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答案题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答案题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6 20:56:32

文档简介

准考证号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高中语文练习卷(一)答题纸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试场号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__
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每小题3分,共24分)
非选择题(用黑色水笔书写)
1.(4分)
6.(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8.(6分)
12.(4分)
13.(6分)
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的答案无效绝密★考试结束前
高中语文练习卷(一)
温馨提示:试卷满分50分,测试时间为60分钟,请仔细、认真答题,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一、语言表达(共4分)
1.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每座城市都有别称。北京叫“帝都”,上海叫“魔都”,昆明叫“春城”,济南叫“泉城”……日照,一座新兴的小城,你真的了解她吗?请为我们的小城取一个恰当的名字,并阐述它的内涵。
二、积累与运用(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是最令人神往的时代。很多人都在探究盛唐诗歌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究其原因,便在于唐代诗评家殷瑶所说的“声律风骨始备。”那么,何谓“风骨”?刘鳃在《文心雕龙》中解释道:“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在刘鳃的阐释中:“风骨"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在南朝齐梁宫体诗绮靡之风______的境况下,唐代的四杰,陈子昂、李白,杜甫,李贺等诗人相继倡导恢复并高扬“风骨”传统,尤其是盛唐诗人对“风骨”_____有加。“风骨”成为了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在变迁衍化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风骨”的凝聚构成了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
然而,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人提出“拒绝隐喻”“诗到语言为止”等口号,一些诗人便不再讲究文辞、技巧,虽然形式上采取了新诗的分行形式,却不过是将一句话分行排列,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乌青体的“白云真白啊真白”……等,用词直白随意,失去了汉语诗歌的美感,更不用提精神气质,风骨显然早已_____。因此,新诗急需______,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所以,要重塑新时代诗歌,向新的诗歌高峰挺进,我们就要不断研究、继承,发扬古典诗歌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
2.(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甚嚣尘上 崇敬 付诸东流 闭门思过
B.大行其道 崇尚 荡然无存 反躬自问
C.大行其道 崇敬 付诸东流 反躬自问
D.甚嚣尘上 崇尚 荡然无存 闭门思过
3.(3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都在探究盛唐诗歌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B.究其原因,便在于唐代诗评家殷播所说的“声律风骨始备。”
C.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乌青体的“白云真白啊真白”……等。
D.我们就要不断研究、继承、发扬古典诗歌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
4.(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变迁衍化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凝聚的“风骨”构成了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
B.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变迁衍化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凝聚“风骨”构成了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
C.中华传统文化在变迁衍化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凝聚的“风骨”构成了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
D.中华传统文化在变迁衍化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凝聚“风骨”构成了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
三、文学文化常识(共3分)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于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B.郭沫若,本名郭开贞,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C.铁凝的早期作品主要描写普通的人和事,着力表现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理想、追求、矛盾和痛苦。尤以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见长,文字柔婉、清新。
D.“谢公宿处今尚在”,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喜欢游山访胜,是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四、诗歌默写(共6分)
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攀登过程中山路崎岖盘旋和时间流逝之快。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颇有渊源,但情调却有显著区别。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
五、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
