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第五章燃料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科粤版2012)
一、单选题,共12小题
1.实验室里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时一般有以下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连接装置;③加入大理石;④加入稀盐酸;⑤收集;⑥验满。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④③⑤⑥
C.②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
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将水倒入集气瓶中,检验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B.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
D.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3.小金针对CO2的性质进行了相关整理,全部符合事实的一项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分析
A 塑料瓶变瘪 能证明CO2与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
B 溶液由紫色变红 证明CO2具有酸性
C 蜡烛熄灭 体现CO2能灭火
D 收集到一瓶CO2 体现CO2在水中溶解能力很强
A.A B.B C.C D.D
4.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应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B.舞台制雾时作制冷剂
C.制作碳酸饮料的原料 D.火灾发生时作灭火剂
5.下列操作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
B.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将二氧化碳倾倒入放着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D.将二氧化碳加压降温压缩成干冰
6.2020年5月11日媒体报道,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自然界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超临界二氧化碳既有气态二氧化碳的性质,又有液态二氧化碳的性质。下列有关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氧化物 B.有一定毒性
C.具有可燃性 D.有很强的腐蚀性
7.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后果是
A.温室效应加剧 B.破坏臭氧层 C.产生酸雨 D.污染环境
8.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低碳”中的“碳”主要指
A.CO B.CO2 C.CH4 D.C
9.CO2和O2是自然界中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两种气体,它们的共同点是( )
A.都能供给呼吸 B.都无毒 C.都能灭火 D.都是光合作用原料
10.物质世界丰富多彩。下列关于身边化学物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不可燃一般也不助燃,用作灭火
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用作粮食瓜果保护气
C.生石灰有强烈的吸水性,用作食品干燥剂
D.液态氧气具有助燃性,用作火箭推进燃料
11.下列有关CO2的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实验是
A. B.
C. D.
12.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干燥、存放气体的装置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室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③,气体从导管b进入
B.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②
C.实验室干燥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④,气体从导管c进入
D.实验室收集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如图⑤临时存放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3.在用石灰浆刚粉刷过墙壁的室内放一个炭火盆,发生的化学反应有①_____ ,②_____ ,因为有_____ 生成,墙壁表面有一层水珠,过一段时间由于炭火的烘烤,墙壁不但干燥得快,而且由于生成有_____ ,变得又白又坚硬.
14.如图,在实验台上放置两瓶气体,集气瓶A、B中分别盛有CO2、H2中的一种,试回答:由放置方法判断出A瓶中的气体是___;判断的依据是___.
15.(1)学习化学要学会观察与思考,如图,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 塑料瓶中加入约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 ,此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能否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______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
(2)冬天来临,北方有人在室内烤炭火取暖而中毒死亡.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1)该装置图有两处错误:A 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 。
(2)要在 1中入的固体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要如此放置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 。
17.某同学用一根合适的轻杆和大小相同的空杯,制作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通过在杯底粘橡皮泥的方法调节装置,使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他往右侧空杯中缓慢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时,杆的 ____ 侧将下降。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它具有 ____ 的性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是: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锥形瓶中装入大理石→向漏斗中注入稀盐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验满,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②①③④⑤⑥。故C选项正确。
2.A
【详解】
A、将水倒入集气瓶中,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消耗二氧化碳,所以无法检验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符合题意。
B、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直接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为无色。不符合题意。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变红,能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不符合题意。
D、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C
【详解】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与石灰水反应,塑料瓶变瘪,不能证明CO2与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也可能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造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液由紫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而不是CO2具有酸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C、蜡烛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体现CO2能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般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或即使能用收集到一瓶CO2,体现的是CO2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强,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4.B
【详解】
