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统编教材语文七下第六单元以“探险和科幻”为主题,22课《太空一日》是一篇探险之作,它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中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飞入太空的一日见闻。千年梦想,一朝梦圆。杨利伟遨游太空21小时余,用坚强的意志克服飞天途中的困难,用视死如归的气魄圆满完成任务,用严谨冷静的科学态度应对各种挑战,用置之度外的凛然诠释责任担当。这一伟大壮举,即便是放在当前中国已建立国际空间站的背景下,依然彰显首次飞天的划时代意义。文章以小标题的形式结构全篇,包含起飞、飞天所见、所闻、返航等四个部分,脉胳十分清晰,结构相对完整;以普通的词汇、平实的语言真实记录惊心动魄的意外与风险,读来扣人心弦。
【学情分析】
《太空一日》节选自杨利伟个人传记《天地九重》,结构比较完整,内容平实易懂,学生通过浏览小标题和全文便能把握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全文共67个自然段,文字量较大,但因内容理解的障碍不大,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寻读跳读便能梳理出太空飞行经历中遇到的意外情况。通过七年级的散文、记叙类文本的阅读训练,学生对人物心理描写的把握驾轻就熟,没有太大难度。经由“牺牲”一词,学生容易体验航天员杨利伟遇到无法承受的痛苦时舍生忘死的悲壮。但学生如何深入理解英雄行为,如何明白“牺牲”之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则需教师立足当下新时代,引导学生建立民族复兴的信心与勇气,对探险加以理性思考。
【学习目标】
1.扫读标题,概括主要内容,归纳结构特点。
2.寻读课文,梳理意外经历,把握传主心理。
3.精读语句,体会作者情感,体验探险精神。
【学习重点】
1.运用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结构特点。
2.理解作者冷静严谨的科学态度及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战友亲人深沉的情感,体验探险精神。
【教学创意】
一词立骨,以点突破;学法指导,贯穿始终;以疑促思,读悟结合;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话说神舟引入题
1.随着神舟十二号被世界瞩目,杨利伟及其文被网络热载。
2.回顾单元语文要素点,重视学法。
【教学意图:这里由学生关注的热点——神舟十二号入手,由当下引入历史,牵引回顾,顺理成章。也为后面学生梳理展示而张本,同时呈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点——学习浏览。】
二、扫描标题晓全局
1.明确内容,知晓结构。
扫视小标题,用一个双音节词语凝练概括。
预设:一、四节以时间为轴,写升空和降落,是纵向展开的。二三节是横向并列,从看见和听到的具体展开,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篇章。
2.整合信息,尝试概括。
整合4节内容,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提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要求:在课文标题《太空一日》添枝加叶。)
预设:杨利伟飞上太空的一日见闻。
师:我们很快地梳理了课文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通过扫描小标题的方法实现了快速阅读。这种读书方法叫:扫描式浏览。
教学意图: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加之本单元需要学会浏览,教师删繁就简,从浏览小标题入手,由此帮助学生实现快速阅读,从而凝练概括主要内容,明确结构特点。既能感知整体,又可拎出主干,过程中教授学生扫描式浏览小标题、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三、寻读课文知形象
1.跳读寻找,梳理分享。
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梦想,古代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还有“锟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杨利伟进入太空经历了什么?遇到哪些未知和意外呢?预习时同学们带着任务在文中跳读寻找,梳理完《太空旅行意外应急处理档案》,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分享。
《太空旅行意外应急处理档案》
2.体味细节,关注心理。
梳理这份档案后,我们很直观地看到升空、飞行、返程中均遇到不同情况的意外。不同意外发生时,杨利伟的心理应急反应不同。其中让他无法承受、感到痛苦的意外是哪一次?作者用不少笔墨来描写自己无法承受的痛苦,(老师发现)主要集中在9-11段。
(1)1分钟时间快速浏览一遍,看一看哪一句心理描写句并没有按时间发展顺序?如果按时间发展顺序,它应该放在哪个位置?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句,是杨利伟在共振叠加负荷过程中的感受,如果按时间发展顺序,应该放在“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之后。
(2)关注一个词语:“牺牲”是什么意思?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3)意外突然到来,他是不是一时兴起,突发其想要牺牲性命的?“真的”一词可以看出——他在出征前做了会牺牲性命的最坏打算。
3.感悟心情,理解形象。
航天员执行任务时遇到意外,代价是任务失败,并且牺牲自己的性命,该是多么悲壮的心情呀!一起读这一句,你感觉到他的心情怎样?平静。
平静的杨利伟此时脑袋里是清醒的吗?非常清醒。
越是平静越显得他的冷静,越是清醒越能看出他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悲壮。
追问:26秒共振带来的极度痛苦,是正常现象吗?杨利伟在此特别交代共振并非正常现象,是一种怎样的科学态度呢?杨利伟事实求是,严谨的态度。
4.找寻呼应,关照群相。
后文有没有与“以为自己要牺牲”这一句相照应的地方?