[南宋]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③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④。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当时诗人闲居四川成都。②杜陵:秦置杜县,诗中用以借指长安,此处暗喻故都汴京。③“横槊赋诗”语出唐代元稹的序文“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④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7.(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开始就描写了诗人着“幅巾”“藜杖”的装束登城,既反映了诗人闲散的生活状态,又凸显了诗人日渐衰老的身体境况。
B.颔联先借散关烽火表达了对边关战事的关注,同时又用鸿雁传书,希望大雁能将自己的愁思带回杜陵,聊以慰藉自己的愁绪。
C.颈联意味深刻,其中的“身世安危”明指作者感慨自身安危未卜,实则表达了对山河兴废、国家命运的担忧。
D.全诗情感充沛,语言形象,对仗工整。写法上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推进,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怀。
8.(6分)“愁”是全诗的诗眼,请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愁绪的。
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材料一:“网红一夜暴富,直播打赏千万”“我能不能火,能不能让我火?”此类标题充斥在网络平台上。其背后,隐藏着当前网络社会青年信仰的娱乐化、世俗化的影子。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重点已经从过去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逐渐转向旅游、休闲、娱乐、教育等非物质消费。同时,在娱乐消费市场空间和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面前,海量的商业资本涌入娱乐市场,掀起了一场场“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的狂欢。
在传统的传媒方式之下,人们所获取的信息大多来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这些媒介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不良消息的清除;但是网络社会信息开放,会导致网络中的负面文化对人产生影响。新媒体技术使得网络社会下的青年群体从过去单纯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可以主动生产、传播信息,进行信息互动,因而传播的速度、效率更加便捷。但新媒体技术导致的泛娱乐化最容易误导的受众,也正是价值观可塑性强的青年群体。长期依靠这种快餐文化长大的青年群体,不可避免地出现精神虚无、价值判断盲目等问题,最终沦为娱乐大潮的靶子。
娱乐性、猎奇性的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缓解紧张、愉悦身心的休闲方式,原本无可厚非。但戏说历史、恶搞英雄、戏谑文化、讽刺经典等行为,裹挟其他消费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导致青年在现实社会中缺乏对道德、历史、法制、规则的敬畏之心,因而责任意识淡薄,道德认知欠缺,政治信仰迷茫。在网络世界里,没有约束,没有节制,每个人都可以匿名存在,喜欢怎样就怎样,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疏远,个人情绪压抑、低落。对青年来讲,在如上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与极化行为,做出违背伦理道德、信仰缺失之事,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种现象已经长期存在,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随着西方商业文化的传入,以往崇尚“简朴”“节制”的传统生活态度逐渐被颠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开始拾头并逐渐蔓延和强化,甚至转向追求“放纵”和“享乐”。在网络的空间中,各种文化都能够自由地传播,也容易导致文化冲突程度的提升。比如西方霸权主义政治的文化倾销,一定程度影响部分年青网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漠视,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卜建华《网络社会青年信仰泛娱乐化、庸俗化风险的“文化景观”与破解策略》)
材料二: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设备的增多,我国传媒行业出现了较多的自媒体平台以及新媒体,这种状况的出现,促使网络文化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自古有“三人行必有我师”“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说法,善于学习,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网络的出现更是加快了这学习创新的进度。
随着微信、微博、各种APP软件的研发以及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增多,人们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资料的便利性极大地提升。各种文化产品大量出现,其中有深入浅出的文化精品,有深入深出的高端成果,有短平快的畅销书,有东拼西凑、模仿跟潮的赝品。虽然这些文化产品的水平参差不齐,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实现了资源多样性的共享,为人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信息。此外,网络平台的构建为人们创建了虚拟的空间,人们可以平等地交流,消除了传统的交往障碍,提升了交往的自由性。
网络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普遍具有无边界、大容量的特点,故而能够满足任何人群的上网需求,并为其合法提供数据信息。事实上,正是由于网络文化的多样性以及自由性,才在最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文化的限制,为网民的网上联系提供了便利,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对话的空间,实现了各民族、地区、国家文化的交流以及传播,并有助于促进各类文化的交流以及融合,最终实现世界各类文化的通联与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挑战的同时,也在通过互联网进行文化输出。比如近期歌手费玉清《一剪梅》的小视频在欧洲突然火了起来,“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两句文辞优美,节奏舒畅,让外国人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互联网传播具有跨时空、跨领域的先天优势,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整合、加工,最终实现现代传承与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资料的便利性的提高,人们能够便捷获取多元化的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从而有助于人们开拓视野,打破思维的僵化模式。网络文化的某种冲击性,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国人的创新精神。
