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11-14 14:4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丽江市一中
【教材分析】
金属知识是无机化学中很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将它安排在第三章来学习,既体现了密切联系实际的思想,又可巩固、复习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化合物性质的基础。而教材中的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本节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中阶段的重点之一。
【学情分析】
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学生在初中对Fe、Cu、Mg、Al等金属的一些知识有所了解,但主要是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以感性认识为主。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时也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帮助了学生树立“结论来自实验”的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索和认识Na的性质及Na、Al与O2反应条件和产物,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逐步掌握对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类比推理思维方法。
2.情感态度: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自己动手和观看实验,激发探究的欲望;团结协助与交流过程体验分享的快乐,用生活中实际问题提升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Na、Al与O2反应;总结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教学难点】对实验的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对比法。
【教具准备】实验用品:钠、铝箔、玻璃片、小刀、镊子、滤纸、砂纸、烧杯、酒精灯、火柴、坩埚、坩埚钳、三角架、泥三角。
多媒体及U盘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学生分组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并观察、记录 师生、生生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 教师引导将知识规律化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视频播放关于钠的生活实例。
【问】从视频中,同学们可以得到一些什么信息?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相互补充,使知识目标完整。
师生共同整理所得知识将知识条理化、完整化。
【过渡】铝制品的使用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
【转折】
教师演示实验:重新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热,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Al加热熔化后液态的铝并没有滴落的原因。
【介绍金属氧化膜】资料卡片
【图片展示】金属与不同非金属反应的情况
【总结】金属+非金属
金属化合物
倾听,观看,思考,回答
分组实验:
(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较大块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观察钠的表面。
(2)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的“真面目”: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并注意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
(3)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4)观察现象并记录于学案。
倾听其他组的汇报并思考,做好补充
完成学案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轻轻晃动,观察现象并记录。
学生观察并对比
学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领悟。
观看、思考
情景创设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下面的探究实验激发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直接获得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通过相互交流、对比,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全面性,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化学用语的规范性。
学生系统获得知识,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细节的能力和初步分析某些重要实验现象原因的能力。
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通过学习解惑的喜悦。
使学生思维延伸,知识类比、
将知识规律化
【板书】