预设:与下文指挥大厅里人们的紧张担心相呼应。
人们因杨利伟遇到共振传来的画面静止而担心害怕,当杨利伟的眼睛眨了一下,大厅人们的表现怎样?十分激动和兴奋。为什么他们如此兴奋和激动呢?
预设:他们牵挂着杨利伟的命运,他们还牵挂着神五是否成功发射升空,因为这是他们共同的事业。
为了航天事业,这一群人,一代又一代人,背后该是付出了多少的艰辛与探索,又是怎样地相濡与沫、荣辱与共呀!
5.小结。
我们用跳读寻找信息的方式,从第一节的心理描写中,看到杨利伟冷静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也看到了航天人的相濡与沫、荣辱与共。这种读书方法叫寻读式浏览。不同的阅读内容,阅读方式不尽相同,往后同学们浏览文章,可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浏览方式。
【教学意图:真实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是本传记的一大特点。凝视细处,杨利伟进行太空遇到共振承受的痛苦是首次飞天最动人心弦的一幕。学生通过跳读寻找信息梳理《太空旅行意外应急处理档案》,感知杨利伟在意外发生时敢于牺牲的悲壮,体会其崇高形象。循着“牺牲”这一线索,找到与之照应的航天群体反映,自然而然把握其相濡与沫、荣辱与共的群体形象。】
四、精读语句悟情感
1.再次聚焦,把握心理。
第一节“我以为自己要牺牲”的心理,套用在哪次意外发生时也合适?(返程途中的舷窗破裂。)为什么?
这次意外也有不少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请看屏幕,一起读。
此时杨利伟害怕吗?从哪儿可以感受到他的害怕?
2.跳读寻找,体悟热爱。
(1)纵然心里害怕,杨利伟依然坚定地顺利地完成了返航操作,无一纰漏。他内心的这份坚定源于什么情感?
(2)心中饱含对航天事业的热爱,文字里会显山露水。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跳读寻找。
(3)杨利伟把自己融入到十四亿中国人中,他深情地俯瞰着我们的首都北京。这一句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对祖国深沉的热爱。深情朗读。
3.回看灾难,理解英雄。
一起回首2003年,去看一看那一年的世界航天灾难:
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8月23日,巴西一枚运载火箭突然发生爆炸,16人死亡,20人受伤。
11月29日,日本H2A火箭搭载两颗间谍卫星发生故障,在空中被销毁。
2003年可怕的世界航天灾难,让人望闻生畏,毛骨悚然。杨利伟明知可能牺牲性命为什么还要去冒险呢?
4.立志人生。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已从贫穷落后走进强国新时代。
结束语:个人成长依托民族命运,人生价值汇入时代洪流。中国科技发展之迅速让我们感动骄傲,探索宇宙奥秘的伟大事业等待着你们的加入。星河璀璨,勇敢驾驭你的生命神舟,通往星辰大海!
【教学意图:“牺牲”的心理,套用在返程舷窗破裂恰好相应,引导学生再次聚焦心理描写,倒推探因,英雄杨利伟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完成任务的原因直指其对航天事业的忠诚与热爱。深情朗读,进而感知英雄的伟大情怀。回看英雄首飞的世界背景,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航天科技发展背后凝聚着的艰辛付出与勇敢执着。教师插入微课,相机激发学生实现勇敢探索的人生价值。】
五、思考质疑启智慧
1.呈现疑问,思辨解惑。
呈现预习时某同学的疑问,哪位同学可以帮忙解答?
2.布置作业,写信释疑。
为什么杨利伟提出神秘的敲击声是正常现象?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是问号,生活的智慧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如果你想追根究底,可以写封信问一问杨利伟的想法。
3.推荐阅读,巩固方法。
推荐学生浏览文章:《长五,这两年你经历了什么?》《“流浪地球”的目的地》《“玉免二号”旅行记》
【教学意图:本环节由学生预习时的疑问牵引学生的思考,回扣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看似旋折迂回至上面环节,实则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学生心里种下思考质疑的种子,是本课的延伸。布置作业是为延伸环节的再一次尝试,通过写信的方法,帮助学生厘清模糊,确立思考。在此之后进行阅读推荐,引导学生再次以浏览的方法聚焦文学作品里的太空,体味至真至醇的情怀,同时也是巩固浏览与揣摩细节结合的阅读方法。】
附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直观形象,既呈现行文思路、结构特点、人物形象、主题内容,又呈现阅读方法,提纲挈领,为实现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