(摘编自齐美国《网络文化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9.(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量的商业资本涌入娱乐市场,掀起了“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的狂欢,助推了网络社会青年信仰的娱乐化、世俗化。
B.青年群体最容易受新媒体技术导致的泛娱乐化的误导,如长期受其影响,难免导致精神虚无、价值判断盲目等问题。
C.青年在网络世界里没有约束和节制,可以匿名存在,很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与极化行为,因而网络实名制势在必行。
D.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既为人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便利,也容易导致负面文化的传播,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10.(3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致青年人责任意识淡薄、道德认知欠缺、政治信仰迷茫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受到了不良文化的侵蚀。
B.西方商业文化的传入,引发我国年青网民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此应当高度警惕。
C.网络实现了资源多样性的共享,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信息;网络平台的构建,提升了交往的自由性。
D.网络文化的发展让人们能够获取多元化的文化以及价值观念,有助于人们开拓视野,打破思维的僵化模式。
11.(3分)不能证明网络时代青年存在信仰泛娱乐化、庸俗化现象的一项是( )
A.某些自媒体发几个搞笑动图,或随便搜集一点吸引人的热门视频、图片,就能有几万粉丝,甚至几十万点击量,虽然内容质量不高,但效益却很好。
B.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协会,最近联合央视网等视听节目网站,制订了《网络综艺节目内容审核标准细则》,抵制节目低劣、媚俗等问题。
C.某明星的离婚消息,登上热搜第一,燃爆网络,引来众多网友围观。有的人跟风转发,有的人打着内幕旗号剖开所谓真相,引出无数跟帖热捧。
D.大众文化作品可以很多,但真正代表时代的总是高端文化成果。比如说一个李白胜过一千个三流诗人,一部《红楼梦》胜过一千本二流长篇。
12.(4分)简要分析两则材料使用的论证方法。
13.(6分)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文化?请结合材料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略(根据情况给分)2.B 3.D 4.A
【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大行其道”,指某种观点或某种事物盛行,多含贬义。“甚嚣尘上”,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此处是说宫体诗绮靡之风盛行,用“大行其道”恰当。第二处,“崇尚”:尊重;推崇。“崇敬”:推崇尊敬。此处主要是强调盛唐诗人对“风骨”的推崇,不含尊敬之意,用“崇尚”恰当。第三处,“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付诸东流”,把东西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前功尽弃。此处强调风骨完全消失,用“荡然无存”恰当。第四处,“反躬自问”,反过来问问自己,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闭门思过”,关上房门,独自反省过错,多指独自进行自我反省。这里有自问的意思,用“反躬自问”恰当。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虽含有疑问词,但是表示陈述语气,句末应用句号。B.后引号前的句号移到后引号外。C.省略号和“等”都表示列举的省略,但二者不能同时使用,此处应去掉其一。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中途易辙,前一部分的主语是“中华传统文化”,后一部分的主语是“‘风骨’的凝聚”;二是“‘风骨’的凝聚”与“构成了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搭配不当,把“‘风骨’的凝聚”改为:“凝聚的‘风骨’”。全改对的只有A。故选A。
5.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D.“是田园诗的代表作家”错。谢灵运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故选D。
6.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瞑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要注意字形,如“瞑”“萧”“滚”“华”。
7.B 8.①首联触景生情,作者登临城楼,触眼所及便是凛冽西风、寒气袭人、一片萧条的晚秋景象,愁绪不免袭上心头。②颔联借“鸿雁传书”的典故,以雁带“杜陵秋”寄寓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注和故都兴复无期的愁绪。③颈联抓住动作描写,借“搔首”“倚楼”两个动作形象表现了诗人投闲置散、报国无门之忧和忧国伤时之愁。④尾联用典,借缅怀曹氏父子横槊赋诗、建功立业表达自己收复失地的心志,并进而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同时又用鸿雁传书,希望大雁能将自己的愁思带回杜陵,聊以慰藉自己的愁绪”错。颔联应为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讯息,触发了诗人更多的愁绪。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首联,诗人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诗人满腹烦愁。前句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后句写诗人当时的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一片肃杀景象。作者登临城楼,触景生情,触眼所及便是凛冽西风、寒气袭人、一片萧条的晚秋景象,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此句是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颔联,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古代有鸿传书的典故。陆游身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借“鸿雁传书”的典故,以雁带“杜陵秋”,寄寓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注和故都兴复无期的愁绪。