A、利用了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能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有机物,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制冷剂,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制作碳酸饮料的原料是利用了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火灾发生时作灭火剂使利用了二氧化碳的不能燃烧和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和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5.D
【详解】
A、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过程中既有二氧化碳溶于水,又有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既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过程中有新物质碳酸钙等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将二氧化碳倾倒入盛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蜡烛熄灭,此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将二氧化碳加压降温压缩成干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6.A
【详解】
A、超临界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此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超临界二氧化碳没有毒性,此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不能燃烧,则超临界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此选项错误;
D、超临界二氧化碳既有气态二氧化碳的性质,又有液态二氧化碳的性质,不具有腐蚀性,此选项错误。
故选A。
7.A
【详解】
A、地球大气中CO2含量不断增加,会产生温室效应,故选项正确;
B、地球大气中氟利昂含量不断增加,会破坏臭氧层,故选项错误;
C、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含量不断增加,会破坏产生酸雨,故选项错误;
D、地球大气中CO2含量不断增加,会产生温室效应,CO2虽然会造成温室效应,但现阶段不把二氧化碳作为空气的污染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A。
8.B
【详解】
低碳理念是指降低二氧化碳,故选B。
9.B
【详解】
A、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氧气能供给呼吸,故A不正确;
B、CO2和O2都没有毒性,故B正确;
C、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不能灭火,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故C不正确;
D、氧气不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故D不正确。故选B。
10.D
【详解】
A、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密度比空气大,常用作灭火,不符合题意;
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用作粮食瓜果保护气,不符合题意;
C、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强烈的吸水性,常用作食品干燥剂,不符合题意;
D、液态氧气具有助燃性,但没有可燃性,不可用作火箭推进的燃料,符合题意。故选D。
11.A
【详解】
A.纸筒下沉,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故选项A正确;
B.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化学性质,故选项B错误;
C.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和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的化学性质,故选项C错误;
D.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选项D错误。
故选A。
12.A
【详解】
A、装置③是万用瓶,可用于收集气体,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大,进入万用瓶以后,占据下方空间,空气则被赶到上方空间而易从b端排出,氧气或二氧化碳从a端进入。故实验室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③,气体从导管a进入,此选项错误;
B、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不需要加热;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不需要加热。因此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都选择固液常温型装置,装置②是固液常温型装置,均可使用装置②,此选项正确;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实验室可用浓硫酸干燥氧气和二氧化碳,装置④是洗气装置,洗气装置的导气管是长进短出,气体从导管c进入,此选项正确;
D、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大,故实验室收集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如图⑤临时存放,此选项正确。
故选A。
【点睛】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水溶性、密度选择收集装置。
13.C+O2CO2 CO2+Ca(OH)2=CaCO3↓+H2O H2O CaCO3
【分析】
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熟石灰与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钙和水。
【详解】
①炭火盆中的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②熟石灰与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墙壁反而更潮湿了,是有水(H2O)生成的缘故,过一段时间由于炭火的烘烤,墙壁不但干燥得快,由于生成有 CaCO3,变得又白又坚硬。
14.H2 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应该倒放
【详解】
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集气瓶应该倒放.故答案为:H2;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应该倒放.
15.塑料瓶变瘪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不能 2C+O22CO
【详解】
(1)向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水时,由于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塑料瓶会变瘪;虽然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但是通过本实验不能验证出来.
故填:塑料瓶变瘪;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
(2)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在燃烧不充分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
16.长颈漏斗下端未伸入液面下,应伸入液面下 导管要伸到接近集气瓶的底部,有利于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净 大理石(或石灰石) 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详解】
(1)长颈漏斗末端在液面以上,气体会从长颈漏斗口跑出,所以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下;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要伸到接近集气瓶的底部,有利于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净;
故答案为:长颈漏斗下端未伸入液面下,应伸入液面下;导气管伸入锥形瓶内过长,只需伸出橡皮塞少许;
(2)根据实验室中使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所以要在1中入的固体是大理石(或石灰石);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集气瓶口向上放置.
故填:大理石(或石灰石);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17.右 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详解】
右侧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后,质量大于空杯内空气的质量,使右侧力与力臂的乘积增大,所以右侧下降。二氧化碳之所以能够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会附着在空气表面,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