烛、小煤块、纸张、酒精。
15.
(1)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2)吸附
(3)稳定
【分析】
(1)
用沙土将火盖灭,其灭火原理是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2)
竹炭是竹子经过炭化处理形成的多孔性材料,具有极强的吸附性,可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3)
碳单质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用炭黑墨汁所绘的画经久不变色。
【点睛】
16.放热
【详解】
用脱脂棉包裹好过氧化钠(Na2O2),往棉球上滴水即可看到“滴水生火”的奇观,因为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另一种物质,脱脂棉能燃烧,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达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
过氧化钠遇水反应会生成O2和一种氢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 Na、O、H,生成物中含O、H,还应含Na,故生成的氢氧化物是氢氧化钠,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7.
(1) 不是 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2)导电性
(3)导气、引燃红磷
(4)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分析】
(1)
煤炉上方产生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为了防止中毒经常在煤炉旁放一盆水,这种做法不能起到作用;
(2)
石墨做电车电刷主要体现石墨的导电性;
(3)
红磷燃烧测定质量守恒定律中玻璃管的作用是导气,调节装置气压,导热引燃红磷;
(4)
碳和氧气点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充足是生成一氧化碳,H点表示氧气不充足,则燃烧的产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