颈联,意思是眼望破碎的山河,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作者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诗人采用动作描写,借“搔首”“倚楼”两个动作,形象表现了诗人投闲置散、报国无门之忧和忧国伤时之愁。尾联,“横槊赋诗”语出元振稹“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后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也写过“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诗中“横槊赋诗”借指乾道八年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一事,他经常怀念“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这已成往事。尾联用典,借缅怀曹氏父子横槊赋诗、建功立业表达自己收复失地的心志,进而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9.C 10.B 11.D
12.①材料一使用对比论证。将传统与网络时代的传媒方式对比,论证两者在信息甄别、净化方面的差异。②材料二使用举例论证。举费玉清《一剪梅》的小视频在欧洲传播的例子,论证我国的传统文化在通过互联网进行文化输出。(引用论证。引用“三人行必有师”“师夷长技以制夷”,论证国人擅长学习的观点)
13.①对网络文化传播的不利方面,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一棒打死,应制定相关预防及纠偏措施,加强价值、信仰、道德的教育与引导;②对网络文化传播的优势,我们应继续发扬,合理引导监督,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网络实名制势在必行”错,文中无据。原文只是摆出了青少年易受影响的事实,“对青年来讲,在如上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与极化行为,做出违背伦理道德、信仰缺失之事,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但并未说网络实名制的问题。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西方商业文化的传入”错。原文表达是“比如西方霸权主义政治的文化倾销,一定程度影响部分年青网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漠视,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可见应是“西方霸权主义政治的文化倾销”。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发点搞笑图片或者搜集一点热门视频、图片就能有很好的收益,是泛娱乐化、庸俗化的典型事例。B.制定《细则》,目的是抵制低俗,侧面证明泛娱乐化、庸俗化现象的存在。C.消费明星隐私,是泛娱乐化、庸俗化的典型事例。D.是通过比较高端文化产品与大众化作品的不同,突出高端文化产品的意义。与“泛娱乐化、庸俗化”现象无关。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在传统的传媒方式之下,人们所获取的信息大多来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这些媒介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不良消息的清除”“但是网络社会信息开放,会导致网络中的负面文化对人产生影响……最终沦为娱乐大潮的靶子”,采用对比论证,论证传统与网络时代的传媒方式在信息甄别、净化方面的差异。材料二“比如近期歌手费玉清《一剪梅》的小视频在欧洲突然火了起来,‘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两句文辞优美,节奏舒畅,让外国人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采用举例论证,论证“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挑战的同时,也在通过互联网进行文化输出”。材料二“中国自古有‘三人行必有我师’‘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说法”,采用引用论证,论证“善于学习,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侧重从网络文化传播的不利方面论述,比如“长期依靠这种快餐文化长大的青年群体,不可避免地出现精神虚无、价值判断盲目等问题,最终沦为娱乐大潮的靶子”“戏说历史、恶搞英雄……导致青年在现实社会中缺乏对道德、历史、法制、规则的敬畏之心,因而责任意识淡薄,道德认知欠缺,政治信仰迷茫”“对青年来讲,在如上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与极化行为,做出违背伦理道德、信仰缺失之事,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开始拾头并逐渐蔓延和强化,甚至转向追求‘放纵’和‘享乐’”“各种文化都能够自由地传播,也容易导致文化冲突程度的提升。比如西方霸权主义政治的文化倾销,一定程度影响部分年青网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漠视,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等。面对这些负面影响,我们该怎么做?显然不可能不使用网络,最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制定相关预防及纠偏措施,加强价值、信仰、道德的教育与引导;材料二侧重介绍网络文化传播的优势,比如“善于学习,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网络的出现更是加快了这学习创新的进度”“网络实现了资源多样性的共享,为人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信息”“网络平台的构建为人们创建了虚拟的空间,人们可以平等地交流,消除了传统的交往障碍,提升了交往的自由性”“……为网民的网上联系提供了便利,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对话的空间,实现了各民族、地区、国家文化的交流以及传播,并有助于促进各类文化的交流以及融合,最终实现世界各类文化的通联与发展”“人们能够便捷获取多元化的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从而有助于人们开拓视野,打破思维的僵化模式。网络文化的某种冲击性,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国人的创新精神”等。对这些好的方面,我们当然应当继续发扬,并合理引导监督,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