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总复习寒假作业(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总复习寒假作业(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1-16 20:3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总复习题寒假作业
一、选择题
1.关于教室内涉及到的一些物理量,下列描述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教室内的温度约为50℃ B.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
C.一张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300g D.老师眨眼一次所用的时间为10s
2.以下四图中,能正确测量出硬币直径的是(  )
A. B. C.D.
3.在月光下,李明看到月亮在云层中穿梭,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房屋 B.云层 C.停在路边的汽车 D.远处的高山
4.下列关于光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的硬纸板最好选择黑色光滑的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
C.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下移动
5.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6.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7.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山的“倒影”B.日食
C.汽车观后镜D.水中“折”笔
8.将一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L。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凸透镜,若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透镜的焦距一定小于L
B.一定是凸透镜,纸上的光斑是太阳通过透镜所成的实像
C.由于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所以可能是凹透镜
D.一定是凸透镜,若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透镜的焦距也随之变大
9.下列几个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路灯下的“人影” B.大桥在水中的“倒影
C.海面上的“海市蜃楼” D.雨后的“彩虹
10.有两种密度不同的液体,取等质量或等体积混合后密度分别为ρA和ρ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ρA大于ρB B.ρA小于ρB
C.ρA等于ρB D.ρA和ρB大小无法判断
11.质量、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块冰化成水,质量变小,体积变小,密度不变
B.不同的两个物体,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质量越大,密度就越大
C.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
D.同一种物质的密度,是不会改变的
1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物体距凸透镜10cm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当物体距凸透镜20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体距凸透镜3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20cm处远离凸透镜时,在凸透镜另一侧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13.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以下是有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直接变干是蒸发现象
B.“声纹门锁“能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这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
C.小明朝着墻面的镜子走去,看到自己在镜中的像变大,这说明平面镜可以成放大的像
D.放在冰箱中的矿泉水瓶变鼓了,说明水结成冰体积会变大
14.下列关于雾、露、冰、霜形成原因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雾是水汽化形成 B.露是水蒸气凝华形成
C.冰是水凝固形成 D.霜是水蒸气升华形成
15.冬天里,室外水管被冻裂的原因是(  )
A.水管里的水结成冰以后,密度变大 B.水管本身耐寒程度不够而破裂
C.水管里水结成冰以后,质量变大 D.水管里水结成冰以后,冰的体积变大
二、填空题
16.用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所测铅笔的长度为 5.25   (填单位)。
17.如图所示,(甲)、(乙)、(丙)曲线为科考船声呐系统收录三种动物叫户的波形图,其中音调最高的是图    ,响度最低的是图    ;蓝鲸的质量是已知海洋动物质量最大的,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响亮而低沉,图    (选填“甲”或“乙”)最有可能是蓝鲸发出的。
18.有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不准确,将它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温度应该是________℃,但它示数是6℃,放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温度应该是100℃,但它的示数是96℃,若它的示数是42℃时,实际温度是________℃.
19.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   (选填“大”或“小”)。光在   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20.(1)如图甲,点燃蜡烛会使它上方的扇叶旋转起来。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空气的密度变    ,所以热空气    (选填“上升”或“下降”) 形成气流,气流流过扇叶时,带动扇叶转起来。
(2)如图乙是一根环形管,内注满水,内有一只乒乓球。若在A处加热,则乒乓球会向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
(3)根据以上原理,我们在长途运输海鲜时,将冰块放置在海鲜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有利于食物的保鲜。
21.小李身高1.6m,站在平面镜前1.5m处,则他离自己在镜中的像_____m,当他慢慢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将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2.如图是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水的初温是   ℃;加热至水沸腾用了   min;在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   保持不变。
23.如图甲、乙是镜头焦距不同的两架相机,它们所用的底片规格是相同的.分别用它们在同一位置拍摄同一景物。我们可以判定在图中,照片_________是用相机甲拍摄的,照片_____________是用相机乙拍摄的。
三、作图题
24.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上,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25.如图所示,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不同的色光,请画出紫色光线的大致位置。
26.如图所示,光线垂直射入水面,水里有个平面镜,请画出此题的光路图。
四、实验题
27.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这说明了   。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28.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如图甲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调节光具座上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如图乙所示,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倒立、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3)在(2)问的基础上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4)实验中,某同学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如图丙所示(P点是二倍焦距处)。你解决的方法是_____。
(5)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下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____)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6)把蜡烛移到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_____,要想看到这个像,应从图丙中的_____(选填“C”或“D”)箭头所示的方向去观察。
(7)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_____(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29.小李同学想测量一块玻璃碎片的密度。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碎片的质量,所用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碎片的质量为   g;
(2)他发现碎片放不进量筒,改用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测碎片的体积:
①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碎片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做标记,然后取出碎片;
②先往量筒装入40ml的水,然后将量筒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让水面到达标记处,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碎片的体积为   cm3。
(3)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碎片的密度ρ=   kg/m3。
(4)该实验所测密度与碎片实际的密度相比较   (填“偏大”或“偏小”)
 
五、计算题
30.一只容积为400厘米3的瓶内盛有300克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10克的小石子投入瓶中,当乌鸦投了25块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升到瓶口。(ρ水=1.0×103kg/m3)求:
(1)瓶内水的体积;
(2)石块的密度。
31.一个空烧杯的质量是200g,装满水后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是700g。将烧杯里的水倒出,先在烧杯内装入一些金属颗粒,称出烧杯和金属的总质量为740g,然后向烧杯中倒水,装满后,称出烧杯、水和金属颗粒的总质量为1180g,如图所示。求
(1)烧杯内金属颗粒的质量;
(2)烧杯内金属颗粒的体积;
(3)烧杯内金属颗粒的密度。
参考答案
1.B
2.A
3.B
4.B
5.D
6.D
7.D
8.A
9.B
10.B
11.B
12.B
13.BD
14.C
15.D
16.1;cm;
17.丙;甲;乙
18.0 40
19.大;真空;
20.(1)小;上升;(2)逆时针;(3)上方。
21.3 不变
22.90;7.5;温度;
23. A B
24..
25.
26.
27.(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在桌面上洒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3)空气;(4)铃声越来越小;真空不能传声;
28.10.0 放大 投影仪 靠近 升高蜡烛的高度 D 虚像 C 近视眼镜
29.(1)32;(2)16;(3)2×103;(4)偏小。
30.(1)瓶内水的体积为300cm3;
(2)石块的密度为2.5×103kg/m3。
31.(1)540g;(2)60cm3;(2)9g/cm3
第1页,总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